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DP油 气 储 运 项 目 设 计 规 定CDP-G-OGP-OP-082-2015-12015-10-30发布 2015-11-30实施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天然气与管道分公司 发布油气管道无损检测技术规定声 明《油气储运项目设计规定》(CDP)是“标准化、模块化、信息化”设计工作的成果文件,编制过程中,集成了管道建设和运行管理中的经验教训,凝聚了中石油集体智慧,体现了新的管理体制对设计的要求以及当前油气储运建设技术的进步和最新发展。
各单位在工程项目建设过程中,应严格按照CDP 确定的建设标准、规定的技术要求,本着优化简化设计,确保操作运行安全,降低工程投资的原则,组织好项目建设,严禁超标建设。
CDP文件由天然气与管道分公司提出并归口管理,在未事先得到天然气与管道分公司的书面同意之前不得向第三方泄露CDP文件的任何部分或全部内容,不得复制、储存或以任何形式和途径(包括电子、复印、翻版或其他形式途径)传输CDP文件的任何部分或全部内容,不得将CDP文件的任何部分或全部内容用于天然气与管道业务范围外的项目。
CDP文件编制单位如以CDP文件为基础申报国标、行标和企业标准,需取得天然气与管道分公司的批准。
各单位不得使用其他单位编制的CDP成果文件相关内容用于申报国标、行标和企业标准。
建设单位与设计承包商、工程承包商、供应商签订合同时,应在合同中明确仅限于在合同规定的工作范围内使用CDP文件,并按照上述要求做好CDP文件的保密工作。
I目 次前 言 (II)1 范围 (1)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3 术语和定义 (1)4 一般规定 (3)5 射线检测 (4)6 超声检测 (15)7 全自动超声检测 (18)8 磁粉检测 (23)9 渗透检测 (27)附 录 A (资料性附录) 胶片系统特性指标 (31)附 录 B (资料性附录) 黑度计(光学密度计)定期校验方法 (32)附 录 C (资料性附录) 环向对焊接接头透照次数确定方法 (33)附 录 D (资料性附录) 管道焊缝检测报告 (35)附 录 E (规范性附录) 对比试块的使用及根部缺欠检测灵敏度 (45)附 录 F (规范性附录) A型脉冲反射式超声探伤系统工作性能测试方法 (46)附 录 G (资料性附录) 裂纹缺欠的动态波型 (49)附 录 H (规范性附录) 钢管中声速的测定 (51)附 录 I (规范性附录) 非标准温度下的检测规范的确认 (54)I前 言为了指导射线检测、手动超声检测(以下简称超声检测)、全自动超声检测、 磁粉检测和渗透检测五种无损检测方法及质量分级,特编制《油气管道无损检测技术规定》。
本文件是《油气储运项目设计规定》(CDP)指南类文件。
本文件分为9章,9个附录。
第1章,范围;第2章,规范性引用文件;第3章,术语和定义;第4章,基本规定;第5章,射线检测;第6章,超声检测;第7章,全自动超声检测;第8章,磁粉检测;第9章,渗透检测。
其中附录A、B、C、D、G为资料性附录,其它附录为规范性附录。
本文件由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天然气与管道分公司提出并归口管理。
本文件组织单位: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西部管道分公司本文件起草单位:中国石油天然气管道科学研究院、徐州东方工程检测有限责任公司本文件主要起草人:曹健徐进刘全利熊二剑康军周广言冯春华赵忠刚黄孔春尹长华高山刘辉张迪本文件主要评审人:张培康郭宝山姚喆张广齐马兰平黄磊隋永莉林云清张宏亮周勇王凤龙贾占鹏韩相勇李天柱丁杰本文件由中国石油天然气管道科学研究院负责具体技术内容的解释。
联系人:曹健联系电话:0516-********本文件在执行过程中,如有任何意见和建议,请反馈至: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天然气与管道分公司公司三化项目秘书处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广安门内大街甲311号院祥龙商务大厦9层邮政编码100053联系人:胡莹联系电话:010-********电子邮箱:huying_cdp@IICDP-G-OGP-OP-082-2015-1油气管道无损检测技术规定1 范围本文件规定了射线检测、手动超声检测(以下简称超声检测)、全自动超声检测、磁粉检测和渗透检测五种无损检测方法及质量分级。
本文件适用于石油天然气管道工程钢质管道焊接接头的无损检测。
射线检测适用于壁厚为2mm~50mm的低碳钢、低合金钢金属材料管道环向对接接头的检测与质量验收。
超声检测适用于壁厚为5mm~50mm,管径大于等于57mm的低碳钢、低合金钢金属材料的管道环向对接接头检测与质量验收,弯头与直管、带颈法兰与直管、回弯头与直管对接接头的检测可参照本文件执行。
全自动超声检测适用于利用多通道、声聚焦、分区扫查的全自动超声检测系统对壁厚为6mm~50mm、管径大于100mm的低碳钢、低合金钢管道环向对接接头的检测与质量验收。
磁粉检测适用于铁磁性材料的管道焊接接头表面、近表面缺欠的磁粉检测与质量验收。
渗透检测适用于钢质管道焊接接头表面开口缺欠的渗透检测与质量验收。
超出本文件适用范围的其他钢种的检测应符合设计规定。
