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裂缝原因分析及处理办法

裂缝原因分析及处理办法

5.1裂缝
5.5.1 裂缝类型
裂缝按其开裂深度可分为:表面裂缝、贯穿裂缝;
裂缝按其在结构物表面上的形状可分为:网状裂缝、爆裂状裂缝、不规则短裂缝、纵向裂缝、横向裂缝、斜裂缝等;
裂缝按其发展情况可分为:稳定的和不稳定的、能愈合的和不能愈合的:裂缝按其产生的时间可分为:混凝土硬化之前产生的塑性裂缝和硬化之后产生的裂缝;
裂缝按其产生的原因,可分为荷载裂缝和变形裂缝;
裂缝变形裂缝是指:因不均匀沉降、温度变化、湿度变异、膨胀、收缩、徐变等变形因素引起的裂缝。

5.5.2 裂缝产生的原因分析
5.5.2.1混凝土裂缝
混凝土结构因设计的不合理或者实际荷载大于设计荷载,造成混凝土裂缝,以下主要结合施工过程对易产生裂缝的部位进行原因分析:
1、因混凝土构件的抗拉能力远远小于抗压能力,故为了提高混凝土的抗拉能力在结构楼板上设计了负弯矩钢筋。

负弯矩钢筋为支座处上铁的附加钢筋,既非贯通钢筋,其长度一般为自支座轴线处外伸900mm至1500mm,因此,在负弯矩钢筋的端部之间(既楼板的中间部位)仅存下铁双向的两排钢筋,考虑一般楼层顶板厚度为80mm-120mm,尤其对于一些居室和客厅等开间或者进深较大的房间来说,该部位的素混凝土过厚,且截面尺寸过大,如果楼板不起拱还会导致拆模时楼板上表面受拉,无法保证楼板厚度的均匀性,这些都成为楼板出现裂缝的主要原因。

2、在混凝土初凝以前如不及时搓面或者只挫面一遍,这时由于混凝土表面大量水的存在,与塑料布的结合力不够,覆盖的塑料布不能粘牢混凝土且易被踩坏,无法起到良好的保水作用,不利用混凝土的硬化,容易产生裂缝。

3、在达到规范规定的养护标准后应及时揭除塑料布,这时如不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对混凝土进行养护,混凝土的表面温度会迅速下降至室外温度,同时失水,在干缩和冷缩的共同作用下导致裂缝的产生。

4、由于工期因素,在未达到规范规定的养护标准下就开始进行下一道工序使得混凝土表面水分散失快,体积收缩大,而内部湿度变化、收缩小,出现拉应力,引起混凝土表面开裂。

施工作业面上人施工、堆料过早,集中荷载过大,结构混凝土不满足施工荷载标准的承载力要求也会引起混凝土开裂。

5、混凝土搅拌站对混凝土原材控制不利,材料试验不合格,出现诸如混凝土骨料粒径和含泥量、工程水泥用量、掺合料的含量不符合规范规定的要求;工程水灰比调配不当等均易导致裂缝。

6、对于混凝土浇筑前的预控管理措施不到位,出现诸如混凝土因泵送效果以及和易性不理想,操作人员私自掺入水;混凝土运距过远浇筑没有连续性,不满足混凝土初凝及终凝时间的要求,使得结构实体出现冷缝以及混凝土强度等级浇筑错误等均视为出现严重的质量事故,这严重影响了结构混凝土的实体质量,都成为产生混凝土裂缝的主要原因。

7、大体积混凝土浇筑完成后,在硬化期间放出大量水化热,内部温度不断上升,使混凝土表面和内部温差很大,导致混凝土表面急剧的温度变化而产生较大的降温收缩,因而出现裂缝。

但这种温差仅在表面处较大,离开表面就很快减弱。

因此,裂缝只在接近表面较浅的范围出现,表面层以下结构仍保持完整。

8、主体结构结束以后,其沉降量往往已完成最终沉降量的60%-80%,此时如未按施工后浇带的技术要求(掺入微膨胀剂并且比相邻结构的混凝土高一强度等级)进行施工,将会引起沉降过后的结构应力,使得建筑物失去整体性,在该部位出现诸如渗水、裂缝等严重的质量缺陷。

5.5.2.2二次结构裂缝
二次结构填充墙采用混凝土空心砌块砌筑施工时,如操作不当极易出现裂缝,现对裂缝的产生进行原因分析:
1、砌筑填充墙时,未弹灰线、未有计划对砌块排数进行计算使得灰缝厚度忽大忽小、不均匀,抹灰时基层未清理、砌块未适当喷水湿润,抹灰间隔时间掌握不准,砂浆饱满度严重不足,均会导致抹灰层空鼓、开裂。

2、试验室砂浆配合比计量不准确,搅拌不均匀,强度达不到设计强度等级,导致抹灰层收缩、开裂。

3、门窗洞口处顶部及底部的过梁钢筋两端伸入支座的长度不足,过梁处
砌块搭接尺寸不足,构造柱顶部及底部两端未与混凝土结构形成有效的锚固,使得该位置易产生倒八字裂缝。

4、由于受灰缝厚度的限制砌块数不为整数时,最后一道砌块的根部未用受到砌块规格型号的限制未堵实或者随意用碎砖块垒砌,墙中孔洞未用砂浆堵塞密实,仅靠抹灰层控制,随时间推移必然出现裂缝。

