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九年级物理全册 13.1 分子热运动教学设计 (新版)新人教版

九年级物理全册 13.1 分子热运动教学设计 (新版)新人教版

分子热运动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思路】1.本节课作为本章的第一节内容,是学生在学完宏观物体的有关知识后,对微观世界的知识进一步探究学习,为后面研究物体内能及其有关知识做好铺垫。

但由于分子的运动无法直接观察探究,所以本节课主要采用实验为主,以计算机模拟的方法为辅组织教学。

2.为加深学生对扩散这个常见现象的探究兴趣,设计了学生熟悉的红墨水在水中扩散的实验。

同时为实现物理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同时了解和分子热运动有关的现代科技,所以让学生列举扩散现象在生活中的有关实例。

3.本节需要考察的知识与技能内容比较抽象,在学习过程中,主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学生分析、讨论为主,在教师引导的基础上,运用“观察·实验·探究·创造·反思”五位一体的教学模式,以“提出问题──实验探究──分析归纳──得出结论”为主线的思维过程进行教学,利于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归纳总结的能力。

4.本节课为了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于分子运动情况及扩散现象有更具体、清晰的了解,在相关部分设计了多媒体课件。

【教材分析】教材首先介绍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知识,并对分子大小进行讨论,使学生对分子的体积小、数量大留下深刻印象。

然后,通过演示扩散现象,使学生从宏观现象出发,通过推理来感知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通过红墨水在热水和冷水中扩散快慢的比较,让学生讨论得出温度越高,热运动越剧烈的结论。

最后通过演示实验和类比的方法,让学生了解分子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力。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明确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

2)能够识别扩散现象,并能用分子热运动的观点进行解释。

3)明确分子热运动的快慢与温度有关。

4)明确分子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力。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说明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

2)通过实验使学生推测出物体温度越高,热运动越剧烈。

3)通过实验以及与弹簧的弹力类比使学生了解分子之间既存在引力又存在斥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用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交流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分子的热运动是本节的重点。

通过直接感知的现象,推测无法直接感知的事实是本节课的难点。

【教学资源】香水、酒精、醋酸,用化学方法制取的二氧化氮气体,广口瓶两个,小玻璃板一块,十天、二十天、三十天的硫酸铜溶液与清水之间扩散的实验样本,红墨水,烧杯,胶头滴管,热水,水槽,玻璃板,弹簧测力计,真空贴钩,小刀,铅柱,钩码,铁架台,自制分子作用力与分子间距演示器,扩散现象多媒体课件。

【教学流程】提出问题→进行猜想→实验探究→分析归纳→得出结论【教学设计】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说明提出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等相关问题。

思考、讨论、回答复习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知识。

提问:“能否直接用肉眼看到分子?”说明本节课将通过直接的感知的现象来推测无法直接感知的事实,这是物理学中常用的方法。

提出问题:“瓶子里装的是什么液体?”“怎样判断出瓶子里装的是什么液体?”“是什么从瓶中跑出来,让我们闻到了香味、酸味、思考、讨论、猜想、回答让学生开动脑筋、活跃思维,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酒精味?”教师可以解释那些带有香味、酸味、酒精味的分子,从瓶中挥发出来,进入空气中,向各个方向散发开来,当它们到达你的鼻子里时,你就会闻到各种气味了。

让学生提出分子有哪些特性的猜想认为分子能够运动分子的运动有快慢之分,与温度有关。

分子间有相互作用力。

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

通过实验验证气体分子的运动。

(简单介绍实验装置和用品)提出问题:让学生叙述观察到的现象并解释现象的原因。

对现象猜想、观察、理解,分析,叙述现象及原因,并通过对实验现象的分析,进一步理解生活中闻到各种气味的一些现象。

气体的扩散:二氧化氮气体扩散实验,通过实验使学生理解分子在无规则运动。

注意:1.二氧化氮是红棕色、有强烈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演示前,要注意用玻璃板把瓶口盖好;演示时,两个广口瓶的口径必须相同,以避免二氧化氮泄漏到教室中。

2.要注意把装有二氧化氮气体的瓶子放在空瓶子下面,由于二氧化氮气体密度大,这样可以排开重力的干扰。

提出问题:在生活中有哪些属于气体扩散的例子。

讨论、回答问题引导学生留意生活,使学生思维从课堂走向生活,活跃课堂气氛。

提出问题:“气体分子能够运动,液体分子能够运动吗?”“怎样通过实验验证液体分子能够运动?”学生分别出示自己做的硫酸铜溶液与清水之间扩散的实验样本,说出观察到的现象并解释原因。

这些实验可以表明,静放的时间越长,硫酸铜溶液与清水之间的界面越模糊不清。

液体的扩散:硫酸铜溶液与清水之间的扩散实验进行的很慢,学生在课堂上出示刚刚注入的、前十天的、二十天的、三十天的实验样本,观察并解释实验现象。

说明固体之间的扩散现象理解、举例。

固体的扩散:介绍铅片与金片的扩散。

提出问题:在生活中有哪些属于固体扩散的例子。

讨论、回答问题引导学生留意生活。

提出问题:通过实验验证了什么?发现了分子有哪些特性?回顾实验现象,总结实验得出的结论。

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提出问题:影响扩散快慢的主要因素是什么?比较红墨水在温度不同的水中扩散快慢。

