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扶贫工作交流发言稿

扶贫工作交流发言稿

扶贫工作交流发言稿【篇一:怎样搞好农村扶贫开发工作交流发言材料】怎样搞好农村扶贫开发工作交流发言材料新时期怎样使农村扶贫开发工作更富有成效,我认为,必须贯彻落实好科学发展观,坚持一个核心,注重两个环境,抓好三个培育,实现四个结合。

一、坚持一个核心,就是坚持改善农村贫困群体的民生邓小平说过:“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开发就是要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扶贫就是要消除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

所以,搞好农村扶贫开发,就是要从根本上改善农村贫困群体的民生条件,这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项伟大事业。

我们改善农村贫困群体的民生,不仅要关注“吃、穿、住、行”,还要关注教育、医疗、文化等。

世界银行的一份全球调查指出,贫困不仅指物质的匮乏,而且包括低水平的教育和健康,包括风险和面临风险时的脆弱性,以及不能表达自身需求和缺乏影响力等。

我国农村的贫困地区,不仅是经济上的贫困,同时包括教育文化落后、人口素质差和思想观念上的贫困,是物质贫困与精神贫困并存。

二、注重两个环境:就是注重改善农村贫困地区生产生活环境、注重使贫民脱离本地恶劣的生存环境另一方面,不少贫困地区,因其生存条件恶劣、自然资源贫乏、生态环境脆弱、地理位置偏僻等自然原因和社会原因,其恶劣环境是很难改变的。

这些地方消除贫困、解决温饱问题的难度很大、实现小康目标十分艰巨。

目前我国2000多万的绝对贫困人口中,居住在山区的占51%,有76%的贫困群体长期居住在自然条件恶劣的环境中,是“一方水土养活不了一方人”的地方,这种环境也使得贫困人口素质很低,自我发展能力很弱。

一些刚刚脱贫的人群,稍遇变故就可能返贫,小灾小返贫,大灾大返贫。

对于这些环境恶劣的贫困地区,与其花费大量人力物力财力进行建设,不如多投入一些移民安置费,让贫民早日脱离这种恶劣环境。

这里扶贫开发的重点,不该是“愚公移山”,而应是“愚公搬迁”,努力使贫民脱离其恶劣的生存环境。

政府要制定鼓励移民搬迁的优惠政策,大力实施异地扶贫,确保“搬得出,稳得住,能发展,能致富”。

三、抓好三个培育:就是在农村贫困地区培育艰苦创业精神、培育特色产业、培育发展致富的带头人首先,大力培育艰苦创业精神。

彻底改变农村贫困地区的落后面貌,主要靠当地农民的自力更生和辛勤劳动。

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进行扶贫开发,建设好新农村,必须首先在贫困地区发扬光大艰苦创业精神,必须把艰苦创业精神变为脱贫致富的现实。

如果贫困地区缺乏“穷则思变、要干、要发展” 的精神,光靠外界扶贫肯定是不行的,很可能养成严重的“贫困依赖”思想。

因此,对贫困地区进行精神扶贫,即大力培育艰苦创业精神、培育农民的自立自强、奋发图强的意识,甚至比物质扶贫更重要。

农村扶贫开发的条件越艰苦,越需要弘扬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精神,越需要激发贫困地区农民自我奋斗、自我发展、知难而进的奋斗意志。

要努力把艰苦创业精神转化为摆脱贫困的巨大力量,转化为建设新农村的动力之源、活力之源。

第二,大力培育特色优势产业。

农村贫困地区产业的发展,有特色才有优势,有特色才有市场,有特色才有竞争力。

提高农村扶贫开发水平,必须因地制宜找准扶贫开发的产业发展路子,着力培育特色优势产业,如特色农业、特色旅游业、特色劳务业、特色手工业和农副产品加工业等。

在贫困山区,往往发展特色农业和特色旅游业的潜力很大。

发展特色产业,是贫困地区群众增加收入的根本,当然也是脱贫致富的根本。

在特色产业的发展途径上,要依据自然条件、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着力选择具有特色的优势项目,把潜在资源禀赋转化为特色产业发展的项目,把传统工艺发展为特色产业开发的产品,把比较优势变为竞争优势,把区位优势变为市场优势,使产业经济特色化、特色经济产业化、产业经济规模化、规模经济外向化。

