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还原型谷胱甘肽预防乳腺癌术后放射性肺损伤36例临床观察

还原型谷胱甘肽预防乳腺癌术后放射性肺损伤36例临床观察

552 陕西医学杂志2007年5月第36卷第5期还原型谷胱甘肽预防乳腺癌术后放射性肺损伤36例临床观察
延安大学附属医院肿瘤科(延安716000) 趑红
摘要目的:探讨还原型谷胱甘肽对乳線癌术后放射治疗致放射性肺损伤的预防作。

方法:将72例乳腺癌术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纽(各36例),在接受放射治疗的同时,治疗组
应用还原型谷胱甘肽1.8 g / d静滴,与对照组进行对比观察。

结果:治疗组急性放射性肺炎、
肺纤维化的发生率分别为5.56%(2/36)、8.33%(3/36),对照纽急性放射性肺炎、肺纤维化的发
生率分别为19.44%(7/36)、16.67%(6/36)。

两组结果相比,治疗组放射性肺炎、肺纤维化的
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CP<0.05)。

结论:还原型谷胱甘肽能够降低放射性肺损伤的发生率。

主题词乳腺肿癌/放射疗法辐射性肺炎/預防和控制谷胱甘肽/治疗应用还原剂/治疗应用手术后期间
乳腺痛是严重危害妇女的恶性肿瘤之一,目前随着科学技术医疗水平的提高,以及人们生活水准、生活质量的提高,在治疗肿瘤的同时更注重患者的长期生活质量。

注重放疗过程中,会损伤到肺组织,不可避免影响肺功能,使放射性肺炎,肺纤维化并发症增髙。

我院于2004年3月至2006 年3月采用还原型谷胱甘肽对接受胸壁切线野的乳腺癌患者36例做了预防放射性肺损伤的临床对照观察,现分析报吿如下。

资料与方法
1临床资料本组收治乳腺癌根治术或改良根治术后需辅助放射治疗患者72例,所有患者均经手术病理检査证实,KPS评分≥80分,既往无胸部放射治疗史,无并发慢性支气管炎、肺炎及严重肺间质纤维化者。

临床分期为Ⅱb〜Ⅲb, 年龄28〜67岁,中位年龄43岁。

2治疗方法全部病例按入院顺序(单、双号)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病例胸壁野均采用6mV -X线行胸壁切线野照射。

胸壁切线野:上界与腋锁野下界接野,内界与内乳野相接,外界为腋中线,下界为对侧乳房皱褶下2cm;腋锁野:下界第一肋下缘,腋锁野包括腋顶淋巴引流区,内界位于中线沿胸锁乳突肌内缘上行达环甲膜水平为上界,外界为肱骨头内缘;内乳野,内界为中线旁开5cm,上界与锁骨上野相接,下界为胸骨与剑突交界水平。

模拟机下观察切肺不超过2. 5cm,常规加30°的楔形板。

常规分割2Gy/次,5次/周, DT50Gy/25次,腋窝淋巴结≥4个转移或腋窝淋巴结阳性淸扫<10个淋巴结者,且有预后不良因素者均需行腋后补量,DT6〜8Gy/3〜4次。

治疗组放疗同期加用还原型谷胱甘肽1.8g/d静滴(与放射治疗疗程相同)。

对照组仅做常规治疗。

3观察指标两组病例于放疗前均常规检査血常规,肝、肾功,电解质,心电图胸部X线或CT检査,术后2月内开始放射治疗。

放疗期详细记录患者咳嗽,胸闷,憋气,心慌等症状及发生时间,KPS评分放疗前、中、后患者的一般情况。

同时观察放疗后1、2、3、6、12月的胸部X-线片或CT检査,根据X-线正侧位片、胸部CT检查结果和临床症状,放射性肺炎诊断标准:接受加速器放射治疗6mV-X线;放射过程中和(或)后出现咳嗽、胸闷、气短、肺部罗音等症状体征,亦可无临床症状体征;X-线或CT胸部检査在放射治疗部位或边缘处早期肺纹增多、增粗、模糊或斑片状浸润影,可除外其他原因者,后期肺纤维化改变,诊断为放射性肺炎,发生于放疗过程中至结束后12周为总性放射性肺炎,发生于放疗结束后3〜10个月为慢性放射性肺炎肺纤维化。

4统计学处理本组数据采用SPSS10统计软件处理,进行X2检验。

以P<0.05为有显著性差异,P<0.0 1为有极显著性差异。

结果
两组对急性放射性肺炎、肺纤维化的预防效果见附表。

治疗组急性放射性肺炎、肺纤维化的发
生率分别为5. 56%(2/36)、2. 78%(l/36);而对照组分别为19.44%(7/36)、16. 67%(6/36),两组结果比较,治疗
组急性放射性肺炎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

