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化工原理新型分离技术-膜分离

化工原理新型分离技术-膜分离

ES)微滤膜 具有良好的化学稳定性和热稳定性,

耐辐射,机械强度较高。
含 聚偏氟乙烯膜(PVDF)、聚四氟 氟 乙烯膜(PTFE)、聚全氟磺酸 材 料
化学稳定性好,耐高温。如PTFE膜, -40~260oC,可耐强酸,强碱和各 种有机溶剂。具疏水性,可用于过滤 蒸气及腐蚀性液体。
P2 P3
膜过程的一些术语
1
2 3
浓差极化:在膜分离过程中, 一部分溶质被截留,在膜表 面及靠近膜表面区域的浓度 越来越高,造成从膜表面到 本体溶液之间产生浓度梯度,
这一现象称为“浓差极化”。
Cf Cm Cp
浓差 膜层 渗透侧
极化层
极化层
膜过程的一些术语
传递阻力:
1)膜阻Rm:与膜本身的结构有关,包含膜层到支撑层的 传递阻力;
膜过程的一些术语
通量衰减系数m:由于过程的浓差极化、膜的压密、膜污 染等的影响,使得通量随时间的变化
膜过程的一些术语
推动力: 1)对多孔膜而言,在对流流动的情况下,传质推动力是 膜两侧的压力差。
P1
P=(P1+P2)/2-P3
膜压降:P1-P2,是由于流体流动引起的。 2)对致密膜而言,推动力为膜两侧的化学势之差。
在其它工业废水处理中的应用
❖造纸工业的黑水和白水处理、纺织废水中PVA 回收等。
上海宝钢集团公司冷轧线
设备处理能力为:6万m3/年,油截留率大于99.9%,水回用率大于90%,回收油120吨 /年
钢铁冷轧乳化液废水处理回用技术
项目 设备折旧费用 (元)
能耗费用 (元) 人工费用 (元)
维修 (元) 清洗剂费用(元)
1827年Dutrochet引入名词渗透(Osmosis); 1861年Schmidt提出超滤概念; 1864年Traube成功研制了人类历史上第一张人造膜(亚铁氰化铜膜) 1918年Zsigmondy提出了商品微滤膜的制备方法,并将其应用于微
生物、微粒等方面的分离和富集; 1950年W.Juda成功研制了第一张具有实用价值的离子交换膜; 1960年Loeb 和Sourirajan研制出第一张不对称的醋酸纤维素反渗
取出,能提高反应速率或提高产品质量。
从20世纪初到20世纪90年代,膜技术基本已经从实验室 步入工业化,并在水处理、食品工业、环境保护、化工与 石油化工、电子、冶金、国防……等领域得到成功的应用。 目前全球膜产业的规模超过百亿美元,正以年30%的速 度递增着。
膜的应用
海水淡化 工业废水处理 城市废水资源化
常用膜分离技术的基本特征
项目 膜类型 操作压力 分离机理 适用范围
技术特点
不足之处
微滤 对称微孔膜 0.01 MPa~颗粒大小、含微粒或菌体溶 操作简便,通水量大,工 有机污染物的分
(MF) 0.02~10μm 0.2 MPa
形状
液的分离 作压力低,制水率高。 离效果较差。
超滤 不对称微孔膜 0.1 MPa ~颗粒大小、有机物或微生物 (UF) 0.001~0.1μm 0.5 MPa 形状 溶液的分离
透膜,导致了膜分离技术进入了实用和装置的研制阶段; 1967年以后在美国、丹麦、日本等国出现了多家膜及其组件的生产
厂家,逐渐开始了膜分离技术的规模应用。
膜的发展历史
我国1958年开始研究离子交换膜和电渗析,1966年 开始研究RO、UF、MF、液膜、气体分离等膜分离过 程应用与开发研究。80年代后期又陆续开展了渗透汽 化、膜萃取、膜蒸馏和膜反应等新膜过程的研究,并 着手进行膜技术的推广应用工作。
国家
德国 德国 荷兰 美国 美国 美国 美国 德国 德国/荷兰
年代
1920 1930 1950 1955 1960 1960 1979 1981 1982
应用
实验室用(细菌过滤器) 实验室用 人工肾 脱盐 海水脱盐 大分子物质浓缩 氢回收 水溶液浓缩 有机溶液脱水
膜的分类
膜材料
材料
特点
纤 二醋酸纤维素 (CDA)、三醋酸 成孔性、亲水性好、价廉易得,使用
“谁掌握了膜技术,谁就 掌握了21世纪的未来”
膜的简介
特征:具有选择性分离的功能薄膜
材料,以及以其为核心的装置、过 程、工艺的集成与应用。
特点:
浓缩液
无相变、低能耗

