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世纪法律思想

中世纪法律思想


二、原罪与救赎
奥古斯丁发展了《圣经》中的原罪说,认为
人生来就是有罪的,因此,只有通过上帝在 地上的代表——教会,对人们进行洗礼,遵 循教会的规定,人类才能得救。奥古斯丁甚 至认为,教会的产生,是人类得救的历史转 折点。
二、原罪与救赎

在法律的产生上,奥古斯丁认为,最初只有上帝的永恒的法 律,这种法律永远是公正的,但是,“政治社会是由许多人 组成的;它的福利需要有大量的各种各样的规定;这种规定 不限于任何一个时期,而是应该对公民和他们后代都发生效 力”。这种规定就是法律,他称之为“人法”。人法的目的 就在于克制恶的欲望。奥古斯丁认为,恶有三类:一是“物 理的恶”,指事物的自然属性造成的损失与伤害,例如自然 灾害;二是“认识的恶”,这是由于人类理智的不完善而造 成的认识上的谬误;三是“伦理的恶”,只有这类恶才称得 上是罪恶,这种恶选择了它不应该选择的目标,放弃了不应 放弃的目标。伦理的恶从何而来呢?这就是自由意志:“当 意志背离了不变的和共同的善,追求个人的善,即外在于自 身、低于自身的善,他便在犯罪”。
中世纪:基督教普及的时代
1.人权起源:创造论、原罪论、救赎论; 创造论:上帝——自然界——人 三分 一神论:“三位一体” 排除“泛神论”、“多神论” 原罪论:被造完美——擅吃禁果——原罪进入 ——地位更变——历史变迁——救恩预备 人性论:性善论 性恶论 形象论——人之尊严 救赎论:有限救赎论 无限救赎论

2.宪政起源:《摩西五经》与以色列历史;
3.世界二元分化:教会与王权; 4.自然法思想普及; 5.历史弊端:教会司法与宗教裁判所
奥古斯丁的法律思想
一、奥古斯丁的生平与著作
二、原罪与救赎 三、国家观:上帝之城与世俗之城 四、法律观:神法与人法 五、关于审判制度 六、对奥古斯丁的评价
六、对奥古斯丁的评价

奥古斯丁的神学和政治法律学说在西方基督教文化 以及政治法律学说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他以《圣 经》为依据,系统地阐释了基督教的教义,为基督 教教义奠定了理论基础,是西塞罗之后、阿奎那之 前最主要的思想家。他的“上帝之城”与“世俗之 城”的学说,由后世神学家发展为教权至上的学说, 对西欧封建社会的政治思想有着重要的影响。他的 法律思想虽然从本质上讲是为奴隶制辩护的,并且 从斯多葛学派和西塞罗的自然法思想滑向了神学自 然法的方向,但从西方法律思想的传承的意义上讲, 仍不失其重要的意义。
一、奥古斯丁的生平与著作

奥古斯丁著书立说阐述教义,是教父思想的集大成 者,他被教会封为伟大的圣师。他的著作繁多,不 下百种。主要有《忏悔录》、《上帝之城》、《论 真宗教》、《教义手册》、《论三位一体》等。 《上帝之城》是奥古斯丁晚年耗费13年时间写成的, 完成于426年,是神学政治法律思想的第一部巨著。 该书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是前10卷,主要批驳 异教者的各种指责和不符合基督教思想的其他一些 学说的观点;第二部分是后12卷,论述“上帝之城” 和“世俗之城”的起源、历史和前途。该书较全面 地反映了奥古斯丁的哲学思想以及神学政治法律思 想,在西方政治法律思想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奥古斯丁的法律观是以基督教教义为依据而
形成的。他没有给法律下定义,但他认为法 律产生于上帝,是正义的体现。法律的目的 在于维护和平与秩序。国家只有作为维护人 间的和平的工具才是正当的。 奥古斯丁的法律观受到斯多噶学派,尤其是 西塞罗的自然法学理论的影响,他把自然法 思想结合进他的神学思想之中,形成了自己 的神学法律观。
一、奥古斯丁的生平与著作
奥里略· 奥古斯丁(Augustine,354—430)是欧
洲中世纪哲学家、神学家、罗马基督教拉丁 教父的主要代表、新柏拉图主义者、基督教 教父哲学的完成者,是基督教最大的教父。
一、奥古斯丁的生平与著作

他在青年时代极为放荡,但求知欲甚强,思想极为 敏锐。善恶问题一直是奥古斯丁毕生思考的主题。 19岁时,他对哲学问题发生了兴趣,随即皈依摩尼 教,接受摩尼教的善恶二元论学说,认为恶起源于 某种实体,人的灵魂来自善,肉体则来自恶。后来, 通过学习新柏拉图学派的著作并受米兰大主教安布 罗斯的影响,于387年的复活节受安布罗斯的洗礼, 正式加入基督教。此后他一反过去的放荡生活,抛 弃情人和未婚妻,而且还辞去教员职务,终生献身 教会事业,过着清心寡欲的修道士生活。388年返 回北非故居。
四、法律观:神法与人法

他将法律分为两种:神法和人法。所谓神法是“上 帝的法律”或“永恒法”。神法是一成不变的、永 恒的,不随时间而变更,而且神法主宰一切。奥古 斯丁讲道,在上帝的惩罚的范围内哪里都不能避开 上帝的法律。上帝的法律即真理,而真理即是上帝 的法律。上帝是真理的化身,而法律就是上帝意志 的体现。神法即是真理,即是正义。值得我们注意 的是,奥古斯丁一方面强调神法是普遍的、永恒的, 另一方面又强调神法的“可变性”。
一、奥古斯丁的生平与著作
396年升为主教。在任职期间,他从事著述、
讲经布道和组织反异端等活动,他建立的神 学堂吸引了远近各地的主教,他所在的教会 成为北非教会的中心。他在晚年目睹了汪达 尔人的入侵,于430年8月28日死于汪达尔人 兵临希波城之际。希波城沦陷之际,汪达尔 人控制的北非脱离了罗马帝国。但奥古斯丁 的著作传到西方教会,成为公教会以及16世 纪之后的新教的精神财富。

