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钟敬文《民俗学概论》笔记和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民俗学研究方法)【圣才出品】

钟敬文《民俗学概论》笔记和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民俗学研究方法)【圣才出品】

第16章民俗学研究方法
16.1 复习笔记
一、主要民俗学流派及其方法
(一)神话学派
1.产生
神话学派是欧洲民俗学第一个影响巨大的学派,是在19世纪初德国浪漫主义思潮影响下产生的。

2.基本观点
(1)一切民间文化源出于神话,由于神话的演化,民间故事、叙事诗、传说等才相继产生。

(2)神话是每一个民族的文化源头,具有无所不包的性质。

(3)以神话为主体的民间文化,是一个民族(或部族)的集体创造,反映了他们的集体心理,因此倘要对某个民族的文化、心理和世界观进行阐释,就非从神话入手不可。

3.格林兄弟的著作
(1)民间文学作品:《儿童和家庭故事集》(即《格林童话集》)、《德意志传说集》等。

(2)专门论著:《德语语法》《德语史》《德意志神话学》。

(3)兄弟俩还合作编写了《德语词典》(生前未完成)。

4.格林兄弟的研究方法:语言学的历史比较研究法。

他们认为,作为每个民族世界观
核心的宗教信仰,反映了他们同周围世界的关系。

神话是宗教信仰的体现,而语言是神话的载体。

透过语言不但可以掌握神话,了解宗教信仰,而且还可以看到经济结构、法律、风俗习惯、物质文化形态乃至国际和民族关系的某些方面。

(二)语言学派
1.代表人物:英国语言学家缪勒。

2.缪勒的主张
(1)缪勒擅长的是印欧比较语言学,曾注释印度史诗《梨俱吠陀》,理论代表作是《比较神话学》。

在该书中,他提出“神话是语言的疾病”的著名论点。

(2)他致力于复原印欧语系的“原始共同神话”,认为“民间故事就是古神话的现代方言”,主张民俗研究必须追溯原始神话这个源头,即主张由今溯古的研究思路。

(3)他提出区分民俗中固有成分与新生成分、外来成分的某些原则。

(三)人类学派
1.产生时间:19世纪六七十年代。

2.哲学和方法论基础:达尔文的进化论和当时正在茁壮兴起的社会人类学。

3.先驱者:泰勒。

4.主要代表人物:安德鲁·朗。

5.基本观点
(1)各民族的风俗习惯,不管如何原始,如何独特,都是可以理解的,其中包含着先民们的健康理智以及征服自然的心愿。

(2)人类各民族从生物性和心理学规律来看,有着一致性,因而人类的精神活动及其产品也就有着某种共同性。

(3)未开化民族的神话与文明人祖先的神话存在着深刻的同一性。

通过研究未开化民
族的神话,并以之与文明人祖先的神话相比较,便有可能追寻人类文化和思维方式的进化轨迹。

6.所做的工作
大量地搜集世界各地未开化民族的民俗资料,从神话、传说等民间文艺作品,到生产、生活习俗,乃至宗教信仰、礼仪祭典等等,并以此为基础,作纵、横两向的比较研究。

7.泰勒以文化进化观为理论基础,创造了“文化遗留物”研究法,指的是一系列的原始文化、仪式、习俗、信仰观念等等。

8.安德鲁·朗运用同样的方法而在比较的范围上又有所扩大,涉及同一复杂主题的神话在世界各地出现的问题。

他一再强调用思想、信仰、习俗来解释未开化民族的民俗文化(主要是神话)。

(四)心理学派
1.产生背景
随着医学、生物学的发展,心理科学在19世纪中叶以后有了长足进步。

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奥地利医生弗洛伊德以其丰富的临床经验创立了心理学中的精神分析学派。

以弗氏理论为基本指导思想来论述、分析民俗文化的实质,就形成民俗学中的心理学派或称精神分析学派。

2.人类学派认识到人类在生物学领域和心理机制方面的某种一致性,现在又有了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法和荣格创立的“集体无意识”学说,对于民俗文化遗留物中反映的种种神秘集体观念,以及所谓集体创作规律的探索,便成为一批民俗学家倾心的课题。

