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大学通识教育发展的特色和展望

中国大学通识教育发展的特色和展望

科教论丛
中国大学通识教育发展的特色和展望
文⊙ 宫照军 梅汉成(东南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 江苏南பைடு நூலகம்)
摘 要 : 本 文 结 合 高 教 研 究 实 际 ,主 要 就中国大学通识教育发展的问题进行了认 真探究,提出了一些新的见解。 关键词: 中国大学;通识教育;发展特 色;展望 一、文化素质教育与通识教育的同一 性辨析 大学的“文化素质教育”出现于 1 9 9 5 年,当年 1 1 月在华中理工大学(现为华中 科 技 大 学 )召开了“ 加 强 高 校 文 化 素 质 教 育试点工作研讨会” ,标志着我国高校文 化素质教育正式开始。 当前国内理论界对文化素质教育的认 识 存 在 两 种 看 法 。一 种 认 为“ 文 化 素 质 教 育是具有我国特色的素质教育的有机组成 部分,是我国高等学校素质教育的基础, 它 植 根 于 我 国 优 秀 的 教 育 传 统 ,是 中 国 高 等 教 育 的 本 土 化 自 主 创 新 ,是 我 国 高 等 教 育逻辑发展的必然产物” [ 1 ] ,并将成为中 国 大 学 特 色 发 展 的 标 志 。另 一 种 观 点 认 为 “通识教育是高等教育史上业已形成的重 要 的 高 等 教 育 目 的 和 内 容 的 哲 学 观 ,我国 目前提出的加强‘文化素质教育’的观点, 无疑是这种哲学观在高等教育中的一种体 现。 ” [ 2 ] 所以,中国大学的文化素质教育在 本质上就是通识教育。 许多学者从文化素质教育和通识教育 的 渊 源 不 同 、内 容 不 同 、中 美 高 校 对 两 个 概念各自表述的立场等诸多角度来论述我 国 文 化 素 质 教 育 与 通 识 教 育 的 不 同 ,以体 现 我 国 文 化 素 质 教 育 的 独 树 一 帜;也有很 多 学 者 不 去 争 论 两 者 的 差 异 ,仅 从 如 何 提 高 我 国 高 等 教 育 质 量 的 角 度 采 取“ 和 而 不 同”的含糊态度来使两者能够共存一致。 笔 者 认 为 ,文 化 素 质 教 育 确 实 是 我 国 高 等 教 育 发 展 过 程 中 自 我 完 善 、自 我 发 展 的 一 个 成 果 。但是,就 此 认 为 加 强 高 校 的 文 化 素质教育就可以在世界高等教育理念中自 成一派,也未免过于乐观。因为“大学…… 它像动物和植物一样的向前进化。所以, 任何类型的大学都是遗传和环境的产物” [ 3 ] ,大学诞生于意大利,其中心由英而法, 由 法 而 德 ,由 德 而 美 ,不 断 地 转 移 ,这个 过程让我们看到了大学发展的继承性和创 新性,每 一 次 转 移 都 会 兴 起 一 个 带 动 潮 流 的 高 等 教 育 理 念 ,而 且 这 个 理 念 必 然 是 继 承了旧的理念的价值内核——这就是 E . 阿什比所谓的大学的“基因遗传” 。而新兴 的高等教育理念所诞生的环境因素不仅仅 是那些有代表性的新兴大学所处的国家和 地 域 的 物 质 、文化、传 统 条 件 ,而 是 整 个 西 方 世 界 现 代 文 明 发 展 的 大 环 境 ,因为大 学自诞生之日起就是一个有着世界性影响 的 组 织 ,这 一 点 在 世 界 高 等 教 育 史 上 可 以 找到很多证据。 从历史的视角来看当前美国以通识教 育的观念为基础的高等教育理念是主宰高 等 教 育 大 众 化 时 代 的 主 流 观 念 ,其 他 国 家 的 高 等 教 育 在 形 式 上 虽 然 各 有 创 新 ,但是 在核心理念和发展趋势上仍是沿着这条轨 迹 前 进 的 。