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威十进分类法
《杜威法》与中国
• • • • 1、《杜威法》在中国的历史 2、《杜威法》在中国的应用 3、 对杜威十进分类法的研究 4、《杜威法》对中国的影响
《杜威法》引进
•
•
•
中国支会图书馆印行的第四版目录即已采用DDC分类,但当时并未引起多少注 意。就目前所见史料,在报刊上最早介绍DDC的是孙毓修,他于1910年在《教育 杂志》上刊载的“图书馆”一文中首次介绍了DDC,其本意是希望借鉴DDC创立 一个能类分新书的分类体系。 辛亥革命后,采用DDC的图书馆逐渐增多,如上海圣约翰大学图书馆、长 沙雅理大学图书馆、武昌文华大学公书林等,都用DDC类分图书。还有一些图 书馆,则只有一部分图书(主要是西文书)依DDC分类,如江苏金陵大学图书馆、 山东济南齐鲁大学图书馆、浙江公立图书馆等。 DDC的引进是有其历史背景的,自鸦片战争后,中国近代图书馆有了较大 发展,有关西方科学文化的图书日益增多,当时的中国图书分类法面临两大问 题:一是传统的经史子集四部分类体系容纳不了新书;二是中国历来不配号的 分类法不能适应近代图书馆藏书排架,组织目录的需要。在这种情况下,当时 已十分流行的DDC被介绍到中国,并很快成为当时编制新型分类法的直接依据。
理论基础
• 杜威的十进分类法是依据哈利(W.T.Harris) 的分类体系发展起来的,哈利斯的体系是 培根(FrancisBacon)的体系的倒转,培根是 以心理过程上的记忆.力、想象力、理解力 为基础,将知识分为历史、诗文、哲学三 大类。
培根 原来 历史 倒置 哲学
哈利斯 科学 哲学 宗教 社会科学、政治学 自然科学、应用科学 美术 诗 小说、其它文学著作 历史 地理与游记 传记 附录 杂录
• 当前,互联网在全球迅猛发展,文献信息处理网络化、全 球化已成为潮流,为文献资源的共享创造了条件。资源共 享,是图书馆界的共识。科学无国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作为科学载体的图书无国界。图书的全球流通迫切要求图 书的分类在国际间大体统一。因此,非常有必要采用一种 国际通用分类检索语言,而《杜威分类法》以体系严谨、 结构完整、技术先进、类目详细、使用广泛、影响深远的 特点,发展为一部国际通用的图书分类法。更以它的电子 版、网站的推出并不断更新而有可能成为国际通用分类语 言的趋势和网络资源组织的发展方向。
杜威 总类 哲学 宗教 社会科学、语言学 自然科学、技术科学 美术 文学
诗文
诗文
哲学
历史
历史 传记 地理与游记
• 由上表可以看出杜威的十大类是由哈利斯的分类 表中选出九个主要的类,依原来的顺序 • 列在总类之下而构成的,也可以看出杜威为什么 在两个极相关联的社会科学与历史之间隔以 • 五个大类,语言学与文学之间隔以三个大类。
特点
• ①体系结构完整、严谨,类目详尽,层次清楚, 易于理解,便于按学科进行检索。 • ②采用严格的层累标记制,类号等级分明,具有 较强的助记性,但有时号码过于冗长。 • ③首创仿分、复分等具有组配性质的编号法。 • ④最先为分类表编配详细的相关索引,提供一条 简便的字顺检索的途径 。 • ⑤ 拥有实力雄厚的管理机构,定期修订,使分类 法不断得到更新。
《杜威分类法》的修订原则
1、照顾号码和等级制的学科体系的完整性和连续性。 2、与知识发展保持同步。
但它们却是一对尖锐的矛盾,彼此难以共存。要使各版的分类号码保 持连续性和完整性,就难以与知识的发展保持同步;反之,要与知识的 发展保待同步,就难以保持分类号的连续性和完整性。就是说,遵从 前一条原则就必须牺牲后一条原则;反之,遵从后一条原则就必须牺牲 前一条原则。两条原则难以兼收并 • 蓄。
知识链接:
然而它们却是一对尖锐的矛盾,彼此难以共存。要使各版的分类号码 保持连续性和完整性,就难以与知识的发展保持同步;反之,要与知识 的发展保待同步,就难以保持分类号的连续性和完整性。就是说,遵 从前一条原则就必须牺牲后一条原则;反之,遵从后一条原则就必须牺 牲前一条原则。两条原则难以兼收并蓄。 在上述两条原则互相矛盾的历史上,杜威本人始终站在第一条原 则的立场上。早在《杜威法》第1版问世时,他便作出保证—今后无 论如何进行修订,其基本大类的顺序绝不改变。杜威这一思想的形成 是基于其实用主义哲学思想。他非常重视实际的效用,认为“实际的 效用不要求我们遵循这个人或那个人的思想,而只要求性质相同的图 书永远集中在同一个地方……”;又认为“一书到馆,把它归到一个地 方之后,无论是在第二天或一百年之后,还知道从那个地方找到它, 这就是一本好的分类法”。 在杜威思想藩篱约束下,上述第一条编辑原则一直统 治着《杜威法》的前14个版本,直至第15版,摆脱杜威思想 束缚,在历史上第一次背离杜威所制定的这条编辑原则,转 而采用第二条编辑原则,即“与知识发展保持同步原则”. 结论:第15版是《杜威法》的转折点!
