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阶段考试试题卷一、选择题1、下面各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A、东菑(lao)嵊州(cheng)砧板(zhan)嬖女(bo)B、霰弹《xian》渌水(lu)石芒砀(chang)商榷(quan)C、溯源(suo)临圻(qin)马嵬(wei)懵懂(mengdong)D、坼裂(chai)战栗(li)丫鬟(huang)剡溪(cha)2、下面各项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梦游天姥吟留别》是李白准备离开京城游玩山东而作,表达了对京城权贵的不满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
B、杜甫是我国历史上最伟大的诗人之一,其诗歌全面而深刻的反映了安史之乱前的黑暗社会以及安史之乱后的民不聊生的局面,形成了律切精深、沉郁顿挫的艺术境界。
后人称之为“诗圣”。
C、《月夜》是杜甫西南漂泊时期携家奔走经秦州、同谷等地,到成都后而作,这是一段比较平静的生活,诗人在著名的成都杜甫草堂观月思念妻儿。
D、《春江花月夜》被闻一多先生评价为“以孤篇压全唐”,历来为人们所传颂。
这是一首长篇歌行,采用的是有别于乐府旧体的体裁,赋予了它全新的内容。
3、下列词语使用有语病的一句是:A、鉴赏诗歌意象的时候我们先要展开联想和想象,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再现画面时既要兼顾..原诗,又要力求语言优美。
B、纵观..今年各省市古诗鉴赏高考试题,诗歌题材多样,考查的题型也是多样。
C、题目犹窗户,认真审视可以了解作品的内容主旨,猜测到其思想感情,进而..为进一步鉴赏打下基础。
D、诗眼是体现全诗主旨的精妙的字或精彩句,而这一字句通常..就是全诗的传神之笔。
4.将下面三组短语填在横线上,顺序最恰当的一组是( )还是那只白鹭,守着那一方寒塘,①,想是②,故而徘徊不已,把一双钢翅③。
A.①不忍离去,也不肯离去②见过劫难,也见过复兴③合了又张,张了又合B.①不肯离去,也不忍离去②见过复兴,也见过劫难③合了又张,张了又合C.①不肯离去,也不忍离去②见过劫难,也见过复兴③张了又合,合了又张D.①不肯离去,也不忍离去②见过劫难,也见过复兴③合了又张,张了又合4B二、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唐诗现在又开始让人感觉真切和亲切了,这是经历了和传统文化分别的痛苦之后才有的内心感觉。
经历了千年,唐诗还留下那么多,可以想象当时的创作盛况。
那么多唐诗显然不可能都是为了功名而写作的。
它是一种流行的东西,是社会场合的一种交流方式,更多时候就像现在的歌词。
王之涣和高适、王昌龄几个去歌台舞榭,听歌女唱他们的诗。
几轮下来,独独听不到王之涣的诗。
王之涣指着歌女中最美的一个,对在座的诗人们说,如果她唱的不是他的诗,他从此就不写诗了。
那个最美的歌女出场唱的果然是王之涣的《凉州词》“黄河远上”那一首。
这说明我们所景仰的唐诗,在当时很可能多是传唱的歌词。
当时写诗的人太多了,即使是李白,也可能就是在盛唐被歌唱了一些年。
在晚唐大概唱不过小李杜和温庭筠吧?杜甫的诗,可能文本些,难以流行;杜甫的崇高地位,在他死去数十年后才建立,应该和唐诗本真的歌词性质有关。
从这个意义上说,三十年来中国内地流行歌词的长盛不衰是值得欣喜的。
人在这个世界上生活着经历着,悲欢冷暖,酸甜苦辣,都会感动在心,用心去歌唱。
歌唱的内容就是人的现实和梦想,譬如生命、爱情、母亲、故乡、离别、重逢、游历和从军等等。
这些在唐诗里也都写遍了。
李谷一首唱的《乡恋》,对于故乡的依恋和怀念的心情,和李白的《静夜思》是一样的精致平实。
谷建芬作曲的《烛光里的妈妈》和孟郊的《游子吟》可以匹敌,《思念》和李商隐的无题诗,美感是相通的。
还有北京奥运会主题歌《我和你》和王勃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相比,也是不见逊色的。
把现在的歌词和唐诗比较,只是想说明两者是同样的东西。
尽管不在同一时空,两者的文化身份是一样的。
