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治疗学泄泻PPT讲稿
性腹泻、慢性腹泻,凡消化系统功能或器质性病
变所导致的腹泻,如急慢性肠炎、肠结核、肠功
能紊乱、吸收不良综合征等,以腹泻为主要表现
者,均可参考本篇辨证论治均可参照本节辨证施
治。
二、病因病机
• 感受外邪
• 饮食所伤
情志失调
• 病后体虚 •
禀赋不足
寒湿困脾、湿热 滞肠 碍胃滞脾、食湿相混 肝气犯脾、 脾胃虚弱
• 2.基本病机
脾虚湿盛。
• 3 .病位
病位在肠,与脾胃、肝、肾密切相关。
• 4.病理性质
急性泄泻多属实证;慢性泄泻多属虚证或虚实夹杂
5.病机转化
急性泄泻因失治或误治,由实转虚,转为慢性泄泻。若暴 泄不止,损气伤津耗液,可成痉、厥、闭、脱等危证。
三、辨证治疗
• 辨证 • 治则 • 处方 • 方义 • 操作
肾阳虚衰、中焦虚寒
湿
邪
困
脾脾
虚
脾 虚
湿 盛
生
湿
病 因 病 机 脾胃升降失司
清气不升 浊气不降 并入大肠
精微内滞、湿浊内生 糟粕内停、湿浊内蕴
大便清稀
清浊相混、合湿而下
湿盛(暴泻)
泄泻
脾虚(久泻)
泄泻病因病机示意图
(二)病机要点
病
因
• 1.病因
病 机
– ①感受外邪②饮食所伤③情志失调④病后体虚 ⑤禀赋不足
(一)辨证
• 以大便次数增多,粪质清稀,或完谷不化,
甚至泻如水样为特征。多伴腹胀痛、肠鸣 等症状。急性泄泻发病势急,病程短,便 次与数量显著增多;慢性泄泻发病势缓, 病程较长,或由急性转变而来,泻下次数 较少。
(一)辨证
• 1、寒湿困脾:腹痛肠鸣,大便清稀或如水
样,畏寒食少,苔白滑,脉濡缓,或兼恶 寒发热。
• 6、酸收:散者收之,以酸性药物得到收敛作
用——白芍、五味子、乌梅等;
• 7、燥脾:健脾,虚则补之,脾虚湿盛者——白
术、苍术等;
• 8、温肾:脾虚及肾,命门火衰,阴寒极盛——
肉蔻、补骨脂、 吴茱萸等;
• 9、固涩:用涩肠的药物治疗滑泄不止——诃子、
赤石脂等。
﹙三﹚相关西医
概述
•
本病与现代医学的腹泻含义相同,可分为急
由水谷不分,故以利水为上策”。此为分利法治
疗泄泻的最早记载。
• ⑤《医宗必读·泄泻》在总结前人治泻经验的
基础上,提出了著名的治泻九法,即淡渗、升提、
清凉、疏利、甘缓;酸收、燥脾、温肾、固涩,
其论述系统而全面,是泄泻治疗学上的一大发展, 其实用价值亦为临床所证实。
治泻九法——《医宗必读》
• 1、淡渗:利小便而实大便(初期腹泻,使水
邪湿邪从小便而去)——车前、茯苓、泽泻、 猪苓、西瓜等;
• 2、升提:升阳除湿法,用于脾虚湿盛(使脾
气得升)——升麻、柴胡等;
• 3、清凉:用苦寒药物治疗热性泄泻——葛根、
黄芩、黄连等;
• 4、疏利:瘀血伤络而致的泄泻(通因通
用)——少腹逐瘀汤;
• 5、甘缓:急则缓急,以甘性药缓其挛急——甘
草、山药、人参等;
油腻则便次增多,食少,食后脘闷不舒,神疲乏 力,舌质淡、苔薄白,脉细。
• 6、肾阳亏虚:晨起腹部微痛,肠鸣即泻,泻下则
安,大便夹有不消化食物,或完谷不化,脐腹冷 痛,形寒肢冷,腰膝酸软,舌淡苔白,脉沉细。
(二)治则
• 健脾祛湿,疏调肠胃。 • 寒湿者温中散寒化湿;湿热者清热利湿;
食滞者消食导滞;脾虚者健脾益气,温中 止泻;肝郁者疏肝解郁;肾虚者宜温肾固 涩。
