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课稿:赛课评委点评
评课稿:赛课评委点评
篇一:把“比较”教学法进行到底
--观听杨慧老师作文指导课有感
杨慧老师的课堂给我留下的印象很深刻。
因为,十二个参赛选手她是第一个亮相的人;还因为,她的课堂始终贯穿着目前很少提及,说来也不够时尚,却极为实用、极为科学、极为重要的一种教学法--比较。
听完杨慧老师的课,我的想法就是:把“比较”教学法进行到底。
一、在比较中求同,感知“画龙点睛”的作用。
求同比较就是将相同的知识,或性质相似的材料放在一块加以比较,使学生利用材料之间的联系,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增强记忆。
杨慧老师这节课指导的是写作上的一个小技巧:画龙点睛。
为了让学生充分认识到“画龙点睛”在写作中的作用,她没有直接给出一个结论性的知识,而是为学生提供了下面一组相关的材料:
我提醒自己,不要想着远在下面的岩石,而要着眼于那最初的一小步,走了这一步再走下一步,直到抵达我所要到的地方。
这时,我便可以惊奇而自豪地回头看看,自己所走过的路程是多么漫长。
--《走一步,再走一步》
到了一处,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
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
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象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散步》
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
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
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上前去。
---《春》
给出材料后,杨慧老师没有急着让学生直接去找“点睛”之笔,而是先让学生认真感知,然后提出这样一个问题:
同学们仔细品读一下,这几篇课文的结尾之处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杨慧老师提出的问题,实际上就是引导学生在这几组材料中,进行求同比较。
学生在比较中很快就发现了问题,得出了结论。
无论怎么学,得出的结论往往都是一致的。
但是,思考的过程不同,对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方式方法的培养程度是绝对不同的。
成功的求同比较,往往能最大限度地发展学生智力,同时也能最大限度的提升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
二、在比较中求异,体会“画龙点睛”的方法。
事物之间存在着差异,这是极为普遍的现象。
世上没有两粒完全相同的沙子,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这一见解早已得到人们的认同。
而教师的责任,就在于引导学生将这种差异揭示出来。
这样有助
于学生对抽象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而且理解得深刻,掌握得牢固。
杨慧老师的这节课,开口小,驾驭起来比较容易。
但是对于初一的学生来说,接受并掌握“画龙点睛”的写作技法还是有一定难度的。
所以,她充分考虑到了学情,在“掌握运用”这一教学环节,她再次用到了比较法,与前面不同的是:这次是让学生在比较中求异。
首先,杨慧老师出示了下面一组材料:
在我奶奶80岁大寿的那一天,各地的亲朋好友都来探望奶奶。
奶奶表面上是不开心,说什么浪费钱,不用送什么礼物了,可是心里却非常开心的。
因为以前往往只有她的八个儿女为她庆祝生日,今日却有非常多的人特意赶来庆祝,她肯定很开心!大家聚在一起,小的大的,男的女的,人们聚集一起真是其乐融融!
--《美丽家事》结尾之一
姐姐不计较我平时待她有多差,在那天我生病时,她尽心尽职地照顾我。
我惭愧,平时我用不好的态度对待她,她却用美好的心态对待我。
将心比心,我羞愧不已……家事就是家人相处而编写的一本沉厚的记事本。
是的,家事是你与你的家人一道编写的记事本,里面记载着你与家人的快乐与忧愁,幸福与悲伤……这些家事都是美丽的!
--《美丽家事》结尾之二
……原来是这样,不过也对了,做人要讲究卫生吗!于是我便去把那些餐桌上的盘盘碗碗全部洗了一遍,还把全家都打扫了一遍,家
里又恢复了妈妈在家时的整洁、干净的样子了!晚上,我做了一个梦,不过这次是梦见他们谢谢我……
--《餐桌上的世界》结尾之一
有些人热衷于追求灯红酒绿的生活,常常奔走于花花绿绿的世界。
而有些人则喜欢平平凡凡地过日子,安安静静地享受快乐。
这些人,不追求过多的欲望,享受清淡,乐在清淡。
他们的心,如清蒸豆腐般纯净。
清蒸豆腐,它让我学会放弃追求欲望,静心生活,乐在平淡。
哦,吃的学问还真多:餐桌上的世界,可真丰富!
--《餐桌上的世界》结尾之二
材料给出后,杨慧老师问:大家比较一下,同一篇文章,结尾有什么不同?
杨慧老师这样设计问题,目的是让同学们在比较中,理解并自主掌握如何“画龙点睛”,这远比直接交代如何“点睛”容易让学生接受。
因为这是学生自主探究、自主发现的结果。
其实,有时结果并不是第一位的,往往探究与发现的过程才是首要。
因为这关系到能力培养的大问题。
而不同的探究方法,炼就着不同的能力和不同程度的能力。
教学效果=教师的专业知识×教学方法。
不言而喻,无论是学与教,方法问题都是至关重要的。
综观语文教学的实践,比较教学法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
条条道路通罗马。
教师借助于比较,让学生鉴别异同,从中找出事物的区别与联系,从而有效地保证教学质量。
叶圣陶先生有言:“教亦多术矣,运用在乎人。
”杨慧老师的这节指导课,从不同角度灵活而科学地运用了比较教学法,十分符合本节指导课的指导内容及学生的思维水平。
可以说,教法运用的得当、有效,值得借鉴。
比较产生发现,人生和事业也需要多比较,与杨慧老师比较,与他人比较,我们便容易发现自己,修正自己,提升自己。
感谢杨老师。
通过你的课堂,我发现:比较教学法真好!
任水亮
2008年12月20日
篇二:成于“点”,功在“拨”
--观听潘金菊老师作文指导课有感
听潘金菊老师的课,觉得时间过得很快。
我不由自主地被她轻快而严整的教学带入了学生的角色,惋惜:我没有举手表现自己。
我太想以一个学生的身份去回应她的每一次质疑、每一次点拨。
因为,她
的每一次点拨都撩动着每一个听者的心扉,激越着每一个听者的智慧。
可以说,潘金菊老师的这节作文指导课成于“点”,功在“拨”。
所谓“点”,就是点要害,抓重点;所谓“拨”,就是拨疑难,排障碍。
这种点拨就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因势利导、循循善诱、启发思维、排除疑难、交给方法、发展能力。
一、点要害之处,拨学习方向。
潘金菊老师的课堂,每一次给出学习材料,她的设疑都是恰到好处的选择切入口,切中问题的要害,给学生以明确的探究方向。
同时,她设置的问题都是层递性推进,不断扩张着学生的思维领地。
例如:在研究阅读材料三时,她环环相扣、循循善诱追究了这样几个问题:
1.找出对折翅“小天鹅”李月相关的细节描写
2.哪些文字是图片上所没有的?
3.图片上所没有的抒情文字,作者是通过图片中的哪一个具体细节联想出来的?
问题一,从写实切入,学生容易把握思维方向,也帮助学生明确了这节指导课所谓“加法”的基数问题。
没有基数,何为“加”?所以,这个问题是一切问题之“本”,也是这节课的成功之“本”。
问题二,从问题一起源,因势利导,学生的思维顺势逆转,进入了就实捕虚的过程,轻松地解决了写作上“加法”的问题。
问题三,进一步深入,触及到写作时如何生成“加法”的问题,即如何找“虚”的生成点。
对于初一学生来说这是极具挑战性的,由于前面的设疑起到了铺设台阶的作用,这个难题便迎刃而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