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物理教学过程原则分析
数、理结合是培养能力的主要途径
• 通过对教材的分析研究来培养 – 例:动量--中子的发现 • 结合实践、实验过程来培养 – 例:串连、并联电路的总电阻,电功分配 • 联系实际培养 – 例:斜抛--投铅球 • 应用解题过程来培养 – 例:“合力总大于分力?”
4、中学物理有丰富的联系实 际、发展学生能力的内容
二、激发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的原则 三、创设物理环境,突出观察、实验、 探究的原则
四、启发思考、教给方法的原则 五、联系生活、技术、社会实际的原则
中学物理教学原则另一类表述
教师的指导作用与学生学习主动性相 统一原则
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统一原则 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的原则 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具体和抽象相统一的原则
中学物理教学原则
教学原则是根据教育、教学目的,反映教学 规律性而制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要求。 物理教学中的教学原则应该把教育学原理与 中学物理教学过程紧密结合起来,形成在中 学物理教学过程中应当明确提出和切实贯彻 的中学物理教学原则。
中学物理教学原则一类表述
一、科学性、教育性、艺术性相结合的原则
具体措施
• 建立良好师生关 系和和谐的教学 环境 • 给学生以尽可能 多的学习活动量 • 培养良好学习习 惯、能力
多让学生自由地发表意 见;多表扬,少批评 激发学习兴趣,使学生 爱学,要学
会学; 老师的启发重 在对方法的指导
原则: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统一原则
• 教学知识应是系统、科学的 具体措施: • 力求教学内容、方法的科学性 • 力求教学的思想性与物理知识内容有机 结合 • 思想教育的主要内容 和方法
中学物理教学过程是认识与发展 统一的过程
从认识论的角度看,教学过程是一种认识过 程,但这种认识比起其它形式的认识具有三 个基本特点: •直接性与间接性的统一 (在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之间架桥) •自主性与指导性的统一 (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学习) •认识性与发展性的统一 (学生认识的过程同时是全面发展的过程)。
具体措施
• 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相统一的观点进 行教学 • 明确原则的目的
具体措施
• 善于从观察自然现象和研究社会生活实际中 引出物理问题,把教学与生活、间接经验与 直接经验结合起来; • 创造多种多样的实践形式,引导学生把知识 用于生活,用于实际,并注意培养学生手脑 并用的实际操作能力。
具体措施
几种能力及其培养
• 观察力 • 实验能力 • 思维能力 • 定量分析及数学 演算能力 • 自学能力 • 分析、解决实际 问题的能力 通过参与活动来培养 通过进行实验来培养 通过对感性材料的“分析、综 合、慨括、抽象”来培养 在理解的同时培养
通过阅读课本、课外读物来培 养 通过练习、实践来培养
14-3 中学物理教学“过程”和 “原则”
复习:中学物理教学内容
• 中学物理教学内容解决的是“教什么”和“学什 么”的问题,有以下几种观点:
– 包括物理学知识、方法和物理思维 – 物理课程教学内容:
• 物理学科中特定的事实、概念、原理和问题,以及它们的选择、 组织及呈现方式 • 学校给学生的物理知识、技能、方法、思想和观点、习惯、行 为的总和。
原则:具体和抽象相统一的原则
说明: • 教学过程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求 知的认识过程 • 认识过程是从生动的直观开始,形成“感 性知识” • “感性知识”只有经科学抽象才能上升成 “抽象的规定” • “抽象的规则”只有经科学抽象形成“思 维中的具体”
认识过程流程图的实际分析
• “抽象规定 ”必须上升 到“思维中 的具体”才 能反映事物 本质 • 完成认识过 程必须经二 次抽象
例: 光的 感性表象 光的侧面特征 – 光的传播 – 直线传播性 – 反射、折射 – 反射、折射 现象 定律 – 干涉、衍射 – 光的波动性 – 光电效应 – 光的粒子性 光的较全面的 具体反映
光的波粒二重 性
例: 电磁的感性表 象 各种电磁感应 现象
电磁的某侧面特 征
电磁的较全面 的具体反映
– 必修课程 – 选修课程
• 高中与初中的衔接方式
– 螺旋式上升 – 同心圆放大
教师与教材
教师是教材的主人
教材是教师的工具
对照原来版本的教材
参考其他版本的教材
14-3、中学物理教学过程和原 则
中学物理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过程,也是一个 随着教育的发展而发展变化的过程。在当代 科学教育领域,占主导地位的建构主义理论 把教学过程看作是一个促使学生的认知结构 不断发展的过程。
• 联系实际、联系生活的内容很广泛, 既包括生产技术实际(这里应突出它 所运用的物理原理,不涉及它的技术 细节),也包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 理现象,还包括与物理有关的社会经 济问题(特别是有关当地的生产、能 源、环境等实际问题)。
具体措施
• 通过教学,使学生体会到自然界和社 会生活中处处有物理,认识科学、技 术、社会之间的联系;能解释和说明 多种自然现象,能解决社会和生活中 遇到的一些实际问题。 --使其产生 求知的欲望和动机
意义
• 根据教学目的和规律,遵循教学 原则,处理好教学过程中各种矛 盾,选择有效的教学方法、手段 ,出色完成教学任务
教学原则体系
教学系统层次 教学成份 教学原则
第一层次
教学的目的、 任务
教学内容
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统一原则
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统一原则 老师指导与学生学习主动性相统一原 则; 统一要求与因材施教相结合原则
2、形成概念、掌握规律 并发展能力是中心问题
• 说明:
–形成概念,掌握规律是对感性材料进行 科学抽象,发现其物理本质的过程 –在概念、规律的认识中同时发展科学的 思维方法和能力
3、教学中注意物理学 方法的培养
• 说明:
–物理概念:质的规定性,可测、计算 –物理定律、公式:物理量间的规律性反映 –物理规律:定性表述、定量计算是突出的特 点 –数理结合:用数学知识解决物理问题
例1 :由于光的折射作用,在水面斜上 方看到水中的物体是“升高”了.但 是,同一个结论可能画出三个不同的 光路图,哪一幅正确?