• • • •
•
•
•
对DDC的研究一直是中国分类法研究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国内出版的分 类学专著大多有专门篇幅介绍DDC,DDC第二十版已被译成中文,此外还发表了 大量有关论文。总体说来,对DDC的研究主要有综合评介、动态报道、比较研 究、技术分析等几种方式,其中尤以前两种情况居多。 在作者调查的30篇有关DDC的论著中,对DDC的综合评介和动态报道就占了 21篇,如皮高品的“杜威十进分类法评介”(1983)、卢中岳的“近代西方《杜 威十进分类法》的传入及其影响”(1983)、朱伟伦的“DDC问世反封建意义的 探讨兼论我国30年来对其评价问题”(1980)、戴维民的“杜威十进分类法最 近动态”(1986)和“杜威十进分类法二十版评介”(1990)、陈再绅的“杜威 十进分类法第二十版及其他”(1989)等。 对DDC进行比较研究和专门的技术分析的文章则较少,但近来有增多的趋 势,如高再其的“对DDC十九版‘0’的研究”(1988)、于学华的“由DDC(十九 版)的“优先”泛谈《中图法》的相对不足”(1989)、郑兰的“DDC20标准复 分表与《中图法》第三版总论复分表的比较研究”(1992)、黄筱玲的 “DDC20‘人种、种族、民族表’的特点”(1995)、陈融的“DDC第二十版与 《中图法》第三版文学复分表的比较研究”(1995)等,这说明对DDC的研究正 在逐渐深入。对DDC所作的大量研究为我国分类法的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据统计,《杜威分类法》已被世界135个国家、 20多万个图书馆用作排架、标引和检索的工具, 并已被翻译成30多种语言。在美国,95%的公 共和学校图书馆,25%的大学图书馆和20%的专 业图书馆使用《杜威分类法》。它的这种使用 现状,使之有可能成为国际通用分类语言的趋 势和网络资源组织的发展方向。
• • • •
优势
1、其在世界图书馆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2、在世界上被广泛采用 3、其的电子版的推出和更新更加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4、其推出DDC专业网站使不同层面用户的需求都得到满足 5、其有可能成为国际通用分类语言的发展方向
《杜威十进分类法》经历了120多年的发展,它 以结构完整、严谨,类目详尽,层次清楚,易于 理解,便于按学科进行检索的分类体系和与知识 保持同步的原则,始终走在知识组织工具的前列, 始终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世界上曾经出现过 成千上万种图书分类法,但它们有的如昙花一现 便消失了,有的虽然能够保存下来,却无实用价 值。在历史长河中,历久不衰的,充满生机的, 最具有影响力的,当属杜威的十进制分类法。
杜威十进分类法最早由基督教会传入中国,如1900年上海亚洲文会北
对杜威十进分类法的仿照和改造
• “五四”前后,DDC在中国得到进一步推广使用,并被作了适应中国图书和图书 馆的改造,使DDC在中国的应用进入了一个新阶段。继1918年沈祖荣与胡庆生 合编的《仿杜威书目十类法》后,当时共编制了二十余部“仿杜”、“改杜”、 “补杜”十进分类法,比较著名的有杜定友的《世界图书分类法》(1922)、刘 国均的《中国图书分类法》(1929)、皮高品的《中国十进分类法》(1934)等, 这些分类法都没有突破DDC的十大部类体系和小数层累制,在许多方面是照搬 DDC,创新不多,但为了适应中国图书分类的需要作了一些改造,主要体现在下 列方面 1、在立类上将古今中外的图书作统一考虑,在类目体系中增入了中国四库分 类法的内 容,以便类分古书,并根据当时传统封建文化思想和新文化思想并存的状况设 立类目,体现了编者的思想倾向。 2、在具体类目的设置上反映了近代科学的新发展,收入了DDC未收的新学科、 新事物、新概念。 3、个别分类法在标记符号上对十进法系统作了一些突破,如刘国均在号码上 用三位数字而非完全十进;施廷镛的《国立清华大学图书馆分类法》所列八大 类用甲、乙、丙、丁、戊、巳、庚、辛代表等。
• 《杜威分类法》作为情报检索语言家族中一员,凭借其雄 厚的研究实力,率先推出了DDC专业网站,实现了检索语 言和网络的有机结合,促进了DDC的发展,同时推进了DDC 为网络服务研究的进程。DDC网站具有较强的系统性和整 合性;时效性、动态性强,即时更新、发布有关DDC的一 切信息;信息含量高,利用价值大;紧跟并领导情报检索 语言的发展,面向不同层面的用户需求,包括情报检索语 言研究者、专业分类编目人员、一般用户等。
发展历程
• 1872年杜成十进分类法第一版。它仅有42页,计序言15页和索引18 页。 • 1885年的第二版就扩充到314页,计序言66页,表162页和索引86页。 • 由第3版至14版,每一新版都比旧版有所扩展,不过每一版的扩展都 是局部的 • 或表的某一特殊部分。 • 1942年的第14版扩展到1927页,计序言80页表1048页和索引7”页, • 但由于扩展的不平衡,有一部分过于详细,一部分过于简略。因此, 一致要求再出版一部标准本。 • 为了适应这个要求,1951年出了第15版,1952年又出了第15版修正 版。它删去过于详细的部分,补充了不足的部分。修正版的篇幅共叩 7页,计序言56页,表469页和索引402页。十四版的类目原有31, 364条,十五.版则大量削减,将其缩减到4689条,号码亦有很大的变 动,约有一千个主题改变了原来的位置,当时引起图书馆界很大的争 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