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高中语文 文言实词推断方法一、语境分析法根据上下文意思推断词义
高中语文 文言实词推断方法一、语境分析法根据上下文意思推断词义
高考链接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其后秦伐赵,拔石城。《廉颇蔺相如列传》 (2001年11题) 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 。” “附”:“归 A.城之不拔者二耳。 附” 。《六国论》拔:被攻取。 B.齐人未附。 附:归附。 C.使老弱女子乘城。 乘:巡视。 D.齐人追亡逐北。 北:指败逃者。
请解析下面红色的字
1、与其使食浮于人也,宁使人 浮于食。——
人浮于事
得俸禄的等级。现指工作中人员过多或人多事少。
浮:超过原指人的才德高过所
2、女也不爽,士贰其行
屡试不爽 爽:差错 屡次试验 都没有差错
3、因遗策——
因循守旧
因(循):沿袭
不少成语源自文言文,可借助这些成语中的意义 来推断文言实词的意义。 ①孙膑期曰:暮见火举而齐发 (不期而遇 约定)
例如:
《鸿门宴》中“范增数目项王”中的“目” 字,它前有状语,后带宾语,用如动词,既不能 理解成“眼睛”,也不能仅理解为“看”,应该 理解为“用眼睛示意” 《促织》中“欲居之以为利,而高其直,亦无 售者”中“高”字上带宾语,用如动词,联系原 文,可推断为“抬高”。
高考链接
2000年全国题第11题。 对下列句子中红色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粜(tià o) ——卖出粮食
• 2007年湖南省试题 • 翻译:身虽瘁臞,犹未有益。 • 补充原文:宓mì 子贱(人名)治单父(地名)。有若 (人名)见之曰:“子何臞也?”宓子曰:“君不 知贱不肖,使治单父,官事急,心忧之,故臞qú 也。”(试题原注:“臞”通“癯”) • 译文:宓子贱治理单父,有若会见他说:“您为 什么瘦了?”路子贱说:“君王不知道我没有德 才,派我治理单父,政务紧急,心里忧愁,所以 瘦了。” • 译文:自己即使憔悴、清瘦,还是没有益处。
自己的过失和错误
比—紧接着,紧挨着
惜—爱惜、爱 往— 向往
• • • • •
党同伐异——伐,攻击; 向同伙,打击不同意见的人。 夙,早;兴:起来;早 夙兴夜寐——夜,晚; 起晚睡。形容勤奋。 。 寤寐求之——寐,睡觉; 寤,醒来 溯洄从之——洄,顺流而下 溯, 逆流而上
接近、趋向
•党,偏袒指结帮分派,偏
兵器 有关;
有关;
动物类 凡“马、牛、羊、 犭、鸟、虫”等与 (行)”等与 人的行为 有关;
3、课堂演练
三军可夺帅, 匹夫不可夺志 (改变)
解释加点的词并翻译划线的句子
天成、长兴之间,岁屡丰熟,中国无事……
异日,(公权)与周樨xī同对,论事不阿,樨为
惴恐,公权益不夺,帝徐曰:“卿有诤臣风,可 屈居谏议大夫。”开成三年,转工部侍郎。
阿谀逢迎 刚正不阿(奉承、 迎合奉承) (公权)议论 政事时不迎合奉承皇上。
②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不速之客,招致,招引 ) ③登高而呼,声非加疾也 (疾风知劲草,强 ) ④每责一头,辄倾数家之产 (求全责备,寻求,寻找 )
⑤势拔五岳掩赤城 ⑥在官清恪,未尝闻私 ⑦吾亦望汝副其心 ⑧召医而尤其故 (出类拔萃,超出) (恪守不渝,谨慎而恭敬 )
(名副其实,符合)
(怨天尤人,责问)
乘彼垝垣,以望复关。《诗· 卫风· 氓》 乘:登上、驾车、乘船、凭借、计算、 量词乘(shèng) 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过秦论》 “败北”,现代汉语词语。
答案:C
2005广东卷
9.对下列句子中红色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乃召晖拜为郎 拜:授官 B.自往候之,晖避不见 候: 等候 C、今而相送,明吾非有爱也 爱:吝惜 D.顾谓掾属曰:“若之何?” 谓:对…… 说 1 、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 2 、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 答案:B 问候 3 、相如至,谓秦王曰:“……”
• 七.字形分析法
• 即根据汉字的构字方法(主要是形
声,会意)来猜测字词的意义。
• 形声字:
形旁:表 示事物的 类别
晴
声旁: 主要起 标声的 作用
注:形声字的义符只能表示某种意思的范围, 而不能标明表声字的具体含义。
主“义”+标“声”= 形声字
• 例如:项、题、颜、颠等字,均以页为义符, 页在这里只表明这些字所表示的事物都是页 (人头)的属类,均与人头有关,并不具体 表示脖子、前额、脸面、头顶的意思。
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
(相同或相反相对)
高考链接
2006湖南卷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 项是 A.国藩陋甚,齿又益衰 齿:年龄 B.若剖肺肝而陈简策 陈:陈述 C.间以婀娜之声 间:间或 D.北枕大江,南薄五岭 薄:接近 C项,从语境看,该句是曾国藩批评“自东汉至隋”, “文人秀士”中“辞多俪语”的不良文风。根据与前句 “亦每缀以排比之句,间以婀娜之声”的结构分析,可 知本句与前句中的“缀”当同属动词,
• 避重就轻——就, 不躲避 • 欲盖弥彰——彰,不掩盖
彰显
•含义相反相对:
小结: 1、找并列结构(看哪部分与哪部 分并列) 2、找并列成分(哪个词跟哪个词并 列) 3、比较推断词义。
观察下列句子,看它们有什么特点?
