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学生毕业论文(设计)
题目浅谈社会变迁对教育的影响(以西南联大为例)姓名
学号
院、系教师教育管理学院
专业11农大双学位班
指导教师(职称/学历)
2013年01 月23 日
云南师范大学教务处制
浅谈社会变迁对教育的影响(以西南联大为例)
摘要:1937年7月7日,日本帝国主义在我国北京挑起卢沟桥事变,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伴随日本侵略者的入侵,我国刚刚起步不久的现代教育遭受沉重打击,全国各地多所学府被迫搬迁。
然而社会的变迁并没有阻碍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在这期间反而涌现出一大批饱学之士,为我国及人类社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西南联大就是其中尤为突出的代表。
1937年7月7日发生“七七事变”,日军攻占北平、天津,抗日战争全面爆发。
11月1日,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在湖南长沙岳麓山下组成了西南联大的前身国立长沙临时大学,开学一个月后,随后由于日军沿长江一线步步紧逼,师生们于是在1938年2月搬迁入云南,同年4月2日,正式更名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
在1938年4月2日-1946年5月4日之间西南联大师生中培养出了8位两弹一星元勋(赵九章、邓稼先、郭永怀、朱光亚、王希季、陈芳允、屠守锷、杨嘉墀),约171位中国科学院或中国工程院院士(教师79人,学生92人),两位诺贝尔奖得主(杨振宁、李政道)。
那么为何在短暂的八年时光,社会的巨大变迁非但没有抹杀我国的教育事业,反而激励出了我国无限的人才,为中华名族的复兴储备了如此多的人才呢?
关键字:社会社会变迁教育教育体制西南联大抗日战争
1937年7月7日,日本帝国主义在我国北京挑起卢沟桥事变,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伴随日本侵略者的入侵,我国刚刚起步不久的现代教育遭受沉重打击,全国各地多所学府被迫搬迁。
然而社会的变迁并没有阻碍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在这期间反而涌现出一大批饱学之士,为我国及人类社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西南联大就是其中尤为突出的代表。
1937年7月7日发生“七七事变”,日军攻占北平、天津,抗日战争全面爆发。
11月1日,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在湖南长沙岳麓山下组成了西南联大的前身国立长沙临时大学,开学一个月后,随后由于日军沿长江一线步步紧逼,师生们于是在1938年2月搬迁入云南,同年4月2日,正式更名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
在1938年4月2日-1946年5月4日之间西南联大师生中培养出了8位两弹一星元勋(赵九章、邓稼先、郭永怀、朱光亚、王希季、陈芳允、屠守锷、杨嘉墀),约171位中国科学院或中国工程院院士(教师79人,学生92人),两位诺贝尔奖得主(杨振宁、李政道)。
那么为何在短暂的八年时光,社会的巨大变迁非但没有抹杀我国的教育事业,反而激励出了我国无限的人才,为中华名族的复兴储备了如此多的人才呢?
首先,我认为社会的巨大变迁势必带来观念的转变、思想的变化,而在新思想,新观念之下也必将催化出新动力推进教育事业发展。
1937年至1946年之间,我国国土面积大半沦陷,社会有良知之士势必反思国家沦丧之因。
加之至1848年鸦片战争以来我国开始引进西方文化,且已经小获成果,一批批致力于救国的热血青年投身沙场之时在新式教育影响下的学子也在自己的学校为自己祖国将来的强盛寻求发展之路。
随着社会一天天的巨变,思想上的转变给这些莘莘学子带来了无穷的动力。
在国仇家恨的催导之下,他们中的一些有为青年更是奋发图强来为国出力。
而在此时的教师更是以此激励学生,让学生更大程度发挥潜力。
在这种情况之下,国家政局动乱,教育相对自由,教师教育可以不拘一格,多种方式教学也会在这种情况下诞生。
学生也不会因为教育的改变而荒废学业,教育的发展也会在这种探索之中涌现出更具有聪明才智的人来。
其次,我认为社会的变迁将会带来学术的进步和交流,更多的学术会在社会的变迁之中涌现。
在西南联大建立之前,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各自为政,学术的交流极为不便。
而在三校合并之后,各个学校的教师可以将自己的观点向更多的学生传授,一方面即扩大了学术的推广,另一方面多种学术向学生的汇流也将影响到学生思想。
在将来这一批学生成为主心骨之后也将会带来他们更新的想法,这也就迎来了新学术的诞生。
同时,由于社会变迁,教育事业普及的衰退在生源也将影响学术的流向。
如在抗日战争期间,能够继续上学的势必也是有一定资本的青年。
相反,在和平时期,具有一定学习能力的则大部分是规规矩矩,按部就班一步步走上舞台的奋斗青年。