脘、大肠募穴天枢调理胃肠的运化与传导 功能;大肠下合穴上巨虚疏调胃肠气机, 运湿化滞;足阳明合穴足三里,可健运中 州,通降胃肠气机;取足太阴经下合穴阴 陵泉疏调脾经经气,健脾利湿,脾气得运, 湿浊得化而大便转实。
(四)方义
• 加脾俞、气海温中散寒,健脾化湿;加内
庭、合谷、曲池清泻肠胃实热;加公孙、 下脘、里内庭和胃降逆,化食滞而消腹胀; 加脾俞、章门、胃俞、气海健脾益气;加 肝俞、太冲、期门、三阴交疏肝解郁健脾, 缓急止痛;加百会升阳举陷;取肾俞、关 元、命门温肾壮阳,温煦脾土,固涩止泻。
针灸治疗学泄泻课件
教学内容
• 概述 • 病因病机 • 辨证治疗 • 其他疗法 • 按语
• 本节内容为1个课时。 • 教学目的:
1.了解泄泻的定义、其他疗法; 2.熟悉泄泻的病因病机; 3.掌握泄泻的辨证治疗。
• 教学重点:
掌握泄泻的病因病机、辩证治疗。
一、概述
(一)、定义:
泄泻是由于外感时邪,内伤饮食情志,脏腑功 能失调而导致脾失健运,引起以排便次数增多, 粪质稀薄或完谷不化,甚泻如水样为特征的病证 。
• 释义①主症:大便清稀
②大便溏薄而势缓者为泄; 大便清稀如水而势急者为泻。
概述 ﹙二﹚历史沿革
• ①《内经》称本病证为“wù鹜溏”、“sūn
飧泄”、“濡泄”、“洞泄”、“注下”、“后 泄”等等。指出“湿胜则濡泻”。对本病的病因 病机有较全面的论述。认识到泄泻的病变脏腑与 脾胃大小肠有关,这些理论为后世奠定了基础。
• 2、肠腑湿热:腹痛即泻,泻下急迫,大便
色黄褐而臭,肛门灼热,心烦口渴,小便 短黄,苔黄腻,脉濡数。
• 3、食滞胃肠:腹胀满痛,大便臭如败卵,
泻后痛减,嗳腐酸臭,纳呆,舌苔垢或腻, 脉滑、
(一)辨证
• 4、肝郁乘脾:腹痛肠鸣泄泻,每因情绪不畅而发,
泻后痛缓,矢气频作,舌红苔薄白,脉弦。
• 5、脾胃虚弱:大便溏薄,夹有不消化食物,稍进
• 取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任脉经穴为
主。Biblioteka (三)处方• 主穴:天枢、上巨虚、中脘、阴陵泉、足
三里
• 配穴:寒湿困脾加脾俞、气海;肠腑湿热
加内庭、曲池、合谷;食滞胃肠加下脘、 公孙、里内庭;脾虚加脾俞、关元、命门; 中气下陷加灸百会;胸胁胀痛加阳陵泉。
(四)方义
• 募穴为脏腑之气汇聚之处,故取胃募穴中
(五)操作
• 毫针刺,实证用泻法,虚证用补法,寒者
加灸。章门、期门不宜深刺,背部腧穴不 可直刺、深刺。每日1次,留针20~30min。
五、其他疗法
• 1、耳针:取小肠、大肠、胃、脾、交感、
神门。
• 2、拔火罐:取天枢、关元、足三里、上巨
虚、大肠俞。根据腧穴部位选择不同口径 的火罐施治。适用于虚寒性泄泻。
• ②《金匮要赂·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的
“下利”包括泄泻和痢疾两病,而对泄泻的论述 概括为实热与虚寒两大类,并提出实热泄泻用 “通因通用”之法。
•
历
史
• ③《三团极一病证方论·泄泻叙论》从三因学
说角度较全面地分析了泄泻的病因病机,认为不
沿 革
仅外邪可导致泄泻,情志失调亦可引起泄泻。
• ④《景岳全书·泄泻》说:“凡泄泻之病,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