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罗振宇-罗辑思维第六期治不好的地域歧视 06

罗振宇-罗辑思维第六期治不好的地域歧视 06

治不好的地域歧视我们罗辑思维啊,有一个微信公众账号。

我们提供一项服务,就是我们的微友可以点题让我来说,今天我们说的就是他们点的一个题。

叫地域歧视。

其实我知道啦,他们的意思就是让我批评一下地域歧视。

然后说一说怎么解决这个问题。

怎么让河南人民这种饱受歧视的族群,能够重新扬眉吐气。

但是我想了想这可能真的是一个很难完成的任务。

因为地域歧视有两个特点,这种文化现象。

第一个特点就是,他是一种充塞在空气当中的,一种若隐若现,若有若无的一种环境压力。

一旦回到真实具体的场景的时候,摆在面上的地域歧视,反倒容易变成是一种善意的玩笑。

我第一次感受到这一点,就是我在央视当制片人的时候,有一次开制片人会。

中间会议间歇的过程当中。

我们这个部主任,就指着我们一个同事,山西人。

就说:唉,你听到过一个山西的段子吗?说山西人抠啊,抠到什么程度?夏天买一把扇子,不舍得扇。

把扇子摆在这儿然后摇头,结果哄堂大笑。

这分明是地域歧视吧。

但是在那样的场景下,这反而是一个善意的玩笑。

大家哈哈一乐就过去了。

恰恰是那些不太熟悉的人,用一种异样的眼光,甚至是比较礼貌的方式给你压力。

那才是刻骨的地域仇视。

比如说,你说,别人问你说哪儿人啊?你说你河南人。

别人说,哦,河南河南,挺好挺好挺好,实际上你已经分明的感受到,那种恶意的存在。

地域歧视的另外一个特点,就是他是一个鄙视链条。

上到国家之间的地域歧视,小到城市省际之间的地域歧视。

甚至省内也有地域歧视。

比如河南人在外面受到地域歧视,在省内他们还去歧视比如驻马店人,上海人歧视江北人,而在上海人内部,上海的其他城区的人,会歧视那些下只脚的地方。

比如说美国人会歧视中国人,可是美国人内部呢?他们又会歧视德克萨斯人,美国人到欧洲去,又被欧洲人歧视。

欧洲人互相之间有歧视。

法国人歧视德国人,德国人歧视法国人。

最后法德两国人共同去歧视英国人。

所以这有点像中国人的麻将。

就只要你坐到桌上,你肯定有上家肯定有下家。

上家打出来的牌你得吃,你打出来的牌就又有别人去吃掉。

所以这似乎是一个没头没尾的,一个贪吃蛇的这样的一个鄙视链条。

所以想把这个链条生生的从文化上打断,是一件非常难的事情。

但是它到底有没有解决办法?自打我看了一本书之后,我对这个问题几乎是彻底绝望。

这本书是郑也夫先生写的《信任论》。

其中有一个小章节,他讲了一个原理。

他说啊,其实任何生物包括人类,在进化的一个漫长而残酷的战场当中,他只要想生存。

他必须有一个本能。

就是把这个世界简化掉。

世界有多复杂,我们先从棋来看。

一盘棋就是三种主要的棋类吧。

比如国际象棋、中国象棋、围棋。

围棋是复杂的变化最多的。

就是其中最简单的国际象棋,大概走完一盘国际象棋,大概是四十步。

每一步都有可能面对三十种选择。

所以你粗粗的一匡算。

一盘国际象棋可能牵扯到的符合规则的变化,大概是十的一百二十次方。

甚至有的计算说是十的二百四十次方。

这么庞大的一个数字,你其实就会印证了中国古人讲的那句话,叫千古无重局。

换句话说即使是在棋盘,这种规则既定、边界既定、时长既定的博弈的格局当中,这种变化都是无穷尽的。

更何况我们人生,一个生物面对的生存竞争。

这样的博弈环境。

那它的所有的变化的种类是无穷多的。

所以一个生物在进化过程当中,他一定要想出一种简化机制。

这种简化机制对于我们人来说,其实就是把世界完全的符号化。

比如说我们人经常会说,叫千种红、百种绿、万种灰,你仅仅说出一个红字,实际上别人并不知道你指的是哪一种颜色。

再比如说我们说轻和重。

最重要的一个特点就是说那个疼痛。

到目前为止科学界也没有一个,完整的方法能够把疼痛这种感觉去量化。

你说到底有多疼?所以前一阵微博上传了一个段子说,哎呀,女性分娩这是一种非常疼啊。

说分娩的时候疼是十二级疼。

似乎搞的很科学的样子。

后来我找一些专家一打听,他们告诉我疼痛根本没有标准的分类法。

为什么?因为这是一种对世界的简化机制。

他并不描述真实,他只描述人想象中的那个简化过的世界。

其实对于任何一个想把握外在世界的人来说,这都是一个困难。

比如说皇帝,据说康熙大帝在他的御座的这个旁边,他要贴一个纸条。

这个纸条是写什么?全国各个省份的督抚大员的这种名单。

他靠这种名单,这就是他对他掌握的这个帝国的,一个基本的简化机制。

他知道哪个省是谁在管?他只能掌握到这一层。

你在史景迁,就是美国一个著名的研究中国历史的一个专家,他写一本小书叫《康熙》,里面记载了康熙一个小日记,自己写的,偷偷摸摸写的一个小文字。

他就说啊,他说:这个其实这篇文章里面就充满了各种各样的地域歧视。

比如说他看不起山西人,他说山西人抠,所有的亲朋好友只要穷一点,他都不去照顾。

而且客人来了,连一顿饭都不留。

就我个人跟山西朋友打交道的经历,我觉得抠的也有啦。

但是远没有抠到这个份儿上吧。

但是对于一个皇帝来说,他又怎么办呢?他只能用这种相对来说,符号化脸谱化的一种简化机制。

来理解他治下的臣民。

如果没有这种简化机制,一个像康熙大帝虽然英明神武,可是他在御座上,他怎么掌握这个帝国呢?就在民间老百姓其实我们也有相类似的经验,一个母亲跟自己的女儿,她介绍外在的世界的时候,她只能用一个非常简化的结论告诉她。

