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江西省三校生对口高考语文试卷

江西省三校生对口高考语文试卷

天华职校2015-2016学年第一学期2014秋农管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第I卷(选择题共45分)一、(24分,每小题3分)1.下列各组词组语中,加点的字读音有误的一组是( )A.骤(zhòu)雨歼(jiān)灭冠(guān)心病稗(bài)官野史B.杳(yǎo)然杜甫(fǔ)空(kōng)心砖宵衣旰(gàn)食C.兴(xīng)奋粮囤(dùn)落(là)花生怙(hù)恶不悛D.埋(mán)怨执拗(niù)模(mó)特儿浑身解(xiè)数2.下列各组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贯通灼热妇孺哀声叹气B.轻佻阔绰穿凿自惭形秽C.突变内涵起源姿态翩然D.急躁磕头渊博安分守己3.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面对这奇景,语言中的一切华丽都黯然失色,在我的记忆里的那些古人今人的文字,如同临阵脱逃的怯弱者,都起来,无影无踪了。

A 词语积蓄竟躲避 B.词语积存竞躲藏C 辞藻积存竟躲藏 D.辞藻积蓄竞躲避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A.大型原创舞剧《红楼梦》不负众望,将在众目睽睽之下把中国艺术的瑰宝、历史上最为经典的文学巨著推上舞台。

B.收入差别过大,造成骨干教师“跳龙门”,对那些师资力量本不雄厚且又处于经济落后地区的学校而言,无异于雪上加霜。

C.在人行道上卖茶叶蛋的王老汉一见市容执法人员到来,立刻七手八脚收拾摊子,准备撤退,却不慎被茶汤烫伤。

D.此次上海开会,我见到了一位当年大学的同学,虽然我们二十多年未见,却一见如故,往事全浮现在眼前。

5.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A.跟人和上述各种动物的眼睛不同,另一类动物的眼睛别出心裁。

B.树梢上隐隐约约的是一带远山,只有些大意罢了。

C.这种车,巴黎只有夜间才看得见;白天,它们好像自惭形秽,不出来。

、D.中国园林妙在含蓄,一山一石,耐人寻味。

6.下列句子中,有语病的一项是()A.在所有这些神奇的东西中,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一株古藤萝。

B.他强调园林的欣赏与一个人的文化修养有着密切的关系。

C.从外界进入人脑的信息,有百分之九十以上左右来自眼睛。

D.有形的围墙围住一些花,有紫藤、月季、喇叭花之类。

7、下列句子的标点有误的一项是( )A.南北朝时期的肖绎,有一首写巫峡的诗,和前边提到的巴东渔歌非常相似:寒夜猿声彻,游子泪沾裳。

B.李白对此有诗道:“三朝上黄牛,三暮行太迟,三朝又三暮,不觉鬓成丝。

”C.西藏人,这个居住在地球之巅的民族,是正在被人们神往还是正在被人们遗忘?D.西藏人,这个居住在地球之巅的民族,是正在被人们神往还是正在被人们遗忘……8.对下列诗句的修词手法判断有误的一项是A.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

(比喻)B.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拟人)C.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夸张)D.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反问)二、(9分,每小题3分)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9、下列对诗句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风急天高猿啸哀”,点明了登高时风急天高,啼猿悲秋的特定环境。

B、“渚清沙白鸟飞回”,诗人视线转向江水洲渚,动静结合,境界开阔。

C、“无边落木萧萧下”,描述了秋天树叶纷纷飘落的萧索景象。

D、“艰难苦恨繁霜鬓”,表明登高时,诗人因过度悲伤而头发突然变白。

10、下面对“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这联诗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万里”指诗人为生活所近,漂迫异乡,离家很远。

B、“百年”指诗人离家时间很长,表达了对故乡无尽的思念。

C、“多病”指诗人疾病缠身,身体衰弱。

D、“独”是形容诗人独自一人登台,孤独寂寞的境况。

11、下面对《登高》这首诗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本诗是诗人在中夔州期间写的一首即景伤怀的律诗。