慢性放射性肺纤维化的发生率亦下降,但无显著性差异,考虑与病例数较少有关,结果见附表。

讨论
放射性肺炎(Radiationpneumonia,RP)是胸部恶性肿瘤经放射治疗后的常见并发症。

放疗是肿瘤综合治疗的一种手段,随着放疗的广泛应用放射性肺炎的患病率亦相应上升,文献报道胸部恶性祌瘤放疗后有症状的放射性肺炎发生率为5%〜15%,上海肿瘤医院报道为16.7%。

文献报道乳腺癌术后放射性肺炎的发生率较其他肺部肿瘤的放疗后发生率髙,可高达24. 6%〜 38% 可能与乳腺癌术后将胸大肌、胸小肌全部切除有关。

本研究对照组急性放射性肺炎的发生率为24. 13%,而治疗组急性放射性肺炎的发生率仅为5. 56%,两组有显著性差异,说明还原型谷胱甘肽能够降低放射性肺损伤的发生率,在临床上有一定的预防作用。

近年研究表明,引起放射性肺炎有两种学说:传统性放射性肺炎学说认为主要是由于照射在照射野局部细胞因子的产生,导致肺纤维化。

播散性放射性肺炎学说认为它可能是由免疫介导产生双侧淋巴细胞肺泡炎和局部放射野外的反应。

其病理变化是由于电离辐射产生的自由基,损伤了细胞膜和染色体的DNA,导致细胞功能不良和死亡。

急性肺泡上皮细胞和毛细血管内皮细胞肿胀、脱落及进行性机化。

后期由于水肿、胶原纤维沉着而致间质增厚、纤维组织增厚慢性纤维化。

目前普遍认为放射性肺炎与肺小血管及肺泡Ⅱ型细胞损伤、自由基产生过多、细胞因子含量增多等有密切关系。

放疗后产生的活性氧和氧自由基通过氧化脂的作用而使细胞膜损伤,肺泡细胞膜的损伤可致肺气肿,同时放疗亦可致肺间质细胞膜损伤而致肺间质纤维化。

氧自由基可使DNA 断裂、变性,蛋白质变性交联,细胞膜损伤,钙通道阻滞和细胞器脂质膜损伤。

而还原性谷胱甘肽则可中和氧自由基,避免活性氧和氧自由基产生过氧化脂质,从而避免细胞的损伤,并可促进正常细胞蛋白质的合成,起到保护正常细胞的作用。

还原性谷胱甘肽通过巯基与体内的自由基结合,可以将它转化成容易代谢的酸性物质,从而加速自由基的排泄,同时由于还原性谷胱甘肽含γ谷氨酰胺键,可维持分子的稳定性,并参与转运氨基酸的功能。

因此,我们利用它的以下作用保护肺组织:作为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的底物,抑制脂质过氧化,保护细胞膜.恢复细胞功能;保护细胞内巯基酶(如ATP)的活性;防止因巯基氧化而导致的蛋白质变性,从而保护细胞内的重要蛋白质;还可减少自由基对DN A的攻击,从而减少细胞DNA的损伤和突变。

由于肺癌细胞膜上的γ-谷氨酰胺转肽酶缺乏,故还原性谷胱甘肽的应用并不影响放疗对肿瘤细胞的效果。

本组结果证实绿汀诺(还原型谷胱甘肽)对放射性肺损伤具有保护作用,减少放射性肺损伤的发生率,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胡华成.放射性肺炎.闻外医学砰吸系统分册.1983,3(03>:129
[2]杨新华,孙德洪,钟兰俊.还原型谷胱甘肽滅少NSCLC放射性肺损伤的临床观察.临床肺科杂志. 2003,8(5):390〜39
2
[3]谷铣之,般蔚伯.刘泰裉.等主编.肿瘤放射治疗.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346〜
[4]Muller G. Kiricutal C. Stiess J, r.i al. Radiationpneumonitis and ulmornaryfibrosis after the CT plann
ed radio iherapy of bron chialcareinoma. Strahlenther Onko!. 1994«17 (02): 400
[5]姚春筱.生脉注射液防治放射性肺损伤疗效分析.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53
[6]刘俐,肖明克,龙斌,等.乳腺癌术后放疗诱发
放射性肺炎的探讨.四川肿瘤防治,2001.]4(4>:242〜243
[7]傅尚志•张楚教.放射性肺炎研究进联.
1999,9(00,56
[8]李荣清,金冶宁.TGF-p,在放射性纤维化形成中的作用及意义.中国癌症杂志,2D0U丨〗(03):267〜 269
(收稿:2006-12-20)。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