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三个终极哲学问题(话题作文:身份认同)-押题素材-2020年高考作文

三个终极哲学问题(话题作文:身份认同)-押题素材-2020年高考作文

话题40 防疫期的三个终极哲学问题(话题作文:身份认同)(一)直击素材【作文题目】防疫期,网上流传着这样一个段子:现在小区门口保安所问的,都是直击灵魂深处的终极哲学问题,1、你是谁?2、你从哪里来?3、你要到哪里去?然后给你深情一“枪”,看你是不是“头脑发热”了。

期待全民摘下口罩的日子早日到来!其实,“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去哪里?”,这亘古不变的疑问似乎永远伴随着人类。

西方《圣经》里的上帝创世说,中国古代神话里的盘古开天、女娲造人都可以看作是先民们对此作出的“回答”。

在每一个个体身上,也有这么一个自我身份的选择和认同的过程。

心理学家埃里克森较早研究了这个问题,提出了“self identity”(身份认同)的概念。

阅读下面“典型素材”中的材料,请以“身份认同”为话题,从“国家认同、自我认同、文化认同”中自选一个角度,写一篇作文,不少于600字。

【典型素材】必须强化香港青少年的国家认同感香港回归以来,香港青少年对国家认同感下降,令人堪忧。

据香港大学民意研究计划"居民身份认同感"调查,1997~2012年15年间,香港地区认为自己是"中国人"或"中国的香港人"的,由1997年的40%下跌到2012年的30%;30岁以下年轻人的认同感则由1997年的32%下跌到13%。

而同时,对"香港人"的身份认同则节节攀升,年轻人更是飙升到70%。

除反对派和外部势力干扰破坏,香港人"本土意识"的建立,自由化媒体的误导,香港青年就业困难等因素外,—个很重要的原因是香港青少年国民教育薄弱。

2014年的违法“占中”事件,进一步暴露了香港这方面教育的缺失。

强化香港青少年的国家认同感,已成燃眉之急。

(节选自《政协天地》 2016年Z1期)小s的自我身份认同成长在离异家庭的小s,童年时期更像一个小怂包,很多时候,她自卑、懦弱、害怕自己做决定,习惯了躲在姐姐的庇佑下,只想浑浑噩噩过完自己的人生。

她说,从小到大,姐姐都是家里最受欢迎的小孩,无论走到哪里,大家都会夸奖姐姐可爱,而自己的功课非常不好,长相也不讨喜,跟人说话,嘴巴总是微微张着,像个小白痴。

报考黄冈艺校,是姐姐帮她做的决定,16岁便出道当明星,更是为了跟随姐姐的脚步。

对自我认同的缺失,是导致儿时小s随时“懵圈+不自信”的根本原冈。

由于一直不太清楚自己到底喜欢什么,有什么过人之处,未来想做什么,冈此,常常感觉自己没什么价值,不配得到大家的认可。

还好,之后小s在脱口秀节目《娱乐百分百》中找到了自我,她发掘出自己在表达和模仿上的独特天赋。

当那个鬼马、无厘头,有点“人来疯”的小s得到大家的喜爱后,她才恍然大晤:原来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

从胆小怯懦的“卒仔”到气场强大的“巨星”,小s的转变实则是一个自我认同的过程。

心理学家埃里克森认为:认同的形成,是人在青少年时期不断探索和承诺的结果。

通过探索和承诺,个体可以在以后重要的认同领域中获得决策的能力,如果个体不能建立并保持自我认同感,则会出现自我认同危机,即不能确定自己是谁,不能确认自己的人生方向。

(节选自课堂内外(高中版) 2018年12期)增进文化认同,坚定文化自信为了全面、客观地了解青年学生的文化自信状况,课题组特设计调查问卷,并对500名在校大学生进行调查研究。

