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河南方言本字考两则

河南方言本字考两则

河南方言本字考两则摘要:丰富的方言词汇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之一。

隶属北方方言区的河南方言,虽然与官话较为接近,但是在语言的发展过程中或多或少地也保留了本地的方言特色。

本文拟对河南各地方言普遍使用的词语从语音、语义上进行考释,确定方言本字,以便人们更好地了解河南方言的特点和当地人民的文化、政治和心理特征。

关键词:河南方言本字本义河南地处中原地区,是中华民族最为重要的发源地。

河南方言在历史上较长时期都是当时的民族共同语,河南语音曾被称为中原音、中州音、汴洛音,在语音演变的历史长河中,河南方言也保留了很多的古音古词。

本文主要撷取河南方言中的一些词语进行考释。

一、方言词语考释1、枯搐枯楚枯楮:不平展或形容人面部皱纹三个词的区别体现在后一个字上,“搐”的读音《广韵》和《说文》中均未收录,现查到的最早记录在《集韵》中,记载搐为徹母屋韵,而楮《广韵》为徹母鱼韵,楚为初母鱼韵,楮与楚叠韵,搐与楮双声。

那么方言中表示面部有皱纹或物体不平展之意的哪一个是本字呢?关于“枯”字,《说文解字》解释为:“枯,槀也。

从木,古聲。

《夏书》曰:‘唯菌輅枯。

’木名也。

”枯指枯槁义,“木名也”三字为段玉裁所加,枯槁、干枯则和不平展的义项联系起来。

“枯搐”一词见于《汉语方言大词典》,释为不平整义,例如河南汲县话:(1)纸叫他弄枯搐了。

(2)布枯搐了。

但是搐的义项《集韵·屋韵》中解释为:“搐,牵制也。

”即为现在常用义项肌肉抽缩、牵动,如抽搐等词。

所以笔者认为搐字为本字说是不可靠的。

枯楚一词虽未收录在方言大词典中,但却是很多人常用的一个写法,楚字《说文》:“楚,叢木。

一名荆也”,可见楚本是一落叶灌木,荆的特点是叶有长柄,掌状分裂,树叶表面多叶脉,干枯的树叶一般都有褶皱,表面不平整,和人的皱纹有些相似,因此选用楚一字可以说有一定的道理。

枯楚一词目前是用的最多的,如陕西某些地区流传的关于“殃”的说法,认为殃十分厉害,人碰见人死,兽碰见兽亡,碰到树上枝枯叶焦。

人们常对萎靡不振的人说:“你蔫哩枯楚像‘殃’把魂打了一样。

”但这还不能有力地说明枯楚之楚为本字。

我们先来分析枯楮一词。

枯楮一词的楮《说文》释为:“楮,榖也。

”楮是一木名,与榖为同实异名,陆机《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荊揚交廣謂之榖,中州人謂之楮。

”在历史上,中州为河南省的古称。

《汉书》注:“榖,即今之楮树也。

”楮的皮称谓榖树皮,可用来做纸和头巾,如后来的榖皮纸和榖皮绡头。

唐苏恭在《唐本草》里描写了它的形态说:“此树有二种:一种皮有斑花纹,谓之斑榖,今人用皮为冠者;一种皮白无花,枝叶大相类。

”可见,榖树皮有一种是有斑花纹的。

姚灵犀、程穆衡等都认为《水浒全传》中形容武大郎的“三寸丁谷树皮”[1]的“谷”应为“榖”,简化成谷,是因为榖与穀相比只少一撇,乃形近导致的失误。

姚灵犀在《金瓶小扎》中说:“至谷树皮之说,终不可解,……昨偶阅字典,木部内有榖字,古斛切,音谷,木名……此树之皮,想不独粗糙,或正如人面之白癣,俗名白瘫风者,故以形容武大之丑耳。

”[2]之后《金瓶梅词话》也采用了这一说法,《金瓶梅词话》第一回写武大郎:“人见他懦弱,模样猥衰,起了他个诨名,叫做三寸丁谷树皮,俗语言其身上粗糙,头脸窄狭故也。

”[3]通过以上的材料,我们可以看出,古人曾用榖树皮或楮树皮来形容人的粗糙的面容,中州即河南多用楮树皮一词,据此笔者认为现在河南河北方言中形容不平展之意的本词应为“枯楮”,有时候写作“枯楚”是因为楚、楮二字古音相近,并且都是木名。

选用“枯搐”只是因为楮与搐语音相近。

还有一点可以大胆地推测,方言力求简明,楮这个字相对楚、搐来说生僻一些,所以没有选用。

枯楮一词可以理解为一个偏正式合成词:干枯的楮树皮。

用这一词来形容人的面部的皱纹非常的形象。

2、板扳拌:扔弃、放置先看三字的读音,依据《广韵》,“板”在中古是帮母删韵山摄,扳是滂母(又帮母)删韵山摄。

拌是並母(又滂母)桓韵山摄,而现在的[pan51]应该是后起的读音。

显而易见,三字均属双唇音、山摄,板与扳叠韵,因此可以说语音是相近的。

语义上,在河南方言中有扔弃、丢弃、放置这一义项。

李荣《洛阳方言词典》中“扳”解释为“把用不着的东西扔掉”,举一例证:这衣裳都烂了,把它扳了吧。

许宝华、宫田一郎的《现代汉语方言大词典》“板”有“扔、丢、放”的义项,引证河南新乡话“叫他板了吧。

板了太可惜了。

”《汉语大字典》中“拌”的第一个义项为“舍弃,不顾惜”,见《警世通言·吕大郎还金完骨肉》:“遇要争嚷,心下想道:‘今日生辰好日,况且东西去了,也讨不转来,干拌去涎沫。