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 5097 无损检测渗透检测和磁粉检测观察条件GB 11533 标准对数视力表GB/T 12604.1 无损检测术语超声检测GB/T 12604.2 无损检测术语射线照相检测GB/T 12604.3 无损检测术语渗透检测GB/T 12 604.5 无损检测术语磁粉检测GB 18871 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基本文件GB/T 19348.1 无损检测工业射线照相胶片第1部分:工业射线照相胶片系统的分类GB/T 19802 无损检测工业射线照相观片灯最低要求GB/T 23907 无损检测磁粉检测用试片GBZ 117 工业Χ射线探伤放射卫生防护标准GBZ 128 职业性外照射个人监测规范GBZ 132 工业γ射线探伤放射防护标准JB/T 6063 无损检测磁粉检测用材料JB/T 6064 无损检测渗透检测用试块JB/T 7902 无损检测射线照相检测用线型像质计JB/T 7411 无损检测仪器电磁轭磁粉探伤仪技术条件JB/T 9214 无损检测A型脉冲反射式超声检测系统工作性能测试方法JB/T 10061 A型脉冲反射式超声探伤仪通用技术条件JB/T 10062 超声探伤用探头性能测试方法TSG Z8001 特种设备无损检测人员考核规则3 术语和定义GB/T 12604.1、GB/T 12604.2、GB/T 12604.3、GB/T 12604.5规定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1CDP-G-OGP-OP-082-2015-13.1透照厚度射线照射方向上材料的公称厚度加焊缝余高。
3.2透照厚度比一次透照长度范围内射线束穿过母材的最大厚度与最小厚度之比。
3.3缺欠按本规范规定的检测方法检出的金属不连续、不致密或连接不良的现象。
3.4缺陷按本规范检测,并超过本规范限值的缺欠。
3.5圆形缺欠长宽比小于或等于3的气孔、夹渣和其它夹杂物等缺欠,可以是圆形、椭圆形、锥形或带有尾巴等不规则形状。
3.6条形缺欠长宽比大于3的气孔、夹渣和其他夹杂物。
3.7表面未熔合熔焊金属与母材之间未能完全熔化结合且延续到表面,如图1所示。
图1 表面未熔合3.8夹层未熔合熔焊金属之间(层间未熔合)或熔焊金属与母材之间(坡口未熔合)未能完全熔化结合,但不延续到表面,如图2所示。
图2 夹层未熔合3.9小径管外直径小于或等于89mm的管子。
2CDP-G-OGP-OP-082-2015-13.10相关显示磁粉检测时由缺欠(裂纹、未熔合、气孔、夹渣等)产生的漏磁场吸附磁粉形成的磁痕显示,渗透检测时由缺欠产生的渗透剂显示,通称为相关显示。
3.11非相关显示由磁路截面突变以及材料磁导率差异等原因产生的漏磁场吸附磁粉形成的磁痕显示,由于加工工艺、零件结构、外形或机械损伤等所引起的渗透剂显示,通称为非相关显示。
3.12伪显示磁粉检测时不是由漏磁场吸附磁粉形成的磁痕显示,也叫假显示。
4 一般规定4.1 使用原则4.1.1 应根据被检产品的材质、制造方法、工作介质、使用条件和失效模式,预计可能产生的缺欠种类、形状、部位和取向,综合考虑射线、手动超声、全自动超声、磁粉和渗透等检测方法的特点和局限性,选择适宜的无损检测方法。
4.1.2 射线检测、手动超声检测、全自动超声检测主要用于检测钢质管道对接接头内部的缺欠;磁粉检测主要用于钢质管道焊接接头表面及近表面的缺欠;渗透检测主要用于检测钢质管道焊接接头表面开口的缺欠。
4.1.3 钢质管道对接接头内部的面状缺欠,宜采用手动超声检测、全自动超声检测;管道对接接头内部的体积状缺欠及薄壁管对接接头,宜采用射线检测。
4.1.4 铁磁性材料表面检测时,宜优先采用磁粉检测。
4.1.5 当采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检测方法对焊接接头的同一部位进行检测时,应符合各自的合格级别。
如采用同种检测方法、不同检测工艺对焊接接头的同一部位进行检测,当检测结果不一致时,应以质量级别最差的结果为准。
4.1.6 各种检测方法的具体使用应根据设计文件和相关标准的规定。
4.2 检测单位职责4.2.1 检测单位应对检测结果负责,并承担相应的责任。
4.2.2 按本文件进行检测时,应按4.3条款编制无损检测工艺规程。
4.2.3 检测工艺及检测结果应正确、完整并有相应责任人员签名认可。
检测记录、报告及底片等按规定要求存档,保存期不应少于7年。
7年后,若用户需要可转交用户保管。
4.2.4 检测档案中,对于检测人员承担检测项目的相应资格等级和有效期应有记录。
4.2.5 检测用的仪器、设备应定期校准且符合检测要求,并有记录。
4.3 无损检测工艺文件4.3.1 无损检测工艺文件由工艺规程和操作指导书两部分组成。
4.3.2 无损检测工艺规程应按设计文件和本文件编制,满足石油天然气有关安全、环保、防护等相关法规、标准的要求。
应由无损检测高级(Ⅲ级)人员编制,无损检测责任工程师审核,本单位技术负责人批准。
无损检测专用工艺规程修订更改时也应履行上述程序。
4.3.3 无损检测操作指导书应根据工艺规程编制。
无损检测工艺卡应由无损检测中级(Ⅱ级)及以上人员编制,无损检测责任工程师审核。
无损检测工艺卡修订、更改时也应履行上述程序。
4.4 检测人员4.4.1 从事无损检测的人员,应按照《特种设备无损检测人员考核规则》的要求取得相应无损检测资格。
3CDP-G-OGP-OP-082-2015-14.4.2 无损检测人员资格级别分为Ⅲ(高)级、Ⅱ(中)级和Ⅰ(初)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