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种子的结构

种子的结构

《种子的结构》说课稿
一、说教材
1.作用地位
本节课来自人教版《生物学》七年级上册,是本章的重点内容。

种子是绿色开花植物的六大器官之一,是形成新一代植物体的基础。

种子植物的生长发育是由种子发育开始的。

种子之所以能生长发育成种子植物,因为它具有将来发育成幼苗的基本结构――胚。

所以,教材把观察《种子的结构》安排在理解了植物体的“结构层次”之后,既为学习《种子的萌发》做好了铺垫,又为学好后面《种子植物》等内容打下基础。

2.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识别种子的结构。

2.描述菜豆种子和玉米种子的异同点。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解剖观察种子的内部结构,提高学生实验观察操作的能力。

2.通过列表比较单、双子叶植物种子结构的区别,培养学生处理信息、归纳总结和书面表达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合作探究,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体验交流合作的快乐。

2.通过观察、比较种子的结构,了解其功能,渗透形成生物的形态结构与生理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

3.教学重难点
重点:运用观察的方法识别种子的结构。

难点:区别双子叶植物种子与单子叶植物种子的异同。

二、说学情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七年级学生,因材施教对学情进行了如下的分析。

从年龄特征来看:学生的好奇心强,表现力强,因此在课堂中可创建学习情境,设置探究实验的各活动环节,学生通过亲身体验,主动获得知识,形成活跃的学习氛围。

从学习方法来看:七年级学生,刚从小学到初中学习,容易接受直观形象的事物。

本节课利用图片、实物、视频等直观教学手段,呈现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从学业情况来看: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种子植物已经有了很多的感性认识,能够识别生活中一些常见种子。

但是他们对于种子的内部结构以及功能并不了解。

本节课能唤起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有利于教学目标的落实。

三、说教学方法
【教法】
动画情景引入法、问题设置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观察法、实验法等。

【学法】
让学生学→自学法→会学
让学生做→实验法→会做
让学生想→归纳法→会想
让学生练→练习法→会练
真正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让学生在课堂的合作探究实践中形成自己学习的方法。

四、说教学过程
设计以下流程:课前准备——情境引入——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盘点收获——目标测评。

【教学过程——课前准备】
教师:观察种子的结构所需的各种材料用具,视频、多媒体课件、导学案等。

学生:搜集不同植物的种子,如菜豆种子、花生种子、红豆种子、向日葵种子、黄豆种子、玉米种子、稻谷种子等。

【教学过程——情境引入】
金秋十月,收获的季节,下面让我们和农民伯伯一起来体验丰收的喜悦。

播放收割麦子的视频。

情景提问:视频中农民伯伯收获的主要是植物的什么器官?
收获的种子除了吃,农民伯伯还要剩下一部分,用来干什么?
像这样由种子来繁殖后代的植物统称为种子植物。

设计意图:通过观看农村常见的农活收割麦子的短片,引入种子及种子植物的概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学生带着强烈的求知欲迅速进入课堂探究。

【教学过程——自主学习】
1、揭示学习目标,全体学生朗读,明确学习目标。

2、设问:怎样观察种子的结构呢?
阅读教材,了解观察菜豆种子和玉米种子实验的基本方法和步骤,同时完成导学案自主学习部分。

设计目的:根据教材中,“通过本节学习,我将知道:”的问题,揭示学习目标。

学案导航,阅读教材,完成导学案自主学习部分。

【教学过程——合作探究】
我们收集的这些种子,从外部形态上看大小和形态各不相同,它们的内部结构如何呢?通过实验观察,大家一定会有所了解。

大家准备的材料比较丰富,这节课我们选用具有代表性的菜豆和玉米种子来观察结构。

分组实验,合作探究完成实验任务。

探究活动一
观察种子的结构。

具体观察方法:由表及里,先形态后结构,先宏观后微观。

一、观察菜豆种子。

1.取浸软的菜豆种子,先观察它的外形。

2.解剖种子,剥去外面一层薄皮——种皮,分开合拢的两片子叶。

3.使用放大镜观察它的内部结构(胚芽、胚轴、胚根、子叶)。

4.小组内对观察的结构进行归纳总结,完成菜豆种子结构。

二、观察玉米种子。

1.取浸软的玉米种子,先观察其外形。

2.解剖玉米种子,用刀片将玉米种子从中央纵向剖开。

在切面上滴一滴碘液,观察滴加碘液后的有什么颜色变化?遇碘液变蓝是淀粉的特性,由此推断变蓝部分的作用?玉米种子未变蓝部分是玉米种子的什么结构?用放大镜观察,识别玉米种子的胚芽、胚轴、胚根和子叶结构。

