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和完善

论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和完善

论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内容提要】自解放以来我国一直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保障体系的工作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上。

数十年来已经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就,人民的生活有了可靠的保障。

但从根本看,我们的社会保障体系仍然存在很多不足之处,急待继续建立和完善。

本文即围绕该问题展开浅层次的论述,进行相关的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社会保障,现状,不足,对策,意义前言:建立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社会保障体系,是我国经济建设,社会的稳定和发展,以及实现完全意义社会主义的不可或缺的重要构成条件。

伟大的中国共产党一直把做好社会保障工作放在当前全国发展议程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地位。

国家领导人提出了初步建立起与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

这项决策意义重大,影响深远,可谓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近几年来,在党的领导下,中国社会保障体系的发展之快显而易见,已初步形成了以养老不保险,下岗人员基本生活和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三个模块共同运作的社会保障体系。

在该体系下,我国的社会保障已初见成效。

人民的生活已有较好的保障和改善。

但是,目前的成绩并不能掩盖现行制度的缺点和不足,中国社会保障体系要符合整个国情的发展要求,仍有很漫长的路要走。

一、社会保障制度的概念和意义社会保障制度(SOCIALSECURITY)亦可理解为社会安全,是指国家通过立法,强制建立基金,保障公民在年老,疾病,失业,工伤,生育以及遭受意外灾害的情况下,可以得到经济补偿的一种社会经济制度,概括地说一般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福利、社会互助和优抚安置等五大体系。

在现代,社会保障制度是每个国家必不可少的基本制度之一,由国家建立并实行。

同时,国家必须立法对社会保障制度进行规范的调整。

所有相关法律总称社会保障法,也是社会保障制度的法律表现和实施依据。

建设一个人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对一个人国家有着非同一般的重要意义。

从历史的角度讲,社会保障是治国安邦,人民安居乐业的根本途径,被称为“铁血宰相”的贝斯麦曾说:“社会保险是一种消除革命的投资。

一个期待养老金的人士最安分守己的,也是最容易被统治的。

”从现实的角度讲,社会保障是广大人民群众最关注,最有切身关系的政策。

社会保障制度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同时,社会保障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支柱。

在我国加入WTO之后,经济活动迅速和世界接轨。

市场变化日新月异,随着外来竞争力的影响,企业的兼并和破产使下岗和失业成为一个社会现象。

只有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才能为市场经济创建较为宽松的社会环境。

同时也避免了下岗人员可能产生的不良心理,保证了社会稳定。

从未来的角度看,我国已逐渐步入老龄化阶段。

人口老龄化,不但养老金的需求增加,而且医疗需求也将大幅上升。

我们人口老龄化具有的三个特点:规模大,速度快,底子薄。

更说明了在当前社会建立以各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性。

二、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现状和问题我国的社会保障工作始于50年代初。

在解放初期,我国百废待兴,国民经济基础相当薄弱,急需建立社会保障体系。

保证各项建设任务的顺利开展。

在党的高度重视和运作下,1951年2月,我国第一部社会保险法规《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条例》出台,正式开始了社会保障制度在我国的发展历程。

在这部法规的基础上,政府陆续颁布并实施了养老、医疗、工伤、扶贫、就灾、社会福利和优抚安置等各方面的规定,初步形成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保障制度的基本形态。

国家对劳动人民合法权益的肯定和保护,充分由此体现。

这一制度的建立和实施,对我国国民经历的发展,人民安居乐业,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当前,我国经济已由计划经济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渐渐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并形成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存的所有制结构,建立于计划经济背景下的社会保障制度,已不能适应和满足整个社会的需要。

随着国民经济的增长,社会保障制度也进行了相应的改革。

中国共产党坚持低水平,广覆盖,多层次的基本方针,逐步由“全部包揽”向“国家、单位、个人”三方负担转变,由“现收现付”向“部分积累”转变,由“政策调整”向“法律规范”转变,形成了以养老保险,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和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三条保障线”构成的新一代社会保障体系。

在这个体系下,我国贯彻“逐步形成独立于企业事业单位之外,资金来源多渠道,保障制度规范化,管理和服务社会化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保障体系”,坚定不移地进行完善和改革。

在这样的局面下,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已经能够负担起整个社会的重任,并对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提供有效的后勤保障。

但是,在大环境的的良好现象下,仍不能够规避目前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存在的问题。

(一)养老保险制度存在的问题养老保险是一种对退休人员的生活费用给予保障的制度。

我国的养老保险事业发展很快,但仍然存在不少问题:1.国家对老职工有隐性负债。

我国养老保险改革的主要特征是由现收现付制向基金积累制为主的养老保险制度转变。

这个转变的难点主要是对老职工和退休职工而言,过去他们的养老金是由国家和企业负责的,现在一下子要他们依靠个人账户养老,是不现实的,因为他们的个人账户基本上是空的,这实际上就存在一个国家没有对他们的过去贡献做出补偿的隐性负债问题。

2.养老保险金缺口大。

据有关资料统计,就全国而言,1998年缺口为162亿元,到2002年就达到411亿元,若考虑省际之间的不平衡,缺口则在500亿元以上。

2003年按县计算的缺口近700亿元。

1998~2002年的5年间,在使用了参保职工缴费1807亿元之后,缺口合计高达1439亿元。

也就是说,如果没有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的补助,5年来不仅不可能有增加的1254亿元积累,甚至连以前的511亿元积累也会支付殆尽。