我 国 大 学 提 出 文 化 素 质 教 育 的 理念确实有我国特殊的历史和现实背景, 但从世界大学发展的宏观角度来看却仍然 没 有 脱 离 世 界 高 等 教 育 发 展 的 潮 流 ,正如 北京大学王义遒教授所说: “文化素质教 育可以说是大陆开展通识教育的先导。 ” [4] 不 仅 如 此 ,当 今 中 国 高 校 在 不 断 发 掘 本 土 资 源 的 同 时 ,更 加 理 性 的 向 现 代 大 学 的 源 流 去 寻 找 高 等 教 育 的 精 髓 ,并 逐 步 把 它 融 入到我国大学建设中去, “从而使内地大 学 所 开 展 的‘ 文 化 素 质 教 育 ’与 香 港 、澳 门、台湾及国外大学所开展的‘通识教 育’ ,在一根本点上理念相同,思路一致, 即均着眼于‘教育’自身” , [5] “都以培养 完整的人、有教养或高素质的人为宗 旨。… … 都 十 分 重 视 人 文 素 质 的 培 养 ,都 注 意 将 显 性 课 程 与 潜 在 课 程 、正 式 课 程 与 非正式课程相结合等。 ” [ 6 ] 总之,中国大学 的文化素质教育终将成为世界通识教育发 展中的一个部分。 二、中国大学通识教育的特色分析 (一)我国大学的通识教育是对高度 专 业 化 人 才 培 养 模 式 的 纠 正 。我 国 著 名 教 育家杨叔子曾经对以往中国高等教育高度 专业化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弊端以“五重、 五轻、四过” [ 7 ] 来概括。有鉴于此,我国高 校的文化素质教育特别强调科学与人文的 并 重 和 互 动 互 融 ,突出人文教育在科学教 育保持原创精神和价值导引方面的作用。 以 教 会 学 生“ 做 人 ”和“ 做 事 ”来 比 拟 二 者 在 培 养 人 才 方 面 的 比 翼 联 动 ,重 点 挖 掘 人文教育的内涵及其对科学教育在思维、 精神和整体上转变观念的作用都是我国以 文化素质教育为主干的通识教育的特色。 (二)我国大学的通识教育有着强烈 的 对 民 族 精神的诉求。 我 国 的 大 学 诞 生 于 风雨飘摇的民族危难之际, “救危亡,解国 难”是 中 国 大 学 与 生 俱 来 的 使 命 。中国高 等教育这种原初的对民族危难的焦虑成为 中 国 大 学 的 精 神 特 质 之 一 。所以,我国大 学的通识教育要求培养的学生必须具有强 烈的民族精神,有独立的民族创新能力。 中华民族的精神被著名教育家杨叔子概括 表 述 为 一 个 核 心 ,四 个 内 涵 。对 民 族 精 神 的诉求在中国大学的通识教育中代代相 传,这 是 中 华 民 族 近 代 以 来 饱 受 外 辱 的 精 神 振 作 。以民族精神凝聚人心, 以 民 族 复 兴 为 学 子 使 命 ,这 是 中 国 大 学 通 识 教 育 的 重要表征。 (三)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大学通识 教 育 的 血 脉 。中 华 民 族 优 秀 传 统 文 化 ,经 过 五 千 年 的 文 明 传 承 和 发 展 ,是 中 国 现 代 教 育 取 之 不竭的财富。 中 华 民 族 优 秀 传 统 文 化 中 的 整 体 观 、变 化 观 、本 质 观 、世界 观 以 和 谐 、求变、内敛、外 延 的 哲 学 特 色 契合了现代通识教育理念对人文精神的价 值 取 向 ,成 为 中 国 大 学 通 识 教 育 理 念 的 核 心底蕴。