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装衣领结构设计方法研究
作者:杨维波
来源:《科技创新导报》2011年第16期
摘要:衣领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与人体的颈部相贴,具有保护颈部和美化装饰的双重功能,衣领的结构设计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服装的整体效果,并且其制板方法也制约着服装的快速生产。
本文就平领、翻折领的领座高的确定,驳领驳折止点、倒伏量与领座高三者之间的关系进行一些探讨。
关键词:衣领结构驳领翻折领平领领座高倒伏量
中图分类号:TS94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98X(2011)06(a)-0255-02
1 衣领结构分析
衣领的变化都是基于长方形的基本制图,在变化过程中,领下口线只随领口发生形状的变化,长度自始至终都与领口相同。
因为领下口线的长度与领圈到长度必须保持相同,才能使领圈和领下口线之间保持良好的配合关系。
1.1 人体的颈部结构
颈部是头部和胸部连接点,它的活动范围较小,因此领型设计更注重它的静态效果。
从侧面看,颈部向前呈倾斜状,造成前低后高的斜坡。
这个斜坡是造成前后衣领领窝弧线弯度深浅以及前后衣片长短之差的依据。
1.2 衣领的分类
(1)从衣领外形上分:长领型、短领型、高领型、中高领型、低领型、翻领、帽领类、无领类。
(2)按传统方法分:无领式、立领式、坦领式、翻领式、翻驳领式、结带领和帽领类等。
1.3 衣领构成的四大要素
领窝部分、领座部分、翻领部分、驳头部分。
1.4 平领的结构设计方法
平领的制图方法有肩线交叉法和实样展开法。
肩线交叉法一般是将前后片侧颈点重合,肩端点重叠一定的量,将形成不同程度的领座高。
实样展开法即在基础上将领底弧线缩小,在领外口线不变的条件下,将领底弧线在肩线附近展开一定的量,以获得有一定高度的领座。
1.5 连翻领的结构设计方法
第一种是弯曲领底弧线,利用领后中心起翘量作图,第二种是在前片上利用翻折基点制图,第三种是分别在前后片上制图,然后剪切,前后领片拼合制成衣领。
1.6 驳领的结构设计方法
(1)倾倒肩领底线的设计方法。
(2)肩领切展的设计方法。
2 平领领座高实验
2.1 平领结构分析
平领指衣领平坦与肩部的领型,它只有较小的领座,一般为0~1cm之间。
将衣片侧颈点相接,肩端点重叠一定的量,这就会造成因外领弧线变短,则成型后形成较小的领座。
重叠量越大,领座越高,反之领座越低。
2.2 实验因素确定
本实验采用肩线交叉法,肩线交叉法是将侧颈点相接,前、后衣片的肩端点重叠,即形成肩重叠量,产生领座高。
平领的领座高与肩重叠量、领宽有关,与肩重叠量关系密切。
采用领宽为
7cm的平领就肩重叠量与领座高之间的关系进行探讨。
2.3 实验方案
平领后领座高为0~1cm之间,在此范围内的肩端点重叠量的范围大约为0~3.5cm,把肩重叠量的实验范围定在0~6.5cm,每0.5cm为一款,总领宽为7cm,制出衣领结构图,以此获得10个平领纸样。
2.3.1 步骤
(1)人台相关数据采集:表1.