’”那么究竟哪一个才是扔弃义的本字呢?分析板、扳二字本义,《说文解字》中无“板”字,但是“版”下“判也”,《段注》解释为“凡施於宮室器用者皆曰版,今作板。

”即是说“板”同“版”,本义为把木头分割成薄片。

而“扳”《说文》中亦未收录。

扳的滂母平声,《广韵·删韵》:“扳,同攀。

”《玉篇·手部》:“扳,攀。

”即扳与攀二字通假。

《公羊传·隐元年》云: “隱長又賢,諸大夫扳隱而立之。

”何休注:“扳,引也。

与攀同。

”意思是说在推选国王的时候,众大臣都推举有贤能的隐公。

扳的帮母平声字,《广韵·删韵》:“扳,挽也。

”可见板、扳二字的本义和常见义项均未涉及扔弃义,那么拌的情况呢?“拌”字《方言》第十:“楚人凡揮棄物,謂之拌。

”晋郭璞《方言注》:“今汝穎間語亦然”,丁惟汾《方言音释》云:“棄為揮棄,拌古音讀板,今俗語謂揮棄物為拌(讀古音)。

”汝颖分别指现代的河南汝南县和安徽阜阳一带,这就证明河南方言中的[pan214]字本字应为拌,至于它的读音《广韵·桓韵》中两音均注释弃义,二音对应为[phan55](滂母平声),根据浊音清化中平送仄不送的规律,拌的另一读音並母上声应该读为[pan214],丁惟汾提到它的古音应为上古音,拌上古音为並母元部,板上古为帮母元部,二者只是存在清浊的问题。

关于拌字的弃义可以参看以下例证。

《广雅·释诂一》:“拌,棄也。

”王念孙的《广雅疏证》:“拌之言播棄也……播與拌古聲相近,《士虞禮》:‘屍飯播餘於篚也。

’古文播為半,半即古拌字,謂棄餘飯於篚也。

”他认为拌的古字是半,而古文播就是半,因此拌就有了播的弃义。

播在《广韵·过韵》中有一义项为:“播,放也,棄也。

”《书·多方》云:“爾乃屑播天命。

”孔传:“是汝乃盡播棄天命。

”屑播为轻易抛弃之意。

《楚辞·刘向》云:“播规矩以背度兮,错权衡而任意。

”王逸注:“播,弃。

”以上这些例子可以看出播确有放也、弃也的意思。

考查播与半的古音,根据《汉字古音手册》,播上古是帮母歌部,而拌上古则为並母元部,双声且歌部元部对转,这说明播与拌上古音相近。

现在《汉语大字典》和新编《辞海》均未收录[pan214]这一古音。

以上通过分析可知,扔弃义的[pan214] 的本字应为“拌”。

至于方言字典中的“板、扳”两个字通过字音分析得知三者是音近的关系,所以才导致了方言误用。

拌现在多用于[pan51]的读音,而另外两字的读音和拌的古音是极为相似的,因此方言词典中选用了扳或板。

声韵调尽量保持一致有助于人们的理解,但是也体现出用字不规范的问题,方言用字不规范也是方言字典中存在的一个问题。

二、结语以上主要考释了两个个河南方言的本字,扔弃义的“拌”、和不平展义的“枯楮”,方言口语中还有很多常用词的本义有待确定,例如各应(讨厌、厌烦)的本字,瓤或穰(没有能耐、软弱)的本字,不胜枚举。

考究出本字有助于改善用字的不规范现象,还可以从中挖掘出当地的风俗习惯等。

注释:[1]施耐庵.《水浒全传》[m].长沙:岳麓书社.2005年第206页.[2]姚灵犀.《瓶外卮言》[m] 天津.天津书局.1940年第98页.[3]兰陵笑笑生.《金瓶梅词话》[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年第6页.参考文献:[1]段玉裁《说文解字》[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68.[2]徐中舒《汉语大字典》[m].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1986.[3]罗竹凤《汉语大词典》[m] .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4[4]许宝华宫田一郎《汉语方言大词典》[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99.[5]陈彭年《宋本广韵》[m].江苏.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6]郭锡良《汉字古音手册》[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7]施耐庵.《水浒全传》[m].长沙:岳麓书社.2005.[8]姚灵犀.《瓶外卮言》[m] 天津.天津书局.1940.[9]兰陵笑笑生.《金瓶梅词话》[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10]李荣.《洛阳方言词典》[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6.[11]《濮阳县方言语音研究》[d].湘潭:湘潭大学.2010.[12].《“谷树皮”别解》[j].菏泽师专学报.2001((3).作者简介:谢利静(1986.1),女,汉族。

籍贯:河南省。

职称: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11级硕士,研究方向:中古及近代汉语研究。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