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点21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一)考点详解“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这一考点一般直接独立设题,而近几年高考新课标全国卷采用的是将其放在文言文翻译中考查的形式。
无论采用哪种考查形式,理解文言实词的含义都是文言文阅读的基础,是不可忽视的考查重点。
综观近年考情,该考点主要呈现出以下几个考查特点:1.从考查方式看,高考对文言实词的考查主要有以下三种方式:(1)单独考查,即从文言文中选出四个语句,要求判断出加点的实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考查时,以单音节词居多,双音节词也时有出现,如2018年高考浙江卷第14题。
(2)偶尔在选择题中与虚词混合在一起考查。
如北京卷和重庆卷都采用过此种考查方式。
(3)常与文言文翻译放在一起考查,且实词往往是得分点,如2018年高考课标全国I卷、课标全国II卷均采用了此种考查方式。
2.从考查内容方面看,“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主要涉及五个考查点:一词多义、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词和偏义复词等现象。
其中,前三种是重中之重。
3.从文言实词的根本来源看,高考考查的文言实词基本上都在课本中出现过,重点考查考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高考文言文中出现的相关实词看似与我们学过的课文没有联系,但认真分析后可以看出,这些词的意思与我们学过的课文密不可分。
考向一一词多义例题1.下列加点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修:编纂,编写B.欲勿予,即患.秦兵之来患:担忧,忧虑C.战败而亡,诚.不得已诚:确实,的确D.数.罟不入洿池数:很多【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D项,数(cù):形容词,密,与“疏”相对。
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一)挟澄源、奴子仍下峡路。
至天都侧,从流石蛇行而上。
攀草牵棘,石块丛起则历块,石崖侧削则援崖。
每至手足无可着处,澄源必先登垂接。
每念上既如此,下何以堪!终亦不顾。
历险数次,遂达峰顶。
惟一石顶壁起犹数十丈,澄源寻视其侧,得级,挟予以登。
万峰无不下伏,独莲花与抗.耳。
时浓雾半作.半止,每一阵至,则对面不见。
眺莲花诸峰,多在雾中。
独上天都,予至其前,则雾徙于.后;予越其右,则.雾出于左。
其.松犹有曲挺纵横者;柏虽大干如臂,无不平贴石上,如苔藓然。
山高风,雾气去来无定。
下盼诸峰,时出为碧娇,时没为银海;再眺山下,则日光晶晶,别一区宇也。
日渐暮,遂前其足,手向后据地,坐而下脱;至险绝处,澄源并肩手相接。
度险,下至山坳,暝色已合。
复从峡度栈以上,止文殊院。
(《徐霞客游记·游黄山日记》节选)(二)绍圣元年十二月十二日,与幼子过游白水山佛迹院。
浴于汤池,热甚,其源殆.可以熟物。
循山而东,少北,有悬水百仞.,山八九折,折处辄为潭。
深者缒石五丈,不得其所止。
雪溅雷怒,可喜可畏。
水涯有巨人迹数十,所谓佛迹也。
暮归,倒行,观山烧壮甚。
俯仰度数谷。
至江,山月出,击汰中流,掬弄珠壁。
到家,二鼓矣。
复与过饮酒,食馀甘①,煮菜,顾影颓然,不复能寐。
书以付过。
东坡翁。
(节选自苏轼《记游白水岩》)(三)绍兴二十八年八月三日,欲夕,步自阛阓中出,并溪南行百步,背溪而西又百步,复并溪南行。
溪上下色皆重碧,幽邃靖深,意若不欲流。
溪未穷,得支径,西升上数百尺。
既竟,其顶隐而青者,或远在一舍外,锐者如簪.,缺者如玦.,隆者如营,圆者如壁;长林远树,出没烟靠,聚者如悦,散者如别,整者如载,乱者如发,于冥蒙中以意命之。
