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学:研究大气中各种现象的成因和演变规律及如何利用这些规律为人类服务的科学农业气象学:研究农业生产与气象条件相互作用及规律的一门学科太阳常数:在地球大气上界,日平均距离上投影到垂直于太阳光线平面上的太阳辐射强度太阳高度角:太阳光线与地表水平面之间的夹角昼长:(可照时数)是日出到日落的时间光照时间:可照时数+曙暮光时间可照时数:是不受任何遮蔽时每天从日出到日落的总时数日照时数:太阳直接辐射地面的时间日照百分率:实照时数与可照时数的百分比大气量:太阳光通过大气路径的长度与大气铅直厚度之比,没有单位透明系数:透过一个大气量后的太阳辐射强度与透过前的太阳辐射强度之比太阳直接辐射:单位时间内以平行光形式投射地表单位水平面积上的太阳辐射能散射辐射:阳光被大气散射后,单位时间内以散射光形式到达地表单位水平面积上的太阳辐射能太阳总辐射:太阳直接辐射强度和天空散射辐射的强度之和太阳辐射总量:某时段内地面接受的太阳直接辐射和天空辐射的总和大气逆辐射:大气辐射中向下到达地面的这一部分辐射地面有效辐射:地面辐射与被地面吸收的大气逆辐射之差地面辐射差额(地面净辐射、地面辐射平衡):在单位时间内,单位面积地面所吸收的辐射与放出的辐射之差光合有效辐射:能被植物吸收用于光合作用,形成有机化合物的太阳辐射波谱区光饱和点:当光照度超过一定的限度时,光照度继续增大,光合效率不再增加时的光照度光补偿点:植物呼吸作用与光合作用强度相等时的光照度光照度:也称照度,单位面积上接受的光通量,单位是lx,勒克司容积热容量:单位体积的物质,温度变化1°C所需吸收或放出的热量温度日较差:一日之内最高温度和最低温度之差温度年较差:一年中最热月平均温度和最冷月平均温度之差积温:某一时期日平均气温总和活动积温:某一生育期活动温度的总和,称为活动积温有效积温:生物某一生育期有效温度的总和干绝热变化:不与外界发生热量交换的状态变化过程大气稳定度:在静力平衡状态的大气中,空气团受到外力的扰动后,大气层结有使其返回或远离原来位置的趋势或程度水气压:空气中有水汽所产生的分压强称为水汽压饱和水汽压:水汽含量恰好达到某一温度条件下的最大限度,这时的水汽压为饱和水汽压相对湿度:传统上,把空气中的实际水汽压与同温下饱和水汽压的比值,用百分数来表示饱和差:同温下的饱和水汽压和实际水汽压之差露点温度:在空气中水汽含量不变和气压一定的条件下,通过降低温度而使空气达到饱和时的温度降水量:是指从大气中降落到地面后未经蒸发、渗透和径流而在水平面上积聚的水层(或固体融化后)厚度蒸发量:是指在一定时段内,水分经蒸发而散布到空气中的量低压:由一组闭合等高线构成的低值区域,高度值由中心向外递增高压:由一组闭合等高线构成的高值区域,高度值由中心向外递减气压梯度力:由于气压梯度力而作用于空气块上的力地转偏向力:因地球自转使空气质点运动方向发生改变的力季风:盛行风向有明显的变化,且这两种风向的性质和它们所带来的天气现象都有明显差别的风大气环流:是大范围的大气层内具有一定稳定性的各种气流运动的综合现象地转风:指自由大气中空气作等速直线的水平运动气团:是指气象要素水平分布比较均匀,垂直分布基本一致的大范围的空气团。
