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职业资格全国统一鉴定公共营养师论文(国家职业资格二级)论文题目:浅析痛风患者的膳食结构姓名:身份证号:准考证号:所在单位:所在省市:浅析痛风患者的膳食结构姓名单位摘要:痛风是人体对嘌呤的代谢失调或尿酸的排泄减少,造成血中尿酸增加,尿酸结晶沉淀在关节中,而促使关节发炎肿痛而导致的一种疾病。
膳食营养摄入比例的失衡及不良的膳食习惯是痛风产生的重要因素之一。
本文将对痛风的发病原因、与膳食营养的关系、通过膳食营养调整防治痛风等作一粗浅的分析,以引导人们对痛风的正确认识,并通过膳食的调整来预防或调治痛风,从而提高生活质量,保持健康体魄。
关键词:痛风、嘌呤、尿酸、膳食结构痛风是人体对嘌呤的代谢失调或尿酸的排泄减少,造成血中尿酸增加,尿酸结晶沉淀在关节中,而促使关节发炎肿痛导致的一种疾病。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痛风这种被现代社会称之为“富贵病”的疾病在社会人群中俏然漫延,其发病率呈上升趋势。
且此种疾病目前尚无有效的药物予以根治,得病者会因各种诱因而一再复发,严重者甚至导致肢体的残疾、肾脏的病变、肾功能的损害,严重危害健康和生命。
因此,充分认识痛风的成因,了解防治的措施,从而远离这一病魔就显得非常必要。
一、痛风发病的成因痛风是长期高尿酸血症引起的痛风性关节炎和肾脏病变。
可见高尿酸是引起痛风的直接原因。
那么高尿酸又是怎么形成的呢?尿酸是嘌呤分解代谢的产物。
研究表明,嘌呤是人体细胞的一种重要组成成分。
嘌呤的来源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体内自主合成,又称为“从头合成或内源合成”,即由体内氨基酸、二氧化碳、来自四氢叶酸的甲酰基等合成。
合成的主要器官是肝脏、小肠和胸腺。
“从头合成”的嘌呤一般占人体所需嘌呤的80%。
另一种是“补救合成或外源合成”,即通过外界摄入的营养成分合成。
“补救合成”的嘌呤占人体所需嘌呤的20%。
一般而言,嘌呤的“从头合成”需要消耗大量的能量和氨基酸等物质,是一个能量耗能极大的过程。
随着年龄的增长,体内参与嘌呤“从头合成”的某些酶生活活性降低甚至消失,肝脏的“从头合成”能力也随之降低,这样“补救合成”就显得非常必要。
然而,嘌呤在人体内并非越多越好,因为嘌呤在体内要经过代谢分解成核苷和尿酸。
核苷被人体细胞所利用而尿酸通过肾脏排出体外。
显然,体内生成的嘌呤越多其分解的尿酸也随之增多。
尿酸在血液中的最高溶解度为420μmol/L,超过此值,尿酸盐即易析出而成结晶,沉积于组织并引起炎性病变。
当尿酸盐结晶沉积于关节,即会引起大家熟知的痛风性关节炎;若过多的尿酸盐沉积于肾脏而无法排出时,则有可以引起肾脏的病变。
二、痛风与膳食的关系痛风发生与膳食营养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痛风是由于体内嘌呤和尿酸代谢紊乱所致。
而嘌呤是由氨基酸、某些有机物或无机物、生物活性物质等合成而来,这些物质大多是通过人体摄入的食物营养素中获得的,这些营养素经过分解代谢转化为嘌呤,故嘌呤合成的这些前体物——营养素的数量对于嘌呤的合成数量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换言之,这些营养素摄入多,嘌呤生成就多。
而尿酸的合成、代谢、排泄也与体内某些营养物质或活性物质有关。
所以“吃”是痛风发生的一大推手。
1、肥胖与痛风研究表明,肥胖会降低体内尿酸的清除率并增加其产生。
体重指数(BMI)[1]、腰臀比值[2]的增加与血尿酸升高呈一定的正相关。
国内有报道,痛风合并肥胖者占51%。
