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争理论的发展与演变过程摘要竞争理论作为经济学的核心理论,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演变过程。
古典竞争理论和均衡竞争理论都是从静态角度来分析竞争,因此可归类为古典竞争理论。
继而,克拉克实现了竞争理论由古典竞争理论向现代竞争理论的过渡。
同时对竞争目的与竞争手段的分歧促成了马克思竞争理论与西方竞争理论的分化。
西方竞争理论代表性学派哈佛学派、芝加哥学派、新奥地利学派等现代竞争理论着重与在动态环境下研究竞争。
各学派的竞争理论各有自己的合理之处,同时也都存在着不同的缺陷。
对这些理论进行分析和评述,对促进竞争理论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竞争;古典;竞争理论;现代竞争理论SUMMARYCompetition theory as the core of the theory of economics,through a long and tortuous process of petitive equilibrium theory and the classical theory of competition ar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tatic competition,it can be classified as classical theory of competition.Then,Clark realized the transition from the classical theory of competition competing theories to modern competition theory.The purpose of the competition while disagreements and competition means competition contributed to the differentiation of Marxist theory and the theory of the West competition.Western competition theory representation School Harvard School,Chicago School,the new modern Austrians competition theory focuses on research and compete in a dynamic peting theories of various schools have their own reasonable place,but also there are different defects.These theoretical analysis and commentary,to promote the further development and improvement of competition theory has important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Key Words:Competition;classical;competition theory;modern competition theory前言竞争理论作为经济学的核心理论,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演变过程,历久弥新的竞争理论体系源自古典学派的竞争理论(王振峰2006)。
随着经济学研究视角的不断拓展,竞争理论的发展印迹由最初的以静态视角分析竞争的古典竞争理论和均衡竞争理论,经过克拉克而实现了竞争理论由古典竞争理论向现代竞争理论的过渡,进展至主张在动态环境下研究竞争的哈佛学派、芝加哥学派及新奥地利学派等(谢树江2006)。
对于同样强调竞争在促进资源合理配置中起关键性作用的马克思竞争理论,西方竞争理论与其存在一定的差异,这主要是由于二者关于自由竞争的前提条件、竞争目的和手段、竞争的形式、竞争的作用、垄断与竞争的关系存在这一系列的分歧而造成的(杜朝辉2008)本文以竞争理论形成和发展步骤为过程为主轴,顺次阐述世界竞争理论主要流派的相关理论及思想,对竞争理论的发展做一个简单的论述。
一、古典竞争理论竞争理论的产生是从古典学派开始的,作为古典学派最杰出的代表,斯密首创了古典自由竞争理论。
斯密的自由竞争理论内容十分丰富,归纳起来大致包括“经济人”假设、竞争机制或“看不见的手”以及自然秩序三项内容,这一理论成为经济学竞争理论的基础(John Hitt Vail1996)。
斯密首次对竞争规律进行了阐述,他认为任何商品和要素的价格,都有一个自然的平均比率,商品价格在竞争的驱使下,受自然价格的吸引并围绕其波动。
当然,为使竞争运作起来,一定数量的买方和卖方是必不可少的,而且各方的人数越多,竞争就越激烈(Smith,1776)。
在考察了一个市场或一个产业内部的竞争之后,斯密还详述了在竞争作用下不同市场或产业的资源配置问题。
各个生产资源的所有者都力求将资源用于会产生最大收益之处,因而在竞争之下,每一资源的配置都能保证在各种用途上获得相同的收益率(Sweezy,P.M1968)。
在斯密的观念里,经济社会是“完全自由”的,即各种生产资源在不同用途上有充分的流动性,不存在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的冲突,“看不见的手”作为最佳的调节机制,通过其作用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协调为一体,自由竞争是实现个人自由和社会福利二者协调增长的保证(琼·罗宾逊1984)。