高效率、污染小
透 液
工艺简单、操作方便
便于与其它技术集成
进料液
膜的发展历史
1748年Abble Nelkt 发现水能自然地扩散到装有酒精的猪膀胱内, 首次揭示了膜分离现象;
膜元件
膜元件
膜组件
一、板框式
1 - 轴芯 2 - O型环 3 - 垫圈 4 - 固定材 5-网 6 - 护罩 7 - 外层材 8-膜 9 - 内层材 10 - 固定 材
二、圆管式
圆管式膜组件的机构主要将 膜和支撑体均制成管状。
三、螺旋式膜组件 螺旋卷式膜组件是将做好的平板膜密封成膜袋,在两膜
国内主要的膜研究和推广单位: 1)气体分离: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天邦膜公司) 2)液体分离:杭州水处理技术中心(西斗门公司)
天津纺织工学院(膜天公司) 3)无机膜:南京工业大学(久吾高科)
中国科技大学
膜的发展历史
膜过程
微滤 超滤 血液渗析 电渗析 反渗透 超滤 气体分离 膜蒸馏 全蒸发
/荷兰 19301950195 519601960197 9198
与微滤技术相似。
与微滤技术相似。
纳滤 带皮层不对称复 0.5 MPa ~优先吸附、硬水或有机物溶 可对原水进行部分脱盐和 常需预处理,工作 (NF) 合膜1~50 nm 2.5 MPa 表面电位 液的脱盐 软化,生产优质饮用水。 压力较高。
反渗透 (RO)
带皮层不对称复 合膜<1 nm
1.0 MPa 10 MPa
油回收费(元) 水回收费(元) 总费用 (元)
国产陶瓷膜(元/m3) 3.39 1.55 0.69 0.27 0.22
-2.25 -0.9
2.97
进口有机膜(元/m3) 18 9 1.4 1.0 4.0
-2.25 0(水质不稳定)
31.15
说明 1:年处理10万吨冷轧乳化液废水设备,采用国产陶瓷膜300 万元人民币(武钢),进口有机膜设备200万美元(宝钢,1988 年),成本仅是其1/10。
选择性:将混合物总的组分分离开来的能力。 1)液体分离的选择性常用截留率表示:
R=1-Cp/Cf 2)气体分离或有机溶剂混合物的分离常用分离因子表示选
择性:A/B=(yA/yB)/(xA/xB),其中y表示渗透侧各组分的浓 度,x表示原料侧的浓度。当A/B等于1,表示无法实现分 离目的,大于1表示A组分通过膜的速度大于B组分。
2)浓差极化阻力Rc:由于被截留组分在膜面浓度的增大 而引起的;
3)推动力的损失:进料侧和渗透侧的压力损失; 4)膜污染阻力:由于物料中的成分对膜产生吸附、堵塞、
以及沉积等现象而引起的。
Rm 膜管本身阻力 Ri 膜孔内污染阻力 Rg 凝胶层阻力 Rc 浓差极化阻力
膜污染
Cg
C
u
Cb
Rm Ri
维 纤维素 (CTA)、硝化纤维素(CN),温度范围较广,可耐稀酸,不适用于
素 混合纤维素(CN-CA)、乙基纤维 酮类,酯类、强酸和碱类等液体的过
素(EC)等。
滤。
聚 尼龙-6(NY-6)、尼龙-66(NY-66)、 具亲水性能,较耐碱而不耐酸,在酮、 酰 芳香聚酰胺(PI)、芳香聚酰胺酰 酚、醚及高相对分子质量醇类中,不 胺 肼(PPP)、聚苯砜对苯二甲酰 易被浸蚀,孔径型号也较多。
~优先吸附、海水或苦咸水的 溶解扩散 淡化
几乎可去除水中一切杂 质,包括悬浮物、胶体、 有机物、盐、微生物等。
工作压力高;制水 率低;能耗大。
原理
RO membrane UF membrane
NF membrane MF membrane
原理 动漫
膜过程的一些术语
通量:在一定操作条件下,单位时间通过单位面积膜的体 积流量。单位L/m2.h
舰艇淡水供应;战地医院污水净化;低放射性水处理;野战供水
膜技术用于生物质资源开发
传统过程:发酵速 率低、能耗大
纤维素
发酵
蒸馏
蒸馏
脱水
7 wt%乙醇
42 wt%乙醇
93 wt%乙醇
99.8 wt%乙醇
980 kcal/l
350 kcal/l
1380 kcal/l
膜生物反应 器:实现连 续生产,降
透 醇
(1) 分散得很细的固体,特别是与液体密度相近,胶状的可 压缩的固体微粒; (2) 低分子量的不挥发的有机物、药物与溶解的盐类; (3) 对温度、酸碱度等物理化学条件特别敏感的生物物质。
涉及气体分离、水溶液分离、生化产品的分离与纯化等操作 的食品和饮料加工过程、工业污水处理、大规模空气分离、 湿法冶金、气体和液体燃料的生产及石油化工制品的生产等。
膜分离技术及其应用
膜分离发展过程和趋势
反 超 微透 渗 滤 滤析 透
膜 反 活闸 应 化膜 器 传 递
电 渗 控析 制 气释 体放 渗分 透离 双极汽化 液膜 膜
低增长 高增长 可用?
膜的简介
定义: 具有选择性分离的功能 薄膜材料。
水 小分子 大分子 料液

渗透液
“21世纪的多数工业中, 膜技术扮演着战略的角色”
各种膜组件的优缺点比较
组件
优点
缺点
板框 式
螺旋 卷式
管 式
保留体积小,操作费用低的压 力降,液流稳定,比较成熟
设备投资低,操作费用也低, 单位体积中所含过滤面积大, 换新膜容易
易清洗,单根管子容易调换, 对液流易控制,无机组件可在 高温下用有机溶剂进行操作并 可用化学试剂来消毒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