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城市河道景观与河道治理阅读:6922013-03-11 15:05标签:阿普贝思河道景观设计滨河景观设计滨水景观河道景观设计城市河道景观设计近年来,中国不少地方相继出现强降雨天气,给不少城市造成极大的“城市内涝”压力。
随着城市化发展和人口聚集程度提高,提升城市排水能力和应对极端天气事件能力的工作迫在眉睫。
国外很多城市也遭遇过暴雨侵袭,但完善的城城市排水系统使之避免或减轻了雨水灾害。
现代意义上的排水设施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世界上哪些城市的排水理念和系统设计更胜一筹,如果将城市河道的功能与景观完美融合在一起,值得我们参考和借鉴?美国模式城市河道治理——兴建地表回灌系统,加强立法防内涝风靡一时的《侠胆雄狮》,讲述了一段人狮与美女之间美好感人的爱情故事,文森特就居住在美国纽约设施齐全的下水道里。
美国是世界上最早建立国家强制性洪水保险体制的国家,联邦紧急事务管理局还组织绘制了洪水保险图,规定在行洪区内不准建任何建筑,在非行洪区内可以修建建筑物,但修建前必须购买洪水保险。
美国把全国划分为13个流域,每个流域均建立了洪水预警系统,每天进行洪水预报,最长的洪水预报是3个月。
此外,美国还利用先进技术,对洪水可能造成的灾害进行及时预测,发布警示信息。
美国早已有强制性防城市内涝的法律,其多个州都立法规定,城市新开发区域必须实行强制的“就地滞洪蓄水”,对城市内涝防范、治理措施以及问责手段,也规定得相当详尽。
近几十年来,美国政府还致力于以雨水直接回收为重点的工程措施。
如在美国加州富雷斯诺市兴建了“渗漏区”地下回灌系统,在芝加哥兴建了地下隧道蓄水系统等。
美国还在其他许多城市建造了由屋顶蓄水池、井、草地、透水地面等组成的地表回灌系统,收集的雨水可直接或经适当处理后用于冲厕所、洗车、浇绿地、消防和回灌地下等。
在这个城市河道规划中,城市河道景观设计与城市河道功能需要有机结合在一起。
才能将经济效益与文化精神完美地结合在一起。
河道景观,景观设计,滨水景观设计,滨河景观设计,河道景观专家巴黎模式——地下建庞大地下河道世界,细节河道景观设计令人倾心“你看过电影《悲惨世界》吗?主角冉·阿让在巴黎下水道里做了一次长途旅行。
巴黎现代化的系统地下排水工程的开建比伦敦早 6 年,比柏林早20 年。
它是最早一个开始现代意义排水建设的国际性大都市。
据介绍,巴黎的排水系统于1853年正式开工,随后,下水道就开始不断延伸,直到现在长达2400公里。
阿普贝思河道景观设计专家认为,城市河道设计需要从细节着手,才能更有实用性和观赏性。
巴黎城区下水道均建于地面以下50米,管道设计采用多功能设计理念,中间是宽约3米的排水道,两旁是宽约1米、供检修人员通行的便道。
基于对地面雨水流量的充分估计,巴黎城区主干道的井盖孔密且直径大,平均每50米就有一个下水口,住宅区内的下水道进水口较大。
城区总数达 2.6万个下水道盖、6000多个地下蓄水池均统一编号,由1300多名专业人员负责维护。
巴黎下水道干净程度可与巴黎的街道相媲美。
事实上,巴黎的下水道除了排水沟外,它还设有两套供水系统,一套供饮用水,一套供非饮用水,以及一条气压传送管道。
巴黎的地下排水系统基本是顺着城市的道路修建的,也就是说每条道路下面都有一条与之平行的排水沟。
去过巴黎的人,对其城市排水的细节倾心不已。
比如,巴黎的许多街道都是碎石铺设的地面,很有味道,但下大雨就难免会有积水。
于是,设计人员在一定的距离,设置了一个“槽”,起了导水沟的作用。
这样,行人就不会因为积水而溅湿鞋子和裤管了。
