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如东高级中学教学简报2012年第4期【活动简讯】○2012年12月6日,由江苏省教育学会、如东县教育局联合举办的江苏省第十六届“金帆杯”大型教育科研活动在我校举行。
本次活动的主题是“课程·教师”(语文专场),分为“金帆论坛”、“金帆课堂”、“金帆考察”(另有报道)三个板块。
在“金帆论坛”活动中,我校副校长顾小京、政教处副主任吴军分别执教了课例《The curse of the mummy》、《常见的天气系统》大型公开课。
活动取得圆满成功。
○12月6日下午,江苏省天一中学沈校长带领高三年级组班主任、教研组长等一行30多人来校参观交流。
王继兵校长热情接待来宾并代表学校介绍了学校教育教学管理相关经验;高三年级组汪小红老师、丁彦之老师、管海燕老师、褚小坤老师、王丽华老师、郭志祥老师、王小梅老师、缪五祥老师分别开设公开课,课后相关教研组进行了深入交流。
○12月7日上午,广州花都区教育考察团来校参观考察来校参观考察。
张必忠书记热情接待来宾,陪同来宾参观校园并代表学校介绍了学校教育教学管理相关经验。
○12月7日下午,上海崇明县教育考察团来校参观考察。
张必忠书记热情接待来宾并代表学校介绍了学校教学质量提升相关方面的经验。
【主编人语】“后模式时代”我们该思考些什么?姜永均作为教育中人,在“后模式时代”我们应该思考些什么?刘铁芳教授指出:在教育中,提出自己的模式无可厚非,但若想强行把自己的模式植入他人的教学活动当中,则是一种狂妄;而争相前来亦步亦趋地学习某种模式,且以为自此就可以一劳永逸的人,显现的则是一种懒惰。
教育被越来越多的人看做是一项简单的工程,只要设计好图纸,搭建好框架,浇筑完水泥,教育就结束了。
百年树人的事业,真的就如此简单吗?由于任何一种教学模式都是围绕着一定的教学目标设计的,而且每种教学模式的有效运用也需要一定的条件,因此不存在对任何教学过程都适用的模式,也谈不上哪一种教学模式是最好的,一切因校而异、因师而异、因生而异。
所以无视有效教学模式所依存的具体教学环境和情境,将丰富、复杂的教学活动简单化、程式化,都有可能使教学走向机械和刻板。
杜郎口中学自主创新的“三三六”模式,从推出到现在已近十年,其间不乏成功复制的案例,但更多的是水土不服。
其实每个人都懂,哪有放之四海皆准的模式!影响教学的变量很多,其中任何一个方面发生了变化,某种教学模式的适应性就发生了动摇。
有专家认为:教学模式对于中等学生,以及初入职的教师其实还是有着一定的合理性。
而且,每一个教师在其独特的环境和独特的技艺下,都能形成属于个体的并不精确的教学模式。
我们所反对的,是把教学模式简单化、模型化、脸谱化,并借此批量生产、强行批量订购。
未来的教育活动中,教学模式不但不会消失,反而会变得更加多元、多样,更加丰富多彩,更加个体化。
任何教育教学模式,最终应都落实到个体的、繁复的、独特的、不断生成的教育行动上来。
【成长足迹】行动让潜能绽放黄春娟自2004年毕业,今年是我工作的第9年了,记得工作第2年时,曾看过这样的一个小故事:毛竹是一种生长在亚洲地区的竹子,在它一生中的最初5年里,几乎观察不到它的生长,即使生存环境十分理想也同样如此。
但是,只要5年一过,它就会像被施了魔法一样,以每天60厘米的速度急速生长, 并在6个星期之内,长到 30米的高度。
当然,这个世界上是没有魔法的,毛竹的快速生长所依赖的是它那长达几英里的根系。
其实,早先看上去默默无闻的它,一直都在悄悄的壮大它的根系,它用5年的时间武装了自己,最终创造了自己的神话。
多年来,我一直都以毛竹的故事激励着自己,不断积累、不断成长。
2012年11月20-23日,我作为南通的选手之一,参加了在扬州邗江中学举办的江苏省基础教育青年教师高中生物教学基本功大赛。
江苏省的青年教师基本功大赛由江苏省教育厅主办,江苏省教研室承办,从幼儿园到高中所有学科都参与,各学科每三年举办一次。
高中生物的基本功大赛共有来自13个市26名参赛选手参加,大赛设置一等奖5名,二等奖8名,三等奖8名,优秀奖5名。
