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幼儿园与小学的衔接 学前专 论文

幼儿园与小学的衔接 学前专 论文

幼儿园与小学的衔接摘要:幼小衔是人生一个关键转折点,如何尽快让学生从以“游戏为主”的幼儿园小朋友过渡为以“学习为主”的小学生,要从发展和提高学生自身内部适应能力入手,围绕“学习适应能力”这一核心,为学生做一般的和特殊的两方面连续准备,以帮助学生实现不同教育阶段的顺利过渡。

幼小衔接的关键是发展,持续,支持,过渡,保证儿童再进入小学之后能在心理生理,知识和能力,以及学习习惯等方面得到平稳的过渡,升入小学一年级后在最短时间内,以最快速度适应小学的学习生活。

关键词:幼小衔接适应能力行为习惯心理准备绪论:幼小衔接已经引起国际教育界的高度重视,《幼儿园工作规程》明确指出,幼儿园和小学应密切联系,互相配合,注意两个阶段教育的相互衔接学前儿童做好进入小学学习的准备,是幼小衔接非常重要的一环。

有研究表明,儿童在未来的学校生活中成功与否取决与其生理、心理和智力等方面的因素。

因为幼小衔接是人生一个转折点,抓好幼小衔接是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有利于儿童入学后的学习和发展,也为小学生以后学习和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并未避免造成学生的厌学,辍学等问题提供保障,同时更能积极的影响学生一生的学习,让他们获得学习的兴趣和做人的自信。

第一章幼儿园教育与小学教育衔接的初步认识21世纪,人类社会发展迈进了信息化的时代,社会的经济正在进入知识经济时代,与此相适应教育法杖呈现出普及教育,终身教育,个性教育等时代特征,科学的早期越来越受社会重视。

第一节幼儿园教育是基础教育的组成部分幼小衔接从广义上讲,是指帮助幼儿已有经验和后续经验之间建议联系,或超越已有的经验。

从狭义上讲,是指幼儿园要设置特殊的教学内容,变换授课方式和小学教育连接,开展使幼儿能尽快适应小学教育为目的幼儿园教育活动促进幼儿从幼儿园到小学的过渡。

在基础教育体系中,研究幼儿阶段,小学阶段是必要的。

第二节幼儿园教育与小学教育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幼儿园教育活动是以“游戏为主”,从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5个领域,促进幼儿的情感,态度,知识和技能的发展。

小学教育活动以“系统的课堂学习为主”的主要学习形式,以严格学习与作息制度来保证,促进学生的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

以上这两种差异形成了幼儿园与小学衔接的坡度,也正是幼小衔接的内容。

第三节幼儿园普及必然使幼儿园学习成为小学学习的准备阶段在幼儿园学习阶段有意识,有规律的培养,更能较快的适应小学全新学习方式和学习环境。

总之,遵循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促进其身心共同发展,就有利于孩子顺利地实现幼小过渡。