比如说男人都不是好东西。

你要小心,十点钟之前一定要回家。

不要跟男人在外面待到十点钟之后,这就是一个母亲跟她女儿交流的时候,对世界的简化。

最近那个电影叫《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对吧。

我们看少年派在小时候,他非常神奇的一项功能就是背出圆周率的很多位。

这也是很多小孩展示的一个技巧。

可是为什么圆周率那么难背啊?就是因为他没有意义。

可是你看中国古代的一个叫千字文的一篇文章。

很多上过私塾的人都会背。

他也是一千个完全不搭着的字儿。

但为什么好背呢?就是因为他有意义。

所以我们人类怎么去把握如此复杂的外在世界呢?就是我们用简化机制让它赋予意义。

然后通过意义去理解这个世界。

而地域歧视就是一种非常典型的一种简化机制。

我们无法去把握河南省,那么大的一个省。

几千万人将近上亿人口的那么大的一个复杂性。

所以我们干脆我们就把它符号化。

所以最后回到维特根斯坦,也是著名的哲学家。

他的一句话,说凡是能够言语说的世界。

就是我们能够掌握的世界。

如果不能言说出来,也就是不能把它符号化的简化的世界。

我们只好保持沉默。

本段内容参考文章《信任论》郑也夫著淘视屋电影网: 下面就该说说遇到地域歧视我们应该怎么办?这就必须回到我们人认知世界的源头。

就是不断的建立起,什么是我们?什么是他们之间的这样的一个边界。

随着这种边界的形成。

其实你会发现我们的世界是一盘糊涂账。

比如说在亚运会期间,有一个广州市民就发了一条微博,那个微博就气哼哼的。

分别是受到了地域歧视的结果。

他说啊,他说你们外地人,你们不能一边骂我们的亚运会办得不好,一边又跑来把我们所有的票都抢光。

你们这些外地人不能跑到我们的地铁上,把我们的市民的位置全部占掉,然后又说我们的广州治安不好,等等等等。

你站到他们的角度来说,他的所有的委屈,他的愤怒。

都那么的真实而且那么的有道理。

可是在我们和他们,我们广州人和他们外地人之间的这一盘账,大家能听得出来吧。

实际上是一团乱账。

因为买光你们票的人,很说你们亚运会办得不好的人,可能是一拨人,可能也不是一拨人,但是没有办法。

我们人成长的过程其实就是不断的构建自我和外界。

也就是我们和他们之间的边界的过程。

生过孩子的父母都知道。

孩子从八个月到十二个月,会出现一个心理的阶段,叫认生。

就是除了妈妈和爸爸,谁都不让抱。

这个阶段。

其实从那个时候开始。

一个自我就在构建,什么人是我的爸妈。

什么小碗是我吃饭的小碗。

这是我睡觉的床。

这是我的家。

这是我的朋友。

这是我的学校。

这是我的城市。

这是我的文化。

这是我的语言。

这是我的祖国。

人从小到大就是不断的把一些外在的,和自己其实没什么关系的事物,认同自我的人格当中。

然后谁要是动了我东西,这种他认同的这种外界之物,他就会觉得自我人格受到了伤害。

对吧。

比如说我们在这种反日大潮当中,你会发现最激烈的是一帮什么人?是年轻人。

