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文学分化的开始与中唐诗文
1.1 复习笔记
一、中唐文学的概况
(一)中唐文学的界定
中唐指的是安史之乱以后到唐敬宗宝历二年的这一阶段。
(二)中唐文学的分化
中唐时期文学出现了明显的分化,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1.传统的诗文中两种倾向并峙:注重自我、追求形式的美和注重群体而抑制自我,有时并否定形式的美。
2.在传统诗文之外的新的文学样式——通俗性的叙事作品和传奇的兴盛。
(三)中唐文学的开拓
中唐注重自我、追求形式美的诗歌,较之盛唐诗有不少新的开拓,其对自我的内心世界的更深入、细腻的开掘,在意象营构上的更趋向主观以及在此前提下的愈益丰富与隽永,不仅对诗歌是重大的发展,而且成为词曲兴盛的土壤。
二、杜甫
杜甫诗中成就最高的部分,多数写于安史之乱以后,因而把他作为主要属于中唐的诗人。
其诗一方面延续了盛唐诗的若干重要特点,但又有许多新的突破与转变。
杜诗的逼近社会与
人生的苦难的写实态度,更为深细曲折的艺术表现,以主观的想象来营构景物与意象,以及语言运用上的更新等等,都具有不同程度上的开创意义。
(一)杜甫的生平及创作历程
1.杜甫的生平
杜甫,字子美。
有《杜工部集》,又名《杜少陵集》。
2.杜甫的创作历程
杜甫的诗歌创作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时期:
(1)早期的诗歌创作
杜甫早期诗歌留存下来的数量很少。
大体说来,这些作品与盛唐诗歌普遍的风气是一致的,表现出充满自信的情调和英雄主义的倾向,散发着盛唐社会的浪漫气氛。
杜甫诗歌的显著特色,在早期还没有突现出来。
(2)中期的诗歌创作
天宝十一年左右,杜甫写了《兵车行》,这是杜诗风格转变的开始。
由此,直至他进入蜀中,是其诗歌创作的中期。
这一阶段的诗歌内容更为丰富而复杂,叛军的残暴、社会的残破、人民的灾难、个人的不幸都成为他诗歌的题材,他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主要也就由此奠定。
①《兵车行》
李白也写过同样题材的诗,但是二人的角度却不相同。
李白充分地体会到征人对死亡的恐惧、和亲人告别时摧心的痛苦,他的心也在流血;而杜甫的感情不如李白强烈。
但杜甫却比李白更善于思考。
他意识到了这一事件的原因,更认识到了这种原因必将造成的种种恶果。
《兵车行》已经具有宋诗重理智的特点,其根本原因是当时杜甫跟这些苦难的人民尚无坚实的感情上的纽带。
②《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杜甫从长安回到奉先去探望妻子,到了家里才知他的幼子已经饿死了。
从这种可悲的遭遇中他才进一步体验到了人民的痛苦,他对人民的苦难才真正有了切肤之感:由于幼子的饿死,路上的“冻死骨”与他的距离就缩短乃至消失了,他才会对统治阶层以残酷的榨取来维持自己的奢侈生活而置人民于死地的现实充满了悲愤,他的诗句才有如此撼人的力量。
③有“诗史”之称的诗作
在杜甫中期的诗歌创作中,影响最大的是那些被成为“诗史”的“忧国忧民”之作,这些作品以强烈的感情为基础,直接突入社会政治现实。
这部分诗歌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感情邃密而统一,一类则不免彼此冲突。
导致此种区分的重要因素是他对唐王朝的态度:杜甫谴责它的无能,却又不得不维护它的统治,表现出对它的深切关心甚至依恋,这对他的诗歌创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a.感情邃密而统一的诗作
这一类诗歌大致不涉及对唐王朝的评价。
第一,《春望》
此诗写的是杜甫困居于叛军统治下的长安时的心情。
首两句既写了长安的破败,点明了原来繁华的大都市变成了草木孳生之地,又写了他对未来的坚定信心;次两句以比兴的手法写人民的普遍的悲哀;最后四句表现自己在这种处境下的深沉的痛苦。
仅仅四十个字,内涵十分丰富,社会的动荡与个人的命运水乳交融,构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第二,《悲陈陶》
这首诗反映了唐肃宗至德元载唐军与安史叛军的一次惨烈的战斗。
前四句对牺牲的战士充满了无言的崇敬与深切的哀悼,后四句谴责了叛军的凶残,显现了广大人民对他们的憎恨。
这是一首感情统一、能打动人的诗篇。
不过感情的统一是诗人有意识地避开了对唐王朝的评价的结果。
因为导致“四万义军同日死”惨祸的是唐军统帅的腐朽无能,诗人完全可以把批