而如果继续走现收现付之路,从2004年到2050年间,养老保险年平均缺口近2900亿元,越往后缺口越大。

3.挪用基金现象严重。

审计署的相关统计表明:自1999年以来,审计署组织审计养老保险金共5825亿元,查出违规违纪基金269亿元,其中挤占挪用110亿元,大部分用于购置固定资产、委托金融机构贷款或自行放贷、投资入股和经商办企业,有些甚至无法收回。

4.资金存储管理混乱。

由于社会保障基金滚存数额较大,成了众多金融机构争拉存款的对象,个别金融机构甚至为了拉存款,为保险机构提供办公场所、交通、通信工具及工作人员福利,把应属基金增值的利息变通为小集体的利益甚至个别人的利益,出现了私设小金库、贪污私分等现象。

5.基金保值增值措施难以奏效。

鉴于普遍的工资水平上升较快并有时伴随较高的通货膨胀因素,而所积累的基金又不能保证较高、稳定的收益串,致使未来的养老金收益存在明显的不确定性,事前测算的收益率和到期实际兑现的收益率之间可能存在很大的差距。

如在基金积累问题上,一方面,因老职工的养老金缺乏来源,被迫挪用进入个人账户的资金,致使基金积累难以形成;另一方面,有限的积累也因缺乏有效管理和投资手段而难以保值增值。

(二)医疗保险制度存在的问题医疗保险制度是对社会成员的医疗费用支出提供保障的一种制度。

我国医疗保险制度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1.保障范围狭窄、社会化程度低。

截至2005年8月底,全国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是1.32亿人,从总量上看,参保率很低.从结构上看,现在的医疗保险主要覆盖的是国有企业和一些机关事业单位的职工,还包括部分集体企业职工。

其余社会成员还没有被制度所覆盖。

2.多层次的医疗保障体系尚未真正形成。

尽管目前我国医疗保障体系的框架已经基本形成,但合作还有明显欠缺:一是农村人口的医疗保障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二是现有体系中各个层次的运行还没有纳入正轨。

职工补充医疗保险、商业医疗保险救助、社会医疗救助、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和社区医疗服务等还没有得到有效的落实。

3.医疗保险费用的征集有困难。

社会统筹账户的特点是个人的医疗费用支出同个人的缴费联系不紧,再加上国有企业效益低下、人口老龄化日趋严重,许多企业无钱可缴、有钱不缴和缓缴,造成医疗费用征集不足。

同时这种病人看病、医生开药、国家和企业付账三不联系的机制,又造成医疗费用浪费和部分职工得不到基本医疗保障的问题同时并存。

4.除“大病”以外的医疗费用由企业自行解决,这样造成企业苦乐不均、甚至完全变成自费医疗,这样不利于公平竞争、深化改革和为职工提供可靠的医疗保险。

5.管理机制不健全。

现在的医疗保险政出多门、医疗基金增值缓慢、对定点医疗机构和药店管理不严、部分老职工和退休职工的医疗费用没有着落等问题仍然存在。

(三)失业保险制度存在的问题我国的失业保险制度是在改革开放以后建立起来的,目前还是不成熟、不完善的。

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两方面:1.失业保险资金单一,缺乏有效的管理监督机制。

国外失业保险金的来源多数为政府、企业、个人三方共同承担,而我国失业保险金的来源为企业和个人共缴,而且缴纳的比例较低,现行的失业保险金,按企业工资总额的3%缴纳,企业缴纳2%,个人缴纳1%,但按工资总额3%提取的失业保险金只能承担不到2%的城镇失业率,但目前的城镇失业率为9%。

另外,对失业保险金的管理又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

2.失业保险金支出结构不合理,保险标准确定比较混乱。

失业保险在本质上是不同于社会救济的,它主要是对参保人员在失业期间的基本生活、促进再就业支付的费用。

由于失业保险是由劳动者个人和企业、单位按规定缴纳保险费用,从而获得享受失业保险的权利。

所以,不能把失业保险当作失业救济来使用。

但在实际上,我国失业保险积聚的相当部分的支出是用于失业救济。

二、完善社会保障法律制度体系的重要性社会保障法律制度是社会保障体系得以实现并有效实施运行的依据和准则,是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保证,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了2020年基本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的目标,十七大更是具体绘制了社会保障体系的蓝图。

由此可见,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是广大人民群众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的重要途径,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

而且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是人民生活的“安全网”、社会运行的“稳定器”和收人分配的“调节器”,是国家重要的安全保障制度①。

完善的社会保障体制的建立,能够消除社会成员对未来生存保障忧虑,完成社会财富再分配、实现社会公平,是保持社会和谐与稳定的重要手段和制度保证。

(一)完善的社会保障法律制度能够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完善的社会保障法律制度是社会保障实施的保证,因为市场经济要求平衡社会供给关系,保持投资结构的合理化和保证投资收益。

在经济发展强劲、失业率下降时,社会保障的支出会进行相应的缩减,社会保险基金的存储规模增大,从而减少社会需求的急剧膨胀;而当经济衰退、失业增加时,社会保险的支出相应地增多,给失业和生活上有困难的人们提供相应的购买能力,唤起社会的有效需求,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经济复苏。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