虽然两个时代的作品也无法混淆,同样的留别的诗,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和罗大佑的《追梦人》就不一样。
但徐志摩的文本的诗无愧于时代,罗大佑的歌词同样无愧于时代。
至于说历代的歌唱同样珍贵,为什么唐诗让我们心存景仰,甚至是徐志摩的诗总觉得要比现在的歌词好多了?且以唐三彩为例。
唐人见到的唐三彩一定和我们见到的不一样。
我们见到的唐三彩要美得多,是时间和距离产生了美。
当时的唐三彩和唐诗一样流行,时尚。
时时面对的东西,美不到哪里去。
迎面的歌唱可能不被看重,千百年的歌唱,会滋润和鼓舞同样歌唱着的心。
(摘编自陈鹏举《诗与歌词》)5. 下列对于唐诗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让人们感到真切和亲切的唐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中国人的情感所难以割舍。
B.在唐朝,人们盛行写诗和传唱诗,所以可以肯定,其中有一些诗并不是为了求取功名而创作的。
C.现在人们所景仰的唐诗,在唐朝既被用作一种社交方式,又被作为流行歌曲的歌词,其中尤以后者为多。
D.即使是大诗人李白的诗的传唱,到晚唐也就渐渐不再流行了,唐朝诗人之多,于此可见一斑。
【答案】D【解析】D项有效信息在第一段:“当时写诗的人太多了,即使是李白,也可能就是在盛唐被歌唱了一些年。
在晚唐大概唱不过小李杜和温庭筠吧?”从这句话中不能得出李白的诗歌晚唐就不再流行了。
本小题逆推错误。
【思路分析】信息的筛选,主要是迅速找到信息源,并将其和原文进行仔细比对,不要拘泥于个别字句,不要是看意思是否吻合。
6. 下列关于现在的流行歌词和唐诗的比较,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历史上唐诗最终为宋词元曲所取代,而三十年来中国的流行歌词却能长盛不衰,这是值得欣喜的。
B.现在的流行歌词和唐诗一样,写的都是人的现实和梦想,都会使人感动在心,用心去歌唱。
C.李谷一首唱的《乡恋》和李白的《静夜思》,在表现对故乡的依恋和怀念方面可谓异曲同工。
D.比起王勃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来,北京奥运会的主题歌《我和你》显得更为出色。
【答案】C【解析】A项原文在第二段:“从这个意义上说,三十年来中国内地流行歌词的长盛不衰是值得欣喜的。
”句中的“这”指代上一段末所说的即使是李杜的诗歌,流行也有时代性。
“值得欣喜”的不是将唐诗为宋词元曲取代与流行歌词长盛不衰比较而言的。
此题张冠李戴。
B 项信息源在第二段:“人在这个世界上生活着经历着,悲欢冷暖,酸甜苦辣,都会感动在心,用心去歌唱。
”据此,“感动在心”的是人的生活、经历而不是“流行歌词”。
D项信源在第二段末:“还有北京奥运会主题歌《我和你》和王勃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相比,也是不见逊色的。
”此项言过其实。
高考资源网【思路分析】现代文小阅读常见的“陷阱”有:偷换概念、轻重混淆(如D项)、随意逆推、源流颠倒或主客倒置、无中生有、以偏槪全或范围失当、时态错置或混淆已然与未然、混淆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张冠李戴(如A、B两项)、答非所问或游离题干、说法武断、强加因果等。
7.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A.王之涣说,如果最美的歌女唱的不是他的诗,从此就不写诗了。
这说明王之涣的诗当时曾被广泛传唱。
B.杜甫的诗,可能表现得文本一些,这应该跟唐诗本真的歌词性质有一定的关系,所以难以流行。
C.在唐代,唐三彩和唐诗一样也是流行的、时尚的东西,因而当时的人们是不会把它看得很珍贵的。
D.时间和距离能够产生美,可以想见,现在流行歌曲的歌词在若干年后应该也会被人们推崇的。
【答案】B【解析】B项信息源在第一段末:“杜甫的诗,可能文本些,难以流行;杜甫的崇高地位,在他死去数十年后才建立,应该和唐诗本真的歌词性质有关。
”此项张冠李戴和强化因果。
【思路分析】考生要仔细和原文比对。