四、实现四个结合:就是农村扶贫开发要与城市化相结合、与生态建设相结合、与社会参与相结合、与提高扶贫资金效果相结合1.与城市化相结合农村扶贫开发需要与城镇化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城镇化对贫困地区脱贫的带动作用。

必须把大力发展贫困地区劳务经济,作为增加农民收入、使农民走向富裕的重要途径。

也只有农民逐步向城镇二三产业转移,才能使贫困地区人口不断减少,推动农村土地规模经营,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增加当地农民的务农收入。

扶贫开发,既要加强贫困地区劳动力转移的职业技能培训,积极为贫困群众牵线搭桥到外地就业,又要搞好外地务工的农民工的扶贫,解决好妇女、儿童和老人留守农村问题,保障输出劳动力的合法权益。

对于那些在城镇有稳定工作但收入低的农民工,政府有责任提供必要的支持促进其家人向城镇迁移。

要鼓励贫困地区农民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采取自由转让、出租、抵押、入股、置换等各种方式,加快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促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为农民离土离乡创造条件。

2.与生态建设相结合提高农村扶贫开发水平,要抓住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大好机遇,以治理水土流失为目标,以培植森林资源为重点,着力搞好人工造林、封山育林、退耕还林还草、生态公益林和天然林保护等工程建设。

同时,也要按照新农村建设的标准,大力实施乡村清洁工程,积极推动以沼气、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利用为主的生态能源建设,进行村容村貌的综合整治,展现农村“蓝天、青山、碧水”的田园风光。

在扶贫开发的导向上,必须改变所有地区加快经济发展的思维定式。

一些生态环境脆弱的地区,不适合大规模地集聚经济,这些区域“发展”的含义,就主要不是做大经济总量,而是保护好生态环境。

应允许那些生态脆弱和敏感的地区,因地制宜制定放慢增长速度,一些乡村甚至可以保持零增长或负增长,以牺牲【篇二:扶贫工作交流发言】河西乡扶贫工作交流发言材料河西乡位于兰坪县东北部,东临丽江市玉龙县,西与本县石登、中排两乡接壤,南依本县通甸镇,西接迪庆州维西县。

全乡幅员面积578平方公里,耕地面积43336亩,辖13个村民委员会,98个自然村,101个村民小组,乡村总户数3938户,总人口16600人,主要聚居着白族、普米族、傈僳族、彝族、汉族等五种民族,属少数民族聚居乡,也是全国人口较少民族—普米族的主要集居地。

一、贫困状况由于特殊的历史条件和地理环境,河西扶贫攻坚的任务仍然相当艰巨,扶贫工作仍然面临相当严峻的形势,脱贫攻坚的难度进一步加大,具体表现在:全乡贫困人口达11898人,其中绝对贫困人口3367人,低收入人口8531人,占全乡总人口的近70%;全乡仍有22个自然村未通电,40个自然村未通路,15个自然村未解决人畜饮水困难问题,20个自然村人畜饮水工程损毁严重;全乡仍有902户茅草房户(板板房、杈杈房);全乡有117户831人因受地质灾害威胁需要搬迁,局部地区呈现出生态不断恶化的趋势;全乡耕地总面积43903亩中25度以上的坡地达19508亩,占耕地总面积的42%,粮食增收的难度日趋维艰;全乡支撑性强、覆盖面广的富民产业尚未形成,农民增收难的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