锋:两个性质不同气团之间的狭窄过渡带冷锋:在锋面移动过程中,冷气团起主导作用,推动锋面向暖气团一侧移动的锋静止锋:当冷暖势力相当时,锋面的移动十分缓慢或在原地来回摆动的锋气旋:气旋是指在同一高度上中心气压比周围低、占有三度空间的大尺度涡旋反气旋:是指在同一高度上中心气压比周围高、占有三度空间的大尺度涡旋热带气旋:是发生在热带或副热带洋面上的低压涡旋寒潮:大规模的强冷空气气候:一地某一时段内多年的大气统计状态小气候:任何一个地区内,由于其下垫面性质的不同,从而在小范围内形成一种与大气候不同特点的气候设施农业:是采用一定的人工设施和工程技术手段来改变自然环境,在环境可控的条件下进行的一种高产、高效的现代农业生产方式,因此又被称为可控农业干旱:是一种长时期降水偏少,造成空气干燥、土壤缺水、水源枯竭,影响农作物和牲畜正常生长发育而减产的现象。
洪涝:是某一地区、某一时段内降水量、地表蓄水量、土壤含水量等比常年明显偏多而对农业生产造成的危害。
霜冻:在植物生长季内,由于土壤表面、植物表面及近地气层的温度降到0度以下,引起植物遭受冻害或者死亡的现象。
冻害:是指越冬作物、经济林果木以及人畜在越冬期间遇到较长时间的低温或剧烈降温(最低气温在 0 ℃以下,有时可达-20 ℃以下),引起体内结冰或躯干冻伤,丧失生理活力,继而造成整体死亡或部分伤亡的现象。
1.农业气象研究对象和方法?(1)对象:农业生物和农业生产过程对农业气象条件的要求与反应;农业生产对象和农业技术措施对农业气象条件的反馈作用。
(2)方法:分期播种法;地理播种法;田间实验法;植物人工气候室法;统计学方法;数理模拟方法;遥感法。
2.大气在铅直方向上分层的依据,可分为哪几层?五层。
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层、散逸层3.对流层的特点?特点:(1)气温随高度的升高而降低(2)空气具有强烈的垂直运动和不规则的乱流运动(3)大气中的云、雾、雨、雪等主要天气现象都发生在对流层(4)对流层的各种气象要素水平分布不均匀1.昼夜长短变化和季节更替的根本原因地球昼夜不停地进行着两个基本运动:一是绕自身轴的运动为自转,产生昼夜交替。
二是绕太阳的运动为公转,产生了四季轮换。
2.昼长随季节、纬度的变化规律?北半球:①相同纬度,昼长随季节变化,冬短夏长,春秋介于二者之间。
②夏半年昼长随纬度的升高而加长,在北极圈出现极昼现象。
冬半年昼长随纬度的升高而缩短,在北极圈内出现极夜现象。
春秋分昼长不随纬度变化,全球均昼夜平分。
3.太阳高度角(h)的日变化、年变化和随纬度的变化日变化:早晨,h最小,然后h慢慢增大,中午时h最大,然后h又慢慢减小,到傍晚时h又变到最小。
年变化:北半球在夏至日h最大,然后慢慢减小,冬至日h最小,然后又向夏至日慢慢增大。
在南半球则相反。
随纬度变化:h在南回归线和北回归线之间最大,由赤道向两极递减,南极圈和北极圈内最小。
4.影响到达地面的太阳直接辐射强度的因素太阳高度角、大气透明度、大气量、纬度、海拔、坡度、云5.各光谱成分的农业意义①紫外辐射:抑制作物生长,杀死病菌孢子。
可增加果实含糖量,促进果实成熟。
②可见光辐射:可见光能被细胞中的叶绿素吸收,进行光合作用。
其中的蓝紫光作用下的光合产物,蛋白质较多,红橙光作用下的光合产物,碳水化合物较多③红外辐射:红外辐射对植物的光周期有作用6.正午时刻太阳高度角的计算式?正午太阳高度角:h=90’—φ+бб=23.5sinN’Ф为观测点纬度7.什么是植物的光周期现象,长日照植物、短日照植物的定义与特点①光周期现象:植物对日照长短的规律性变化的反应,称为光周期现象②长日照植物:短于其临界日照长度的日照才能开花的植物。
③短日照植物:长于其临界日照长度的日照才能开花的植物。
3.土壤温度的日变化和年变化特点⑴日变化:土表温度日较差最大,越向深层越小,白天吸热越多的地区和季节,向下传递的热量多,日变化消失层深。