青年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整体认知现状(一)了解、认同、满意三个向度的调查多数学生在主观上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态度是理性的、积极的,在问及“你是否了解传统文化”时,70.9%的学生认为自己了解传统文化,在问及“是否认同传统文化”时,99.6%的学生认同传统文化;在问及“你是否满意当前的传统文化现状”时,64.8%的学生对现状表示满意。

可以说,青年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度极高。

(二)青年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具体认知表现数据统计显示,青年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具体认知是薄弱的,距离了解、认同、满意三个向度的满意度有着较大的距离。

对传统节日的由来是否了解、对四大名著是否熟悉、对其他优秀经典著作是否熟悉、是否掌握一门传统技艺等,这些理应被青年学生熟知,但从每个选项正向极值的选择比例不难看出青年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具体认知是不熟悉的。

可以说,青年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着较低的认知。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辐射的渠道调查显示,青年学生了解优秀传统文化的渠道深受新媒体的影响,以两微一端形式了解传统文化占一半以上,通过课堂了解和长辈讲解了解的分别占17.2%和14.8%,不难看出信息时代的来临给传统传播方式提出一些新要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来都不缺内容,缺的只是传播渠道,与时俱进地拓宽新媒体的宣传方式,可以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行走得更加久远。

调查显示,98.3%的学生认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自己产生了影响,只有1.7%的学生认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未对自己产生影响。

可以说,青年学生普遍认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自我发展的积极作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青年学生的成长成才影响深远。

(节选自《文教资料)2019年30期)(二)类文导写【同类文题】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2017年9月5日,英国文化教育协会公布了一项对上千名英国家长的问卷调查结果,中文被这些英国家长选为“未来最有用”的语言。

据悉,这是四年一度的语言问卷历史上首次出现一门欧洲以外的语言“独占鳌头”的情况。

材料二:“我叫Hai Ge,含义是大海的歌声,我叫Liu Xinran,代表著欢欣和欣喜。

”2018年春节期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中国留学生录制的一段视频《说说我的名字》引发关注。

材料三:近来,一款H5小游戏在朋友圈火爆,它有一个特别带劲的名字叫作“看图话辉煌——有一种骄傲叫我是中国人”。

请结合材料内容和自己的思考,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范文导引】文化之莲“莲,花之君子者也。

”周敦颐如是说。

国家文化之于世界,犹如奇花异草之于植园,姹紫嫣红,争奇斗艳。

有的犹如牡丹,形状富贵,却不闻其香,只是自顾自地美艳着;有的犹如樱花,盛极一时,却抵不住时间的摧残而破败凋零……唯有中华文化带来的民族自信,浩浩乎上下五千年之传承,犹如莲般,香远益清,亭亭净植,盛开在世界东方。

一瓣莲,是孔孟老庄的哲学之道。

遥遥几千年后的今日,不仅是中国的黄口小儿,甚至是愈来愈多的外国人,都可朗朗诵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古语;孔子学院遍布全球,向世界散发中华文化的雅香。

正因如此,文化之深远予我们自信。

一瓣莲,是唐宋元明清的诗情心绪。

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乃至更久远的《诗经》《古诗十九首》,无一不为中国人积淀了更为深厚的文化情怀。

中华文化的璀璨绚烂,吸引了无数外国人穷其一生去研究。

“汉字叔叔”西尔斯、汉学家艾朗诺教授、流行音乐家马克力文叔叔……他们用自己的方式让世界更好地了解这个充满着无限奇迹的国度。

在国内年青一代的流行乐中,“中国风”是从未遇冷的曲风,方文山一句“天青色等烟雨,而我在等你”,道出了多少隱秘含蓄的心绪?正因如此,文化之绚丽予我们自信。

一瓣莲,是年轻人的创新、探索精神。

凡是过往,皆为序章,文化不仅停留于笔墨纸砚中,更在人们,尤其是青年人的思想中。

一些资源注定被激烈竞争,但并不妨碍这个伟大的时代被充分共享。

无论是牵动国际的“亚投行建设”“一带一路”,还是便民利民甚至走出国门的“新四大发明”,无一不彰显着中国日益增强的国力与博大的大国胸怀。

100年前,36岁的青年陈独秀创办了《新青年》,将文言改为白话,采用新式标点,打开了一扇从中国观察世界的窗口;100年后的今朝,32岁的胡玮炜和23岁的戴威分别创立摩拜单车和ofo共享单车,为全球180多个城市提供绿色出行服务,成为青年影响世界的典范。