水数百脉,支离胶葛,经纬参错,迤者为溪,漫者为汇,断者为沼,涸者为坳.。
洲汀岛屿,向背离合;青树碧蔓,交罗蒙络。
小舟叶叶,纵横进退,摘翠者菱,挽红者莲,举白者鱼或志得意满而归,或夷犹容与若无所为者。
山有浮图宫,长松数十挺,俨立门左右,历历如流水声从空中坠也。
既暮不可留乃并山北下冈重岭复乔木苍苍月一眉挂修岩巅迟速若与客俱尽山足更换二鼓矣。
追游不两朝昏,而东林之胜殆尽。
同行姚黄聪、沈虞卿、周辅及余四人。
三君虽纨绮..世家,皆积岁忧患;余亦羁旅异乡,家在天西南隅,引领长望而不可归。
今而遇此,开口一笑,不偶然矣。
皆应曰:“嘻!子为之记。
”(节选自【宋】]王质《游东林山水记》)【注】①馀甘:橄揽菜。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万峰无不下伏,独莲花与抗.耳抗:抗拒B.时浓雾半作.半止作:兴起C.热甚,其源殆.可以熟物殆:大概D.断者为沼,涸者为坳.坳:地面低洼处【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把握文言实词的能力。
学生应明确实词的本义、引申义、比喻义、假借义,在平时学习的过程中随时总结,不断积累。
具体解题时,应联系上下文,结合具体语境来分析词义。
A项,解释错误,抗,匹敌。
故选A。
名师点睛多义性,是古代汉语中实词的一大特性,但具体到特定的句子中,任凭其词义再多,却只能取其一。
1.语境检验法。
一个词语有再多的义项,在具体的语境中它也只能有一个义项,所以对该词语所处语境的研究就显得十分重要。
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可以将多个义项逐个代入句子,在实际语境中检验每个义项是否符合上下文的意思,逻辑上是否讲得通,意义上能否做到前后连贯、上下贯通。
如第2题中的“发”2.语法检验法。
古代汉语同样符合一定的语法规范,因此,在特定的位置上一个词语的词性就应该是固定的。
我们就可以运用这样的规律来判定词语的词性,从而对词语的义项做出准确的辨析与选择。
比如一个词语既是名词又是动词,当它处在宾语前时,就应该是动词,就只能选择它作为动词时的那个义项。
3.相似比较法。
将多义词所在的句子与平时在课文中所学的类似的句子进行比较、辨析,通过回忆与对比,相同位置上的词语在语法功能上应该具有相同的特性,这样我们也可以由此及彼,触类旁通。
考向二通假字例题1.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A.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B.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C.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D.而予三十年前所主唱之三民主义、五权宪法。
【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通假字。
A项,“冯”通“凭”,乘。
B项,“蚤”通“早”。
D项,“唱”通“倡”,倡导。
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论衡·幸偶篇王充凡人操行,有贤有愚,及遭祸福,有幸有不幸;举事有是有非,及触赏罚,有偶有不偶。
并时遭兵,隐者不中;同日被.霜,蔽者不伤。
中伤未必恶,隐蔽未必善。
隐蔽幸,中伤不幸。
俱欲纳忠,或赏或罚;并欲有益,或信或疑。
赏而信者未必真,罚而疑者未必伪,赏信者偶,罚疑不偶也。
孔子门徒七十有余,颜回蚤.夭。
孔子曰:“不幸短命死矣!”短命称不幸,则知长命者幸也,短命者不幸也。
服圣贤之道,讲仁义之业,宜蒙福佑。
伯牛有疾,亦复颜回之类,俱不幸也。
蝼蚁行于地,人举足而涉之。
足所履,蝼蚁荏笮死;足所不蹈,全活不伤。
火燔野草,车轹所致,火所不燔,俗或喜之,名曰幸草。
夫足所不蹈,火所不及,未必善也,举火行有适然也。
由是以论,痈疽之发,亦一实也。
气结阏积,聚为痈。
溃为疽创,流血出脓,岂痈疽所发,身之善穴哉?营卫之行,遇不通也。
蜘蛛结网,蜚虫过之,或脱或获;猎者张罗,百兽群扰,或得或失。