经过3天的激烈角逐,我获得了省一等奖的第二名,激动之余,反思整个比赛的全过程,真是感慨良多。
首先这次的比赛项目多,层层选拔时间长。
比赛项目包括“学科理论笔试、粉笔字、即兴演讲、教学设计与课件制作、模拟课堂教学、实验设计与操作技能”等六项。
从4月份如东县的“海选”到6月份南通市的“推选”,再到11月份参加江苏省比赛,时间跨度长达7个月。
准备的内容主要包括重温生物教学论、教育学心理学、新课程标准等资料,提升自己的理论水平;关注有关生物方面的新科技新动向,拓展自己的专业视野;反复研究近几年的高考试题,提高自己的解题能力;针对不同课型在三小时内完成教学设计与课件制作,并进行20分钟的模拟上课训练,提炼自己的教学风格;苦练实验设计与操作技能,把高中课本上所有的实验都重新做了一遍,从细致、标准等方面严格要求自己;抽题进行2分钟准备,3分钟演讲的即兴演讲全真模拟。
准备的过程漫长而又艰辛,但这艰辛的锤炼确实是青年教师成长过程中的一笔宝贵财富。
其次,比赛过程严格规范。
比赛过程全程录像,比赛场地全天候开启屏蔽仪。
选手代号化,无所在市、学校及选手姓名等信息干扰。
报到当天的晚上19:30-22:30在机房进行无网络环境的教学设计与课件制作。
提供的素材只有人教版相关课题的电子教材、课程标准、及3个与此课题相关的ppt。
由于比赛前有多次的全真模拟,所以教学设计编写较为顺利,设置了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三维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策略、教学过程、板书设计、活动单这几个栏目。
在教学过程部分,利用四栏表格式,从教学内容、教师组织与引导、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四个方面进行了设计。
考虑到模拟上课所用的ppt,只能是上交的ppt,不能有任何修改,所以在课件制作上,设计了学生活动后可能生成的问题,为模拟上课做铺垫。
11月21日,早上7:30抽签,进行每人20分钟的模拟上课。
晚上19:00-20:40进行了100分钟的笔试。
笔试覆盖了教育学、心理学、课程论、生物科技发展、学科知识等多个方面的内容。
11月22日, 8:00-8:10进行了粉笔字比赛,十分钟内绘制一幅叶绿体的立体结构图及其配套文字标注。
8:20抽签,8:30-11:00进行演讲,抽题后准备两分钟、演讲三分钟。
我抽到的题是《教学与生活》,2分钟内,只来得及构思了个框架,确定两个生动贴切的事例,想好几个关键词,一个生动的开头,一人令人回味的结尾,具体的实例是站在演讲台上边想边说,当最后30秒举牌提醒时,赶紧小结,以准备好的排比句结尾。
下午14:00-14:20进行实验设计与操作,每个评委负责三个选手,记录实验过程中出现的现象。
由于前期练的比较充分,所以操作熟练,现象也比较明显。
11月23日上午闭幕式,专家点评与名次公布,通过聆听省教育领域多位专家的点评,我学到了很多先进的教育理念,找到了自身教育理论方面存在的不足,明确了今后努力的方向。
这次比赛我得到了多方面的支持与帮助:校长主任等多位校领导从活动组织到具体的课务安排等都给予全面支持;市、县教研员刘义友与韩登峰老师,尽可能多的创造条件,让我进行全真训练,并能高屋建瓴,提出中肯意见;我的师傅姜永均老师,在我遇到瓶颈而焦躁无比时,为我指明了方向,增强了信心;生物组内的各位老师不仅帮我承担了多个班的课务,还从实验材料的准备与实验器具的配备等多方面给予有力支持。
正是在这样温暖的集体中,我感受到了团队的力量;正是在这么多人的帮助下,我才一步一步的走向省决赛的赛场。
我深知前面的路还很长,还必须不断地学习,进一步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加深理论研究。
我要像毛竹一样,以无以伦比的耐性,静静壮大自己的根系,不断地积蓄成长的力量,等到时机成熟时,终会拔地而起,创造奇迹。