人权 第一代:消极权利《独立宣言》、《人权宣言》 作为反抗权而提出,旨在实现免受国家权力的干预;个人的 自由权 思想、言论、信仰、宗教自由;人身自由;获得公正审判权 第二代:积极权利 经济人权 要求国家采取积极行动,保 障权利实现 财产权;劳动权;工作权;经济自由权;著作权;知识产权 第三代:连带权利 集体(国家、民族)人权 民族自决权;生存权;发展权;和平权;环境权;人类共同 财产权 第四代:和谐权 人权与主权
三、国家观:上帝之城与世俗之城

奥古斯丁的上帝之城与世俗之城的学说不仅用来解 释历史事件,而且包含着一种完整的关于国家和社 会的神学学说。奥古斯丁所说的“城”(civitate)即 社会的意思。社会即人的群体,是一群有理性的存 在者就他们所爱的事物达成的共同协议而结合在一 起。因此,为了了解一个群体的性质,我们只需要 了解什么是他们所爱。根据这一标准,两种爱组建 了两座城,爱自己、藐视上帝者组成地上之城,爱 上帝、甚至藐视自己者组成天上之城。前者荣耀自 己,后者荣耀上帝。这是奥古斯丁根据伦理标准对 “上帝之城”和“世俗之城”的区分。

二、原罪与救赎
关于惩罚的目的,在奥古斯丁看来,就是促
使犯罪者改正错误,同时对别人而言也是一 种教训:“犯罪者的改正也许对他本人有好 处,犯罪的例子对其他人也是一种可怕的教 训。”也就是说,法律起着一般预防和特殊 预防的双重作用。
三、国家观:上帝之城与世俗之城
奥古斯丁在《上帝之城》一书中以乐观的神
三、国家观:上帝之城与世俗之城

奥古斯丁并没有将“上帝之城”、“世俗之城”与 人间的教会和国家这两种社会组织划等号。“上帝 之城”这个概念在《圣经》上有过记载,指的是天 上天国,意指上帝的精神世界,基督教术语称为天 国或天堂。奥古斯丁一方面把基督教会说成是“上 帝之城”的象征或在现世的表现,另一方面又提出 与“上帝之城”相对立的“世俗之城”的概念。显 而易见,地上之城是指异教徒的群体,他明确指出, 有些人参加圣事,但却没有永久保持圣徒的精神。
三、国家观:上帝之城与世俗之城
奥古斯丁虽然认为奴隶制是不自然的,但并
不主张以暴力推翻奴隶制。基督徒做了他人 的奴隶,但却没有做自己的贪欲的奴隶,通 过上帝的恩典可以获得最终的精神自由。奥 古斯丁把公正交给上帝,让眼从留在人间, 提倡的是一种克制、忍让、等待的基督教精 神。
四、法律观:神法与人法
四、法律观:神法与人法
奥古斯丁希望,在遥远的将来某个时候,世
俗之城将被上帝之城所取代。在未来的上帝 的国家中,人类将会恢复黄金时代的本性, 人类生活在其中的世界又变成一种至善的国 度。
五、关于审判制度
奥古斯丁强调法官审判“要审判别人的良
心”,也即法律的执行并不主要是着眼于外 部的行为,而是探究隐藏在其中的内心的动 机。在他看来,“国家不得不任命的那些官 吏,即使他们最冷静地去判别人的案情,他 们的审判是何等的可悲与不幸!”所以,审 理案件要强调犯人的思想动机,简单地说, 就是“用心治心”。(中国的“春秋决狱” 与“原心论罪”)
学社会观分析了罗马沦陷及罗马帝国衰落的 原因,试图消除基督教徒对世俗政权的依赖 心理以及世俗政权被挫败而产生的情绪。他 认为,人类的拯救与罗马的命运无关,而是 依赖上帝的恩典和启示。罗马只是一个世俗 之城,并不是担负着神圣使命的上帝之城。 罗马的衰败不是由于皈依基督教,而恰恰是 由于罗马的多神崇拜,对基督教信仰不够虔 诚所致。
四、法律观:神法与人法

人法即世俗法律的产生是人类原罪的产物。在人类的黄金 时代,人们生活在神圣的、纯洁的国度里,按照上帝的计划 和安排,人人平等和自由,不知道奴隶制或别的人对人的统 治形式。所有的人共同享有财产和利益,并在理性的指引下 像亲兄弟一样生活在一起。但是,由于人类本质的堕落,人 们由于爱自己而轻视上帝、重物质生活而轻视精神生活,因 而产生了暴力,人不可能不犯罪。因此,有必要用法律惩罚 犯罪的人,使他们பைடு நூலகம்邪归正。尘世的法律是对人们邪恶本性 的约束和惩罚,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社会安定。人类的原罪不 仅是法律产生的原因,而且还是奴役制产生的原因。

三、国家观:上帝之城与世俗之城
由于这两部分人生活在同一国家中,天上之
城与地上之城在世间的命运是自始至终地交 织在一起的。双方享受同样的世间利益,或 被世间邪恶所折磨,但伴随着两座城中的是 两种不同的爱。可见,在现实和历史中都不 存在任何外在的标准来区分上帝之城与世俗 之城,区别两者的标准完全是内在的生活态 度。
三、国家观:上帝之城与世俗之城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