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九年级数学《二次函数性质的应用》教案 北师大版

九年级数学《二次函数性质的应用》教案 北师大版

山东省枣庄四中九年级数学《二次函数性质的应用》教案 北师大版一 教学目标1、 能将简单的实际应用的最值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

2、 掌握用二次函数的性质解决具体问题的一般步骤。

3、 提高学生归纳、建模、转化、数形结合的思想,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4、 让学生体验知识来源于实践又作用于实践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体验数学的应用价值。

二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如何将生活、生产中的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并用二次函数求出最大(小)值。

难点:将实际应用转化为数学问题,用二次函数求最值的建模思想。

三 教学过程的形成过程成功的教案形成的过程各不相同,但有两点是必不可少的:第一,借鉴他人成功的经验。

许多老教师、名教师的教学经验丰富,对教材的理解深刻,教学过程的处理得法,重点的突破和难点的化解都有独到的方法,是年轻教师得以学习的。

值得借鉴的可以是一份完整的教案,也可以是教学过程某一个环节的教学,如新课的导入,概念的形成过程,重点的突破,难点的化解,解题步骤的归纳等学生不容易掌握的知识点。

第二,执教者自身对教材的理解和独特的教学思路,在认真学习数学课程教学大纲和阅读教科书后和教学参考书后,教师明确了数学课程标准的教学理念,了解教科书中该节内容的编写意图,会形成对这一教学内容新的理解,在教学过程的设计中反映出自身的特色和风格,这样编写的教学过程才会有创新。

“二次函数性质的应用举例”的教案,是一位青年教师根据如下教案进行试教,经过其他教师听课点评后,再结合执教者对教材的深刻理解编写的一份教案,下面我们来看这份教案形成的过程。

(一) 对被借鉴的教案的实施(课堂实录)和点评1、 复习提问师 二次函数y=ax 2+bx+c 有哪些性质? 生 (略)评 教师提出的问题范围太大,学生难以简要回答,只能照背教科书中二次函数的性质,花费了很多时间。

这样的问题最好分解成小问题,让学生便于回答,又能复习二次函数的性质,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

师 下面大家一起做投影上的练习。

(出示投影)已知二次函数y=x 2-3x+2,填空:(1)图象的对称轴是 ,顶点坐标是 。

[直线x=23, (23,41-)] (2)开口方向是 。

(向上)(3)当x 时,y 随x 的增大而减小;当x 时,y 随x 增大而增大;当x 时,函数有最 值,是 。

(23<,23>,23=,小,41-) (4)当x 时,y>0,若y<0,则x 的取值范围是 .(>2或<1,1<x<2)评 复习练习应起到承上起下的作用,要紧扣本节课的教学要求,一些内容联系不大的问题[如练习(4)],该省略就省略。

2、新课教学师 这一节课我们来学习二次函数性质的应用。

(板书:二次函数的性质应用举例) 先看例1(呈现投影) 例1用长6m 的铝合金条制成如图1的矩形窗框,问宽和高各是多少时,窗户的透光面积最大?最大面积是多少?师 大家考虑一下,要求窗户的最大透光面积,应先解决什么问题? 生 先应写出面积关于窗宽的二次函数解析式。

师 窗户面积关于窗宽的二次函数的解析式怎么求呢? 图1生 设窗户宽为xm ,则窗户高为236x -m ,窗户的透光面积y 与x 的关系是y=x 236x-∙。

师 这里自变量x 的取值范围是什么?根据什么来定的? 生 根据窗户的宽和高都必须大于零,得 6-3x>0解得:0<x<2 x>0师 这样求窗户的最大透光面积,就转化为求什么? 生 求函数y=x 236x -∙=x x 3232+-的最大值。

师 怎样求? 生 当x=a b 2-=1时,y 的最大值是23。

师 对,应注意x 的取值是否在自变量的取值范围内。

(教师板书解题过程)评 (1)这种问答式的讲课方式,表面上看教师提出的问题学生都对答如流,没有任何障碍,但这样的问答结果,学生有没有真正掌握了问题所在,学生的思维是否被激起?(2)新课的引入缺乏新意,照搬照抄会让学生成为解题机器。

教学中应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实践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增加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主动地学习。

师 通过例1的讲解可知,用二次函数的性质解决生活和生产中的实际问题时,一般步骤是:⑴ 列出二次函数的解析式,列解析式时要根据自变量的实际意义,确定自变量的取值范围。

⑵ 在自变量的取值范围内,运用公式或通过配方法,求出二次函数的最大值或最小值。

评 数学课堂教育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能做的尽量让学生去做,教师在必要的时候加以点拨,像这种归纳最好由学生去完成,教师对不完整之外进行补充,让学生体验一次成功的感觉。

师 接下来看例2。

(呈现投影片) 例2如图2,B 船位于A 船正东26Km 处,现在A 、B 两船同时出发,A 船以每小时12Km 的速度朝正北方向行驶,B 般以每小时5Km 的速度向正西方向行驶,求A 船何时与B 船相距最近,最近距离是多少?A ’A B ’ B图2师 要求两船相距最近,应先回答下列问题。

(呈现投影片)⑴设若经过t 时,两船A 、B 分别到A ’、B ’,则AA ’= ,BB ’ 。

(2)AB ’=(3)若设两船的距离为s (km ),写出s 关于t 的函数解析式s= (4)要求出两船之间的距离的最小值只要求什么?(指定一名学生填空:①AA ’=12t ,BB ’=5t ②AB ’=26-5t ③A ’B ’=)6762601692+-t t生 要求最小值只要求二次三项式169t 2-260t+676的最小值。