对我们青年教师而言,每一次比赛,都是全面的考验;而每一次比赛前的准备,都是不断积累、不断提升的过程。
行动、只有前期踏实而投入的行动,才能把我们的潜能在比赛中充分绽放!【教后反思】江苏省学业水平测试《酶与ATP》的复习设计与思考徐新林研读《江苏省学业水平测试说明》及近年的学业水平测试生物试题发现,生物学业水平测试难度正逐年上升,凸显出“过关容易,冲A难”的特征。
但总体命题思路仍然侧重测试学生的生物学习能力与基本的生物科学素养,着重考查学生对生物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的掌握程度,并注重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酶与ATP》是必修一中承上启下的重点章节,借助这一内容的复习利于学生从组成细胞的化合物这一层面,与蛋白质和核酸的结构功能进一步形成纵向联系,同时为复习《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做好必要的铺垫。
从我们的学情看,由于高一时不少学生对生物学科不够重视,加之课时安排又比较少,训练也不充分,所以学生酶和ATP的知识细节掌握并不好,甚至很多学生书本上一片空白。
对照新课改和高效课堂的要求,在本节课的复习设计主要考虑了以下几个方面。
一、目标引领,自主复习,加强记忆在我们每节复习课学案的首页,以显著的字体标注出本节复习内容,在江苏省学业水平测试的能级要求。
旨在提醒我们的学生,一定要紧扣复习目标,不能因主观的臆断,随意分配复习时间。
根据学生基础知识掌握比较薄弱的实际情况,在课堂的一开始,充分结合生物学书本,利用备课组自编的小高考复习讲义,让学生明确本节内容的考试要求,大声读、背考点基础知识。
学生是课堂的主人,目标要让学生懂,书要让学生自己读,学生应该自己解决的问题和自己能解决的问题老师不能代办或包办,比如本节课中酶的本质、酶的特性、酶的作用、影响酶活性的因素、ATP的结构简式、功能等,学生都可以在自主复习中自己掌握,都安排交还给学生自己处理。
高中课堂里能听到朗朗书声的机会不是很多,很多老师也忽略了在课堂上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以至于现在很多学生读书习惯于默读、回答问题老师和同学也听不到声音,其实我们生物学书本的语言很精炼也很优美,本身就是很好的阅读素材,老师应该充分利用和挖掘这一资源。
先学后教的认知规律也需要我们在课堂讲解前让学生对本节课所复习的内容有个总体的认识,然后带着自己的疑问走进老师的问题点拨,这样会更加容易集中课堂注意力。
二、拓展延伸,疑难点拨,能力提升仔细研读近几年生物小高考试题,虽然小高考过关的要求不是很高,但冲“A”的能力要求还是比较高,很多同学即使没考到“A”,但可能距离“A”只差一两分,很是遗憾,这就要求我们在平时每节课的复习中就要把学生的功底夯实。
比如难点内容的突破、易混易漏知识点的强调、知识的运用特别是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对图表曲线题信息的准确分析与解读等。
本节内容中温度、PH对酶活性影响曲线的分析及实验设计、酶促反应影响因素的归纳、有关能源物质的比较等,都是冲“A”的瓶颈,针对以上内容,我安排让学生先小组讨论再小组间交流补充,老师点拨引导,理让学生说、规律让学生找,结论让学生得出,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过程中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加深入,对问题的考虑也更加周全,对知识的应用也更加灵活,语言表达能力、思辨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都得到了锻炼和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