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言本字考1.爸爸。
《玉篇》蒲可切,婆上声。
《玉篇》父也。
《正字通》“夷语称老者为八八,或巴巴。
后人因加父作爸字。
蜀谓老为波。
宋景文谓波当作皤”。
由上可见,“爸”古字为巴、八、波,后两字明显是借音,本字是“巴”。
在古音中,b、p经常不分,b有时也读为d。
巴,通“大”,“巴”的本义是大蛇,可以吞象也。
古代的巴国,就是出现巴蛇的地方。
直到现在,还有人称父亲为大大,这是正宗的古音。
后来,“爸”音变为“父”。
古无轻唇音,f上古读为b、p,根据鱼模生麻的规律,“父”的上古音就是“巴”。
类似的音变还有:匍→爬;辅→巴;敷→巴。
当“巴”音变为“父”,后人便在工作思路“巴”上面加“父”构成“爸”,以区别于“巴”。
简言之,“爸”就是“父”,字义是“大”。
2.妈妈。
《广韵》莫补切。
《博雅》母也。
称母曰妈。
“马”在上古读若母,与豆、杜、大音近,表示大。
“马”加“女”,表示年长的妇女。
从“马”的字很多都表示大,比如:蚂蟥、蚂蚁、蚂蚱、马蜂、灶蚂子。
北方又将妈妈称为娘,本义指少女,泛指妇女,比如:姑娘、姨娘。
需要说明的是,古代的亲属称呼并不专指特定的人,而是指某类人。
比如“父”指父辈,有叔父、伯父之称;“妈”指女性父辈,有姑妈、姨妈、舅妈之称。
当前面没有任何限定时,便指最近的亲人,所以“父”指父亲,“妈”指母亲,“娘”也指母亲。
简言之,“妈”就是“母”,字义是“大”。
3.爷爷。
这个称呼比较乱,有的指父亲,有的指祖父,有时又指有权势的人或年长的老人。
“爷”古字,繁体字爷,从邪、从耶。
根据喻四归定的规律,y声上古读d、t,古音读若毒、豆,表示老、大。
所以,用来指所有年长的人或有权势的人。
祖父,年长也;父亲,亦年长也;有权势的人,大人物也。
类似的称呼还有“爹”“伯”。
“爹”有的指父亲,有的指祖父。
爹,《广韵》屠可切。
因为t声由d声演变而来,屠可切读若夺。
“爹”从多,可见上古读若多,相当于“大”的古音,表示大、老。
“伯”叠韵通假为“大”,所以“伯伯”指父辈中最年长的,也指比自己父亲年长的。
笨伯,指身体肥大、行动不灵巧的人,“伯”在这里就是指大。
由上可见,爸、父、爷、爹、伯这几个字,古音都是豆,都表示大、老。
4.奶奶。
“奶”是个后造字,古作奶、,本字是“乳”。
乳,上古读若鲁,豆腐乳方言称为豆腐鲁。
可见“奶”古音读若鲁,后来音变为乃。
为什么“乳”读若鲁?因为“鲁”叠韵通假为豆,表示圆形,乳房圆形也。
在上古音中,好多读dou、du的字表示圆,豆、乳、头、车(du)、竹(箸)都是圆的。
“奶”古时指母亲,因为母亲哺乳也。
《博雅》母也,楚人呼母曰奶。
但是因为“奶”读若大(豆),所以也可以指祖母,甚至指所有年老女性,相当于“爷”“爹”可以指所有年老男性。
在安庆方言中,称呼最年长的父辈女性为“嬷嬷”。
嬷,取音于“母”,取音“大”,相当于“妈”。
称比自己父亲大的父辈为“伯伯”,伯伯的老婆称“嬷嬷”。
5.叔叔。
指父亲的弟弟,泛指比自己父亲年纪小的父辈。
古无舌上音,“叔”上古读若都、刀。
“叔”从手,本义是拾取、摘取。
比如,将东西从地上拾起来,方言称为“兜起来”或“刀起来”。
后来“叔”音变为di,将花朵摘下来,方言称为“滴下来”。