(2)绘制衣身纸样:用白坯布按衣身原型裁剪,在人台上假缝试衣,调整衣身肩斜和领孔,最后确定与人台相符的衣身原型纸样。
(3)制平领:衣身纸样不变,平领按实验方案进行绘制。
(4)缝制平领:用白坯布按样板裁出领片,并按绱领工艺进行缝制。
(5)测量领座高:将成衣穿在人台上,将衣领抚平,使其平服,领外口线与衣身相吻合。
测量后领座高,记录数据(如表2)。
2.3.2 实验结果分析
由表2可以看出,随着肩端点重叠量的增加,平领的领座高逐渐增加。
(1)如果衣片的肩线重叠量为0,完成后的领子不仅没有领座,而且领外口线太长,容易使领底线露出。
除了披肩领、荷叶边令采用前后片肩线不需重叠外,一般的平坦领都用前后片肩线重叠的制图方法。
(2)当重叠量为1cm时,将形成几乎没有领座的领子;(3)当重叠量为2.5cm时,领座高为0.4cm左右;(4)当重叠量为5.3cm时,领座高将挺高1cm左右;(5)但重叠量为6cm时,领座高将挺高1.1cm左右。
由以上可以看出,重叠量越多,后领座高越高;反之,则越低。
一般平领的重叠量在1~5cm。
当重叠量超过6.3cm时,前后领围线产生不园顺的现象,领子的外口线也变为小翻领的形状,这时这种制图方法就不适合了。
3 连翻领领座高实验
3.1 连翻领结构分析
连翻领是指底领和翻领连成一体,成整片结构,靠工艺区分领子翻折线的一类翻领造型。
本实验主要研究连翻领。
连翻领的基本结构按其翻折线的形状可分为:翻折线前端为直线;翻折线前端为圆弧状;翻折线前端部分为圆弧状,部分为直线状的三种类型。
3.2 实验因素确定
在本实验中着重研究OB值与领座高的关系,故只采用一种领下口弧线,即圆弧状,在改变领宽的情况下,就一定范围内的OB值来探求与之相应的领座高,并找出规律。
3.3 实验方案
(1)总领宽为7cm,领后中心起翘量OB值为1~6cm,每隔0.5cm为一款,制出11款连翻领纸样;(2)总领宽为8cm,领后中心起翘量OB值为1~7cm,每隔0.5cm为一款,制出13款连翻领纸
样;(3)总领宽为10cm,领后心中起翘量OB值为1~7cm,每隔0.5cm为一款,制出13款连翻领纸样。
3.3.1 步骤
(1)人台相关数据采集:表3.
(2)绘制衣身纸样:用白坯布按衣身原型裁剪,在人台上假缝试衣,调整衣身肩斜和领孔,最后
确定与人台相符的衣身原型纸样。
(3)制连翻领:衣身纸样不变,连翻领按实验方案进行绘制。
(4)缝制连翻领:用白坯布按样板裁出领片,然后裁出领片,并按绱领工艺进行缝制。
(5)测量领座高:将成衣穿在人台上,使衣领平服,领外口线与衣身相吻合。
测量翻领宽m、后领座高n,记录数据,并观察平领的整体效果。
(如表4~6)
3.4 实验结果分析
由表中的数据可以看出,随着OB值的增加,翻领松度增加,领座高减小。
4 驳领实验
4.1 驳领结构
驳领是以西装领结构为基础,由领座、翻领和驳头共同组成。
为了使领面翻贴在领座上,所以必须将领底线向下弯曲,把这种翻领特有的结构叫做倒伏。
为了达到翻领与领口、驳头与翻领在结构中组合的准确,要借用前片纸样设计翻领,这时驳头底线竖起,当需要增加领面容量时,将底线向肩线方向倒伏,它与领底线下曲度原理是一致的。
4.2 实验因素确定
驳领领座高与领底线倒伏量有直接关系,而倒伏量的变化与以下因素有关:驳折止点位置;翻领领宽、领座高比值;材料;领嘴结构设计;搭门量宽度。
本实验总领宽为6cm。
材料用白坯布。
领嘴的张角实际上起着调节翻领和衣身容量的作用,本实验领嘴采用固定的缺口式领嘴。
搭门量为2cm。
此实验中研究的对象就是驳折止点位置,
领座高和倒伏量这三者之间的关系。
4.3 实验方案
(1)对人台进行相关数据采集。
(2)绘制衣身纸样:用白坯布按衣身原型裁剪,在人台上假缝试衣,调整衣身肩斜和领孔,最后确定与人台相符的衣身原型纸样。
(3)制驳领:衣身纸样不变,驳领按实验方案进行绘制。
(4)缝制驳领:用白坯布按样板裁出领片,然后裁出领片,并按绱领工艺进行缝制。
(5)测量数据:将成衣穿在人台上,达到较好的穿着效果,观察衣领是否服帖,并进行调整。
合适后进行测量并记录数据。
方案一若衣领领座高与设定不符,则改变倒伏量以取得设定的领座高。
记录驳折止点位置,倒伏量数值。
方案二记录倒伏量和与之相应的领座高数值。
4.4 实验结果分析
由表中可以看出,当总领宽不变,驳折止点降低时,要保持驳领领座高不变,倒伏量要随之减小。
而当总领宽、驳折止点不变时,随着倒伏量的增加,驳领的领座高在逐渐减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