而且我就见过一个就是提起日本,那就咬牙切齿,恨不得立即就要杀到日本列岛的那么一个小孩。

是一个初中生。

我当时就觉得奇怪,我说你跟日本人有什么仇啊?后来我发现他也说不出什么,但是我可以理解为什么。

因为他在这个年龄阶段,正好是构建起他的国家认可,他认同这个国家,所以所有对这个国家,曾经或者未来可能造成伤害的族群,都成了他的认知当中的他们。

是敌人。

所以他充满了仇恨。

我还记得我的大学的校长李培根先生,他讲过一句话,说什么叫母校啊。

母校就是指那个自己随时随地可以骂,但别人绝对不能骂的那个学校。

就叫母校。

为什么,因为这个学校已经成为了你的人格当中,认同的一部分,谁去伤害它。

跟伤害你从心理机制上引起的这种反感,是一模一样的。

这就是我们和他们构建的一个过程,地域歧视其实就是来自于这个,我们北京人、我们上海人、他们外地人。

或者是在北京人内部,我们东城西城的人,他们是崇文宣武的人等等。

这种边界一旦构成,所谓的歧视就是这种自我认同的构成当中,开始潜滋蔓长。

那好怎么破解,原则上只有两个办法。

第一个办法就是你把你这种认同变得无边弗届。

也就是你认同的边界已经变成了这个宇宙。

或者说这个世界的全部。

不要以为这是什么很古怪的思维方式。

你比如中国古代哲学家张载,他写了一个非常著名的一篇文章。

叫《西铭》。

其中就提出了一种民胞物与的思想。

什么叫民胞物与啊?就是所有的人都是我的同胞,所有的物都是我的同类。

这是一种非常宏大的哲学思想。

在基督教的思想当中,也非常突出这种思想。

比如说在十七世纪,英国有一个诗人叫约翰*多恩。

他就写了一段布道词。

很有名的。

大概的意思是说,所有的人都是我的一部分,正如所有的地点,包括一个小小的石子都是欧洲的一部分。

当一个石子滚到了海峡当中,这就是欧洲少了一部分。

每一个人的死去或者离去。

都是我这个主体少掉了一部分。

所以当你听到丧钟鸣起的时候,你不要问丧钟为谁而鸣。

丧钟就是为你而鸣。

听到这个词比较熟悉吧。

对没错,后来海明威就根据这个词,写了那本著名的小说《丧钟为谁而鸣》。

这也是中国张载提出来的那种,所谓民胞物与的思想。

这是一脉相通的。

这种思想的本质,就是把自我的认同扩大到所有的边界上去。

如果一个人有这样的胸怀。

那他就不可能有地域歧视。

那还有一种思维方式呢?就是剥离。

这就是佛法的这样的一种修行方法。

既然人的成长过程是不断把外物认同到自己的主体当中。

那佛法的修炼就是不断的把这种认同给剥离掉。

外界跟你有什么关系。

包括这个肉身跟我们有什么关系?最后修炼到最后,所谓的成佛做祖,就是把自己的灵魂和所有外界的附着物全部剥离。

不仅要出家而且连肉身都可以不要。

那么在社会当中生活,有的时候面对地域歧视,我也真的就不得不采取这种所谓的剥离法。

比如说我有一次听马化腾讲。

腾讯嘛,那么一个产品服务那么多人,骂他的人就很多,有的人那真的是叫辱骂啊。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