二、马克思的竞争理论马克思的竞争理论贯穿于他的价值理论和实践与剩余价值理论之中,在经济学说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马克思充分肯定了竞争在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并揭示了在竞争现象背后支配资本主义经济的运动规律(李秀芝2006)。
马克思对竞争的研究重点考察的是生产者之间的竞争及与此相关的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竞争。
竞争包括两种,一种是同一部门内的竞争在价值形成和价值实现过程中的作用。
其核心思想有两点:(1)同一部门内的生产者之间的竞争使商品的个别价值形成为社会价值;(2)同一部门内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竞争,即供求关系的变化制约着商品社会价值确立的界限,决定着商品价值的实现程度(沈尤佳2010)。
另一种是不同部门生产者之间的竞争在价格形成中的作用。
通过资本在不同部门之间根据利润率升降进行的分配,供求之间就会形成这样一种比例,以致不同生产部门都有相同的平均利润,因而价值也就转化为生产价格(徐梅2010)。
在分析方法上,马克思始终把竞争看作是一个动态过程,他考察了在竞争过程中由于技术进步提高劳动生产率对价值形成和价值实现的影响,并且把这一变化过程看作是规律性的、长期的必然趋向(尹栾玉2003)。
因而,马克思在竞争理论发展史上第一次揭示了竞争过程的动态性质。
但马克思的竞争理论未进入“世界市场”的层次面上进行竞争分析,故马克思的竞争理论是不完善的(王永年2010)。
三、均衡的竞争理论完全竞争理论是指自19世纪后半叶以来至21世纪20年代围绕市场均衡理论和价格理论而形成的竞争理论。
在经济学史上,瑞士洛桑学派和英国剑桥学派对完全竞争理论的形成起了重要作用。
Cournot(1838)从垄断的情况开始分析,然后引入下一个乃至无数个厂商从而达到“无限”竞争的状态。
在无限竞争的条件下,任何一个厂商所生产的产品的数量都小得不足以对价格产生可以感觉得到的影响或容许采取价格策,Jevons(1871)认为一个“完全的市场”应具有两个条件:一是市场中每个交易者知道其他任何交易者的报价;二是不存在交易者之间的任何联合行动。
按照杰文斯给完全市场下的定义,在完全市场上每一同质的商品在任何时点都只能有一种价格,他称此为“无差异法则”。
不完全竞争或垄断竞争理论是指在20世纪30年代由英国经济学家罗宾逊和张伯伦各自提出的竞争理论。
他们认为现实的竞争不是完全竞争,而是垄断竞争或不完全竞争。
在斯拉法的影响下,张伯伦和罗宾逊几乎在同时发表了《垄断竞争理论》和《不完全竞争经济学》,开始了所谓的“垄断竞争革命”。
根据垄断竞争理论,张伯伦(1933)提出了“过剩能力定理”,对浪费性竞争做了理论上的阐释。
他从产品差异出发,得出了垄断竞争的结论。
他认为完全竞争与完全垄断都是极端状态,而介于二者之间的垄断竞争才是存在于绝大部分市场上的一种常态。
罗宾逊(1933)受斯拉法的启发,提出让垄断“吞并掉竞争的分析”,并从消费者偏好和产品之间可替代出发,得出了不完全竞争的结论。
由于存在消费者偏好,从而导致市场的不完善性,使每一个厂商对自己生产的产品量都是垄断的.四、现代竞争理论现代竞争理论产生的一个重要标志是,抛弃了把完全竞争作为现实和理想的竞争模式的教条,认为竞争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李林华2007)。
研究的重点是现实市场竞争过程的各种竞争要素的组合形式以及在什么样的竞争形式下能够实现技术进步和创新,而世界近现代经济史,尤其是欧美近现代经济史的主要曲调之一是与“马歇尔冲突”相关的所谓反托拉斯或竞争政策,是动态竞争过程中“自由竞争”与“适当管控下的自由竞争”的博弈发展过程(Robert H.1993.)。
围绕着这一个主题,先后兴起了哈佛学派和芝加哥学派。
(一)创新理论与动态竞争理论。
熊彼特的创新与动态竞争理论起到了开创性的作用。
熊彼特提出了产品和生产方法的不断创新是资本主义竞争的实质的观点。
资本主义的本质特征是一个“创造性破坏”的过程,这种“创造性破坏”来自于以企业家为主导的各种创新活动。
“创造性破坏”的过程需要时间,在一个静态的模式内无法评价它的作用。
“创造性破坏”式的竞争可以在企业中产生一种内部效率,它对经济福利的重要性远胜于传统理论的配置效率(陈光志2008)。
在权衡完全竞争情况下的资源最佳静态配置和垄断结构的动态效率,尤其是关于创新活动时,熊彼得偏向垄断和寡头,蔑视完全竞争理论和自由竞争,认为它只反映了竞争的局部现象,垄断为创新者提供了巨大的(虽然是暂时的)报酬,而竞争却没有(柴源2006)。
(二)有效竞争理论。
有效竞争理论是克拉克于20世纪50,60年代提出和最终形成的现代竞争理论的第一个完整理论体系。
所谓有效竞争就是由“突进行动”和“追踪反应”这两个阶段构成的一个无止境的动态过程的竞争(陈秀山1997)。
“突进行动”阶段是由先锋企业进行创新,运用新技术、推出新产品、开发新市场、实行新的组织形式,从而获得“优先利润”,在竞争中占据市场优势地位。
随后“追踪反应”阶段,其他竞争企业开始模仿追随先锋企业的方式,以求分得一份优先利润,从而使利润平均化,之后再有先锋企业进行创新(吴晓丁2001)。
克拉克认为竞争过程中,在一段可以自由反应时期内存在垄断的市场地位是必要的、合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