由实验引出“热运动”的概念。

有条件的学校可用课件模拟扩散现象以及扩散与温度的关系,加深学生对扩散的理解。

对可能影响扩散快慢的因素进行猜想,并提出自己的想法和猜想理由,对自己猜想提出验证的方法。

观察实验现象,猜想产生这种实验现象背后隐藏着哪些物理规律,以及与分子运动有关的因素。

比较红墨水在温度不同的水中扩散快慢。

热运动: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由于这种无规则的运动跟温度有关,所以这种无规则的运动叫做热运动,温度越高,分子的热运动越剧烈。

提出问题:1.既然分子在不停运动,固体、液体分子为什么不会飞散开,而总是聚合在一起保持一定的体积呢?2.为什么压缩固体和液体很困难呢?解释:分子间存在斥力,由于斥力的存在,使得分子已经离得很近的固体、液体很难被压缩。

说明分子间既有引力又有斥力,并类比弹簧连接的猜想并叙述猜想的理由,设计验证猜想的方法。

然后观察演示实验,列举能说明分子间存在引力的现象。

猜想并叙述猜想的理由,设计验证猜想的方法。

类比弹簧连接的小球,理解分子间既有引力又有斥力分子间存在有相互作用力:1.分子间存在有引力2.分子间存在有斥力小球间作用力检查学生学习情况,对共性问题做出点评。

思考、回答问题课堂练习提出问题: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有哪些收获?回顾本节课所学的知识,总结结论小结布置课后作业利用课余时间学生继续探究与《分子热运动》有关的问题,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利用课余时间继续研究与《分子热运动》有关的两个问题:再设计一个说明分子热运动的小实验。

再设计一个说明分子间有引力的小实验。

7.1 《力》【教材分析】力是生活中常见的一种物理现象,力学是初中物理的重点知识。

学好力的概念是今后学习力学知识的基础。

【学情分析】在日常生活中,学生对力已有许多感性认识,如何将感性认识转化为理性知识是本节教学的难点。

先让学生列举一些有关力的实例,然后用不完全归纳法归纳出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再通过实验现象概括出力的作用效果是使物体发生形变或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最后通过实验,让学生体验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本节教学设计的思路是“实例(实验)——分析——概括”。

教学中要注意联系生活实际,突出科学探究中的分析与论证这一环节。

二、三、过程与方法1.通过活动和生活经验感受力的作用效果。

2.了解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能解释有关现象。

3.“实例——分析——概括”。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科学道理。

2.善于将自己的见解公开并与他人交流,认识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力的概念、单位及其作用效果。

2.力的三要素,会用示意图表示力。

教学难点:1.力的概念。

2.认识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解释有关现象。

【教学方法】观察法、实验法、讨论法、探究法,分析归纳法【教学用具】气球,弹簧,磁铁,铁钉,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情景导入通过吹气球的小游戏,引发学生思考“为什么气球会飞出去?”,同时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进行新课一、什么是力通过这几幅图“人推.车人拉.弹簧起重机提.重物压路机压.路面”归纳总结出力的概念1.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1)力不能离开物体而单独存在,施力物体与受力物体总是同时存在的。

(2)不直接接触的物体间也会产生力的作用。

(让学生举事例说明)2.在物理学中,力的符号为F.3.(为了纪念伟大的科学家牛顿,我们把)力的单位规定为:牛顿,简称牛,符号为N。

4.小常识:手托起两个鸡蛋所用的力大约为1N。

一个质量为50kg的同学对地面的压力大约是500N。

1.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①速度大小改变②运动方向改变2.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当物体发生形变或运动状态改变时,我们就可以判断物体受到了力的作用。

不同的力作用效果不同,那么它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呢?二、力的三要素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1.用弹簧演示实验,用力越大,弹簧伸长的越长,再结合生活中的例子。

归纳总结出: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大小有关。

2.用弹簧演示实验,拉弹簧可使弹簧伸长,压弹簧可使弹簧缩短,同时结合生活中的例子。

归纳总结出: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方向有关。

3.推门实验,教师在门前,门边处推门,学生在门后靠近门轴处推门,都用全力,结果教师很容易就把门推开了。

说明:力的作用效果还与力的作用位置有关,这个力的作用位置在物理上叫做力的作用点。

老师总结: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有关,在物理学中,我们把它们称为力的三要素。

生活中,打台球、高尔夫球时,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都很重要。

四、力的示意图力看不见摸不着,那么怎样去表示力呢?1、在物理学中,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表示力:在受力物体上沿着力的方向画一条线段,在线段的末端画一个箭头表示力的方向,线段的起点或终点表示力的作用点,在同一个图中,力越大,线段应该越长。

有时还可以在力的示意图旁边用数值和单位标出力的大小。

例题加练习2、画力的示意图步骤:1.确定受力物体;2.找出作用点;3.找出受力方向 ;4.画出带箭头的线段;5.标出数值和单位;6.检查同一图若有两个及两个的力时,保证力越大,线段越长;五、力的相互作用1、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都有体验,当你手拍桌子时,手会疼,用船浆用力推岸,船就会离岸而去,在交通事故中,汽车撞断路边的栏杆的同时,车子本身也会“受伤”。

这说明了什么?手会疼,说明桌子对手施加了作用力;船会离岸而去,说明河岸对船桨施加了作用力;车子会“受伤”,说明车子受到了墙对它的作用力。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