但“叔”的本义现在已经不用,改为“拾”“摘”。
因为“叔”上古读若都,所以通豆,又写为“菽”。
但是,“叔”的以上两种含义都跟“叔叔”无关。
在汉字中,幼、幺、稚、窦、杪、妙、少、小都表示幼小。
根据喻三归匣的规律,幼、幺古音读若都、刀。
稚,古音读若滴,属于“都”“刀”的音变。
窦,读若都,本义孔穴,假借为幼小,比如:小牛窦、小窦宰子。
古汉语少、小互训,杪、妙、少、小,从小从少,古无舌上音,“少”古音读若都、刀。
从上可知,古代表示年幼的幼、幺、稚、窦、少几个字,读若“都”“刀”。
本字是“幺”,《说文》“幺,小也。
象子初生之形”。
《说文解字注》“俗谓一为幺,亦谓晚生子为幺,皆谓其小也”。
所以,“叔叔”的“叔”是借字,本字是“幺”。
安庆有些地方将叔叔称为“椒椒”,椒通叔,也通小,音变也。
6.婶婶。
本字婶,叔父的妻子,通指与母亲同辈而年龄较轻的已婚妇女。
婶,读音从审,读若洞。
“审查”又称洞悉,准确的写法是“审(dòng)查”。
但是,后来“婶”音变为shěn。
类似的音变:“升”古音是“东”,从地上升起来,方言称为“东起来”,“升”从“东”音变为shēng。
“婶”通“少”“幺”,婶、少、幺古音相近。
7.姨娘。
《说文》妻之女弟同出为姨。
《尔雅》妻之姊妹同出为姨。
后世谓母之姊妹曰姨母,所以“姨”既指母亲的姊妹,又指妻的姊妹。
姨,yí,根据喻四归定的规律,“姨”古音读若弟。
那么,“阿姨”是什么意思?从表面上看,“阿”是加在称呼上的词头,比如:阿毛、阿婆、阿弟、阿姊。
问题是,为什么要加这个词头呢?阿,本读为ē,本义是大的山陵、大的土山,引申为大、老、长,阿房宫就是大的宫殿。
《说文》“妻之女弟同出为姨”,因为妻子的妹妹称为姨,妻子的姐姐则称为“阿姨”,大姨也,长姨也。
后来为了表示尊敬,“阿”成为词头。
阿姨,就是大姨子;阿婆,就是老婆婆;阿妹,就是大妹子;阿伯,就是老伯伯。
8.婆婆。
年老的妇女,丈夫的母亲,通称长两辈的亲属妇女。
婆,《说文》作媻,奢也,从女般声。
《说文解字注》“奢也,张也。
般,大也。
媻之从般,亦取大意”。
所以,“婆婆”的本义指年老的妇女。
古代称公婆为舅姑,婆婆称为“姑”。
《尔雅·释亲》“妇称夫之母曰姑,父之姐妹亦曰姑”。
姑,叠韵通假为“大”(du)。
所以,有些方言称姑姑为“姑大大”。
“姑”从古,也表示年长。
9.舅舅。
《说文》母之兄弟为楶,妻之父为外楶,从男臼声。
《说文解字注》“周人谓兄为晜也,舅之言旧也,犹姑之言故也。
父之昆弟称父,母之昆弟不得称父,故称舅。
凡同姓可称父,凡异姓不可称父,故舅之也”。
这段话的意思是,因为古代是父系社会,同姓父辈可以称“父”,比如父亲、伯父、叔父,但异姓父辈不得称“父”,而是称为“舅”。
舅,旧也;旧,老也,长也。
比如,媳妇称公婆为舅姑,因为媳妇与公公不同姓。
古时,男子称妻之父曰外舅。
10.侄子。
弟兄的儿子。
本字“姪”,《尔雅》女子谓兄弟之子为姪。
《说文解字注》“今世俗男子谓兄弟之子为姪,是名之不正也。
从女,此从女者,谓系乎姑之称也”。
“姪”古音弟,通迭,传递也,后辈也。
问题是,男子如何称呼兄弟之子?所以,“姪”可能并不是女子谓兄弟之子,而是通称兄弟之子,从女,可能是为了表示繁衍。
与侄子相对应的是外甥,姐妹的儿子。