以上这些数据综合起来,河西的贫困状况集中体现为基础设施建设较为落后;农业水利化程度极低;农业内部结构不合理,结构调整难度大;自然灾害频繁;贫困面广、贫困程度深。

二、已实施的主要扶贫项目(一)茅草房改造工程。

截至2006年12月全乡共实施完成2189户茅草房改造(含杈杈房、板板房),其中专项茅草房改造工程1915户,民族特困乡安居工程项目215户,异地搬迁项目58户,民族发展项目安居工程35湖,覆盖全乡13个村民委员会99个村民小组,受益人口9850人。

(二)异地搬迁工程。

2002年实施了河西腊镇93户418人异地扶贫搬迁工程;2003年实施了共兴小石桥40户160人异地扶贫搬迁工程与永兴核桃箐31户130人异地扶贫搬迁工程。

共投入国家扶贫资金420万元。

(三)民族特困乡扶贫综合开发项目。

该项目分两期,分别由县扶贫办与县民委牵头实施,项目总投入省级补助资金200万元,涵盖安居工程、人畜饮水、电力建设、种养殖业、科技培训等项目。

目前,该项目已全面完成。

(四)重点村项目。

2003年实施完成了新发重点村扶贫项目,该项目总投资54万元,其中省补40万元,群众自筹14万元;2004年实施完成了箐花重点村扶贫项目,该项目总投资53.5万元,其中省补40万元,群众自筹13.5万元。

两个项目均已通过县级验收。

(五)整村推进项目。

2005年我乡共启动了玉狮村民委员会清水江、产米、热来三个自然村的整村推进项目,该项目每个点省补25万元,总投资75万元。

2006年实施了白龙村白沙角自然村、永兴村核桃箐自然村、玉狮村腊日地自然村和三界村大小三界自然村的整村推进项目,总投入补助资金70 万元。

2007年上半年实施了河西村热水塘自然村整村推进项目,总投入补助资金15万元。

三、主要做法及经验总结(一)提高认识。

河西乡作为少数民族贫困乡,扶贫工作成效如何不仅事关人民群众幸福安康,而且直接关系到民族团结和社会安定。

历届乡党委、政府对扶贫工作高度重视,将做好扶贫工作提高到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高度上来,真正做到“一手抓扶贫项目,一手抓经济建设”。

(二)健全机构。

河西乡始终将扶贫工作作为工作的重心来抓,专门成立了全乡扶贫攻坚领导小组与扶贫项目办公室,主要领导和组织全乡扶贫工作。

并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做到机构健全,制度完善,运转有序。

(三)因地制宜。

河西乡跟全国其他少数民族贫困地区一样,贫困特征与成因既有共性,亦有不同之处。

如何将扶贫项目与本地实际有机结合起来便成了扶贫工作的首要问题。

乡党委、政府通过全面认真调查研究,准确分析贫困成因及特征,制定了切实可行的扶贫攻坚战略目标及举措。

并且做到扶贫项目实施前有完整可行的规划材料,使扶贫项目尽可能发挥出最大效益。

(四)定期分析。

扶贫工作一项系统性非常强的工作,不可能一蹴而就。

因此,乡党委、政府定期召开会议对全乡扶贫项目的实施情况及所取得的成效进行研究,分析存在的问题与困难,总结取得的经验与教训。

(五)落实责任。

责任的落实是保证扶贫项目质量的关键。

每一个扶贫项目的实施,在明确乡、村、组、群众的权利与义务的基础上,签定责任状,做到层层落实,责任到人。

四、意见和建议(一)项目规划要充分考虑实际情况与群众意愿。

在项目上报前,尽量给地方政府足够时间,对项目进行可行性规划(包括实地调查和征求群众意见)。

(二)整村推进项目中要尽量减少子项目,提高子项目投资额度和建设规模,做到规划一项目、实施一项、成效一项。

(三)整村推进项目中种植业要充分考虑项目实施地的实际,包括土地资源、海拔气候、群众接受程度等因素。

(四)整村推进项目中养植业必须以“重点养殖、借母还犊、滚动发展”的方式实施。

并在项目实施中配套一部分资金进行畜圈改造。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