5、拉接钢筋的漏置、拉接筋与灰缝高度错位、拉接筋数量不足,砌筑时拉接筋未调直拉紧使得拉接筋两肢没有分开置于砂浆中,未起到拉接作用,容易在纵横交叉处产生竖直裂缝。

5.5.3裂缝防范措施
5.5.3.1混凝土裂缝
针对1条:应结合设计,施工双方共同商讨,在该位置楼板下部模板起拱的同时上表面也起拱,因拆模时楼板上表面受压,起拱的效果类似于拱桥的上表面或人字形屋架上弦杆件,这样在混凝土浇筑、9振捣、挫面的过程中防止了房间中部石子少,水泥浆多等问题的发生,另外,应考虑在楼板中心位置加设楼板分布钢筋从而减少素混凝土截面尺寸,此两种防治措施均便于控制楼板裂缝的产生。

针对2条:混凝土浇筑完成后,在初凝前应采用3m长刮杆抹压找平,初凝后、终凝前应再抹压一遍,以防止表面收缩裂缝的产生;应选择好挫面时机,特别是第二遍挫面时应保证混凝土不能硬度太高且不能达到初凝阶段,应坚持挫面两遍,完成后混凝土表面平顺,水浆均匀,此时覆盖塑料布能均匀的与混凝土结合,起到很好的保水作用,有利于抵抗混凝土的干缩。

针对3条:在放线工序已完成具备揭布条件时,不应边放坡边揭布,而是首先确定揭布时间(一般安排在上午太阳升高之前或者下午太阳落山前后),然后将需揭布部位统计后由专人负责边揭布边喷刷养护液。

这种方式有效减小了干缩和冷缩的影响,控制并减少了裂缝的产生。

针对4条:混凝土水泥用量、水灰比和砂率均不能过大,严格控制砂石含泥量且避免使用过量粉砂;混凝土应振捣密实并对板面进行抹压,可在混凝土初凝后、终凝前进行二次抹压以提高混凝土抗拉强度,减少收缩量。

加强混凝土早期养护并适当延长养护时间。

夏季长期露天堆放的构件应注意覆盖避免曝晒,并定
期适当洒水,保持湿润,薄壁构件应在阴凉地方堆放并覆盖,避免发生过大湿度变化;冬季应覆盖一层塑料布两层阻燃草帘被对构件进行保温,严寒时段应增加保温材料进行覆盖保护。

对于因荷载原因造成的混凝土裂缝应通报甲方、设计并结合现场进行问题分析,制定专项处理方案。

针对5条:水泥:采用普遍硅酸盐水泥,强度等级不应低于42.5Mpα,搅拌站提前提供水泥质量证明书,复试试验报告,并对其品种、等级、包装、出厂日期等检查验收,加强批量复试;砂:选用质地坚硬,级配良好的B类低碱活性天然中砂,含泥量不大于2%,细度模数:2.5—3.2;石子:优选5—25mm的低碱自然连续级配的碎石或卵石,含泥量不大于1%,针状和片状颗粒含量不大于15%,拌制混凝土所采用的骨料应清洁,不得含有冰、雪、冻块及其他易冻裂物质;水采用北京自来水公司饮用水,上述材料均应符合相关规定规范要求。

针对6条:严控混凝土搅拌、运输、浇筑等过程中任何人不得擅自加水。

坍落度损失过大时,可经混凝土搅拌站总工授权后添加同品种减水剂,添加量应控制在施工配合比总量误差允许值内;确定一家运距在5公里范围以内的搅拌站,使混凝土拌合物自出机到浇筑完毕时间控制在1小时以保证施工作业面前后覆盖搭接合理;现场调度与混凝土搅拌站调度随时保持联系,确保混凝土的类型及数量符合施工设计要求。

针对7条:大体积混凝土分层浇筑时每层厚度不大于30cm,以加快热量散发并使温度分布均匀,同时也便于振捣密实,可适当预留一些孔道,采取通冷水或冷气降温。

夏季应适当延长养护时间,使之缓慢降温。

在寒冷季节,混凝土表面应采取保温措施,以防寒潮袭击。

拆模时,块体中部和表面温差不宜大于20℃,以防止急剧冷却造成表面裂缝。

针对8条:严格按照设计图纸及施工方案中关于混凝土沉降后浇带浇筑龄期、外加剂掺和量、后浇带留置位置、回顶及成品保护等相关技术要求执行。

5.5.3.2二次结构裂缝
针对1条:砌筑前应根据砌块尺寸和灰缝厚度计算砌块皮数和排数,弹出控制线,依线而砌。

灰缝宜控制在8~12毫米,保证砌块规格型号与实际情况匹配,不可只购置主要规格砌块。

抹灰前细心检查处理缺陷,预埋管道、预留沟槽、预埋件、预留洞口、梁底柱边等处应先嵌缝补浆,清理基层,浇水湿润,再分层抹
灰赶平,并掌握好间隔时间,防止空鼓开裂。

针对2条:砂浆的配合比要符合设计要求,计量准确,搅拌均匀,稠度适中,强度必须达到设计要求。

严禁干砌,砂浆饱满度要严格要求,水平灰缝的饱满度不低于90%,竖缝的饱满度不低于60%。

针对3条:门窗洞口过梁处应按砌块尺寸予以调整,搭接长度不小于1个砌块长度且不小于240mm。

过梁、构造柱钢筋伸入支座应满足一个锚固长度,同时端头砌块砌筑必须咬槎,严禁出现通缝,可采取提高砂浆强度等级或钢筋网等措施进行补强。

针对4条:砌筑至梁低、柱旁、转角处时需用实心砌块打紧,三角形孔洞处必须用砂浆或者不低于C10细石混凝土填实。

针对5条:拉接钢筋直径应满足不小于6毫米,钢筋应平直,端头带弯钩。

拉接筋必须放置于砂浆中。

预埋在柱上的拉接筋如果与灰缝错位时,应将钢筋位置调正或在柱子上补焊拉接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