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白芨讲课稿

白芨讲课稿

别名:白及。

李时珍说:其根白色,连及而生,故名白及。

来源:为兰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白芨的干燥块茎。

野生。

产地:主产于贵州、四川、湖南、湖北等省,此外浙江、河南、陕西、广东、广西、云南、江苏、福建、江西等地亦有生产。

性状鉴别:块茎扁圆形。

有2~3个分叉,略似掌状,长1.5~4.5厘米,厚0.5~1.5厘米,分叉扁圆锥形。

表面黄白色,有细密纵皱纹,上面有微凸起的茎痕,周围有较紧密的环纹2~3圈。

和点状细根痕,下面有连接另一块茎的断裂残基,周围有稀疏环纹1~2圈,分叉上亦有稀疏环节纹1~3圈,环纹呈棕色或褐色。

质坚硬,不易折断。

断面角质样,黄白色半透明,并有散在的细椎管束小店。

气无,味微苦。

嚼之产生粘液。

以根茎个大坚实,色白明亮,光洁者为佳。

主要成分:含白芨胶(为粘胶质)和挥发油。

功效与作用:1、止血,有良好的局部止血作用,据初步观察,其原理为使血细胞凝集,形成人工血栓。

白芨末的止血效果迅速确实,优于紫珠草、大小蓟等。

2、抗菌,体外试验对大型结核杆菌有显著抑制作用,也能抑制革兰氏阳性菌。

3、抗真菌,水浸剂在试管内对奥杜盎氏小芽胞癣菌有抑制作用。

炮制:切片,生用。

性味:辛、苦、微寒。

归经:入肺、胃、肾经。

功能:化瘀止血,补肺生肌。

主治:咳血、吐血、衄血,外敷痈肿,烫伤,皮肤燥裂。

临床应用:1、治肺、胃出血,白芨较常用。

配枇杷叶、阿胶珠等治肺出血。

例如白芨枇杷丸即为治疗肺痨咯血的有名方剂,凡阴虚有热的咳嗽咯血均可用。

治胃溃疡出血,常配乌贼骨,或配陈棕炭、当归炭、阿胶、白芍等,方如溃疡出血汤。

2、外用止血。

以白芨纱布或用粉剂覆盖创面,不仅对皮肤损伤的止血有效,且在手术时对肝、肾静脉出血的止血也可靠,止血效能较明胶海绵或淀粉海绵更好。

单纯外伤出血,可用白芨末配五倍子末撒敷患处。

3、治肺结核。

历代医家用白芨治疗肺痨的不乏其人,有的还称誉白芨有“补肺”作用,但实际上,白芨在肺结核病的治疗上主要仍在合并有咯血时用。

现代应用白芨治疗浸润型肺结核或空洞型肺结核虽不少,但多配其他药用,有的配雷米封(效果比单用白芨或单用雷米封好),有的配大蒜粥(有一定效果,但副作用较多).按中医传统经验,则多配其他滋阴益气药,如龟板、牡蛎、山甲、阿胶、党参、黄芪等,这样的配伍起到滋养、强壮、补充钙质和抑菌的作用,对促进结核病变消散或纤维化、钙化有一定作用,这也许就是所谓“补肺”的原理所在,但白芨究竟在其中能起到多大作用,这问题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4、治支气管扩张,有咳嗽和痰常带血者,可以单用(白芨粉每次3g,每日3次),但最好配百合、麦冬、阿胶、三七等养阴药和止血药同用。

外用方面,白芨还可以治疮疡(与皂角共研细末,水调敷,或以蜂蜜调敷),治肛裂(以白芨和石膏粉治成软膏局部涂敷),治皮肤皲裂(白芨粉用麻油调匀外擦),都有一定效果。

使用注意:习惯上本品忌与乌头、附子配伍。

用量:粉剂3~9g,入煎剂6~18g,大剂可用至27~30g,外用适量。

处方举例:1、白芨枇杷丸:白芨30g,枇杷叶(去毛蜜炙)15g,藕节15g,阿胶珠(蛤粉炒)15g,共为细末,以生地浓煎取汁泛丸,每次3g含化,治咳嗽咳血、肺损阴虚。

2、溃疡出血汤:白芨12g,白芍9g,陈棕炭9g,当归炭9g,阿胶9g(溶化),党参9g,黄芪12g,水煎服。

注:白芨有抗结核菌的作用,配合雷米封治疗肺结核效果较好。

配乌贼骨可治疗消化系统溃疡出血。

【中文名】白蔹(《本经》)【类别】根类【异名】白根、昆仑(《别录》),猫儿卵(《纲目》),鹅抱蛋(《植物名实图考》),见肿消(《南京民间药草》),穿山老鼠(《浙江中药手册》),白水罐、山地瓜(《东北药植志》),铁老鼠、母鸡带仔、老鼠瓜薯(《广西中药志》),山栗子、八卦牛、白浆罐、狗天天(《辽宁经济植物志》),癞痢茶(江西《草药手册》)。