(五)社会学派
1.方法:运用社会学讲求实证的方法,来研究民族生活的历史发展过程。

2.社会学派的主张
(1)在这一派学者看来,社会一旦由人类个别成员组合而成,就对每个成员的行为和思维具有强制力,人并不能随心所欲地生活。

(2)社会学派同样承认社会成员能够构成共同的信仰和集体意识。

社会学派认为社会和社会环境才是产生宗教的真正原因。

3.马林诺夫斯基的主张
(1)民族文化具有完整性和不可分割性,应将它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

(2)认为神话是社会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原始先民关心自然、企图控制自然、并运用巫术力量、宗教仪式强迫自然遵从自己意志的产物。

(3)神话在古代社会曾发生过种种实际功能。

他批评泰勒将“万物有灵观”作为神话、宗教产生原因的观点,强调应从客观的社会因素方面,而不是主观的心理方面去进行探索。

不过他的某些说法缺乏历史分析,而且对自然神话也有所忽略。

(六)历史地理学派
1.产生:19世纪末20世纪初兴起于芬兰。

2.创立者:语文学家兼民俗学家科隆父子。

3.代表人物:民间文艺学家阿尔奈、安德森。

4.理论基础:达尔文的进化论和斯宾塞的实证论。

5.主张
(1)民间文化(主要是民间文艺作品)有一个从素朴简陋向繁复精美的演变过程。

(2)他们需要对民间创作按情节类型进行分类,做出索引,因为所谓题材模式,在他们看来就是一种“固定不变的情节组合”。

于是民间传说故事的分类法及其研究也就应运而生。

6.优点:治学态度比较严谨,重视材料的搜集,以眼光开阔和论证翔实闻名。

尤其是
他们在方法论的运用上,有可贵的自觉性。

7.不足:喜欢对民间文艺作品提炼出某种公式,有时未免有些片面。

另外,考虑外部联系(如社会生活)的作用较少。

(七)结构学派
1.产生:20世纪50年代中期,结构主义思潮首先在语言学领域兴起,很快笼罩了整个人文科学,其影响及于民俗学,形成结构主义学派。

2.主张:任何事物内部均存在着由种种要素按一定规律组合而成的结构体系。

倘立足于某一事物的整体,对其构成要素的诸多联系进行剖析,便可以构拟出该事物的总体结构,从而寻找出贯穿其中的总法则,达到认识和把握该事物的目的。

3.特点
(1)强调研究对象的内在性,即主张就神话论神话,就故事论故事,基本上排除它们与外部(主要是社会)诸因素的联系。

(2)强调对研究对象的共时性分析,而置历时性分析于不顾。

因此,结构主义研究可以达到深入细致的地步,却难免片面和割断历史之弊。

二、民俗资料的搜集与整理
(一)田野作业方法
1.必要性
对于存活于现实日常生活中极为丰富繁多的各类民俗事象,只有通过实地调查的方法才能观察到、搜集到。

2.作用
用这种方法得来的资料,能使我们看到活的民俗形态,看到形形色色蕴含着民俗意义的
文化物品,从而使民俗学研究建筑在一个坚实的基础上,这种田野作业的方法是民俗研究中最重要、也是最有效的方法。

3.需注意的地方
(1)这种调查工作在中国这样一个地域广阔、民族众多、风俗差异颇大的国家,应该分区域、有计划地进行。

(2)在田野作业中,调查者与调查对象直接交谈,比较容易取得第一手材料。

(3)为了提高资料的可靠程度,必须进一步采用“参与法”,即调查者深入到被调查的群众之中,与之共同生活,从生活方式的参与,进而到文化心理、民族意识的参与。

(4)研究者用“参与法”进行调查,固然优越于一般的“采风”。

但又不如直接从被调查对象中寻找有文化知识的人去进行调查。

(二)文献学方法
1.必要性
(1)民俗科学包括民俗史、民俗学史,进行这些研究离不了古籍资料。

(2)不仅搞古代民俗文化研究,即使研究现在的民俗,也要参考文献。

2.中国的文献资料
(1)中国是一个历史文献极为丰富的国家,许多文献中保存了著述者搜采的民俗资料,特别是一些以反映地方风物民俗为主的著作,资料丰富而有价值。

(2)中国旧籍以经、史、子、集四部编排,除了上述著作外,四部之中均蕴藏有许多民俗资料。

(3)史部著作由于其记载具体,有些篇章不妨视为古代民俗的实录。

有的史学家实已具有初步的民俗观念,在叙述中有所反映。

(4)子部和集部书由于所论范围各异,个人经历不同,其在民俗学上的资料价值也不。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