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生猪肉价格波动及影响因素的研究

中国生猪肉价格波动及影响因素的研究

中国生猪肉价格波动及影响因素的研究西安财经学院汤莉莉、刘艳锦、郑玉林摘要畜牧业是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支柱产业,而在畜牧业结构中,养猪业依然占主导地位,猪肉是我国人民肉食的主要来源。

生猪肉及其饲料价格是生猪养殖行业发展最基本,也是最活跃并引起行业人士最敏感的信息。

在市场供求规律的作用下,我国生猪价格呈现周期性波动状态。

近年来,生猪价格的波动周期延长,波动幅度加大,价格的大起大落导致广大生猪饲养者不断调整产量,致使产量陷入一种“短缺”与“过剩”的循环波动之中,这一现象反过来又加剧了价格的波动。

所以说,价格与生产的波动是中国生猪产业最主要的内涵特征,它既影响着生产者的利益,也关系着消费者的福利,对国民经济的平衡发展起着消极影响。

因此,价格波动问题是我国生猪产业发展的核心问题,对其加以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文旨在把握生猪价格波动的总体特征同时对形成这种波动的主要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以便明确各主要影响因素的影响方式、影响机理以及一些因素的影响程度。

为了实现上述目标,本文采用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以价格波动的相关理论和文献分析为基础,对我国生猪价格波动的特征和成因进行研究分析,以期为缓解我国生猪价格波动探求解决对策。

具体研究思路为依据2000年至2010年各月的生猪肉价格数据对我国生猪市场的价格波动特征进行描述,包括生产波动和价格波动的总体特征,所用方法为统计描述和一元线性回归。

依据一定的经济理论和参考文献,选择一些影响我国生猪肉价格波动的影响因素,所用方法有多层次分析、相关系数分析和灰色关联度分析,所用的数据为2006-2010年各月的数据,分别对各影响因素进行因素分析,重在分析其对价格的影响方式和机理,进而采用多元回归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解析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及带来的影响最终为缓解我国生猪价格波动提出了可操作性的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生猪肉价格波动影响因素剩余分析法多元回归模型目录摘要 (1)一、绪言 (1)1.1问题的提出 (1)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2)1.3 对已有文献的评述 (3)二、我国生猪肉价格的变动规律 (5)2.1价格变动的衡量指标 (5)2.2价格变动趋势分析 (5)2.3长期趋势与短期波动的测度 (7)三、生猪肉价格波动的原因分析 (10)3.1影响因素的选取 (10)3.2模型的提出、求解和检验 (12)3.2.1模型的建立 (12)3.2.2多层次分析和相关、关联度系数选取因变量 (12)3.2.3模型的求解和检验 (14)3.3 回归结果分析 (15)四、启示及政策建议 (17)五、本文模型优缺点及改进方向 (19)参考文献 (20)附录 (21)附表2-1猪肉价格观测值及模型拟合值和计算的波动值 (21)附表3-2生猪市场和饲养成本指标数据(一) (22)附表3-2生猪市场和饲养成本指标数据(二) (24)附录3-3MATLAB多层次分析运行程序 (27)一、绪言1.1问题的提出我国正在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而畜牧业是其支柱产业。

目前,在我国畜牧业结构中,养猪业依然占主导地位,猪肉是我国人民肉食的主要来源。

2009年,我国肉类产量为7649.749万吨,其中猪、牛、羊肉的所占的比重分别为63.93%:8.31%:5.09%。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猪肉生产国和消费国,猪肉产量近10年来稳居全球首位,国内生猪存栏目前占全球存栏量的48.9%,年出栏量超出6亿头。

我国养猪业发展迅速,2010年我国猪肉产量为5070万吨,同比增长3.7%。

另外,养猪业在扩大农村就业、增加农民收入、加速粮食转化、带动种植业和相关产业发展、振兴农村经济等方面,都起到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因此,生猪产业的稳定发展与否,不仅关系到我国畜牧业的发展,而且关系到我国的农业发展、农村建设和农民增收,进而关系到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

2007年,温家宝总理指示:生猪生产和市场供应事关群众生活,影响全局,不能掉以轻心;各级政府要高度重视,采取切实措施,认真做好这项工作。

鉴于猪肉消费的重要性,猪肉价格变化一直是生产者、消费者和政府密切关注的问题。

我国养猪业发展迅速,是畜牧业中最重要的产业之一,但猪肉价格却一直不尽如人意。

猪肉价格频繁波动,且波动周期延长,波动幅度大起大落导致广大生猪饲养者不断调整产量,致使产量陷入一种“短缺”与“过剩”变动之中,而这一现象反过来又加剧了价格的波动,结果是时而使养猪农户严重亏损,时而使市场肉价快速攀升,干扰着人们的生活和经济的稳定,同时极大的影响着养猪企业和养猪户收入的稳定性。

所以说,价格波动和生产波动是中国生猪产业最主要的内涵特征,这不仅影响着生产者的利益,也影响消费者的福利,也对国民经济的平衡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因此,需要认真研究猪肉价格波动的原因, 确保生猪产业健康、稳定的发展,从而为宏观调控政策的制订与实施提供依据,对其加以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这一问题若不能得到有效解决,中国的畜牧业、农业乃至国民经济的发展就会受到巨大影响。

