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明代瓷器

明代瓷器

明代瓷器篇一:明代五彩瓷器的演变明代五彩瓷器的历史演变中国彩瓷的生产,发展到明、清两代,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历史阶段,已完全可以与青花瓷器平分秋色。

特别是清代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的制作水平,更是如日中天,是中国瓷器发展史上的另一个高峰。

五彩瓷器的主要着色剂为铜、铁、钴、锰等矿物元素,采用低温烧制成型。

五彩为二次成型工艺,彩饰色料分釉下与釉上两种,常用颜色有红、黄、绿、紫、赭、黑等。

所谓五彩并非是说五种色彩同时出现,而是多种彩色之意,但其中必须有红色方为五彩。

五彩也被称为“古彩”、“硬彩”。

据民国许之衡《饮流斋说瓷》释:硬彩者,彩色甚浓,釉覆其上,微微凸起。

其施彩方法,是勾线后平涂填色,以水或胶水作溶剂,按纹饰需要,在已烧成的白釉瓷器上,施以多种颜色进行再度创造,在770-800℃的温度中焙烧而成。

烧成后的色彩呈现玻璃质状,有坚硬质感。

五彩瓷器是釉上彩中的主要品种之一。

“五彩”一词,出现于明代晚期。

明代天启年间谷应泰《博物要览》记载:“宣窑五彩,深厚堆垛。

”1984年在西藏萨迦寺发现了器底带有“大明宣德年制”款的青花五彩碗,证明五彩瓷在宣德年间烧制已比较成熟了。

从宣德到成化经历了正统、景泰、天顺三朝。

这三朝时局动荡,政权不稳,在制瓷工艺上毫无成就,还没有发现五彩瓷器。

直到成化年间才又出现了五彩。

成化年间的五彩瓷十分稀少而珍贵,传世品也是极为罕见。

到了明弘治年间,釉上五彩的烧制更加成熟。

发展到嘉靖、万历时期,无论是质量还是数量,都开创了五彩瓷的新局面,出现了较大的罐、瓶类等。

此时五彩的烧制已经达到了非常完备的境界。

明天启五彩人物纹海棠式盘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明早期釉上五彩瓷器传世品不多见,因为当时景德镇延续元代制瓷主流,生产青花、釉里红产品。

然而从所见到的为数不多的洪武釉上红彩可以判定,洪武时期的红彩瓷器已为“五彩”瓷的蓬勃发展做好了铺垫,可以说洪武釉上红彩已拉开了明代五彩瓷辉煌的序幕。

特别要指出的是,用红彩描绘精细的龙纹、云纹等图案,只是明初才出现于景德镇。

宣德时期红彩,是釉上红彩和五彩的开端,为后世的五彩瓷器的发展打下了基础。

成化时期的五彩是釉上五彩,其呈色以淡雅为主,色彩包括红、绿、黄、姹紫等,并开始使用孔雀绿彩。

此时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纹饰绘绘画中使用了不少黄彩,而且主要图案都是以黄彩打底色,上面再以红色渲染,使色彩更显浓艳厚实。