第二章幼小衔接的重要性及任务第一节幼小衔接的重要性幼小衔接对幼儿和小学生都具有重要意义,有效不衔接会造成幼儿入学后各方面的问题,严重影响身心发展。

德国的哈克教授根据观察和研究,处于幼儿园和小学的儿童孩子入学后,还存在以下六个方面断层问题:第一,关系人的断层。

孩子入学后,幼儿和教师的关系不再像幼儿教师那么亲密无间,必须接受严格要求,学习期望高的教师,对孩子自主性要求的突然性使他们感到压力和负担。

第二,学习方式的断层。

幼儿园学习比较松散,以游戏为主,而小学学习方式以课堂教学为主,课堂规则的遵守上必然出现问题,孩子必须有适当的时间加以调整和适应。

第三,行为规范的断层。

幼儿进入小学之后行为规范受到更多的制约,不能再随心所欲对老师提出要求,以往的感性将被渐渐地被理性和规范所控制。

第四,社会结构的断层。

孩子入小学后需要结交新朋友,学会与人交流沟通,在班集体中建立新的人际关系,有幼儿园的同伴,玩伴关系向同学关系转化。

第五,期望水平的断层。

幼儿园里家长和老师的期望是孩子各个方面及健全发展,入学后家长和教师给与孩子新的的期望和压力,为了孩子的学业而减少他们游戏和玩的时间。

第六,学习环境的断层。

软环境由幼儿期的自由,活泼,自发的学习环境转换成分科学习,作业等学习环境,硬件环境由布置多样化转换成固定的桌椅摆放,或因不适应而产生的学习障碍。

这六个方面的断层构成了幼儿进入小学的“陡崖”,是孩子进入小学后出现很多不适应的状况。

而孩子不适应的问题往往不会自动消失,若不能及时解决的话,不仅影响孩子的学习成绩,还不断不减弱海西的自尊心,自信心,甚至影响孩子的性格的发展,因此合理的,成功的幼小衔接不仅能促进儿童小学阶段的良好开展,更是适应儿童连续性发展的必然要求。

第二节幼小衔接的任务幼小衔接的任务就是要解决衔接中孩子断层的问题,总的来讲,是要解决孩子的胜利,心理及能力生的不适应。

1生理适应生理适应是指幼儿在升学之前,必须具备的适应小学紧张而有序的学习生活的身体条件。

而健康的身体是还适应小学生活并进行各种调节的基础,否则无从谈起。

孩子入小学之后,孩子的动手能力集中体现在写作上,孩子动手协调直接影响他们的字迹工整程度。

同事孩子的手眼耳等的协调能力也十分重要,上课听讲,听老师的声音抑扬顿挫辨别课堂重点,看黑板和老师的表情,并在课本上划线,既简单的笔记。

2心理适应心理适应是指幼儿在心理上做好准备接受离开幼儿园的小朋友和老师及家长,做好当一个小学生的心理准备。

最重要的是能给孩子呈现一个新的生活全景,让孩子对新的生活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这样孩子在小学面临新的事物和差别与以前的幼儿园的学习任务不同时,有足够的勇气和信心去面对,并主动解决问题完成任务,所以,在心理适应上,家园要充分了解小学生活,为孩子呈现小学生活的情景,培养孩子的主动性,独立性,规则意识等,让孩子进入小学之后面临新的环境,出现新的的问题,能够以一种积极的心态从容面对,努力去克服困难。

3能力适应能力适应是指儿童具备进入小学之后所部需具备的基本学习,交往等各项能力。

在完成上面任务中,家庭幼儿园及小学教师要通力合作,共同促进孩子过渡时期各项能力的培养,以提高孩子的适应性。

总之,如果上面任务完成好,就有利于孩子顺利的实现幼小过渡,反之会影响他们的发展。

第三章幼小衔接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第一节幼小衔接中存在的问题(一)幼儿园和小学之间缺乏联系幼儿园和小学是两种不同类型的教育机构。

它们对孩子的学习、生活、行为等许多方面的要求是完全不同的。

1、在学习生活上幼儿园以游戏为主,注重将教学内容渗透到游戏中,午睡时间较长,没有许多的规章制度制约着他们,而小学却是以学习为主,注重将教学内容灌输给孩子,午睡时间较少,一进校门就有许多的规章制度,如小学生守则、小学生行为规范等,这样时间一长,孩子对新校园的新鲜感就减少了。

如:学期过了一半,丁丁的新鲜感少了,他不再和以前一样兴奋。

回到家,妈妈问他上学好不好,他的回答是上学没意思,不能像幼儿园那样自由,不能经常画画,还要做作业。

中午,不能午睡。

2、在人际关系上幼儿园教师和孩子整天相伴,和小朋友们一起游戏、学习、生活,而小学生和教师的接触主要是上课,教授知识,同学间的交往也很少。

如:小学的上课时间已增加到40分钟,课间活动10分钟,10分钟的时间小朋友们上个厕所就没有了,更别说和同学们交流了。

3、在教师评价的标准和要求上幼儿园教师较重视激发幼儿的想象力,而小学教师较重视孩子知识、能力的培养。

如:小学一年级美术课程的展开,首先授课教师先把教材中的四幅卡通故事画按照顺序说了一遍,然后又把已准备好的一幅范画贴在黑板上,让学生临摹。

课堂纪律很好,同学们在聚精会神地画老师的范画,从他们那股认真劲来看,总担心自己画得不像。

可是,有一位旁听老师发现坐在他身旁的一位男同学却按自己的想法,画了一幅跟老师范画不一样的画,他认为,虽然没有其他同学按照老师范画画的构图完整、色彩鲜艳,但也别有一番“童味”,小男孩满怀希望把自己的作业拿到讲台给老师看看,只见老师右手接过孩子的画,语调不快不慢地说:“画的比例不对,颜色不好看,不怎么样,但可以给分,就给你65分吧!”可是在幼儿园教学活动中,幼儿园教师一定会给予恰当的肯定及表扬,并积极鼓励其他幼儿向小男孩学习,充分发挥幼儿的想象力。