最新研究表明,人在青年时期体重增加越多,其将来发生的痛风的风险就越大;35岁时的体重指数与[1]《公共营养师》(基础知识),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7年6月第1版,第354页。
[2]《公共营养师》(基础知识),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7年6月第1版,第354—355页。
痛风的发病呈明显的剂量-反应关系,较瘦的男性的累积发病率较低,而肥胖男性较高。
这表明体重增加是痛风发生的危险因素,虽然肥胖导致痛风易发的确切机制尚不清楚,但可以肯定的是,痛风与肥胖导致体内各种营养素比例失调,从而引起内分泌功能及代谢功能紊乱有关。
而肥胖则是由于长期能量摄入过多,超过机体能量消耗,使多余能量转化为脂肪并过度积累而引起的营养代谢失衡所致。
2、高脂肪膳食尿酸在血液中的浓度取决于尿酸的生成和经肾脏排出之间的平衡关系,生成增加或排出减少都将导致血中尿酸的增高。
长期高脂肪膳食的摄入,使得体内脂肪代谢产生的酮体增加,而过多的酮体进入血液后,引起血液PH值降低,抑制尿酸在血液中的溶解而减少尿酸的排泄。
此外,长期高脂肪膳食的摄入易引起高血脂症,增加血液浓度,使血中原已趋于饱和的尿酸析出进入其他组织形成结晶。
因此,高脂肪食物也是引起尿酸排泄异常的不可忽视的因素之一。
3、高嘌呤饮食尿酸是嘌呤的代谢产物,高嘌呤食物的摄入将使体内外源性嘌呤增加,由此分解代谢产生的尿酸也将随之升高,从而引起痛风的风险加大。
特别是体内重新回收利用嘌呤核苷酸代谢物的某些酶缺乏的人群,由于摄入高嘌呤食物后,无法及时回收利用嘌呤分解代谢物以降低尿酸的产生,而使血中尿酸大量生成,引发痛风。
高嘌呤食物的过多摄入,是引起痛风的较为直接的原因。
4、饮酒酒精对尿酸的升高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首先,酒精在体内代谢后会产生乳酸,增加血液的酸度,从而降低尿酸的溶解度而产生晶体析出。
其次,酒精会加速体内三磷酸腺苷(ATP)[3]的分解,ATP的代谢产物腺嘌呤核苷酸进一步分解产生尿酸。
第三,酒精在肝脏代谢时会吸收大量水分,从而使血液浓度升高,使得原已饱和的尿酸析出进入其他组织产生结晶;同时,过量饮酒将影响肝脏正常功能,降低肝脏对尿酸合成的反馈机制,而合成多余的尿酸。
第四,饮酒时往往会[3]《公共营养师》(基础知识),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7年6月第1版,第81页。
摄入过多的嘌呤食物,而酒精能加速嘌呤的分解,从而产生大量尿酸,诱使痛风急性发作。
调查表明,与滴酒不沾的人相比,每日摄入酒精50克以上的人,痛风风险增加2.5倍;每天摄入30-50克,风险增加2倍;每日摄入15-30克的,风险增加30%。
5、饮水不足饮水不足将使尿液排量下降,尿酸的排出量减少,易使尿酸结晶进入身体其他组织,引起痛风。
同时,因饮水不足导致血液浓度增加,易引起痛风综合症。
三、痛风的临床反应痛风可以发生在任何年龄段,最常见的是40岁以上的中年男性,男女发病比例约为20:1,以脑力劳动者、体胖者发病率较高。
大多数痛风患者尿酸水平升高,故一般通过体格检查即可初步诊断为痛风,即血液尿酸盐浓度达到或超过7mg/dl或0.41mmol/L。
痛风的临床体症反应主要有以下几种:1、无症状期:患者血液尿酸持续升高,但无关节或相应组织肿痛、发炎等临床反应。
2、急性关节炎期:患者夜间突然出现关节疼痛,且疼痛加剧,难以忍受。
疼痛部位以拇趾关节为多见,也有发生于踝、手、腕、膝、肘及足部等关节。
初次以单关节发生为多见,反复发作,后可发展为多关节关节炎。
发作时关节表面呈现红、肿、热、痛,行动受限。
患者有发热、头痛、疲倦、厌食等反应。
急性痛风性关节炎发作往往没有任何征兆,其诱发原因多样:如疲劳、紧张、暴食高嘌呤食物、过量饮酒、感染、手术等。
3、慢性关节炎期:表现为多处关节发炎,发作频繁,疼痛加剧,可出现痛风石、关节畸形、行动困难。