判的矛头首先指向主持这场战事的统帅以及唐肃宗。
但这就与杜甫当时维护唐王朝的立场相抵触了,他只好不去触及。
b.相互矛盾的诗作
第一,这一类诗歌无法不涉及对唐王朝的否定性评价,但杜甫为了维护唐王朝,只得出以矫饰的手法,这就使诗歌的内容前后矛盾或者离开了真实。
在《新安吏》中,他写了“绝短小”的“中男”也被征发出战的惨况,但又说这次征发是因叛军狡猾,政府军遭到了意外失败之故,而且军旅生活并不太苦,最后用安慰之语作为全篇的结束。
《新婚别》中,成婚仅一夜就不得不送丈夫去出征的少妇,《垂老别》中,子孙死尽而自己还要去从军的老翁,全都“深明大义”。
这一切都缩小或掩盖了作为个体与唐王朝之间的矛盾。
前一首中为唐政权所作的开脱与事实不符,后两首诗中的少妇与老翁在如此悲惨的处境下,对官府没有丝毫的不满也有些令人难以相信。
第二,尽管运用了矫饰的手法,杜甫的这些诗歌还存在着另外的一面:对个人在这种情况下的痛苦的显现,从而构成了与内容的矛盾。
在《新安吏》中,杜甫并不是没有意识到唐王朝对百姓的“无情”或不仁,他在字里行间流露的悲愤与其为唐王朝所作的开脱、对民众进行的自欺欺人的安慰,其实是互相冲突的。
在《新婚别》《垂老别》中,杜甫也不是没有描画少妇和老翁的哀痛与怨苦,但是新妇和老翁都没有对唐王朝的抱怨。
④出现与群体疏离倾向的诗作
a.《秦州杂诗》二首
这两首均作于乾元二年,在他写作“三吏”“三别”之后。
这在实际上反映了他对唐王朝的极度失望,也是他对社会不给他以尊重的反抗。
这是出于强烈的自我意识,是高傲的自我对混浊的现实的藐视。
b.《佳人》与《初月》
这两首均作于他寓居秦州期间。
《佳人》中的“佳人”即使不是杜甫借以抒写自己与群体的疏离的艺术虚构,也是用来写杜甫自己感触的艺术形象。
诗的一大半篇幅写社会与家庭对她的损害,自“在山泉水清”以下写她对群体的鄙弃与这位空谷佳人的高洁,最后两句略见寂寞之感,但又有一种凄清之美。
《初月》诗虽纯是写景,但也有一分高洁、寂寞与凄清,可以说是同样心境的产物,只不过没有像《佳人》那样交代其心境的成因。
(3)晚期的诗歌创作
入蜀以后,杜甫的诗歌创作进入晚期。
在继续沿着中期所开辟的道路前进并增强了对群体的疏离感的同时,其题材更为扩大,增加了对日常生活的美的歌咏和对历史的深沉思考。
对艺术形式的追求也较前进了一步。
①抒发其对政治现实的感受
a.揭示民生疾苦的诗作
第一,诗歌特点
杜甫不但仍倾诉自己的忧虑和悲愤,而且在批判统治阶层上较前要大胆多了,这可能是因为他入蜀以后,唐王朝最危险的时期已经过去,他不必像安史之乱炽烈时期那样唯恐有损于唐王朝的统治了。
然而,诗歌的撼动人的力量似乎不及中期。
第二,代表诗作
《伤春五首》其五
这首诗为广德元年吐蕃攻陷长安的事件而作。
杜甫在诗中指出:这是唐王朝君臣不“修德”的结果,如果再不“修德”,天下就不会太平。
《三绝句》其三
这首诗是对官军罪行的揭露。
这样的内容是其中期诗歌所没有出现过的,但其感情的强
烈程度却不如《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和“三吏”“三别”等作品。
这大概与当时杜甫身处四川,对此并无切肤之痛有关,但主要是由于此类现象自安史之乱以来多次发生,已不像开始出现时那样地能引起诗人的激动了。
b.抒发由于政治现实的变动而产生喜悦的诗作
这部分诗作以《闻君官收河南河北》为代表。
②表现与唐王朝疏离感加深、自我意识的强化
a.对王朝兴废的关注降低
如《秋兴》其七,以象征手法歌咏唐王朝的衰败后,竟然以“关塞极天唯鸟道,江湖满地一渔翁”作结。
前一句是说他僻处蜀中,路途险峻,对蜀地以外的事无能为力;后一句更说他不过是个“渔翁”罢了,到处是“江湖”,他也到处可以垂钓,王朝兴废原也不必怎么关心。
所以就该诗的前六句来看,他也为唐王朝的衰败而伤感,但其实已是旁观者的凭吊了。
b.对个人命运的悲叹
这部分的诗歌有时也涉及社会、政治情状,但往往是作为个人不幸境遇的背景而出现的。
它们所显示的是个人的孤独和艰苦,由此体现的顽强的生命力是此类诗能使读者受到感动的由来。
第一,《登高》
“万里”句点出他是一个无根的漂泊者,以下又写了他的多病与衰老。
但他绝不向环境与命运屈服:“百年”句象征性地突现了在漫长的时间、广漠的空间里他那高居于凡庸之上的虽则是病弱的孤傲身影。
“潦倒”句写他虽在喝酒时仍为时事而痛心,但却只有潦倒之感,早已不为统治阶层的豪言壮语所迷惑了。
因此整首诗所显示的是置身于“艰难”中的孤高而对上层人物深为鄙弃的自我形象,也是对于这样的自我的颂赞,前半首的意象实是其心灵的外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