这种彩瓷证实了明代彩瓷所谓“黄上红”的彩绘技法,开创于成化,并非始于嘉靖。

弘治一朝的釉上五彩瓷基本是成化风格的延续,所用颜色有红、绿、赭、黑、孔雀绿等,色调恬静淡雅。

其中最突出的品种是刻花填彩。

刻花填彩的制作方法是在胎上先刻出所需图案纹样,上透明釉时将刻好的图案留出,高温烧成后再在白釉露胎处施彩并用低温烧制而成。

刻花填彩的出现,标志着釉上五彩的制作已进入成熟和发展阶段。

正德时期釉上五彩在造型、装饰方面不但延续了传统的特点,还在创新中确立了正德五彩独特的风格。

正德釉上五彩器制作精细,多以在白釉上直接绘画五彩图案为主,称为“白地五彩”。

多用红、黄、绿彩,绿色多为翠绿和孔雀绿,其中绿色浅中微微闪黄。

常以阿拉伯文或伊斯兰图案为纹样作装饰,这是正德五彩瓷的鲜明特征。

明代五彩瓷经过了数朝的发展,到了嘉靖一朝已相当成熟。

此时的釉上五彩瓷器,以色彩斑斓而著称。

官窑和民窑都有大量生产,无论其质量和烧造数量都蔚然可观。

开创了五彩瓷制作的新局面。

此时期在用彩方面,也有一些变化。

如官窑瓷器在色彩上较前朝更加丰富,多用红、绿、黄、赭、紫、孔雀蓝等色彩绘。

红彩为“枣皮红”;绿色为孔雀绿,分为大绿、淡绿;紫色为艳丽赭紫;黄彩似蜜蜡。

此时“黄上红”工艺运用得较为普遍。

大面积使用红彩形成了嘉靖五彩极为绚丽浓重的特征。

嘉靖五彩造型多为大器,如大罐、大缸、大盘、花盆等。

常见纹饰有云龙、云凤、花鸟、八仙、八吉祥等。

明代万历五彩瓷仍以前代风格为主体,新出现了以镂空工艺和五彩相结合的装饰方法。

万历朝的釉上五彩的色彩继承了嘉靖一朝的特点,与嘉靖时期的五彩多有相同之处,都是以红、绿两色为主,其中点缀黄、黑彩等。

红、绿彩更加鲜艳、热烈,对比强烈。

嘉靖、万历时的五彩器均装饰繁密,色彩绚丽,制作工艺和造型大同小异,因此常常被归于一类器物。

但嘉靖五彩多用孔雀绿彩,万历五彩则不然,这是两朝五彩器的重要区别。

天启、崇祯时期的釉上五彩瓷器已不如嘉靖、万历时五彩色泽浓重,色泽趋向柔和,淡雅宜人。

用红、黄、绿、紫、孔雀绿等色渲染,纹饰绘画生动洒脱,具有中国文人画的笔墨情怀。

但是有一类五彩器比嘉靖和万历五彩更加浓烈,红色为深红,绿为黑绿或黄绿,青花颜色也发黑。

还有一类厚胎的白地五彩器,施釉较厚,口部多为酱黄釉,多用标记款识。

这一类器物多以民窑制品为主。

崇祯一朝五彩器发现得不多。

篇二:明代各时期青花特点明代各时期青花特点青花瓷始于唐代,用的是中亚进口钴料,与唐三彩中蓝彩使用有着密切的系。

唐代河南省矾县窑就同一时期在生产唐三彩同时又生产青花瓷。

宋代浙江省出土的青花瓷用的是国产料不及唐代艳丽而较为灰淡。

与明代国产料青花瓷类似。

元代青花瓷已风行海内外。

有进口料和国产料之分。

我们从观看新加坡国家博物院天民楼青花特展就可以鉴赏到这一特点。

元代青花瓷在艺术上已有很高水准。

它为明清两代青花瓷发展提供极其良好的基础。

明初至清初是中国古代青花瓷黄金时代,是瓷都景德镇釉下彩的主流产品,其艺术的魅力迷倒不少古今收藏家。

鉴藏瓷器,“青花”是一个专题,有些藏家为了目标集中,便一生只收集“青花”而不及其他。

数十年,兴趣始终不减,可见青花瓷确有迷人之处。

青花料是艺术家们出神入化之物。

明景德镇青花用料,各个时期都不同。

形成千姿百态的艺术效果和观感。

为了鉴赏历朝的青花瓷,首先须掌握他的不同时期用料。

下文浅析明清青花瓷的用料。

一、洪武、永乐、宣德时期(1)洪武(1368—1402A·D·)钴料:主要使用淘洗纯度不等的国产料,但亦有使用元代存留的进口料。

大体可分为三:A、清新明快的淡蓝色,色调稳定,不晕散,纹饰浓重之处也能呈现出青花的层次。

B、青花发色浅淡,少有晕散,纹饰中常有明显的深色小点无规律的星布其中。

似群星遍布。

C、青花色泽泛灰,釉面承灰乳色。

由于钴料中含有较高的锰杂质,所以纹饰中常有较大斑状的黑青色,深入胎骨,手感凹凸。

八十年代以前研究不深,易与无元代混淆,现在已较为清楚鉴别,如上海博物馆藏青花“春寿”篆书铭文云龙纹梅瓶原定为元代。

现更正为明洪武以往谓“洪武无瓷器”,较元人为更珍稀。