河道景观,景观设计,滨水景观设计,滨河景观设计,河道景观专家荷兰模式——开创“水广场”,开发公用河道景观设施变储水空间荷兰鹿特丹市位于海平面以下,经常面临海水倒灌的威胁,同时城区洼地众多,排涝压力颇大。
为有效应对这种情况,鹿特丹开创了其独有的“水广场”防涝及雨水利用系统。
水广场顺地势而建,由形状、大小和高度各不相同的水池组成,水池间有渠相连。
平时是市民娱乐体闲的广场,暴雨来临,就变成一个防涝系统。
由于雨水流向地势低洼的水广场,街道上就不会有积水。
所有水池布成一张循环网络,雨量大时,从大水池中分流到沟渠,雨量小时,水又回流到大水池。
雨水还能被抽取储存为淡水资源。
荷兰气候环境保护署专家阿瑙德·莫伦纳称,为有效疏解剧增的地表水,鹿特丹结合都市空间开发大量空旷广场、人行道与停车场空间,这些地方平时为公用设施,大雨到来时就变成储水空间。
这就是其独特的“水广场”概念的由来。
日本模式——广泛利用公共场所河道景观,降低空地高度蓄洪日本政府规定:在城市中新开发土地,每公顷土地应附设500立方米的雨洪调蓄池。
在城市中广泛利用公共场所,甚至住宅院落、地下室、地下隧洞等一切可利用的空间调蓄雨洪,防止城市内涝灾害。
比如降低操场、绿地、公园、花坛、楼间空地的地面高度,利用河道景观设计理念,在遭遇较大降雨时可蓄滞雨洪;在停车场、广场铺设透水路面或碎石路面,并建设渗水井,加速雨水渗流等。
此外,在东京、大阪等特大城市建设地下河,直径10余米,长度数十公里,将低洼地区雨水导入地下河,排入海中。
东京拥有全世界最知名的排水系统。
东京下水道系统以污水和雨水采用同一管道排放为主,用于管道清扫和维护管理的检查井超过47万个,平均每33米就有一个。
德国模式——居民区挖掘人工湖,透水砖铺装人行道为提高城市排涝能力,德国城市居民区一般采用人工湖或构造河道景观设计,或者通过绿地、花园或人工湿地增加雨水入渗。
如采用透水砖铺装人行道,增加透水层,减少硬质铺装等。
德国汉堡建有容量很大的地下调蓄库,洪水期可以发挥很强的调度水量作用。
在柏林,由于广泛推行城市集雨措施,不仅提高了城市的防涝能力,而且实现了对雨水的最大收集利用。
此外,德国还通过不断提高城市绿化率来减少雨水径流。
在立法保障方面,德国立法规定在新建小区之前,无论是工业、商用还是居民区,均要设计雨洪利用设施,否则政府将征收雨洪排放设施费和雨洪排放费。
1英国伦敦泰晤士河(一)水环境问题分析泰晤士河全长402公里,流经伦敦市区,是英国的母亲河。
19世纪以来,随着工业革命的兴起,河流两岸人口激增,大量的工业废水、生活污水未经处理直排入河,沿岸垃圾随意堆放。
1858年,伦敦发生“大恶臭”事件,政府开始治理河流污染。
(二)治理思路及措施一是通过立法严格控制污染物排放。
20世纪60年代初,政府对入河排污做出了严格规定,企业废水必须达标排放,或纳入城市污水处理管网。
企业必须申请排污许可,并定期进行审核,未经许可不得排污。
定期检查,起诉、处罚违法违规排放等行为。
二是修建污水处理厂及配套管网。
1859年,伦敦启动污水管网建设,在南北两岸共修建七条支线管网并接入排污干渠,减轻了主城区河流污染,但并未进行处理,只是将污水转移到海洋。
19世纪末以来,伦敦市建设了数百座小型污水处理厂,并最终合并为几座大型污水处理厂。
1955年到1980年,流域污染物排污总量减少约90%,河水溶解氧浓度提升约10%。
三是从分散管理到综合管理。
自1955年起,逐步实施流域水资源水环境综合管理。
1963颁布了《水资源法》,成立了河流管理局,实施取用水许可制度,统一水资源配置。
