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小学生的问题行为及其矫正方式的文献综述摘要:学生的问题行为既是学生不良行为,是指学生在个人及其环境、个人与群体、群体与群体之间相互作用过程中,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自我意识等方面所表现出来的与相关法律法规、公民道德基本规范、学生守则、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校规校纪相抵触的反社会反规则的不良心理状态和行为特征。
一个学生具有不良行为习惯,会扭曲他的性格,会影响他的行为;一个学校具有不良行为习惯的学生纠集在一起,会影响教育秩序,败坏校风校貌。
本文主要综合国内近年来对这一方面问题的研究进行论述。
主要从不良行为方式、引起不良行为的因素及对不良行为的矫正方式进行分析。
本文主要综合国内近年来对这一方面问题的研究进行论述。
主要从不良行为方式、引起不良行为的因素及对不良行为的矫正方式进行分析。
关键字:问题行为行为矫正前言:在国外有著名学者约.凯恩斯说过“习惯形成性格,性格决定命运”,在国内有巴金先生的“孩子成功教育从好习惯培养开始。
”由此看来,一个人能自觉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抵制不良行为的习惯,对其成长具有重要的意义;反之,如果他们沾染上了不良行为,轻误入歧途,重的可能毁了他们的一生。
当今中国发展迅速,校园外面的世界繁荣复杂,而以校园生活为主的中小学生人格尚未成熟稳定,对五彩缤纷的世界充满好奇,但对社会的复杂性又缺乏清醒的认识。
他们性格的不成熟性,使他们模仿性强、适应性强,好表现自己,不良行为或多或少在他们身上表现出来。
在这样的关键时期,如果我们不重视给与恰当的行为指导,及时矫正他们的不良行为,那么,他们就得不到正常而健康的发展,行为发展就会遇到挫折,问题行为就逐步固定化、自动化。
这就会使学生个体的行为能力发展走向畸形,使其身心发展不协调,影响他们的全面发展。
对中小学生不良行为的研究,在我们国内很多地方已经开展。
在一些杂志期刊等文中也看到一些研究成果,有一定的研究价值,但比较零碎。
以下是整合近几年对中小学生不良行为及矫正方式的研究文献的归纳。
一、不良行为的现状及表现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止成年人的生活多元化,学生的生活也呈现多元化的现象。
当代中小学生的生活已经不局限在家里和学校里面,而是参加各种各样校外的培训班、比赛等。
但是对学生来说他们还是以学习和日常活动为生活的重心,还是在生活中和学习中体现他们的行为规范,对学生不良行为的研究也是从这两方面入手。
通过对文献的整理和归纳,中小学生的有如下不良行为规范1、懈怠行为:对学习不感兴趣,做事虎头蛇尾,缺乏责任感,无毅力、耐心和恒心2、攻击性行为:表现为打人、骂人、蛮横无理、欺负学生。
3、欺骗性行为:表现为说谎,抄作业,考试作弊,欺骗他人,偷窃。
4、逆反性行为:表现为不服从老师、家长管教,有错不改,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5、破坏性行为:表现为有意破坏公用物品和公共设施行为,如破坏绿地,花草树木,乱扔废纸、垃圾,乱写乱画乱刻,破坏教室桌、椅,损坏书本,课堂上做出各种小动作干扰学生听课。
6、逃学逃夜行为:表现为逃课,不在家或者学校留宿7、社会性不良行为:跟校外人士打架斗殴,吸毒,网络成瘾,观看、收听色情、淫秽的音像制品,赌博等。
二、中小学生不良行为的成因综合文献分析可知,近年来研究者将造成中小学生不良行为的原因归为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其中客观因素主要包括社会因素、家庭因素和学校因素。
结合学生自身原因和外界环境的影响分析他们不良行为的产生,主客观全面分析。
下面是具体的分析。
