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胃食管反流病

胃食管反流病


• LES部位的结构受到破坏可使LES压下降,如贲门 失驰缓症手术后易并发反流性食管炎。 • 一些因素可导致LES压下降
– 如某些激素(如缩胆囊素、胰升血糖素、血管活性肠肽 等) – 食物(如高脂肪、巧克力等) – 药物(如钙拮抗剂、地西泮) – 腹内压增高(如妊娠、腹水、呕吐、负重劳动等) – 胃内压增高(如胃扩张、胃排空延迟等)
• 但频繁出现与吞咽无关的一过性LES压下 降(transit LES relaxation , TLESR)也会 造成胃食管反流 • TLESR是指非吞咽情况下LES自发性松弛 ,其松弛时间明显长于吞咽时LES松弛时间 。TLESR即是正常人生理性胃食管反流的 主要原因,也是LES静息压正常的胃食管反 流病患者的主要发病机制。
病因和发病机制 (Etiology and pathogenesis )
• 胃食管反流病(GERD)是由多种因素造成的 消化道动力障碍性疾病。胃食管反流病的 主要发病机制是抗反流防御机制减弱和反 流物对食管粘膜攻击作用的结果。
一、食管抗反流机制减弱
(一)抗反流屏障减弱:正常时,胃食管交 界的解剖结构有利于抗反流,称之为抗反 流屏障,包括食管下括约肌(lower esophageal sphincter, LES)、膈肌、膈肌 角、膈食管韧带、食管与胃底间的锐角( His角)等,上述各部分的结构和功能上的 缺陷均可造成胃食管反流,其中最主要的 是LES的功能状态。
食管 pH3.0 pH1.6 食团 pH4.7
Fletcher, Gastroenterology 2001;121:775
• LES是指食管末端约3-4cm长的环形肌束 。正常人静息时LES压为10-30mmHg,为 一高压带,防止胃内容物反流入食管。吞 咽时LES松弛,使食物通过进入胃腔。 正 常人餐后有少量胃食管反流,但由于抗反 流防御机制的存在,这种生理性胃食管反 流时间短暂,不损害食管粘膜,常无症状 。
胃食管反流病 (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
概述
• 胃食管反流病(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 GERD)是指胃十二指肠内容物反 流入食管引起烧心(heartburn)、反酸 (acid regurgitation)等症状,可引起反流性食 管炎(reflux esophagitis, RE),以及咽喉 、气道等食管以外的组织损害。
二、反流物对食管粘膜攻击作用
• 在食管抗反流防御机制下降的基础上,反流物刺 激和损害食管粘膜,其受损程度与反流物的质和 量有关,也与反流物与粘膜的接触时间、部位有 关。胃酸与胃蛋白酶是反流物中损害食管粘膜主 要成分,可引起食管粘膜充血、水肿、糜烂、溃 疡。 • 近年对胃食管反流病监测证明存在胆汁反流,非 结合型胆盐、胰酶也可成为主要的攻击因子,而 导致食管粘膜的损害。又称为碱性反流性食管炎 (Alkaline reflux esophagitis)
1999年全国反流性食管病研讨会标准 反流性食管炎的基本病理改变 ①食管鳞状上皮增生 ②粘膜固有层乳头向表面延伸,达上皮层厚度的 2/3,浅层毛细血管扩张,充血和/出血。 ③上皮层内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浸润 ④粘膜糜烂或溃疡形成,炎性细胞浸润,肉芽组织 形成和/纤维化 ⑤出现Barrett食管改变 •
• (三)食管粘膜抵抗力下降:反流物进入食管后 ,还可以凭借食管上皮表面粘液、不移动水层和 表面HCO-3、复层鳞状上皮等构成上皮屏障,以及 粘膜下丰富的血液供应构成的后上皮屏障,发挥 其抗反流物对食管粘膜损伤的作用。因此,任何 导致食管粘膜屏障作用下降的因素(长期吸烟、 饮酒、浓茶以及抑郁、紧张等),将使食管粘膜 不能抵御反流物的损害。因此,食管粘膜屏障作 用下降在反流性食管炎发病中起着重要作用。
• (二)食管对反流物清除能力下降 • 正常情况下,一旦发生胃食管反流,大部 分反流物通过1-2次食管自发性和继发性 蠕动收缩将食管内容物排入胃内,即容量 清除,是食管廓清的主要方式。剩余的则 由唾液缓慢地中和及坐位或立位时的反流 的自重影响。故食管蠕动和唾液产生的异 常也参与胃食管反流病的致病作用。
三、食管以外的损害
• • • • 呼吸系统:咽喉炎、哮喘、吸入性肺炎 食管源性胸痛: 食管冠状动脉综合征: 小儿:反复出现呼吸道和肺部感染
GERD:发生机制
酸-蛋白酶的侵袭 使细胞间连接减弱 导致细胞间隙增宽 致使酸渗入
神经末梢Orlando紧密的 细胞连接细胞间隙增宽 酸 蛋白酶 碳酸氢盐
病理 Pathology
• 长期反复胃食管反流可引起食管粘膜充血
、水肿、糜烂、溃疡、增厚转白、瘢痕狭 窄等。病变主要在食管下段,部分病人可
涉及食管中段。Barrett 食管是指食管与胃 交界的齿状线2cm 以上出现柱状上皮替代 鳞状上皮。组织学表现为特殊型柱状上皮 、贲门型上皮或胃底型上皮。内镜下典型 表现为:正常呈现均匀粉红带灰白色的食管 粘膜,出现胃粘膜的橘红色,分布可为环
胃食管反流病(GERD)在欧美国家比较常见,人群中约7%-15%有 胃食管反流症状,发病随年龄增加而增加,40-60岁为高发年龄, 男女发病无差异,但反流性食管炎(RE)中,男性多于女性(2-3:1 ),且男性更易发展成Barrtt esophagus。 • 胃食管反流病(GERD)在北京、上海两地的患病率为5.77%,反流 性食管炎为1.92%,低于西方国家,病情亦较轻。有相当一部分胃 食管反流病(GERD)患者内镜下可无食管炎表现,这类胃食管反 流病又称为内镜阴性的胃食管反流病或称非糜烂性反流病(nonerosive reflux disease, NERD) •
胃食管反流病的流行病学


胃食管反流病 ◆ 西方国家20%-40% ◆ 亚洲国家5%-17%,并有上升的趋势 ◆ 我国 5.77% 反流性食管炎 ◆ 西方国家10%-20% ◆ 日本16.3%



我国1.92%


烧心 ◆ 美国42% ◆ 北欧国家38% ◆ 意大利9% Delaney BC,et al.Aliment Pharmacol Ther,2004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