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美丽宝鸡教材第二课赏析《古韵瑰宝万古存》

美丽宝鸡教材第二课赏析《古韵瑰宝万古存》

种,其中天一阁藏北宋拓存四百二十二字本为最。 然原拓己失,现只能见到郭沫若30年代在日本收 集的此三种拓本的照片。安国所藏的宋拓本《先
锋》本,旧商务印书馆、文物出版社有影印本,
收在郭沫若所著《石鼓文研究》一书中。上海艺
苑真赏社、日本鳹(qín)堂有《中权》本影印本。中
华书局、日本二玄社出版的《书迹名品丛刊》中,
宝万古存》
1.中华石鼓园 2.青铜器博物馆 3.中国九大镇国之宝 4. 汉字的形成与发展 5.韩愈《石鼓歌》赏析
石鼓是中华五千年文明中最为璀璨的瑰宝,是中华 古代文学与艺术创造的一个巅峰。尽管历史的风蚀与战 乱的破败,让我们对石鼓文化的探究只能停留在现存文 字的内容上,但石鼓依然是国之瑰宝、历史之传奇,被 尊为文化大圣。
美丽宝鸡教材第二课赏析《古韵瑰
12
宝万古存》
四、拓展知识
美丽宝鸡教材第二课赏析《古韵瑰
13
石鼓文对书坛的影响以清代民国最盛,吴昌硕、 王福庵、邓散木等书画大师终生临摹石鼓文。
美丽宝鸡教材第二课赏析《古韵瑰
9
宝万古存》
• 石鼓文的拓本,唐代就有,但没有流传下来。宋 安国所藏石鼓宋拓本,被民国秦文锦售给日本东
京河井荃(quán)庐氏。此外,社会上所流传的早期
拓本有北宋的《先锋》、《中权》、《后劲》三
未发现其价值
剔去黄金弃至荒野
(第三次因战祸而遗失)
御史大夫王楫于
与石鼓同根同源
蒙古联军攻破燕京
安放于国子监
元仁宗
尊崇华夏文化
(国家最高文化学术机构)
8. 明、清
共在北京国子监安放了600年 乾隆皇帝
珍爱有加,复制了一套
9. 上世纪30年代 10. 抗战胜利
有《后劲》本影印本。上海书画出版社《书法》 1984年第三期,也刊有石鼓文的宋拓影印本。
美丽宝鸡教材第二课赏析《古韵瑰
10
宝万古存》
三、陈仓石鼓的历史文化价值
美丽宝鸡教材第二课赏析《古韵瑰
11
宝万古存》
石鼓见证了秦人早期在今宝鸡一代立国创业、发奋 图强的一段重要历史
石鼓文化是秦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是秦文化的精 华。不仅为研究我国文字学、文学、史学、金石书画艺 术等保存了难得的实物,而且为研究秦当时的政治、经 济、文、生态环境提供了重要的史料。
美丽宝鸡教材第二课赏析《古韵瑰
1
宝万古存》
一、命运多舛的陈仓石鼓
美丽宝鸡教材第二课赏析《古韵瑰
2
宝万古存》
陈仓石鼓颠肺流离的命运
• 时间
地 点 人物
1.唐贞观年间(627) 陕西凤翔府陈仓山 牧羊老人
• • 2.100年后(安史之乱) 迁至雍城城南
唐肃宗
态度
文人墨客慕名而至,视为无价之宝; 拓下文字,遍寻名家研究,不得解 惊为神物 祭祀膜拜。。。。。。
与文武百官赏玩,几个月后匆忙掩埋
3.掩埋两年后(806年) 雍城城南 当地官吏发现并挖掘 韩愈上书朝廷未采纳创作《石鼓歌》
4.公元814年
荒野移至孔庙 郑余庆
5.90多年后(李唐坍塌) 孔庙焚毁,9面全部被盗
蚀迹斑斑、字迹残缺不全,一面莫名丢失
无数名家学者为之概叹 在五代十国的战乱中重新遁迹于草莽江湖
• 石鼓,又称陈仓石鼓、陈仓石碣、岐阳石鼓。