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 者,秦也,非天下 也
拈轻怕重
言简意赅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此处可译为“间杂” “夹杂”“穿插”等,答案是C 如初中课文《口技》中有“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的用法。
三、语法分析法(根据词在句中的语 法功能推断词义)
句子的结构是固定的,其组合是有规 律的,词在句中所处的语法位置,为我们 推断词义提供了依据。如主语、宾语常由 名词、代词充当,谓语大多由动词、形容 词充当,状语大多由副词充当等。
五、邻词推断法
• • 1 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石》 2 闻大王有意督过之 《鸿》 考:敲打 过:责备 趁:追赶 幸:希望
•
•
3 成益愕,急逐趁之 《促》
4 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 《屈》
六、成语对应法
在成语中保留了大量的文言词义, 我们在掌握了一定量的成语后,便可 以根据一些成语的意义、用法,推断
借助句子内部语境来推断 ①每闻琴瑟之声,则应节而舞 ②(屈原)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
“对”为“回答”之意,故“应”为
“应答” ③所举应法,得其罪辜
“应节”即为“随着节拍、和着节拍”,释为“和着
告发、举报的符合法律
高考链接 2006全国一
8.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是 () A.远与恢素善 善:友好 B.远本倜傥,尚轻侠 尚:崇尚 C.视贫细如子弟 视:爱抚 D.士类益以此多之 多:称赞 答案:C。本题重点考查文言实词在上下文语境中应 选取的义项的判断能力,四个选项实词均为单音节 词语。“视”应为“对待、看待”之意 前四句的翻译为 “何远与萧恢的关系一向很好 何 远本来风流倜傥,喜好行侠仗义 对待贫民百姓如 同子弟 士大夫们更以此赞赏他 ”
文言文中排比句、对偶句、并 列词句等对举的语言现象很多, 在这些句子中,位置对称的词语 一般词性相同、词义相近或相反 相对,这样通过对已知词语的词 义、词性分析,就可以推知未知 词语的词性、词义。
古人行文常讲究对称,处于对应位置的词语往往在意 义上相同、相近或相反、相对的特点 。我们可据之进 行判断。如: 1. “生之有时而用之亡度” 这句话前后正好语意相对,由此,可推断“亡”与 “有”的意思也应相对,当“无”讲。另外,有时亦可 借助整齐的句式,先推断出一个词的词性,进而推断出 这个词的正确意思。如 2.“秦孝公据殽函之固,拥雍州之地”中“固”的含义: 可根据句式整齐这一特点。由“地”推出“固”也应 为名词,可译为“险固的地势”。
出文言词义。
借助平时比较熟悉的成语中的有关词语的 含义来推断.
如1995年全国卷高考题第13题中“以身徇国, 继之以死”中的“徇”的含义,可以联想“以 身殉职”中的“殉”的含义来帮助推断。
下面列举一些课内实词与成语的中某些词的含义 一一构成同义的现象。 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 殚精竭虑。殚、竭:尽 赵奢之伦制其兵—— 不伦不类。 伦:类 夫晋,何厌之有—— 贪得无厌。 厌:同“餍”, 满足 使弈秋诲二人弈—— 诲人不 倦 诲:教导、 指导
请解析:
弄璋: 弄瓦:
2. 隆庆时,绍兴岑郡候有姬方娠.一 人偶冲道,缚至府,问曰:“汝何业?” 曰:“卖卜。”岑曰:“我夫人有娠,弄 璋乎?弄瓦乎?”其人不识所谓,漫应 之曰:“璋也弄,瓦也弄。”怒而责之。 未己,果双生一男一女,卜者名大著。
请解析:
弄璋: 弄瓦:
弄璋:生男 弄瓦:生女
二、结构分析法
解释下列句中“籴dí ” 字的含义:
1、贫民虽平价不能籴。(2001北京卷)
2、郡不产谷实,而海出珠宝,与交阯比境,常通 商贩,贸籴粮食。 (2004全国I)
解析:会意字,上为“入”,下为“米”,整合可知。 解答:籴——买进粮食(翻译:郡中不产粮食,而海
里出产珠宝,同交阯连接,常常互相通商,购买粮食)
A.威自京都省之
B.不审于何得此绢
省:探望。
审:知道。 在句中作什么 樵:打柴。 成分? 信:使者。
C.自放驴,取樵炊爨
D.后因他信,具以白质
“樵”作“取”的宾 语,应为名词,指柴 草。
答案:C
四、联想推断法(联系所学过的 文言实词意义和用法)
高考文言文阅读所考查的实词,其 意义和用法在课本中一般都能找到落脚 点。因此,我们要善于根据课内学过的 知识举一反三,相互比照,辨其异同, 以解决试题中的实词词义问题。
3、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跬”与“小”对应,从足即推断为小步,半步)
4、 追亡逐北
(亡 、北对应,均为溃败。常用“败北”,北即败)
5、 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
(以,对应“用”,被任用)
6、 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 (“腰”与戴对应,动词,腰戴) 7、 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六国也 (族”字义同“灭”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