4、肾脏病变:出现肾结石、肾绞痛、尿血,严重者可能发生肾间质性炎症、肾血管损害导致肾功能不全。
四、痛风的营养治疗痛风的发生与不良的膳食习惯有着重大关系,因此,调整、控制膳食营养摄入无疑是防治痛风至关重要的手段。
痛风患者的膳食营养应信奉:控制能量摄入,合理膳食结构,养成良好习惯,定期监测检查。
1、控制能量摄入,防止超重肥胖。
超重和肥胖是引发痛风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保持健康的体重是减少痛风风险的有效方法。
根据痛风患者的现有体重及体力活动的消耗情况,每日总能量的摄入应控制在每日每公斤体重20-25千卡热量。
总能量减少应循序渐进,切忌减得过快,导致机体产生大量酮体,与尿酸竞争排出,使血尿酸水平升高,致使痛风急性发作。
一般可分阶段减少总能量的摄入,每阶段减少500千卡左右,保持体重下降的速度在每周0.5-1公斤,并定期进行身体检查。
2、多食用水果、蔬菜。
多食用水果、蔬菜有利于减少嘌呤的摄入量,同时增加维生素、矿物质和膳食纤维的摄入。
蔬菜、水果所含有的营养素,具有清除体内有害物质,保护心脑血管,调节生理机制,从而维持嘌呤和尿酸的正常代谢的功能。
3、合理膳食结构。
在总能量控制的前提下,应保证三大营养素摄入结构的合理。
其中蛋白质的摄入量应控制在占总能量的10%-15%,不宜过量。
脂肪的摄入量控制在占总能量小于25%,其中饱和脂肪酸、单不饱和脂肪酸、多不饱和脂肪酸的摄入比例控制为1:1:1。
全天脂肪摄入包括食物中的脂肪及烹调油在50克。
碳水化合物的摄入量点总能量的55%-65%。
同时,减少单、双糖[4]等高能量碳水化合物的摄入。
4、多吃碱性食物,少吃酸性食物。
在控制总能量,调整膳食结构的同时,要多选择碱性食物,少吃酸性食物。
痛风患者体内嘌呤代谢紊乱,尿酸异常,过多酸性食物的摄入会减少尿酸的溶解和排泄,加重病情,不利于康复。
而多吃碱性食物则补充钾、钠、氯离子,维持体内酸碱平衡,保持尿酸的正常排泄,有利于控制尿酸。
5、多喝水、少喝汤。
多喝水保持体内体液充足对痛风患者尤其重要。
白开水的渗透压有利于溶解体内各种有害物质,多喝水有利于尿酸加速排泄,使血液中尿酸水平下降。
而汤特别是动物性食物的汤汁,如鸡、鸭、肉、骨头、火锅等汤含有大量的嘌呤成分,食用后不[4]《公共营养师》(基础知识),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7年6月第1版,第85页。
但不能降低尿酸反而促使尿酸的升高。
6、禁酒戒烟,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酒精和烟中的尼古丁对嘌呤和尿酸的分解代谢有较大的抑制作用,痛风患者应戒忌。
特别是啤酒,含有较丰富的鸟苷酸,经代谢后产生嘌呤,故痛风患者应禁喝啤酒。
痛风患者应培养良好的饮食习惯,少食多餐,定时定量,切忌暴饮暴食。
7、选择低嘌呤食物。
溯源痛风,病起嘌呤。
然而嘌呤又是人体细胞的重要组成物质,不可或缺,但它必竟是痛风的相对直接的致病因素。
嘌呤广泛存在于各类食物中,特别是动物性食物,故痛风患者应慎重选择食物,应选择低嘌呤食物。
一般人膳食摄入嘌呤为每日600-1000毫克。
而痛风患者若在痛风急性期,嘌呤的摄入量应控制在每日150毫克内。
缓解期,可选择中等嘌呤食物,嘌呤的摄入量控制在每日300-500毫克内。
不论在急性或缓解期,均应避免食用高嘌呤食物。
含嘌呤较少的,每100克含量小于50毫克的食物有:(1)谷类、薯类、大米、米粉、小米、糯米、大麦、荞麦、面粉、面条、面包、马铃薯、芋头。
(2)蔬菜类:白菜、卷心菜、芥菜、芹菜、空心菜、韭菜、黄瓜、苦瓜、冬瓜、南瓜、丝瓜、菜花、茄子、青椒、萝卜、洋葱、番茄、莴苣、葱姜、蒜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