• 中国九大镇国之宝之一,大秦帝国的“东方红”。 被康有为誉为“中华第一古物”。
• 627年发现于陈仓境内的陈仓山(石鼓山)。石鼓 共十只,高二尺,直径一尺多,形象鼓而上细下 粗顶微圆(实为碣状),十个花岗岩材质的石鼓 每个重约一吨,在每个石鼓上面都凿刻“石鼓文”, 因铭文中多言渔猎之事,故又称它为 《猎碣》 。 石鼓文记述了秦始皇统一前一段为后人所不知的 历史。韩愈著有《》。其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石鼓馆。而石鼓发现地宝鸡现有中华石鼓园、石 鼓阁。
不断迁徙,在南京短暂 停留后运至重庆 从重庆运回南京
日本侵华战争全面爆发
故宫 国宝
途中经历两次翻车事故,险遭劫难
11. 解放战争全面爆发
北京故宫博物院
蒋介石
因飞机严重超载,终得保全
陈仓石鼓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困难史!
美丽宝鸡教材第二课赏析《古韵瑰
4
宝万古存》
乍原石鼓
美丽宝鸡教材第二课赏析《古韵瑰
5
宝万古存》
• “而师鼓”:记述秦公的述志诗。
• “马荐鼓”:记述打猎而归时路遇之情景。
美丽宝鸡教材第二课赏析《古韵瑰
7
宝万古存》
2.《石鼓文》的书学价值
是我国遗存至今最早和最具代表性的的先秦刻 石文字。
• 它是介于金文和小篆之间的大篆,比金文更规 范,但也更多地保留了金文的特征。
• 它是中国文字演进史上缺失的一环,是文字统 一前的过渡性文字,在文字演变发展史上起着 承前启后的作用。
6.北宋
运至京城 宋仁宗、司马池
向传师1052
京城
宋徽宗
无意发现,9面伪面,1052年终得团圆 甚是喜爱,研究,倍受保护重要国宝 更加痴迷,送太学之内保管,随后搬至 保和殿朝夕相伴 填注黄金。
美丽宝鸡教材第二课赏析《古韵瑰
3
宝万古存》
1127年(靖康之变)
攻入汴梁
北部女真族(金)
不了解中原文化
随徽钦二帝掠至燕京
• 石鼓文被誉为“书法之祖”,问世以来,吸引了 大量的书法名家为之瞩目,并产生了巨大的美 学影响,比历代书法家视为“书法第一法则”。
美丽宝鸡教材第二课赏析《古韵瑰
8
宝万古存》
3.拓本
• 石鼓文拓本一度创下中国文物史上的奇迹— 一字抵万金。
• 石鼓上的文字,使石鼓身价倍增,被当时得文 人墨客大为赞颂。如虞世南、褚遂良、欧阳询 等都十分推崇石鼓,并亲自临摹做拓。传世墨 拓善本有元代赵孟等藏本。许多当时的文学家, 如杜甫、苏轼、韩愈等,都为石鼓作诗。
• “銮车鼓”:记述秦公游猎经虢城,銮车上悬挂彤弓、彤

矢,从人齐聚,进献猎物,这时人群如障,非常热闹。

líng
• “酃雨鼓”:记述秦公及随从涉千河时,从低处看到的情景。
• “作原鼓”:记述在山上整修原地的场景。
• “吴人鼓”:记述虞人为秦公献祭而奔忙。
• “吾水鼓”:叙述秦国水清道平的美好河山。
二、石鼓文的文学价值
美丽宝鸡教材第二课赏析《古韵瑰
6
宝万古存》
1.石鼓文的内容
以籀(zhòu )文分刻十首为一组的四言诗,其字已多有磨灭,其 第九鼓已无一存字,大意如下:
• “千沔鼓”:描写的是千河的美丽景色。(miǎn )
• “车工鼓”:记述了秦公出猎的情景 。
• “田车鼓”:记述秦公及随从登原游猎的盛况。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