1、主观因素主观因素是指来自于学生自身的因素。
自尊心的增强和成人感的出现,形成了不正确的价值观,导致他们常抱怨、甚至批评父母、教师和社会。
当父母拒接打给孩子的电话,严禁孩子单独外出自由活动时;当家长批评他们,并把他们与优秀的亲戚子女作比较,逼他们用功读书时,他们对家长不满。
当他们受到老师的当众批评时,他们会因自尊心受到伤害而感到没面子,继而产生逆反情绪,与父母或是教师发生冲突,有的学生竟对父母的责骂训斥进行反抗。
自我意识的出现,形成了他们偏激、扭曲的个性。
他们因知识、思考能力的局限,对人对事的评价常常是偏激的,不成熟的,常常以自我为中心。
比如看到好朋友被人欺侮,他们会挺身而出打抱不平。
却没想过谁对谁错,也没思考过用其它好的方式来解决问题。
性意识的觉醒,导致了他们的恐慌和盲目表现,常引发一些超常行为的发生。
随着生理发生的变化,青春期性心理开始萌动,他们内心不安、恐慌,同时他们把过多的精力放在了吸引异性的举止上。
有时,他们为了在异性面前表现自己,常常做些超常行为。
2、客观因素学生处在这个复杂多变的社会里,必然要受到来自于家庭、学校、社会等各个方面的影响。
2.1社会因素社会风气与中学生的关系就像自然气候与植物的关系一样。
社会情况发生了复杂而深刻的变化,经济成分和经济利益的多样化,社会生活方式的多样化,社会组织形式的多样化,就业岗位和就业方式多样化日趋明显,这些巨大而深刻的变化客观上势必对人们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造成或多或少的影响。
同时,历史传统文化中的渣滓糟粕未能在短期内得以消除,以及人性中共有的许多弱点的客观存在,也导致人们一些不良行为的形成和延续的条件得以强化,从而使一些不良行为现象在许多部门和单位、组织群体、个人身上漫延开来,有所区别的仅仅是其发生的范围和频率有所差异而已。
社会文化背景、社会现象、社会风气,以一种无形的力量冲击着初中生,使他们在逐渐形成理想、信念、需要、动机、兴趣、世界观等心理品质时受到深刻的影响。
健康的社会环境,有助于中学生健康发展,而不健康的腐朽没落的社会信息,就会造成种种危害,如暴力电视或电影会引起中学生攻击和犯罪行为:社会一些不良风气使一些中学生的心理受到了扭曲,难以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一些非法、违法营业的网吧正在一点点腐蚀着青少年的心灵:初中生盲目地向那些所谓偶像学习以致认为读书无用,也导致他们产生了许多不良行为,严重地影响他们的健康成长2.2家庭因素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人类社会生活的基本组织形式,是青少年最初学到知识,生话技能和养成良好习惯的第一场所,一个人从出生到成人,大部分时间都是在此度过的,这一时期是决定一个人心理,性格和素质的关键时期。
良好的家庭环境,尤其是父母的思想文化素质,教育态度和方法以及家庭结构对塑造孩子的个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他们一言一行无不耳濡目染地影响着孩子、塑造孩子,而不当的家教方式和家庭氛围往往会导致孩子不良行为的出现。
2.2.1 家庭残缺不全家庭结构不全、父母不全、父母离异、分居、父母一方死亡的或者一方去向不明的等等,此外还有婚外情,包二奶、非法同居、第三者插足等残缺家庭,这些残缺不全的家庭,必然令子女在情感上、精神上造成不同程度的伤害,父母感情不和或家庭紧张、孩子们就会抑郁、自卑、孤僻、缺少主动精神、因得不到父母关爱,久而久之他就散慢,为所欲为,就寻求吸烟、网吧、打麻将来填补自己的空虚、旷课、夜不归宿、偷窃等行为也就随之滋生出来了。
2.2.2 父母的品行示范榜样是最好的老师。
父母的文化素质和道德修养直接影响着孩子的成长。
未成年人好奇心强、自控差、分辨能力差,但效仿能力强,作为孩子第一任老师的父母,你们的举动一言一行都有“示范”榜样作用,你们说脏话,他们以为这是豪爽;你们作风不检,他们以为是潇洒;你们参加打架斗殴,他们以为是讲义气;你们坑蒙拐骗,他们以为是有能耐。