(2)永乐(1403—1424A·D·)钴料:有分为进口料和优质国产料和进口国产的混合料。

其表现为:A:三宝太监郑和下西洋从南洋群岛带回的“苏尼勃青”或称“苏麻里青”的钴料使景德镇地处珠山官窑烧制的青花瓷,非常富有特色。

以青花料绘出的纹饰多带有伊斯兰细密文化装饰影响:线条有粗有细,或二者兼用。

运用一笔点画技巧,藉以呈现青花色泽的浓淡层次;效果极为绚丽鲜艳,清新明快;纹饰中常带有高铁低锰的结晶斑点。

渗入胎骨,用手扶摸可感凹凸之处。

此为“苏尼勃青”钴料在高温中自然晕化现象。

清及近现代仿品均有着重涂染,刻意摹仿。

触摸不到凹凸感。

因为"苏尼勃青"有晕散的特点,所以永宣青花少绘人物,多写走狩、花鸟、海涛、庭园等而收到绝佳的渲染效果。

有件典型永乐青花胡人奏乐起舞纹扁瓶堪称精绝品。

往日是“永宣器不分”今人总结为永乐器青花“体轻、色雅、纹疏”。

B、另一类,呈色清淡而雅致,很少甚至没有钴铁斑点者,则为优质之国产料和进口国产的混合料。

(3)宣德(1425—1435A·D·)A、钴料与永乐相同。

品质则各有千秋,但永乐还是稍胜一筹,青花用料宣德时更多进口优质料,使用更普遍,技艺更娴熟,永乐注型,宣德重纹。

存世宣德青花数量大、品种多,对后世影响颇大,故有“青花首推宣德”之说。

自宣德以后,仿品日增。

已故陶瓷鉴定专家孙瀛先生,在三十年代,就已能精确地鉴别永宣青花。

仿制宣德青花非常成功、维妙信肖、形神兼备、今时景德镇黄云鹏先生主持“黄窑”及熊氏,向氏等众多窑口、技艺颇高。

流传海内外。

B、国产钴料:发色清淡,蓝色不稳定,并有流散走釉,明初青花釉面常显影青型,特别是浅色的青花常与釉面混淆不清,如菱花口缠枝莲纹盘就有此现象。

C、进口料苏尼勃青与国产料合用:取其优点、去其毛病。

发色明快,浓郁与淡雅相辉。

浓郁者,色泛黑蓝或深蓝;淡雅者,色灰暗犹如隐身云雾中;亦有浅淡鲜明的色调。

这种二合一青花钴料,以浓郁的进口料渲染为主,国产料轻描为辅,突现纹饰层次的效果。

二、正统、景泰、天顺时期(1436—1464A·D·)这三个朝代,历时约三十年,其中正统,天顺均属同一位皇帝,景泰为其皇弟,其时外族进逼,社会动荡不安,景德镇官窑进入低朝的时期,甚至停烧,史称“空白期”,迄今不见署有确切纪年款识的官窑瓷器。

民窑器物还见一些延续生产,近年景德镇陶瓷考古研究所的“景德镇珠山出土元明官窑瓷器展览”展出九件正统地层的出土青花器。

计有:缠枝花四楼双耳瓶,缠枝莲托八宝纹侈口碗。

九龙纹直壁碗,海涛纹侈口,海涛白龙侈口盘、瑞兽纹莲池纹盘、海鸟纹四铺首器座,海涛纹把杯,青花千彩莲池鸳鸯纹侈口碗。

钴料:多数是国产料。

亦有宣德时留下的苏尼勃青进口料,色调浓艳,浓郁处有钴铁斑,深入胎骨。

如新加坡国立大学李光前文物馆新收藏正统一景泰青花人物大罐。

国产料前期呈色蓝中偏黑,后期发色淡雅的较多,铁锈斑晕散较少。

三、成化、弘治、正德时期(1)成化(1465—1487A·D·)钴料:此时进口料已用完,没有进口补充。

改用国产平等青料,发色浅淡而呈灰蓝。

色泽稳定,轻淡柔和,对后来青花器烧制有着深远影响。

由于釉厚润泽(俗称猪羔釉),而使青花纹饰十分含蓄,少数有因青花浓郁而造成的黑斑点。

因斗彩的出现而推动了淡描青花的技法和品种。

明代青花瓷以宣德,成化二朝最为享誉和影响久远。

清三代康熙、雍正、乾隆官民窑况竞相仿造,盛极一进,传为佳话。

成化时期,历经进三十年正统、景泰、天顺之动荡后,社会稳定,经济日趋繁荣,官窑恢复生产,由于成化皇帝艺术鉴赏水准颇高。

绘画亦有相当功力。

青花与斗彩独树一帜,尤其是斗彩,堪称明瓷第一。

此时民窑亦深受官窑作风影响,制作精美优良。

形成了明代青花自永乐、宣德以来第二个高峰时期。

(2)弘治(1488—1505A·D·)钴料:大体与成化相同,使用平等青料,发色浅淡雅致。

其中少数浓艳者,则呈现深沉的灰蓝色调,接近于正德时期的青花色阶。

民窑青花亦是使用平等青,发色青淡,没有成化典雅质感。

有晕散现象。

另一类型,线条奔放,发色浓艳。

弘治青花,早期有成弘不分之感,纤巧舒展,比成化青花更为柔和飘逸。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