前四句写景,后四句抒情。

B、本诗是诗人在垂暮之年,深秋时节登高望远的个人咏怀之作,不涉及忧国忧民之情。

C、本诗用字精当,对仗工整,情景交融,被赞为“古今七律诗之冠”。

D、本诗写出了诗人晚年离开成都以后的生活艰辛,内心的凄苦。

三、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问题。

(12分)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是故圣益圣,愚亦愚。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

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1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道:这里有“风尚”的意思。

B.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耻:羞耻。

C.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出:超过。

D.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卑:低下。

13.下列句中加点的“之”字与例句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例句:爱其子,择师而教之A.嗟呼!师道之不传也久矣B.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C.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D.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14.与“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句式相同的一项是()A. 既来之,则安之B. 何陋之有?C. 石之铿然有声者D. 以芙蕖之可人15.将“小学而大遗,吾未见明也”一句翻译成现代汉语,正确的一项是()A.小的方面倒要学习,大的方面(却)放弃了,我没有看到(他的)聪明(之处)。

B.小学时学的(东西),长大后遗忘了,我没有看到(他的)聪明(之处)。

C.小学时学的(东西),长大后(却)放弃了,我没有看到(他的)明白(之处)。

D.小的方面倒要学习,大的方面(却)遗忘了,我没有看到(他的)明白(之处)。

第II卷(非选择题共105分)四.(5分)16.补写出下列诗文中的空缺部分。

(5分,每小题1分)1.总角之宴,。

《诗经.氓》2.驽马十驾,。

《劝学》3.满载一船星辉,。

《再别康桥》4. ,妾当作蒲苇;,蒲苇纫如丝。

《孔雀东南飞》五、(30分)(一)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17-20题。

(14分)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

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到荷塘的那边去了。

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

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17、根据语境解释加点的词。

(4分)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脉脉的流水()18、品味下面的句子,谈谈加点的文字妙在何处。

(4分)①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②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

19、这段文字用了许多比喻句,请你任选两句。

(2分)20、“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一句,运用的是修辞方法。

(2分)21、文中与“亭亭的舞女的裙”相照应的短语是。

(2分)(二)、阅读下面文段,完成文后问题。

据说,这座用帕罗斯岛产的大理石雕刻而成的维纳斯像,是19世纪初叶米洛斯岛的一个农人在无意中发掘出来的,后被法国人购下,搬进了巴黎的罗浮宫博物馆。

那时候,维纳斯就把她那两条玉臂巧妙地遗忘在故乡希腊的大海或是陆地的某个角落里,或者可以说是遗忘在俗世人间的某个秘密场所。

不,说得更为正确些,她是为了自己的丽姿,无意识地隐藏了那两条玉臂,为了漂向更远更远的国度,为了超越更久更久的时代。

对此,我既感到这是一次从特殊转向普遍的毫不矫揉造作的飞跃,也认为这是一次借舍弃部分来获取完整的偶然追求。

22、(1)画横线句子中“为了漂向更远更远的国度”的意思是什么?(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为了超越更久更久的时代”的意思是什么?(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文中“对此”的“此”指代的是什么?(不超过15个字)(2分)□□□□□□□□□□□□□□□□□□。

24、文章最后作者说“这是一次借舍弃部分来获取完整的偶然追求”,这“偶然追求”的意思是(2分)25、对于米洛斯的维纳斯,作者从不同层面进行了评价:1.作者概括了自己的感受,揭示了“双臂残缺”的两个意义,即:a. □□□□□□□□□□□□□□□□□□□□□□□□□。

(不超过25字)b. □□□□□□□□□□□□□□□□□□□□□□□□。

(不超过20字)26、用课文中的其他语句解释末段最后一句话的含意。

(4分)六、(10分)27、应用写作。

为迎接党的“十八大”召开,华章中学团委将于2012年6月,举办“唱出我心中的歌”征文比赛,请你为这次活动拟一则征文启事。

要求:格式正确,内容完整,语言得体,120以内。

七、作文(60分)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

(30分)不知不觉中,我们走进了十八岁的雨季。

走进十八岁,我们发现自己多了几分成熟,少了几分幼稚;多了几分自信,少了几分犹豫:多了几分宽容,少了几分自私;多了一分责任,少了一分盲从,……十八岁,我们看到了自己的成长足迹。

请以“十六岁,我多了一分”为题,写一篇文章,要求:立意自定,文体自选,标题自拟,不少于700字。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