1973年《水资源法》修订后,全流域200多个涉水管理单位合并成泰晤士河水务管理局,统一管理水处理、水产养殖、灌溉、畜牧、航运、防洪等工作,形成流域综合管理模式。
1989年,随着公共事业民营化改革,水务局转变为泰晤士河水务公司,承担供水、排水职能,不再承担防洪、排涝和污染控制职能;政府建立了专业化的监管体系,负责财务、水质监管等,实现了经营者和监管者的分离。
四是加大新技术的研究与利用。
早期的污水处理厂主要采用沉淀、消毒工艺,处理效果不明显。
20世纪五六十年代,研发采用了活性污泥法处理工艺,并对尾水进行深度处理,出水生化需氧量为5-10毫克/升,处理效果显著,成为水质改善的根本原因之一。
泰晤士水务公司近20%的员工从事研究工作,为治理技术研发、水环境容量确定等提供了技术支持。
五是充分利用市场机制。
泰晤士河水务公司经济独立、自主权较大,其引入市场机制,向排污者收取排污费,并发展沿河旅游娱乐业,多渠道筹措资金。
仅1987—1988年,总收入就高达6亿英镑,其中日常支出4亿英镑,上交盈利2亿英镑,既解决了资金短缺难题,又促进了社会发展。
(三)治理效果泰晤士河水质逐步改善,20世纪70年代,重新出现鱼类并逐年增加;80年代后期,无脊椎动物达到350多种,鱼类达到100多种,包括鲑鱼、鳟鱼、三文鱼等名贵鱼种。
目前,泰晤士河水质完全恢复到了工业化前的状态。
2韩国首尔清溪川(一)水环境问题分析清溪川全长11公里,自西向东流经首尔市,流域面积51平方公里。
20世纪40年代,随着城市化和经济的快速发展,大量的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排入河道,后来又实施河床硬化、砌石护坡、裁弯取直等工程,严重破坏了河流自然生态环境,导致流量变小、水质变差,生态功能基本丧失。
50年代,政府用5.6公里长、16米宽的水泥板封盖河道,使其长期处于封闭状态,几乎成为城市下水道。
70年代,河道封盖上建设公路,并修建了4车道高架桥,一度视为“现代化”标志。
(二)治理思路及措施本世纪初,政府下决心开展综合整治和水质恢复,主要采取了三方面措施:一是疏浚清淤。
2005年,总投资3900亿韩元(约3.6亿美元)的“清溪川复原工程”竣工,拆除了河道上的高架桥、清除了水泥封盖、清理了河床淤泥、还原了自然面貌。
二是全面截污。
两岸铺设截污管道,将污水送入处理厂统一处理,并截流初期雨水。
三是保持水量。
从汉江日均取水9.8万吨,通过泵站注入河道,加上净化处理的2.2万吨城市地下水,总注水量达12万吨,让河流保持40厘米水深。
(三)治理效果从生态环境效益看,清溪川成为重要的生态景观,除生化需氧量和总氮两项指标外,各项水质指标均达到韩国地表水一级标准。
从经济社会效益看,由于生态环境、人居环境的改善,周边房地产价格飙升,旅游收入激增,带来的直接效益是投资的59倍,附加值效益超过24万亿韩元,并解决了20多万个就业岗位。
3德国埃姆舍河(一)水环境问题埃姆舍河全长约70公里,位于德国北莱茵—威斯特法伦州鲁尔工业区,是莱茵河的一条支流;其流域面积865平方公里,流域内约有230万人,是欧洲人口最密集的地区之一。
该流域煤炭开采量大,导致地面沉降,致使河床遭到严重破坏,出现河流改道、堵塞甚至河水倒流的情况。
19世纪下半叶起,鲁尔工业区的大量工业废水与生活污水直排入河,河水遭受严重污染,曾是欧洲最脏的河流之一。
(二)治理思路与措施一是雨污分流改造和污水处理设施建设。
流域内城市历史悠久,排水管网基本实行雨污合流。
因此,一方面实施雨污分流改造,将城市污水和重度污染的河水输送至两家大型污水处理厂净化处理,减少污染直排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