师 多项式169t 2-260t+676的最小值.怎么求呢? 生甲 当t =13102=-a b 时,有最小值576。

生乙 用配方法,1695t 2-260t+676=(13t-10)2+576. 当13t-10=0,即t=1310时,有最小值576,则s 的最小值为24 评 这个例题是一个运动点的问题,有条件的情况下最好采用多媒体动态图形,使问题更直观、形象,问题的解答过程可由学生学习小组讨论解决、以调节课堂气氛,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团队合作能力。

3、课堂练习师 下面做书本的练习。

1. 如图3,周长20m 的篱笆,一面靠墙围成一个长方形的园子,怎样围才能使园子的面积最大?最大面积是多少?图32. 把60表示成两个正数的和,使这两个数的乘积最大。

3. 已知直角三角形的两直角边的和为2,求斜边的最小值,以及当斜边达到最小值时的两条直角边的长。

(学生练习,教师巡视指点)评 课堂练习的目的是为了使学生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形成知识体系,把多个练习题放在一起做有些枯燥,对巩固所学知识的效果不是最好,练习1、2可在例1讲解后就去完成,练习3放在例2讲解后做,这样更能使例题和练习配套,便于学生归纳总结。

师 请同学们考虑书本中“想一想”的问题。

想一想:你能用配方法求函数y=x 2+x21的最小值吗?(两名学生板演) 生甲211222-⎪⎭⎫ ⎝⎛+=+=x x y xx,2min -=∴y .生乙211222+⎪⎭⎫ ⎝⎛-=+=x x y xx,2min =∴y .师 两个同学的答案谁正确呢? (学生沉默)师 甲的结果是错误的,因为在实数范围内不存在x 使x+x1=0;乙的结果是正确的,当x=1±时,2min =y4、课堂小结师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用二次函数解决实际问题的一般步骤:(1)分析题意,选取适当的量为自变量,列出二次函数的解析式,确定自变量的取值范围。

(2)在自变量的取值范围内,求出二次函数的最大(小)值。

5、布置作业(略)评 本节课是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应通过学生主动参与、积极动手、观察、讨论、归纳去发现和解决问题,这样有利于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学习兴趣,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新课的引入相当关键,要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但本节课的引入缺乏新意,难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对例题的解决了应引导学生去探求,教师不宜讲解过于细致,释疑要留给学生。

(二)修改后成功的教案 1、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板书课题:二次函数性质的应用。

(1) 实验:学生用课前准备好的长6cm 的细铝线围成一个矩形。

①量一量,你的矩形的长和宽是多少?②算一算,你的矩形的面积有多大?③比一比,谁围的矩形的面积最大?(2) 思考和猜想:①围成的矩形的长和宽有什么关系?②矩形面积最大时长和宽有什么关系呢?(学生自由发言)(①长和宽的和是定长3cm;②当长和宽相等时,面积最大)【提示】营造一个学生熟悉的但不被注意的实际情境,让学生体验“数学来自生活”、“数学就在你身边”;通过动手操作,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出问题,让学生猜想、探索,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3)怎样用数学方法验证“长和宽相等时矩形面积最大”呢?①通过多媒体动态图形观察,矩形的和变化时,宽也在变化,若长为xcm,则宽为多少?[(3-x)cm]②矩形的面积怎样计算?面积y(cm2)与长x(cm)有什么关系?[y=x(3-x)]③x的取值范围由什么确定?怎样求?④怎样求面积y(cm2)的最大值呢?【提示】培养学生用运动变化的观点去分析问题,发现问题中蕴藏着一些相互联系的变量,找出最有代表性的变量设元,从而将实际问题转化为函数问题,使学生巩固数学建模思想。

2、例题分析,比较归纳(1)例1 用长6m的铝合金条围成如图4形状的矩形窗框,问宽和高各是多少时,窗户的透光面积最大?最大面积是多少?图4学生根据实验中的矩形进行分析,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教师结合下列问题进行启发:①本题中有哪些变化的量?哪个量与其他变量的关系都比较明显?(窗框的宽,窗框的高,窗框的面积)②设这一有代表性的量为x,请用x表示面积y。

(学生口述,教师板书解题过程)【提示】与实际情形比较,培养学生类比能力,渗透比较思想,培养学生发散思维,通过例题讲解,让学生体会数学应用意识。

(2)尝试反馈:①如图5,用长20m的篱笆围成一个一面靠墙的长方形的园子,园子前面空出一段长1m的空隙为进出小门(小门不用篱笆),怎样围才能使园子的面积最大?最大面积是多少?图5③把60表示成两个正数的和,使这两个正数的积最大。

(3)归纳用二次函数解实际问题的步骤:(学生回答,教师补充并板书)①选择适当的变量为自变量;②列二次函数的解析式;③确定自变量的取值范围;④在自变量取值范围内,求二次函数的最大(小)值,(用公式法或配方法)3、 深入探究,问题迁移(1) 出示实验中矩形的多媒体动态图形,如图6,在实验围成的矩形中,①对角线L 与边长(x )有何关系?学生观察发现:当矩形的边长AB 变化时,它的对角线L 的长也随着变化。

C3-XB图6②能否写出L 关于x 的函数关系? (L =()90623222+-=-+x x x x0<x<3)③能否求出对角线L 的最小值?当被开方式2x 2-6x+9取最小值时,对角线L 也有最小值。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