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武汉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修编(2016—2030年)

武汉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修编(2016—2030年)

武汉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修编(2016—2030年)一、项目概述当前,按照2015年中央及省市城市工作会议“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围绕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长江中游城市群等国家发展战略,遵循2049远景发展目标,武汉市正在全面建设更具竞争力更可持续的世界城市,努力打造国际创新中心、金融中心、贸易中心和高端制造中心,建设活力、高效、绿色、宜居、包容的世界城市。

在新的发展形势和要求下,我市正在谋划新一轮武汉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综合交通体系规划修编工作,力求通过规划统领,进一步明确城市远景发展目标、规模和空间结构,强化区域统筹和协作,实现武汉世界城市的建设目标。

综合交通体系规划作为其中最为核心的要素和内容,是明确交通发展方向,配置交通资源,支撑空间拓展,布局重大交通基础设施,促进交通与土地利用协调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对于城市空间结构和布局起着决定性的引导作用。

遵循市委市政府指示精神,立足实现总规、土规、交规“三规同步,交通先行”,强化交通引领城市发展的功能和作用,特组织开展本次综合交通体系规划工作。

二、规划内容(一)交通发展战略目标1、交通总体目标2个总体目标:全力构建以世界性门户机场和国际内陆港为纽带、以绿色交通为主导,以轨道交通为核心的多模式一体化综合交通体系,建立依托骨架交通,特别是轨道交通发展的空间结构和用地布局,促进区域、城乡交通统筹协调发展,将武汉建成为国际枢纽城市和绿色出行楷模。

5个交通远景:一个以满足人的交通需求特性为根本原则、以绿色交通方式为主要载体、以智慧去管理、以高效为显著标志的高度一体化的综合交通系统,即实现武汉的智慧交通(Wisdom)、人本交通(User-oriented)、一体化交通(Holistic)、高效交通(Accessible)和绿色交通(Natural)。

2、交通目标内涵(1)国际枢纽城市:以航空港和内陆港“双港齐飞”为核心,全面提升“空、铁、水、公”枢纽功能,强化多式联运,将武汉建设成为中部乃至中国走向世界的门户。

主要包括国际客运枢纽和国际物流中心两个子目标:◆国际客运枢纽:核心是国家门户机场和铁路枢纽之心的打造。

其中航空方面,需要将武汉建设成为全球航线网络的重要节点、中国第5大航空门户、空铁无缝衔接的综合枢纽;重点从三个方面完善设施和提升功能,一是组建基地航空公司,拓展国际航线;二是加密与国内省会、中心城市航线网络;三是构筑空铁联运,拓展航空腹地范围;实现武汉与主要国际城市、国内规模以上城市均有航空线路联系,2030年航空客运规模达到6000万人次/年,其中国际客运量超过30%。

铁路方面,需要将武汉建设成为全国的四大铁路枢纽、六大客运中心之一、中部的铁路心脏,实现“3小时”可达国内主要经济体,“1小时”可达长江中游城市群主要城市,“30分钟”可达武汉“1+8”城市圈城市。

◆国际物流中心:核心是国际内陆港和公路运输中心的打造。

其中港口方面,需要建设成为“近海直达、远洋喂给”的国际内陆港和长江航运中心,重点工作包括整合资源,增强港口、铁路等货运枢纽功能;加强与国际海港垂直合作,完善通关金融服务;优化集疏运网络,拓展货运经济辐射腹地;实现通过水运、铁路、航空形成国际货运口岸功能,2030年全市年货运周转量超过8亿吨,集装箱吞吐量超过1200万标箱,其中国际物流占比超过20%,铁水联运率达到20%以上(含国际集装箱铁水联运率超过40%)。

公路方面,建设成为国家“7918”网重要节点、中部公路枢纽,实现公路“5“1+8”“1小时”“3小时”长江中游城市群全覆盖、小时”500公里主要城市全覆盖、武汉都市圈全覆盖。