【来源】为葡萄科植物白蔹的根。

【植物形态】白蔹,又名:菟核、白草(《本经》),野葡萄秧、小老鸹眼、七角莲、上竹龙、早黄钳、白天天秧。

藤本,以卷须攀援他物上升。

块根纺锤形或块状,深棕红色,根皮栓化,易剥落。

小枝光滑,棕褐色,具纵纹。

吁互生,掌状复叶,具柄;小叶片通常5枚,再次作掌状或羽状分裂;小叶有短柄或几无柄,最终裂片披针形残菱形,大小不等,先端尖,基部楔形,边,缘有不规则缺刻状粗齿,叶轴及小叶柄有翅;叶上面暗绿色,下面淡绿色,均光滑无毛。

聚伞花序与叶对生,总花梗长4~9厘米,常缠绕,花小,直径1.5~2毫米,淡黄色;花萼5片,不明显;花瓣5片,卵圆形,后脱落;雄蕊5枚,花丝短;花盘杯状,明显;子房着生花盘中央,2室,花柱1枚,甚短。

浆果球形,直径6~7毫米,蓝色或蓝紫色。

花期6~7月。

果期8~9月。

生长于荒山的灌木丛中。

分布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河南、山东、安徽、江苏、浙江、江西、湖南、湖北、四川、山西、陕西、广西、内蒙古等地。