(二)幼儿教育小学化,忽视幼小衔接工作的重要性1、幼儿园教育活动小学化许多人都简单地认为提前学些小学的教材,就可以减轻入学的压力,就是为入小学做好准备,因而有一些幼儿园将小学生行为规范等搬到幼儿园来,往幼儿头上套。

比如:对老师要绝对服从,不许顶嘴,不许辩解。

上课要专心听讲、不许开小差、玩小动作,说话等。

精神要集中,回答问题要举手,课间要安静的休息。

要求幼儿尤其是即将升入小学的大班孩子像小学生一样以学为主,刻苦学习。

讲课则一味向幼儿灌输知识,缺少幼儿园应有的教具演示、图案色彩、生动的游戏等。

如:学习6的组成,幼儿园应首先运用直观形象的猴子演示6只小猴子分两组爬树的几种方法。

第二步又运用数字卡让幼儿进行6的组成操作,待幼儿掌握后第三步运用红花数字头饰让幼儿做找朋友的游戏,复习6的组成。

然而老师却采取口头上说出问题来,让幼儿自己在脑海中去想6可以由什么组成,缺乏幼儿园应有的教具演示。

讲完后还要求幼儿做作业,幼儿园里做不完,回到家里还要做。

2、幼儿园的小学化,也源自于家长的要求有些家长认为会读、写、算的孩子就是聪明的孩子,于是要求幼儿园要教会孩子汉语拼音、20以内的加减法等等,家长当然都不想自己的孩子落在别人后面,于是随波逐流。

当然这是不符合幼儿刚刚适应新环境的心理特点的。

3、新环境的改变使刚入学的孩子难以适应刚入园的幼儿个性强、自理能力较弱、情绪不稳定,而进入小学后,孩子的生活方式和教育方式将发生重大变化。

幼儿由事事依赖父母、老师过渡到事事独立完成,幼儿以游戏为主的活动逐渐改变为以学习为主的活动,课后还要复习、预习做作业。

另外,学习以口头语言为主改变为书面语。

刚刚由大班升入小学的幼儿心理情绪必定会受到影响,由于从幼儿教育到小学教育的协调工作被忽视,新生入学或多或少都会出现学习压力、交往压力,甚至难以适应小学学习生活,出现种种逆反心理。

(三)忽视全面的教育衔接,注重于片面的、局部的衔接。

这主要表现在:1、在衔接的时间上只注重开始于大班末期,截止于小学一年级第一学期,甚至是更短的时间,忽视了整个学期教育阶段中各个环节的衔接。

一些幼儿园在幼儿将要入学的前半年才做衔接工作,带幼儿去参观小学,请小学生回园介绍等。

这些做法是非常必要的,但这些远远不够。

部分家长或教师在衔接过程中急于求成,忽视了幼儿的可接受性,致使幼儿在生理、心理各方面压力突然加大,难以适应,不但教育效果不好,而且还使幼儿对小学和未来的学习产生恐惧感和不安全感。

2、在衔接的内容上注重于智育的衔接,尤其是对大班幼儿的知识技能等进行强化训练,忽视了对幼儿发展同样至关重要的体育、德育、美育、等方面的衔接,特别是忽视幼儿社会适应能力的衔接。

在智育中,重视知识,特别是数学、语文知识的衔接,忽视学习兴趣、学习能力、学习习惯的衔接和生活经验的积累。

同时,由于幼儿教师没有经过小学教育的专门训练,对小学教学要求不怎么了解,所教知识和技能有时不够规范,使幼儿养成不正确的习惯,如书写汉字的笔顺错误,致使儿童刚入学就面临首先纠正错误的问题,阻碍了儿童应有的发展。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