2.2.3 教育方式简单。
现在很少父母在研究教育子女方法上花工夫了:一则是无暇研究,他们大多忙于生计;二则是无心研究,他们则整天沉迷于买“黑市六合彩”,在“四方城”度时。
所以教育子女趋于简单化:一是溺爱型,二是严厉型,三是缺少心灵沟通型。
这三种教育方式都是非常不当的,溺爱势必造成孩子任性、自私、怕苦、脆弱、不团结等性格特征,只要他喜欢,什么都干,谁也管不了。
如看电视绝对可以看到半夜三更、只要他心情不好,就可以随意辱骂他人,从不把父母或长辈看在眼内。
又如严厉型,在溺爱的同时,这种家庭教育方式往往又表现出家庭期望值过高的心理,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恨铁不成钢。
只要不达到他们的期望,就秉承“不打不成材”的信条,对孩子缺乏耐心的教育,不是找出症结所在,而是采取最原始的打、骂、挨、冻的方式进行严厉的教育。
其实这种教育方式不但不显效,反而造成孩子反叛、反抗、凶恶的性格。
中小学生夜不归宿、聚众斗殴、打架的行为大多与此有关。
最后说说缺少心灵沟通型吧!日常生活中,最常听到的必然是:“吃饱了吗?学习好吗?身体好吗?”那几句不着边际的话语。
父母关心孩子的起居饮食无疑是好的,但孩子更需要的是心灵的对话。
因为没有正确的沟通方式,没有平等的交流地位,子女不愿与家长对话,因为缺少沟通,形成思想隔阂。
而家长对子女的思想行为又无从了解和掌握,更谈不上促膝谈心,润物细无声了。
2、3学校因素中小学生的不良行为大多在学校形成和暴露出来,所以作为专事教书育人的专门机构学校起着桥梁的作用。
师者,所谓传道授业解惑者也。
然而现在不少学校为片面追求升学率,而忽视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法制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等。
殊不知,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性格波动性大,抗衡能力低,易诱惑,遇到不良外界因素刺激、容易反叛、反抗。
这样两方面的因素一旦结合,就极易导致中小学生的不良行为的出现。
如果学校仅是采取停课,写检讨,变相体罚等方式来作为对策,往往引起学生的反感和抵触。
有的老师对学生成长过程中的一点缺陷,不惜公开暴露他们的隐私。
如拆信件,在班上公开谁和谁好,且嘲讽他们的人格,根本不顾及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
如果学生长期在误解,冷嘲热讽的环境成长,就会造成了很多人格障碍。
这些成绩不好的学生,在学校成了被侮辱嘲讽的对象,他们就痛恨读书,上学对他们来说是负担,是不得已而为之。
由于对上学无兴趣,上课无兴趣,就玩小动作,东张西望,或故意捣乱课堂纪律,他们越是这样,越遭到老师的批评、训斥、同学们的冷眼和藐视,久而久之他们就被孤立起来。
他们在班上没有市场,出于求偶的本能,他们渴望找到适于自己的环境,找到没有歧视、平等相待伙伴,于是乎各班的后进生很快就同声相求,志趣相投的结伴同群,互相影响,打群架的学生大多由此而发来的。
如果在校园里找不到“知音”,他们则走上社会寻求“友爱”。
他们夜不归宿,到处逛游,几乎什么勾当都有可能干。
一、不良行为的矫正方式行为矫正又称行为改变或行为治疗,是通过学习改正人们不良行为习惯的一种技术,如对正常儿童口吃、发脾气、厌学、说谎、言行不一等不良行为的治疗,或对成人酗酒等行为的矫正。
行为矫正主要是借助行为改变的规律对问题行为进行治疗,或者使个体形成更有利于适应环境的行为。
以下是近年常用于矫正中小学生不良行为的方式。
1、榜样法定义:以某个个体或某个团体的行为为榜样,让儿童通过观察、收听、阅读或操作等途径而改变自己的行为,从而使儿童形成与榜样相同的动作、思想、态度或是语言表达等特性,这种行为改变技术被称为“榜样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