(2)绿色出行楷模:建立以优质的、绿色交通为主导的综合交通体系,打造公交都市和骑行城市典范,引领交通模式转型和交通战略、措施的革新。

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公交都市典范:核心是通过“四网合一”轨道网络建设,实现城城通轨道、镇镇有专线、村村有线路,打造公交主体,促进交通转型,实现市域“1小时”公交通勤可达率90%;中心城区“45分钟”公交通勤可达率75%。

◆骑行城市典范:形成“市域绿道成网、域域连通;市区路路有权、处处通连”成网成片、便捷连续的慢行交通网络,促进慢行复兴和结构优化,实现“15分钟”慢行生活圈可达率75%,3km以内出行使用绿色交通方式的比例达90%,全年道路交通事故万车死亡率下降30%。

◆出行结构目标:实现全方式交通结构中,公交出行比例达40%左右,慢行出行比例40%左右,小汽车出行比例努力控制在20%以内。

(二)基于交通可达性的多圈层空间体系综合考虑城市现状发展情况,以及对未来城市发展方向和重点发展区域的研判,本轮规划从交通的角度推荐武汉建立“8+7+6”的城市中心体系结构。

一是主城区(2+6),布局江南、江北2个主城核心(0-5km)和杨春湖、鲁巷、南湖、四新、古田、堤角6个副中心(10-15km);二是都市发展区(3+4),布局光谷、临空、江夏纸坊3个新城中心(15-30km)和东西湖、中法生态城、沌口-常福、阳逻4个次级新城(15-30km);三是大都市区(6),打造纱帽、前川、邾城、山坡、孝感临空、葛华6个独立新城(30-50km)。

图1 “8+7+6”城市中心体系结构图依托武汉城市空间结构和中心体系的不断优化完善,武汉将围绕5个圈层打造5个“1小时交通圈”。

一是“主城区1小时交通圈”,重点是依托城区轨道、常规公交及快速路系统,服务主城区通勤出行需求,支撑武汉三镇整体发展。

二是“都市发展区1小时交通圈”,重点是依托市域快轨、市区轨道及快速路系统,服务主城与新城之间的通勤和公务出行需求,促进主城与新城的一体化发展。

三是“大都市区1小时交通圈”,重点是依托市域快轨及快速路系统,服务主城与大都市区之间的通勤和公务出行需求,促进城乡统筹协调发展。

四是“城市圈1小时交通圈”,重点是依托城际铁路及区域高速公路系统,服务武汉与城市圈城市的商务出行需求,实现同城化发展。

五是“城市群1小时交通圈”,重点是依托高铁和城际铁路系统,服务武汉与长江中游城市群城市的商务出行需求,实现区域统筹与协作发展。

(三)国际客运枢纽1、航空:中国第五大国际门户枢纽航空枢纽的地位决定城市未来发展的高度。

武汉作为国家中心城市,要积极强化基地航空功能,规划控制第二机场,打造中国第五大国际门户枢纽机场(近期为中部地区国际门户枢纽),成为中部地区走向世界的窗口。

与此同时,要配套建设“一枢纽三网”,即中国第五大国际门户枢纽和通达全球的国际航线网、与航空无缝衔接的高铁网、发达的国内直达航线网,打造航空公司主运营基地,提升武汉航空服务水平,提供航空枢纽服务腹地。

根据国际城市航空枢纽发展经验,例如巴黎、纽约、东京、上海等均有2个及以上机场,成都、广州也在年航空客流达到4000万人次以后开始谋划第二机场,力求构建“一主一辅”两个机场的枢纽布局。

根据预测,2030年武汉航空客运量将达到6000万人次,天河机场四条跑道建成后基本可以满足航空客运需求。

但从功能上,建议在武昌南部规划控制第二机场,与天河机场形成“一主一辅”两个机场,提供国内航班以及支线、廉价、商务航空服务。

2、铁路:国家高速铁路路网中心,四大铁路枢纽及六大客运中心之一武汉是中国高铁客运专线网主枢纽,国家四大铁路枢纽(北、上、广、汉)及六大客运中心(北、上、广、汉、蓉、西安)之一。