例2:研究放在斜面上的物体B所受的重力G
的分解时,重力G有时可以分解为F1与F2 • 能否说成“把重力G分解 为压力F2和下滑力F1”? • 在教学中如果向学生强调 :以后遇到放在斜面上的 物体时,重力G应分解为 F1与F2,这是一种“类型 ” .这种做法是否科学?
– 优秀生--提醒其不偏科、注重基础、 科学态度、工作作风、提高自学能力
--尊敬师长、情商
– 差生--应多鼓励,在学习方法、实际 困难上给予帮助,发现闪光点,使其树 立信心,不伤害其自尊心
差生形成原因
• 教师以分数定优、差,把差生当包袱 • 因分数不理想而经常受到老师、家长、同 学的责难、警告、训斥、甚至羞辱,造成 关系不融洽,产生抵触、敌对情绪;心理 压力大,产生自卑感、失败感、失落感- -影响学习成绩、品德 • 教师对差生的否定情绪,使学生缺乏学习 的动力;抑制学生的思维,阻碍学习和智 力的发展
教和学的过程
学生大脑与知识客体
• 教学内容必须以 其物质表现形式 出现才能成为被 认识的客体 • 教师要起指导作 用
学生的认识过程
• 学生的认 识源于实 践 • 学生知识 的积累
中学物理教学过程是多个系统要 素相互作用的过程
在物理教学过程中,存在着四个最主要 的、最基本的要素: •教师 •学生 •物理世界 •媒体(含教材、教学设备等)
巩固与提高相结合原则 统一要求与因材施教相结合原则
原则: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 学习主动性相统一原则
–学: • 以学生为主体,主动参与认识过程 • 接受教师的指导 –教: • 学生学习的引路人,起主导作用 • 切实让学生成为“主体”,不应限定学生发 展的范围 • 学生的主动探索过程不完全等同与科学探索
• 说明: –中学物理知识的应用:
•对物理现象的解释 • 解答习题、简单的实际问题
物理学习难点之一是“学”与“用” 分离:“概念、规律”与“实际”分 离,不能“学以致用” 应注重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的培养
5、中学物理教学是物理科学、专门技 术的 学习 基础;应注重思想的教育
• • • • 科技对中学生有极大的吸引力 物理是人们掌握、了解科技最有效的途径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培养学习物理兴趣的方法: –实验;活动、实践; –切实减负; –体验成功; –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
原则: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的原则
• 知识、技术爆炸的年代,不但到注重知识 的传授,更应发展认知能力 终生学习能 力 • 课本知识有限、时间有限 • 认识的客体内容,认识主体在不断变化 • 掌握知识与发展认知能力的关系
具体措施
• 加强物理基础知识的教学--概念、 规律、方法 • 能力是在实践活动中发生发展的,要 从教学活动中发展学生的认识能力
中学物理教学过程是认识与发展统 一的过程
中学物理教学过程是学生在物理教师创设的 物理学习环境中,在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下, 在原有认识的基础上,通过各种途径认识物 理客体,采用多种方式掌握物理基础知识与 技能,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方法, 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以实现科 学素养全面发展的过程。
– 物理学科中适合中学生学习水平的思想与观点、知识 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及其实际应用;物理学与技术、 社会的相互关系;物理学的本质和历史;上述内容的 选择、组织和呈现方式
物理课程内容的组织结构
不同学段物理课程的结构
• 初中(义务教育阶段)
– 分科课程 – 综合课程(物理作为科学课程的一部分)
• 高中:
原则:巩固与提高相结合原则
• 对新知识的学习 • 反复――不是机械的重复 ――而是螺旋式上升 • 记忆
原则:统一要求与因材施教 相结合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