当代年轻人的根本,即要勇做时代的弄潮儿。

正因如此,文化之鲜活予我们自信。

中华文化,一朵亭亭净植于世界东方的莲花,承载着历史的重量和未来的展望,将伟大复兴的实现带给它植根的土地,将中通外直的君子之心带给养育它的人民,将香远益清之雅香拂过世界的文明。

【导读评析】这三则材料共同表达的主题是国家认同、文化自信。

材料一:中文被英国家长选为“未来最有用”的语言,表明中国国家实力有了显著提升。

材料二:中国留学生的视频告诉全世界,我们的中国名字很美,表现出民族文化自信。

材料三:“爱国小游戏”火热,彰显出人们为祖国而骄傲的温情表达。

写作时要注意以下三点:第一,审题。

首先确定材料中的主语——文化自信。

下笔前一定要追问自己:“文化自信是什么?”要明确:文化自信是对先进文化的高度认同、喜爱和自豪,绝不是文化的简单罗列。

也就是说,本次作文的写作对象不是单纯的“自信”,也不是单纯的“文化繁荣”。

换言之,出现在文中各个显眼位置的关键词一定是“文化自信”。

这次作文,学生的一大审题误区即对象理解有误,偷换对象关键词。

所以,大谈中华上下五千年灿烂文化,却只字不提“自信”的作文比比皆是,审题漏洞暴露得非常彻底。

第二,内容。

本次作文思考的切入角度仍然可以为:是什么,为什么(价值意义),怎么做。

三段论的思考方式在议论文写作中相当实用,可使分论点清晰有序,论证过程层层深入。

但是,本次作文的难点之一也在于层次,要么层次不清,要么只是在形式上生硬分层,但每层观点都大同小异。

需要注意的是,本次作文内容切入角度可以类型化,比如把文化自信细分为科技文化自信、文学文化自信和生活文化自信等,这样有利于论证层次清晰,同时方便了素材运用。

第三,论证。

尽量用细化的先进文明素材证明文化自信,保证论证过程不流于喊口号,避免“空谈爱国”。

另外,素材应该多样化,不能一谈中华文化就是过去上下五千年灿烂文明,当今中国的先进文化也应信手拈来,比如我们的“新四大发明”:共享单车、移动支付、网购、高铁。

古今文化相结合,才能使论据丰富、论证有力。

“文化之莲”,开篇便运用比喻手法,生动形象地描摹出中华文化的高雅馨香。

文章层次清晰,语言优美,素材丰富。

最出彩的是每个分论点的论证过程,三个分论点“文化深远之自信”“文化绚丽之自信”和“文化鲜活之自信”,分别以儒道哲学、唐诗宋词和当今的文化创新为段首素材,同时又遵循时代发展顺序。

更难得的是,每一段中的素材都自成脉络,如从孔子语录到孔子学院,从唐诗宋词到中国风流行歌曲。

由此可见作者深厚的文化功底,以及超强的文字驾驭能力。

(三)拓展积累心理学家埃里克森一生中的三次自我身份定位埃里克森1902年出生于德国的法兰克福,他的生父是丹麦人,在他出生之前就抛弃了他的母亲,三年后,他母亲与一个名叫德奥多尔·霍姆伯格的犹太医生结婚。

后来的许多年里,他母亲一直告诉他霍姆伯格就是他的亲生父亲,直到步入青少年期后,他才知道真相——他是一个私生子。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