3.小组内观察玉米种子结构进行归纳总结,完成玉米种子结构图。

探究活动二
比较刚刚观察的菜豆种子和玉米种子结构,想一想它们的结构有什么异同点,完成表格。

探究活动三
探讨孢子植物和种子植物,哪个生命力更强?为什么种子植物更能适应陆地环境?
设计意图以常见的芸豆种子和玉米种子作为实验材料,学生在强烈动手欲望的驱使下,小组为单位,实验观察种子的结构。

通过亲身体验,学会科学观察的基本步骤和方法,提高实验操作能力。

充分发挥互助学习、合作高效的优势,体验探究的乐趣。

【教学过程——盘点收获】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探究,你有哪些收获?你明白了什么?有什么感悟?根据学生所说,共同梳理形成如下要点网络。

网络梳理
设计意图通过课堂小结,让学生对本节知识要点进行回顾,帮助学生构建知识网络。

培养学生形成反思意识和自我评价、自我总结的良好习惯。

【教学过程——目标测评】
1、大豆种子的结构包括()
A胚芽、胚根、胚轴、子叶 B种皮和胚
C胚、胚乳、种皮 D胚根、胚轴、胚芽和胚乳测评教学目标点1:种子结构的组成。

2、种子中将来发育成成新植物体的结构是()
A胚 B 胚芽 C子叶 D胚轴
测评教学目标点2:胚是种子结构中最主要的部分。

4、豆油是从大豆种子哪一部分榨出来的()
A胚 B子叶 C 胚乳 D种皮
测评教学目标点3:双子叶植物种子储存营养的结构。

3、从种子结构看,我们食用的面粉主要是由小麦种子的哪部分加工而成的?
A 胚 B子叶 C 果实和种皮 D 胚乳
测评教学目标点4:单子叶植物种子储存营养的结构。

5、小麦和花生种子都具有的结构是()
A胚和胚乳B胚芽和胚乳C子叶和胚乳D种皮和胚
测评教学目标点5:单子叶植物种子和双子叶植物种子结构的异同点
设计目的针对教学目标设计上述检测题,当堂检测教学效果。

通过学生的反馈,对教学进行插缺补漏,化解教学疑点,同时促进后阶段教学方式方法改进。

五、说教学效果
结合小组实验探究成果和导学案的反馈情况,我深感学生的潜能、创造力和可塑性之强。

1、目标检测合格人数达到95%以上,知识目标得到较好的落实。

2、掌握了科学观察的一般方法,处理信息及归纳总结的技能也得到提高。

3、在合作探究过程中,促进了学生“感受生命、珍爱生命”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

六、说教学反思
本节课,我首先从生活中的实际例子入手,提出问题设置悬念,创设情镜,唤起学生求知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以菜豆种子和玉米种子为例重点进行探究实验,在实验的基础上进行对比,得出单子叶植物和双子叶植物的概念,以及胚是幼小的植物体,最后进行练习巩固。

本节课有自己成功的地方:
1、能够熟练把握教材,对教材适当的整合,为打造高效课堂奠定了基础。

2、教学内容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大多数学生能积极主动参与探究性学习。

3、课堂上能引导学生运用正确的方法观察、解剖、理解本节课中的内容。

同时,也存在不足之处:
课堂中其实有可以挖掘的空间。

比如,一位学生把玉米的种子沿着三个方向纵切、横切、平切时,他并不是淘气,这是一个善于探究的孩子,可是,由于课前准备时我没有设想到这种问题,应变能力也差,所以处理好,只是告诉他应该纵切,其他切法不对,并没有鼓励他,让他把想法说出来,大家一起去探究,因
此错过了一个好的培养学生的机会。

我深刻的意识到“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应有一桶水”的道理,以后要加强教育机智的培养。

总之,本节课我的感悟就是:给学生一个平台去探究,他将呈上一份满意答卷;给学生一片土壤去耕耘,他将创造一片肥沃;给学生一个动力去前进,他将开拓一马平川。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