由于猪肉价格是体现生猪市场、乃至生猪产业稳定发展的重要的内涵特征和外在表现,因此清楚的了解和研究我国猪肉价格的波动性,深入探讨价格波动的特点,造成波动的原因等一些列问题就成为深刻认识和把握生猪市场、生猪产业健康稳定发展重要的议题,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按照经济学原理,价格是市场供求关系的晴雨表,通过系统的市场价格资料,运用科学的方法,通过相关市场研究工具理论和模型,可以找出一段时间内价格变化的实际情况,分析产生价格波动的原因,发现价格波动的规律,对未来的价格走势进行预测,用以指导产业的发展,是实现行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为探究中国生猪业平稳发展的对策,本文对2006年1月-2010年10月间生猪价格波动的特征、影响及导致生猪价格波动的各种原因进行了定性与定量分析。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国外对生猪价格波动的研究主要表现为对生猪周期的研究,蛛网理论是最为突出分析理论。

蛛网模型是在1930年分别由美国经济学家Schultz(舒尔茨)、意大利经济学家Ricci(里西)和荷兰经济学家Tinbergen(丁伯根)等人各自提出的一种进行动态均衡分析的微观经济学理论,由于该理论模型在坐标系中形似“蛛网”,1934年英国经济学家N·卡尔多将其命名为蛛网理论。

当时以其为基础研究美国生猪价格波动现象,因此,它有时也被称为生猪循环模型。

蛛网模型用动态分析的方法来论述诸如畜牧产品这类商品的产量和价格在偏离均衡状态以后的实际波动过程及其结果。

1938年Mordecial Ezekiel写下了“蛛网理论(The Cobweb Theorem)”一文,蛛网理论或模型构成了早期分析及当代分析研究的基础。

Arthur A.Harlow 是最早将蛛网理论运用于生猪周期研究的人之一,在1960年写了《The Hog Cycle And The Cobweb Therem》,文中分析了生猪产量屠宰量及价格之间的关系,从而确定了蛛网模型作为一个解释生猪周期理论框架的适用性。

但他没有引入饲料成本和饲料供给这两个因素。

1975年Itshak Borosh ,Hovav Talpaz 考查了生猪周期的可能性,通过综合并建立蛛网模型、调和运动模型和滞后分布模型对生猪生产者各种不同层次的决策中涉及的问题进行了研究。

1987年,Dermot J.Hayes,Andrew Schmitz在文章《Hog Cycles And Countercyclical Production Response》中分析了生猪周期的存在,通过运用1902-1981年间的几种不同周期策略,得出在大多数时期都可能从反周期行为中获利、生产者是从事着顺周期非理性经营的结论。

1989年,Gene A.Futrell,Allan G.Mueller 和Glenn Grimes在文章《Understanding Hog Production And Price Cycle》中分析了美国生猪生产和价格周期的特征以及生产者如何运用周期知识做销售及定价决策,他们把获利能力看成决策的关键决定因素,变化的生产成本与生猪价格预期一起成为解释因素。

1998年,Ruth,Clouthier和Garia建立了一个生猪周期的全新非线性和动态合成模拟模型,他们认为市场信息的缺乏和生产的延迟一起作用在影响着周期,阐述了在给定生猪及其产品是缺乏弹性条件情况下,生产者想要预测行业供给反应及使生产在短期与需求相协调时存在的困难使得生猪存栏量随时间不断地振荡。

2000年,Robin D’Arcy和Gary Storey认为生猪价格与生产周期是生猪市场中供需双方相互作用的独特性质对于生猪和猪肉价格频繁出现过度波动,国内学者从诸多方面探讨了造成这种波动的主要原因。

我国猪肉价格和猪肉市场的研究起步于90年代初期,主要内容可概括为成因论和对策论。

1997年,殷传麟、周兵兵在《生猪价格波动与抗波动》一文中认为,生猪生产社会化、科技化程度低是生猪价格波动的重要原因。

1998年,辛贤在博士学位论文《生猪和猪肉价格形成研究》中针对猪肉价格形成机制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分别从需求和供给两方面对各影响因素的弹性进行测算,将生猪和猪肉的消费需求、供给和流通结合起来,采用弹性理论对各因素进行分析,研究表明,投入品的价格通过影响生产者的生产成本来影响到活猪的生产,从而影响到猪肉的供给,对猪肉价格的波动产生影响。

2003年由于受国家粮食政策调整的影响,饲料原料价格上涨,带动了仔猪、生猪、种猪价格的进一步上涨(杜宗亮,2006年)。

此外,众多学者认为,传统节日,气候和疾病都是影响猪肉价格波动的重要因素。

还有专家认为流通体制不畅,农户养猪规模较小并且都是分散式饲养,自产自销,猪出栏后,又规定划片经营、一把刀屠宰。

由于屠宰厂垄断了价格与市场,使许多散养农户不能及时获得市场信息,对市场反应不灵敏,造成生猪生产与销售在地区分布上不均衡(殷传麟、周兵兵)。

归纳起来,多数观点认为:生猪和猪肉产量供给和需求的不平衡性是导致生猪及猪肉价格出现频繁波动的最主要原因。

特别是生猪饲料价格、饲养方式、农村劳动力减少、需求上升、生猪疫病等突发事件均会对生猪的饲养造成影响,从源头上影响生猪及猪肉产品的供应量,进而成为影响猪肉价格的重要因素。

也有学者认为消费者对包括生猪产品在内的畜产品需求的多样化、畜产品之间的需求替代性等也是是引起生猪及猪肉价格波动的重要原因。

具体来看,猪肉供给层面,多数学者的研究结果均表明:受传统小农经济影响,我国生猪生产方式仍然是以家庭生产经营为主的小农生产方式,即散养方式为主。

散养农户的素质相对不高,信息不灵,决策不准,不容易承担市场风险的特点决定了其不能走在市场的前面,其生猪饲养量,乃至收入水平也随生猪市场上生猪及猪肉价格的涨落而涨落,特别是在生产方面,往往一哄而上,一落而下,在生产活动中简单地撵市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