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深基坑工程施工监测方案

深基坑工程施工监测方案

施施工工监监测测方方案案
1 施工监测目的及意义
基坑开挖、支护施工将不可避免地对地层、地下管线、建(构)筑物等造成一定的影响。

为确保基坑周边建筑物及管线安全,做到信息化安全施工,必须对地表、地下管线和周边建筑物进行全面系统的监控量测。

通过监控量测可以达到如下目的:
1、了解基坑周围土体在施工过程中的动态变化,明确施工对原始地层的影响程度以及可能产生失稳的薄弱环节。

2、了解支护结构的受力和变位状态,并对其安全稳定性进行评价。

3、了解工程施工对地下管线、建筑物等周边环境条件的影响程度,确保它们仍处于安全的工作状态。

4、了解施工降水效果对周围地下水位的影响程度。

5、将量测结果反馈到施工中,及时修改施工参数和步骤进行信息化施工。

2仪器选择和精度要求
1、基坑位移监测采用拓普康TKS-202全站仪,精度2秒。

仪器在检验有效期内作业,并在作业期间进行检查校核。

2、沉降观测使用徕卡N2精密水准仪(带测微器)及2米铟钢水准标尺。

仪器最小分辨率为0.01mm 。

仪器及标尺在检验有效期内作业,并在作业期间进行检查校核。

沉降观测按二等水准精度要求进行观测,执行的各项规定和限差如下:
等级 仪器类型
视线长度
前后视距差
任一测站上前后距差
视线高度 二等
DS0.5
≤30m
≤1.0m
≤0.5m
>0.3m
项目 等级
基、辅分划读数差
基、辅分划所测高差之差
检测间歇点高差之差
上下丝读数平均值与中丝读数之差
基辅尺分划读数差≤0.3mm,闭合差≤±0.3√N mm(N代表测站数)。

3监测项目及控制标准
3.1监测项目
1、本次基坑安全等级为一级,基坑监测按《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GB50497-2009)执行。

2、本次监测可分为基坑工程主体监测和周围环境及地下管线监测,施工监测项目和内容有:
3、水位观测、钢筋应力等监测见第三方监测方案。

3.2监测控制标准
1、基坑监测控制标准及报警指标如下表所示:
2、水位变化控制标准为:要求水位变化值累计值不大于1m或每天变化值不大于0.50m。

4基准点、监测点的布置与保护
4.1基准点、监测点布置
基坑监测点布置如下图所示:
4.2基准点布置方法
1、基坑水平位移基准点的布设
根据工地情况,在基坑边线的延长线上且离基坑边较远处选择点位作为测量该条基坑边水平位移的基准点,具体制作见图1。

上。

每次沉降观测前均应对基准点进行联测检校,确定其稳定可靠后,才对沉降点进行观测。

基准点联测及沉降点观测均应组结成附合或闭合水准路线。

4.3监测点布置方法
1、基坑水平位移监测点的布设
基坑水平位移测量点按照设计图纸要求进行布设于围护结构冠梁上。

基准点则布设在基坑周边较稳定的地方,一般位于基坑拐角处。

2、基坑沉降监测点的布设
基坑周边地面沉降观测点,待基坑周边地表做适当硬化后,在相应位置冲击钻打入Ф18钢筋作为沉降观测点,钢筋顶部制成十字丝,便于观测定位,采用混凝土浇注固定钢筋位置。

基坑沉降观测点采用冲击钻在柱或剪力墙上成孔,安装同一口径的膨胀螺丝,膨胀螺丝顶端焊接钢珠,以提高观测精度。

3、围护结构测斜测量点的布置及构造要求
根据工地现场情况,按照设计点位布置要求,在需监测的支护桩点位置用钻机钻孔,管径13cm左右,要求入基坑底5m,垂直度好,清孔后埋设测斜管,测斜管采用60mmPVC管,顶部用PVC封头封住,周边砌筑砖块围护,避免被
破坏。

4、临近建筑物沉降观测点的布置及构造要求
根据现场情况及沉降观测需要,须在临近建筑物首层的外围承重柱或其它重
5监测方法及精度
5.1水平位移观测方法
基坑水平位移监测有如下特点:变形测量主要关注测点的坐标变化值,对坐标的变化量精度要求很高,而对测点的绝对坐标值测量精度要求不高;变形有明显的方向性,主要位移一般指向临空侧。