规划着重整合武汉已有铁路资源,形成以武汉为中心,覆盖全国12个方向的高铁网及普铁系统,将武汉建成为“中国高铁网络之心”,实现武汉至京、沪、穗、渝等1000公里范围内主要城市的3小时高铁交通圈,加强武汉城市圈、长江中游城市群与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成渝等国家主要城市群和经济带的交通联系。

图2 以武汉为中心向外放射的十二个方向高铁网图武汉“1+8”城市圈范围内,构建“两环十二射”的高速铁路网,实现城市圈各个城市可向各个方向开行高铁列车的目标,减少武汉铁路枢纽过境性列车,加强城市圈城市之间的横向铁路联系。

武汉市域范围内,构建“一港三主两辅”的铁路枢纽布局。

其中“一港”为天河空铁联运综合港,规划将沿江、兰福高铁以及主城高铁环线引入天河机场,打造天河空铁联运综合枢纽;“三主”分别为武汉站、汉口站、新汉阳站;“二辅”分别为武昌站和光谷站;按规划形成后,武汉将实现“12个方向站站直发、居民半小时就近乘车、铁路航空无缝换乘”。

图3 武汉市域铁路枢纽布局规划图(四)国际物流中心1、国际物流中心发展目标通过水、铁、公、空形成功能强大的国际货运口岸功能,全市年货运量超过8亿吨,集装箱吞吐量超过1200万标箱,其中国际物流占比超过20%;铁水联运率达到20%以上,其中国际集装箱铁水联运率超过40%。

规模以上物流园区、物流中心与主要铁路、航空、航运货运枢纽具备通道连接,实现有效的客货分离。

图4 武汉衔接世界的物流体系2、建设国际物流中心的核心要素一是建立无缝高效的多式联运运输体系,是武汉成为国际物流中心的核心功能;二是层次分明、网络完善、功能完备的物流节点体系和快速的物流通道,是打造武汉国际物流中心的硬件基础;高效的通关环境、自由的贸易政策、高端专业的物流及金融等配套服务是武汉国际物流中心必备的软性环境。

图5 铁水联运布局示意图(五)轨道网和道路网1、轨道网本轮规划轨道线网优化方向为:一是结合新的城市空间结构和尺度发展要求,需要进一步强化市域快轨层次,提升轨道交通对大都市区发展的支撑作用。

既有轨道线网仍然侧重于主城和都市发展区范围,对外围新城和城镇的支撑服务相对不够,需要进一步的强化和补足。

二是需要强化穿城轨道快线的功能,目前在建设过程中受各种条件制约和因素影响,既有规划的穿城轨道快线功能难以实现;三是需要提升部分重点发展区域轨道线网规模,目前受江河湖泊、山体、地质等条件制约,汉正街、青山等重点功能区轨道交通支撑相对较弱。

在既有轨道交通线网基础上,在市域范围进一步释放和利用普铁设施资源,强化补足市域快轨网络;在市区范围因地制宜地采用深邃方式,建设轨道交通复合通道,合理发展单轨、独轨、有轨电车等中运量公交,进一步加密和强化轨道交通服务,构建由“高铁、城铁、市域快轨、市区轨道”组成的“四网合一”的轨道交通系统,打造“轨道上的大武汉”。

2、道路网一是主城区道路系统。

按照“应加尽加”的原则,结合项目用地开发,逐步有序加快加密次、支路系统建设,弥补既有次支路网建设滞后短板,既分担主要干道交通压力,又为慢行交通提供更好出行载体;充分采取地下通道的方式,打通过汉江、府河、南湖等需要穿铁路、湖泊、大院的困难地段断堵头路,在解放大道等拥堵严重区域,结合地铁通道建设复合的机动车通道。

二是市域高快速路系统。

结合四环线独立成环建设,同时优化调整外环线东段、西段走向;在外环线以外高速公路覆盖不足的地区,加密横向和放射性的快速联系通道,结合既有高速骨架及外环新东段形成环线,加强外围新城及重要发展区域之间的快速交通联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