渔者罾江河之鱼,或存或亡。
或奸盗大辟而不知,或罚赎小罪而发觉:灾气加人,亦此类也。
不幸遭触而死,幸者免脱而生,不幸者,不侥幸也。
孔子曰:“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
”则夫顺道而触者,为不幸矣。
立岩墙之下,为坏所压;蹈坼岸之上,为崩所坠,轻遇无端,故为不幸。
鲁城门久朽欲顿,孔子过之,趋.而疾行。
左右曰:“久矣。
”孔子曰:“恶其久也。
”孔子戒慎已甚,如过遭坏,可谓不幸也。
故孔子曰:“君子有不幸而无有幸,小人有幸而无不幸。
”又曰:“君子处易以俟命,小人行险以徼幸。
”佞幸之徒,闳孺、籍孺之辈,无德薄.才,以色称媚,不宜爱而受庞,不当亲而得附,非道理之宜。
故太史公为之作传,邪人反道而受恩宠,与此同科,故合其名谓之《佞幸》。
无德受恩,无过遇祸,同一实也。
俱禀元气,或独为人,或为禽兽。
并为人,或贵或贱,或贫或富。
富或累金,贫或乞食;贵至封侯,贱至奴仆。
非天禀施有左右也,人物受性有厚薄也。
(原文有删改)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同日被.霜,蔽者不伤被:遭受B.颜回蚤.夭蚤:通“早”,早早地C.孔子过之,趋.而疾行趋:趋向D.无德薄.才,以色称媚薄:少【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文言实词的辨析能力,其中涉及通假字。
A项,由后面的“蔽者不伤”可推知,“被”解释为“遭受”正确。
B项,“蚤”解释为“跳蚤”肯定讲不通,联系《鸿门宴》中的“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再结合下文孔子说的“不幸短命死矣!”可知,这里的“蚤”是“早”的通假字,指的是时间,译为“早早地”。
C项,“趋”如果解释为“趋向”则与“而疾行”在逻辑上讲不通,从语境上来看,这里的“趋”应解释为“礼貌性的小步快走”。
D项中的“薄”与“无”位置相同,语法功能相同,在意义上也是相近的,故解释为“少”正确。
技巧点拨正确解释通假字的前提是能准确找出通假字,那么怎样才能又准又快地找出句子中的通假字呢?1.按通假字字面意思来解释明显不合逻辑。
在翻译一个文言实词的时候,如果按照它的字面意思来解释,发现明显有悖于整个句子的逻辑或句意,那么它极有可能是通假字,这个时候,就要朝着它的形似字或者同音字的方向去思考,这样就能找出该通假字的本字,从而做出正确的解释。
2.明确词性,抓住搭配找通假。
当一个文言实词就其字面的词性来讲,不能与其前后的句子成分很好地搭配的时候,我们可以考虑该字为通假字,该通假字的本字的词性可能与前后成分的搭配非常得当。
如第2题B项中的“蚤”解释为“跳蚤”时不可用来修饰动词“夭”,只有它的同音字“早”才能修饰“夭”,表示“夭”的时间。
检测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再上龚舍人书王安石安抚舍人阁下:前日所与某言者,不过欲计校仓廪,诱民出栗,以纾百姓一时之乏耳。
某之所欲言者,非此之谓也。
愿毕其说,阁下其择焉。
某尝闻善为天下计者,必建长久之策,兴大来之功。
当世之人,涵濡盛德,非谓苟且一时之利,以邀浅鲜之功而已。
夫水旱者,天时之常有也。
仓廪财用者,国家常不足也。
以不足之用,以御常有之水旱,未见其能济焉,甚非治国养民之术也。
伏自庆历以来,南北饥馑相继,朝廷大臣,中外智谋之士,莫不恻然不忍民之流亡殍死,思所以存活之。
其术不过发常平(宋粮仓名)、敛富民,为鱣粥之养,出糟糠之馀,以有限之食,给无数之民。
某原其活者,百未有一,而死者白骨已被野矣。
此有惠人之名,而无救患之实者也。
昔者梁惠王尝移粟以救饥馑,孟子论而非之,所谓“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
”若夫治不由先王之道者,是徒善、徒法也。
且五帝、三王之世,可谓极盛最隆,亦不能使五谷常而水旱不至。
然而无冻之民者,何哉?上有善政,而下有储蓄之备也。
某历观古者以还,治日常少,而乱日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