如B项原文说杜甫地位在他“死后数年后才建立”,与“唐诗本真的歌词性质有关”,而不是其诗歌难以流行的原因。
A、三、诗词默写1、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2、唯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3、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
4、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
5、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
6、明月不归沉碧海,白云愁色满苍梧。
7、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8、明眸皓齿今何在,血污游魂归不得。
选做题:杜牧是唐朝著名诗人,下列诗句都是杜牧的名句,请写出它们的上句或下句。
⑴停车坐爱枫林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隔江犹唱《后庭花》。
⑶东风不与周郎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四、阅读下面诗歌,回答下面问题(注意答题的规范性)移家别湖上亭戎昱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
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1)这首诗从格律上讲,属于______诗。
(2)材料二三句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全是表达了诗人怎么样的情感?(3)古人写诗很讲究炼字,诗中的“啼”就用得准确传神,请分别予以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1—15题。
裴矩字弘大,河东闻喜人,襁褓而孤,为伯父让之所鞠。
及长,博学,早知名。
隋文帝为定州总管,召补记室,甚亲敬之。
文帝即位,累迁吏部侍郎。
大业初,西域诸蕃款①张掖塞与中国互市,炀帝遣矩监其事。
矩乃访西域风俗及山川险易、君长姓族、物产服章,入朝奏之。
帝大悦,每日引至御座,顾问西方之事。
帝幸东都,矩以蛮夷朝贡者多,讽帝大征四方奇技,作鱼龙曼延、角觗②于洛邑,以夸诸戎狄,终月而罢。
又令三市店肆皆设帷帐,盛酒食,遣掌蕃率蛮夷与人贸易,所至处悉令邀延就座,醉饱而散。
夷人有识者,咸私哂其矫饰焉。
帝称矩至诚,曰:“裴矩大识朕意,凡所陈奏,皆朕之成算,朕未发顷,矩辄以闻。
自非奉国用心,孰能若是?”矩后从幸江都。
及义兵入关,帝问矩方略,矩曰:“太原有变,京畿不静,遥为处分,恐失事机。
唯銮舆早还,方可平定。
”矩见天下将乱,恐为身祸,每遇人尽礼,虽至胥吏,皆得其欢心。
是时,帝既昏侈逾甚,矩无所谏诤,但悦媚取容而已。
太宗初即位,务止奸吏,或闻诸曹案典,多有受赂者,乃遣人以财物试之。
有司门令史受馈绢一匹,太宗怒,将杀之,矩进谏曰:“此人受赂,诚合重诛。
但陛下以物试之,即行极法,所谓陷人以罪,恐非导德齐礼之义。
”太宗纳其言,因召百僚谓曰:“裴矩遂能廷折,不肯面从。
每事如此,天下何忧不治!”贞观元年卒,赠绛州刺史,谥曰敬。
(节选自《旧唐书·裴矩传》臣光曰:“古人有言:君明臣直。
裴矩佞于隋而忠于唐,非其性之有变也。
君恶闻其过,则忠化为佞;君乐闻直言,则佞化为忠。
是知君者表③也,臣者景也,表动则景随矣。
(《资治通鉴·唐纪八》)注:①款:至,到。
②鱼龙曼延、角觗:均为古代杂戏名。
③表:测量日影以计时的标竿。
对于这段文字的阅读考查,设计了5道四选一的客观题,共计15分。
下面试就试题的命题意图与解题思路逐题作一简要分析。
1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讽帝大征四方奇技讽:劝告B.咸私哂其矫饰焉哂:讥笑C.恐为身祸,每遇人尽礼遇:优待D.太宗初即位,务止奸吏务:致力【答案】C【分析】第ll题考查对文言实词词义的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