不同时期的生源也就造就了他们不同的创造性思维和创造的条件。
虽然前者在生源上远远落后于后者,但是却可以吸收一部分具有创造性思维和具有物质基础可以为学术付出的学生,在先天上就比后者具有一定的优越性。
还有,社会变迁也将会引起百家争鸣,更多不入流学派会借社会的变迁向大众推行更多的思想和方法。
而随着社会发展的根本规律必会引起优胜劣汰。
例如,在此期间诞生的毛泽东思想,以及引进的一大批外国思想在我国后来的发展史上都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这些思想学术对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
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到在新思想的冲击之下,有多少过时的文化也随之东流。
这一些改变对我国当时新教育的发展思路也是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以致至今,我们也在延续这些后来涌现的新观念,变为之加深。
再有,社会的变迁也将带来教育体制的更改。
社会转型的中心任务与首要目标通常都是体制的转轨, “体制混变”指的是这样一种局面:新旧体制同存于世, 既相互藕合又相互冲突; 同具功能, 时而相互弱化时而相互强化。
从分析的角度来看, 混变中的社会体制含有新旧两部分。
而从综合的角度来看, 混变中的社会体制既非完全的新体制, 也
非完全的旧体制, 而是一种大杂烩, 其不同部分之间相互矛盾与冲突的现象之普遍, 整合程度之低, 常使“体制的权威”荡然无存。
西南联大在当时合并的情况下也必定更变自己的教育体制以便适合更
多的学生来就读。
重当时的社会状况我们不难发觉,错综复杂的社会环境已经给教育带来了诸多的不便之处。
而要适应社会大环境的发展也必将迎来教育体制上的改革,以便更好的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
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之下就新起了许多的军事方面的学院,政治研究上的学科,以此来适应社会的发展。
最后,社会的变迁推动了教育的全球化发展。
我们知道,社会的变迁会迎来教育上或大或小的改革,而教育上的改革无论大小也将会有所借鉴。
借鉴之时必不可少的需要向更发达,更完善的教育体制或更适合的社会团体吸收新鲜血液。
这就将在自己将要改革的团体之内掀起一股学习和引进的风潮。
这也就推动该团体更好的,更快的与世界接轨,教育的全球化也就由此开始。
与此同时,社会变迁也会带来留学的热潮。
这也是教育全球化的一个典型。
我们知道,西南联大在抗战期间培养了一大批的留学生,同时也吸收了一大批的海归生。
他们的流动为一个国家的发展带来了无数宝贵的文化,也将一个国家的文明向更多的国家传播开来。
这些种种为一个国家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无数的渠道,促进了教育的推进。
虽然社会变迁会带来一些有利于教育事业发展的东西,但是与此同时也将损失一些有形或无形的东西。
中国在抗战期间所损失的物质、精神财富是无法用数字来衡量的。
同时战争所带来的无数的灾难也是无法用言语来表达的。
我们在教育上的损失更是如此。
自抗战以来,中国无数的大学伴随战事的变化而搬迁。
在战争的迫害之下首当其冲的便是教育资源的破坏。
当一本本文明被焚毁,一位位先贤被淹没,一幢幢精神的崩溃……无数的教育资源在社会的变迁中消失。
而他们的消失则是一种文明,一种文化,一种精神,一种……的遗失。
有形的资源我们可以重建,而那些无形我们将从何寻找?
除此之外,社会的变迁也将带来教育广度的变化。
我们不难发现,每当一次社会变迁,必将引起教育在普及度上面的缺失。
我们可以对比一下我们今天的教育与西南联大时期的教育。
不难发现,在教育面向广大群众的比例上的不同。
想必今天我们任何一所大学所招收的学生比例都将超越西南联大时期。
这对教育普及的挑战是非常具有杀伤力的。
我国千百年来都是崇尚教育的国家,即便国家对教育的投入不多,但社会的投入则是非常可观的。
而社会变迁则将这种投入的时局打乱,让我们的教育无法大众化。
总之,人类的发展离不开社会的变迁任何一次的社会变迁都将对我们的教育造成或多或少的伤害。
而这些伤害也便不是一无是处的,它也将带来我们教育事业的发展和进步。
我们只有正视这些变迁,正确面对这些发展才能正确面对社会变迁带来的教育影响,为教育更好的发展做好准备。
而那些我们力不所能及的事情我们则需要用科学的发展观去看待他们,为教育事业的将来而付出,而努力。
参考文献:【1】孙培青. 中国教育史〔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5 2.8 1.
【2】王银春.肚丹江教育学虎学报〔j〕2007 年第2 期
【3】金一鸣. 教育原理〔M〕. 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 95 :98 一113 .
【4】冯至.昆明往事〔j〕.新文学史料.1986年第1期.
【5】阿特巴赫.“二战以来世界高等教育的发展模式”[J].新华文摘,20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