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怀念母亲》教学课件(第一课时)

《怀念母亲》教学课件(第一课时)

乡愁
•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浓烈的亲情) •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热烈的爱情) • 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浓烈的亲情) •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 大陆在那头 (深沉的爱国之情)
国学大师——季羡林
季羡林,北京大学教授、中科院院士、 中国语言学家、文学翻译家,梵文、 巴利文专家。山东清平县人。1930年 考入北京清华大学西语系。1935年考 取清华大学交换研究生,赴德国留学, 在哥廷根大学学习梵文、巴利文、吐 火罗文等古代语言。1941年获哲学博 士学位。1946年回国,历任北京大学 教授兼东方语言文学系教授、系主任。
初读课文,读书要求
• • • • • 1.读文后,我认为最难读的句子有: 我想这样解决: 。 2.读文后,我最不懂的词语有: 我觉得这样可以弄懂: 。 3.读文后,我了解到的课文内容 有: 。 。

学习生字
挚 zhì 频 pí n 斑 bān 真挚 频繁 寝 qǐn 凄 qī 寝室 凄凉
朦 méng 朦胧
----季羡林《赋得永久的悔》
我后悔,我真后悔,我千不该万 不该离开了母亲。世界上无论什么 名誉,什么地位,什么幸福,什么 尊荣,都比不上待在母亲身边· · · · · ·
---- 季羡林《赋得永久的悔》
体会拳拳赤子心
后来我到德国留学,住在一座 眷 怀 叫哥根廷的孤寂小城,不知道为什 恋念 么,母亲频来入梦。我的祖国母亲, 祖 母 我是第一次离开她。不知道为什么, 国 亲 我这个母亲也频来入梦。
看到她的神情,我想起自己长眠于地下 的母亲,真想哭! 我现在才知道,古今中外 的母亲都是一样的! 我仰躺在沙发上,听风路过窗外。风 里夹着雨。天色阴的如黑夜。心里思潮 起伏,又想回到故国了。
小城虽小,但城里的一草一木,人们的一举 一动,却时时处处都能勾起作者那份深深的思念 之情。请同学们想象一下,在这个国外的小城里 面,还可能看到什么,听到什么,遇到什么,从 而勾起季羡林先生的思乡之情?请用“当我· · · · · · 我现在还真是想家,想· · · · · · 我有时想得简直不能 忍耐”这样的句式来写一写。
频来入梦:经常到梦中来。 也:巧妙地将祖国与母亲联系起来,可见在 作者心中两者的确有着同样重要的地位。
是什么让作者感到心酸凄凉? 我想到故乡,故乡的老朋友,心里 有点酸酸的,有点凄凉。然而这凄凉 并不同普通的凄凉一样,是甜蜜的, 浓浓的,有说不出的味道,浓浓的糊 在心头。
当你想到故乡时,你仿佛听到了 ,又仿佛 看到了 ; 当你想到故乡的老朋友时,你仿佛听到了 , 又仿佛看到了 ;
例 当我走在繁华的街头,看到年幼的孩子依偎在
母亲的怀里,我现在还真是想家,想故去的母亲。 我有时简直不能忍耐。
夜里梦到母亲,我哭着醒来。醒来再 想捉住这梦的时候,梦却早不知道飞到什 么地方去了。 天哪!连一个清清楚楚的梦都不给我 吗?我怅望灰天,在泪光里,幻出母亲的 面影。
1 摘抄表达作者对祖国母亲深深眷恋的语句 2 补写:结合课文内容和季羡林的有关资料 来谢谢梦中与母亲相见的情景。
“终天之恨”什么意思?
我的愿望没能实现,从此我就成了 没有母亲的孤儿。一个缺少母爱的 孩子,是个灵魂不全的人。我怀着 不全的灵魂,抱终天之恨。一想到 母亲,就泪流不止,数十年如一日。 “我的愿望”到底指什么?
无法尽孝 心存自责 感受“终天之恨” 愧疚之情 我暗暗地下了决心,立下了誓言:一旦 大学毕业,自己找到工作,立即迎养母亲, 然而没有等到我大学毕业,母亲就离开我走 了,永远永远地走了。古人说“树欲静而风不 止,子欲养而亲不待”,这句话正应到我身上 。我不忍想象母亲临终时思念爱子的情况, 一想到,我就会心肝俱裂,眼泪盈眶。
斑马
胧 lóng
篇 piān 诗篇
词语积累
真挚: (感情)真诚恳切。 婉辞,指父母死亡。 弃养: 寝不安席: 无法安然入睡。 终天之恨: 终身的遗恨。 薄暗: 昏暗。 沮丧: 灰心失望。 思潮起伏: 接二连三的思想活动。 心潮腾涌: 心情跳跃、涌动。
1、作者在文章中提到了哪两位母 亲?
2、作者对这两位母亲怀着怎样 感情?
朗读课文,思考问题
“我对这两个母亲怀着同样崇高 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
感受悠悠思母情
我痛哭了几天,食不下咽,寝不安席。我真想 随母亲于地下。
为什么
食不下咽,寝不安席 ?
母亲带着不舍,带着遗憾离开这个世界,离开 自己的儿子,在母亲有生之年,作者并不能陪 伴在母亲左右,尽心赡养母亲,一想到这些, 作者便“食不下咽,寝不安席”。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