本植物的果实(白蔹子)亦供药用,另详专条。

【采集】春、秋采挖,除去茎及细须根,洗净,多纵切成两瓣、四瓣或斜片后晒干。

【药材】干燥的块根呈长椭圆形或纺锤形,两头较尖,略弯曲,长3~12厘米,直径1~3厘米,外皮红棕色,有皱纹,易层层脱落,内面淡红褐色。

纵切瓣切面周边常向内卷曲,中部有一凸起的棱线。

斜片呈卵圆形,厚1.5~3毫米,中央略薄,周边较厚,微翘起或微弯曲。

质轻,易折断,折断时有粉尘飞出,断面白色或淡红色。

气微,味甘。

以肥大、断面粉红色,粉性足者为佳。

主产河南、湖北、安徽、江西。

此外,江苏、浙江、四川、广西等地亦产。

【化学成份】含粘液质、淀粉等。

【性味】苦甘辛,凉。

①《本经》:"味苦,平。

"②《别录》:"甘,微寒,无毒。

"③《药性论》:"味苦,平,有毒。

"④《滇南本草》:"性微寒,味苦辛。

"【归经】入心、肝、脾经。

①《滇南本草》:"入脾、肺二经。

"②《本草求真》:"入肝、脾。

"③《本草撮要》:"入足少阴、厥阴经。

"【功用主治】清热,解毒,散结,生肌,止痛,治痈肿,疔疮,瘰疬,烫伤,温疟,惊痫,血痢,肠风,痔漏。

①《本经》:"主痈肿疽疮,散结气,止痛。

除热,目中赤,小儿惊痫,温疟,女子阴中肿痛。

"②《别录》:"下赤白,杀火毒。

"③《药性论》:"治面上疱疮。

"④《日华子本草》:"止惊邪,发背,瘰窃,肠风,痔漏,刀箭疮,扑损,温热疟疾,血痢,烫火疮,生肌止痛。

"⑤《本草图经》:"治风,金疮。

"⑥李杲:"涂一切肿毒,敷疔疮。

"⑦《纲目》:"解狼毒毒。

"【用法与用量】外用:研末撒或调涂。

内服:煎汤,1~3钱。

【宜忌】脾胃虚寒及无实火者忌服。

①《本草经集注》:"代赭为使。

反乌头。

"②《本草经疏》:"痈疽已溃者不宜服。

"③《本经逢原》:"阴疽色淡不起,胃气弱者,非其所宜。

"【选方】①治痈肿:㈠白蔹二分,藜芦一分。

为末,酒和如泥,贴上,日三。

(《补缺肘后方》)㈡白蔹、乌头(炮)、黄芩各等分。

捣末筛,和鸡子白敷上。

(《普济方》白蔹散)②敛疮:白蔹、白芨、络石各半两,取干者。

为细末,干撒疮上。

(《鸡峰普济方》白蔹散)③治?耳出脓血:白蔹、黄连(去须)、龙骨、赤石脂、乌贼鱼骨(去甲)各一两。

上五味,捣罗为散。

先以绵拭脓干,用药一钱匕,绵裹塞耳中。

(《圣济总录》白蔹散)④治白癜风,遍身斑点瘙痒:白蔹三两.天雄三两(炮裂去皮脐),商陆一两,黄芩二两,干姜二两(炮裂、锉),踯躅花一两(酒拌炒令干)。

上药捣罗为细散,每于食前,以温酒调下二钱。

(《圣惠方》白蔹散)⑤治冻耳成疮,或痒或痛者:黄柏、白蔹各半两。

为末。

先以汤洗疮,后用香油调涂。

(《仁斋直指方》白蔹散)⑥治瘰疬生于颈腋,结肿寒热:白蔹、甘草、玄参、木香、赤芍药、川大黄各半两。

上药捣细罗为散,以醋调为膏,贴于患上,干即易之。

(《圣惠方》白蔹散)⑦治皮肤中热痱、瘰疬:白蔹、黄连各二两,生胡粉一两。

上捣筛,容脂调和敷之。

(《刘涓子鬼遗方》白蔹膏)⑧治扭挫伤:见肿消二个,食盐适量。

捣烂外敷。

(《全展选编?外科》)⑨治汤火灼烂:白蔹末敷之。

(《备急方》)⑩治吐血、咯血不止:白蔹三两,阿胶二两(炙令燥)。

上二味,粗捣筛,每服二镜匕,酒水共一盏,入生地黄汁二合,同煎至七分,去滓,食后温服。

如无地黄汁。

入生地黄一分同煎亦得。

(《圣济总录》白蔹汤)【临床应用】①治疗外科炎症将白蔹块根去皮研末,取3两(用量根据炎症面积加减)以沸水搅拌成团后,加75~95%酒精调成稠糊状,外敷患处,每日1次,以愈为度。

对于疖、痈、蜂窝织炎、淋巴结炎、各种炎性肿块等急性感染的初期,有显著疗效。

共观察3l例,除个别病情危急、全身反应严重加用抗菌素外,一般不用其他药物。

用药后疼痛减轻,炎症很快吸收或局限。

一般经治2~3天可愈。

②治疗扭挫伤取见肿消2个,食盐适量,捣烂如泥外敷。

共治80例,66例有效。

有的经治4天就肿消痛减而愈。

白茅根为常用中药,《神农本草经》列为中品。

别名:毛草根。

来源:为禾本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白茅的根茎。

野生。

产地:全国各地均产。

性状鉴别:根茎细长圆柱形,通常不分歧。

长约50厘米以上,直径约2~4毫米。

表面乳白色或淡黄色,有光泽。

节明显,节上有残留的鳞叶,根及芽痕。

味微甜。

以色白,条肥壮,无须根,味甜者为佳。

主要成分:含大量钾盐。

并有芦竹素、白茅素、木蜜糖、果糖、葡萄糖、柠檬酸、草酸等。

功效与作用:1、利尿。

白茅根水浸剂对正常动物有利尿作用,有效成分可能主要为钾盐。

2、止血。

茅花止血作用较显著,能缩短出血时间和凝血时间,并能降低血管通透性。

炮制:切咀:(1)鲜用。

(2)生用。

(3)炒炭。

性味:甘寒。

归经:入心、脾、胃三经。

功能:清热凉血,止血。

利尿。

主治:热病烦渴,吐衄,尿血,水肿,黄疸,肺热咳喘等症。

鲜用凉血益阴。

炒炭去瘀止血。

临床应用:1、用于治疗咳血、鼻衄、尿血而属热证者,但单用效力不大,需配生地、黑山栀、藕节等。

2、用于治疗急性肾炎,取其有利尿消肿作用,目前常配车前草、玉米须等,据初步观察,有近期治愈效果,方如急性肾炎方。

3、用于治疗温热病烦渴(配芦根)、恶心呕吐(配葛根)。

此外,用茅根水煮猪肉,或以茅根、赤小豆煎汤,对治疗黄疸水肿有一定作用。

单用茅根煎汤代茶喝,可清热利尿。

用量:茅根12~30g,茅花3~9g。

处方举例:急性肾炎方:茅根15g,车前草9g,玉米须15g,仙鹤草9g,鹰不泊9g,漳柳头15g,水煎服。

白前(《别录》)【异名】石蓝、嗽药(《唐本草》)。

【来源】为萝?科植物柳叶白前或芫花叶白前的根及根茎。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