在中国特色通识教育发展过程 中,有 强 大 包 容 性 的 中 华 文 化 必 然 既 向 西 方学习先进的经验,更注重弘扬民族文 化,中 华 传 统 文 化 在 通 识 教 育 架 构 中 的 重 要地位和熠熠光彩使中国通识教育迥然异 趣 于 世 界 各 国 通 识 教 育 ,同 时 也 奠 定 了 中 国特色通识教育的特殊地位。 三、中国大学通识教育的展望 (一)中国大学通识教育在中外通识 教 育 理 念 交 融 中 形 成 和 发 展 。当 前 的 中 国 通 识 教 育 有 两 大 潮 流 在 竞 相 奔 涌 、融汇齐 进。一 个 是 由 政 府 和 高 校 主 导 的 大 学 生 文 化 素 质 教 育 平 台 的 建 设 ,虽 然 出 现 了 一 些 发 展 中 的 问 题 ,但 这 股 源 于 中 国 高 等 教 育 自身发展逻辑的潮流让我们看到了本土高 等 教 育 对 通 识 教 育 的 探 索 和 创 新 。另一个 是在学者和高校实践界双层发力下引起的 对世界各国通识教育模式的研究和借鉴潮 流,这 股 潮 流 让 我 国 大 学 的 通 识 教 育 发 展 有 了 更 多 的 参 照 系 和 研 究 模 本 。更 重 要 的 是两股潮流均衡发展、 相 得 益 彰 ,使我国 很多高校的通识教育探索既有鲜明的本土 特色,又有广阔的国际视野, 中 国 的 通 识 教育另辟天地,取得了新的发展机遇。 (二)时代的需求为中国大学通识教 育发展形成强大的驱动力。改革开放以 来,中 国 高 等 教 育 的 高 速 发 展 ,既 有 政 府 的 主 导 又 有 学 界 的 努 力 ,但 从 根 本 上 是 社 会政治经济大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推动力。 从对教育专业化的反思到通识教育的大行 其道无不反映着社会经济政治对高等教育 发 展 的 迫 切 需 求 。从 中 长 期 来 看 ,中国社 会 的 大 发 展 还 将 是 立 体 的 、全 面 的 、长期 的,这 样 的 现 实 对 于 中 国 的 通 识 教 育 发 展 而 言 是 莫 大 的 机 遇 ,当 然 也 是 挑 战 。纵观 全球,通 识 教 育 改 革 之 所 以 是 各 国 高 校 改 革 的 着 力 点 ,就 是 因 为 通 识 教 育 在 培 养 人 才 方 面 的 基 础 和 长 效 作 用 。中 国 社 会 经 济 的高速发展必然对中国高等教育提出更高 的 要 求 ,所以,中 国 高 校 的 通 识 教 育 一 定 要 适 应 这 一 发 展 和 变 化 ,要 进 一 步 加 大 中 国通识教育的力度。 (三)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大学通识 教育应该为世界教育贡献力量做好准备。 通 识 教 育 是 一 个 全 球 性 的 教 育 话 题 。很多 国 家 和 地 区 都 为 之 贡 献 思 路 和 经 验 。英国 人 的 通 识 教 育 充 满 了“ 绅 士 ”的 优 雅 ,美 国人的通识教育弥漫着 “ 自 由 公 民 ”的气 息,俄 罗 斯 人 的 通 识 教 育 体 现 着 国 家 的 统 一 意 志 。每 一 个 国 家 的 通 识 教 育 都 有 共 同 的 精 神 ,但 也 有 自 己 的 理 解 和 创 新 ,它们 交 相 辉 映 、相 互 借 鉴 。中 国 的 通 识 教 育 有 丰 厚 的 传 统 文 化 作 积 淀 ,有 世 界 各 国 和 地 区的纷呈模式作参考, 有 宏 观 大 环 境 的 强 大 驱 动 力 ,虽 然 起 步 晚 、困 难 多 ,但在教 育全球化的浪潮之下, 中 国 的 通 识 教 育 绝 不能置外于世界,要锐意进取,积极创新, 为世界通识教育做出我们的新贡献。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