⑵年变化:土壤的年变化随深层的增加而减小,随纬度而不同,在低纬度一年地面太阳的辐射总量变化不大。
4.影响温度变化的因子主要有哪些土壤温度、土壤颜色、土壤机械组成和腐殖质、地面覆盖物、地形和天气条件5.比较:水体与陆地温度的日变化①水体:日变化中,水面最高温度出现在午后15—16时,最低温度出现在日出后2—3h。
年变化中,水面温度极值出现的时间,深水湖和内海要比陆地滞后一个月左右。
水面最高温度出现在8月;最低温度出现在2—3月。
水面温度日较差和年较差都比地面温度要小。
②陆地:白天日出后温度上升。
12时,地面储存热量还在增加,地温继续升高到了午后一定时间以后,地表温度开始下降。
13时地面温度最高。
9.用地面热量平衡方程解释沙漠空气温度变化特点在干燥的沙漠地区,因蒸发耗热少,白天和夏天温度高,温差大。
6.地面热量平衡方程,各项的意义?土壤、空气与水的热量交换特点①R=P+B+LE R:辐射差额,为土壤吸收的净辐射热量P:土壤和空气间的热交换量B:土壤分子传热导通量LE:水相变化时地表面得、失的热量②特点:除分子热传导、辐射和对流外,还存在着平流、乱流和因水的相变而引起的热量转移形式。
7.如何判别大气静力稳定度(Ti为气块温度,T为周围温度)当Ti>T则a>0,气块加速远离原来位置;当Ti<T则a<0,气块减速回到原来位置;当Ti=T则a=0,表示为中性层,垂直运动不会发展。
8.积温在农业中的应用及其局限性?应用:①农业气候热量资源的分析②作物引种的科学依据③农业气象预报服务局限性:①积温学说的假定:其他因子对生物的影响实际上是既复杂又综合的,另外,温度对发育进程的的影响也不完全是线性的。
②环境因素的干扰:环境因子的差异自然会对积温的稳定性产生较大的影响。
日较差、辐射的强弱等。
③生物之间的差异:生物个体之间的差异会造成对环境反应的差异。
④人为造成的误差:人为的影响主要有发育期的观察、温度资料的取得及计算上的误差等。
10.温度和农业生产的关系(植物的三基点温度、农业界限温度植物的影响)①三基本点的影响:植物、变温动物和微生物都是在某种适温下生命活动最为活跃,在最低,最高温度以外生物停止生长发育,但能维持生命。
超出这范围就会发生不同程度的危害和死亡。
②农业界限温度:其标志着某些物候现象或农事活动的开始,转折或终止的日平均温度。
2.土壤蒸发的过程、影响因素及防止蒸发的方法①过程:一种是蒸发直接发生在土壤表面,另一种是水分在土壤中某层次进行蒸发之后,水汽通过土壤的空隙到达表面逸出土表。
②影响因素:主要取决于土壤含水量和土壤结构。
③防止蒸发的方法:保持土壤有效水分,在土壤变干以前可以扒松表土,以切断毛细血管,以保持下层的土壤水分。
为了进一步保持土壤水分,在表土扒松后,在进行镇压,将松土层压紧,又减少了表层的孔隙度。
3.降水形成的条件和过程①降水形成的条件:一是要有充足的水汽;二是要使气块能够抬升并冷却凝结;三是要有较多的凝结核。
②过程:水汽上升过程中,因周围气压逐渐降低,体积膨胀,温度降低而逐渐变为细小的水滴或冰晶漂浮在空中形成云。
当云滴增大到能克服空气的阻力和上升气流的顶托,且在降落时不被蒸发掉才能形成降水。
6.水分对植物生长发育的生物学意义(1)水对植物的生命活动至关重要,用大气相对湿度来衡量,75%-80%最适宜。
(2)水是光合作用的原料。
(3)水是作物体的重要组成部分。
(4)水分起着植物体内养分和有机物质的输送作用。
(5)水分可调节植物的体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