根据基坑水平位移的特点,本项目选用两级测量体系:
在基坑位移较小的角部设立工作基点,利用远处的基准点采用交会法或导线法测量工作基点坐标。

测量使用高精度全站仪测量待测点的平面坐标,提供主要位移方向的变形数据。

测量变化后基准点到测量点的角度,通过计算,可以得到基坑水平位移。

5.2沉降观测方法
按照二等变形观测(国家一等精密水准测量)的技术要求施测。

每次观测应固定线路和仪器站位及立尺位置,不替换观测人员。

观测时仪器应避免在搅拌机、卷扬机等有震动影响的范围内设站:
(1)、根据埋设好的基准点、工作基点,从工作基点BM1经各观测点施测一条固定闭合路线建立初始数据。

初始值的测量读取应进行2-3次的校核,以确保其准确性。

每次观测前先校核工作基点的稳定性。

(2)、观测使用徕卡NA2精密水准仪(带测微器)及2米铟钢水准标尺(仪器最小分辨率为0.01mm)进行施测。

每次观测前按技术要求对仪器进行检查和校正,为确保测量精度,观测中实行“三固定”原则,即固定人员、固定仪器、固定观测路线。

5.4水位观测
采用钻孔预先埋设塑料管,管壁留孔与周围地下水连通,用水位计测量塑料管内的水位。

5.3临近建筑物沉降观测方法
(1)、根据埋设好的基准点、工作基点,从工作基点BM1经各观测点施测一条固定闭合路线建立初始数据。

初始值的测量读取应进行2-3次的校核,以确保其准确性。

每次观测前先校核工作基点的稳定性。

(2)、观测使用徕卡N2精密水准仪(带测微器)及2米铟钢水准标尺(仪器最小分辨率为0.01mm)进行施测。

每次观测前按技术要求对仪器进行检查和校正,为确保测量精度,观测中实行“三固定”原则,即固定人员、固定仪器、固定观测路线。

6监测期及监测频率
6.1监测期
监测时间从基坑首层土方开挖时开始,至基坑开挖至基坑底并连续七天稳定时结束。

观测周期、次数确定的原则:
1、所有观测点、测试元件和设备的安装埋设均在基坑开挖前完成,并测试各项目的初始值,且不少于两次。

2、监测时限为基坑开挖之前至基坑施工完成时终止。

6.2监测频率
1、为确保基坑顺利的施工,做到发现情况及时处理,在基坑开挖施工过程
中对基坑水平位移、沉降及周边道路(管线)的沉降进行监测。

2、监测频率如下表:在实施过程中,各项目的量测频率可根据施工进度、量测结果、甲方要求、监理指令等作相应调整。

7监测报警
当出现下列情况之一时,必须立即进行危险报警,并应对基坑支护结构和周边环境中的保护对象采取应急措施。

1、监测数据达到监测报警值的累计值。

2、基坑支护结构或周边土体的位移值突然明显增大或基坑出现流沙、管涌、隆起、陷落或较严重的渗漏等。

3、基坑支护结构的支撑或锚杆体系出现过大变形、压屈、断裂、松弛或拔出的迹象。

4、周边建筑的结构部分、周边地面出现较严重的突发裂缝或危害结构的变形裂缝。

5、周边管线变形突然明显增长或出现裂缝、泄漏等。

6、根据当地工程经验判断,出现其他必须进行危险报警的情况。

8监测信息反馈
监测工作进行一段时间或施工某一阶段结束后,都要对量测结果进行总结和分析。

1、数据整理。

把原始数据通过一定的方法,如按大小的排序,用频率分布的形式把一组数据分布情况显示出来,进行数据的数字特征值计算,离散数据的取舍。

监控量测工作流程图
2、提交成果
(1)、建立日报制度,汇报当天监测的本次变化量、累计变化量及需要注意的问题;
(2)、建立周报制度,每周总结本周监测情况;
(3)、当监测(孔)达到报警值时,立即报警;
9基坑工程的日常巡查
项目部在建立深基坑工程日常巡查制度,在基坑土方开挖后定期、定时、定人对基坑结构安全、施工工况、周边环境、监测设施进行巡查。

1、巡查小组
组长:许燕群
组员:陈承基、陈超鹏、温国锋
2、巡查时间安排
注:1、基坑巡查分早晚两班进行巡查,每日早上开工前进行巡查,晚上收工后进行巡查。

2、巡查人员填写巡查记录,并及时将巡查记录上交组长。

3、巡查内容。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