甥者,后生之称,故异姓尊卑与等者以此相称。
11.儿子。
本字,《说文》“孺子也,象形,小儿头囟未合”。
《韵会》“儿,倪也,人之始,如木有端倪”。
倪、婗,从人,儿(ní)声,本义小孩。
根据娘日归泥的规律,儿、倪、婗古音读若ní。
《仓颉篇》“儿,嬬也。
谓婴儿嬬嬬然,幼弱之形也”。
《释名》婗其啼声。
孺(nu),乳子也,以叠韵为训。
后来,“儿”音变为áng,一般写为“伢”,实际上就是“倪”,倪、崖、涯古音相同,“伢”是后造字。
“儿子”则是一种爱称,含义简单。
与儿子相对应的是女儿,即女性儿子。
女,象一个敛手跪着的人形,本义女性。
通奴,反映妇女地位低下也。
12.妻子。
《说文》妇与夫齐者也。
这里的“齐”不是平等,而是指正式配偶,以区别于妾。
古文妻写为“”,从女,,古文贵字,表示妻的地位高于妾。
“妻”是会意字,字形从女,“屮”象家具形,又是手,合起来象女子手拿家具从事劳动的形象。
妻子有各种方言称呼,比如:内人、堂客、贱内、老婆。
安庆称妻子为“烧锅的”。
13.丈夫。
夫,像站着的人形,上面的“一”表示头发上插一根簪,意思是束发加冠的成年男子。
周制以八寸为尺,十尺为丈,人长八尺,故曰丈夫。
周代一尺合现在的23.1厘米,八尺合现在180厘米以上,说明古人身材高大。
古时男子成年才算丈夫,不一定成婚。
所以,“丈夫”作为妻子的配偶,相当于“我家男人”。
14.姐姐。
《说文》“蜀谓母曰姐,淮南谓之社,从女且声”。
不管是姐,还是社,古音都读若豆,表示“大”,相当于“妈”从“马”表示“大”。
但是,各地所指却不同,有的指母亲,有的指比自己大的同辈女性。
前面的“爹”“爷”,也是这种情况。
与姐姐相对应的是妹妹。
《释名》“姊,积也,犹日始出,明也;妹,昧也,犹暗也”,字当从未。
《白虎通》“姊者,咨也;妹者,末也”,字当从末。
实际上,“姊”是“姐”的本字,“姐”是蜀人用来指母亲的。
也就是说,“姊”读若子,“姐”读若祖。
“妹”应当从“未”,妹、未、昧、味古音相同。
“末”表示终端,最多表示最小的妹妹。
15.哥哥。
哥,本义歌,歌声也。
所以“哥”是借字。
在上古音中,哥、昆、根、过、果,读音相同。
“昆弟”指哥与弟。
但“昆”也是借字,还不是“哥”的本字,因为“昆”的本义是一起、共同。
“哥”的本字是“兄”,《通论》“口儿为兄,儿者,人在下,以兄教其下也”。
“兄”古音读若颃、王、况(háng),《说文》长也。
今人呼兄为况老,乃古语假借也。
因为“兄”音近于“昆”“哥”(hōng),故假借为“哥”,也假借为“昆”。
16.嫂子。
《说文》兄妻也,与同。
《释名》“嫂,叟也。
人及物老,皆缩小于旧也”。
这个解释太牵强了,叟,适合指老太婆,更适合指老头子,而不适合指嫂子。
嫂从叟,叠韵通假为杜,大也。
17.媳妇。
儿子的配偶,弟弟及晚辈亲属之妻,北方指妻子。
通作息,古音读若思,取义于“伺”,伺候也。
18.妯娌。
兄和弟的妻子合称或互称。
妯,逐也,动也。
可见,“妯娌”是借字,非本字。
《尔雅·释亲》“长妇谓稚妇为娣妇;娣妇谓长妇为姒妇”。
晋.郭璞.注“今相呼先后,或云妯娌”。
娣,古音与逐、妯相近。
本文方言本字考网址:/fanwen/625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