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关于做好涉警舆情应对工作的认识与思考

关于做好涉警舆情应对工作的认识与思考

关于做好涉警舆情应对工作的认识与思考梁 伟 发 摘 要 公安舆论引导是党的舆论引导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公安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公安机关做好新形势下涉警舆情引导工作,对于树立公安机关良好形象,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构建和谐警民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做好涉警舆情应对工作,要围绕“转变观念、及时应对、讲究策略、把握主动”的工作思路,做到转变观念,提高应对涉警舆情复杂性和艰巨性的认识;及时应对,加快建立和完善涉警舆情应对工作机制;讲究策略,不断提升涉警舆情处置水平。

关键词 公安机关 涉警舆情 应对 公安舆论引导是党的舆论引导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公安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做好新形势下的涉警舆论引导工作,对于树立公安机关良好形象,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构建和谐警民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特别是今年以来,面对涉警问题炒作汹涌的态势,广东省各级公安机关高度重视,采取一系列措施予以应对和处置,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但当前和今后较长时期,公安机关应对涉警舆情的任务还十分复杂和艰巨,对此必须予以高度重视,紧紧围绕转变观念、及时应对、讲究策略、把握主动的工作思路,不断加强涉警舆情应对工作,努力提高舆论引导水平。

一、转变观念,充分认识应对涉警舆情的复杂性和艰巨性广东地处改革开放和对敌斗争前沿,传媒发达,竞争激烈,各家媒体千方百计抢新闻、炒新闻,特别关注炒治安、炒公安。

境外媒体对广东更是高度关注,敌对势力频频插手,极力造谣滋事、煽动蛊惑,将个别问题扩大化,单一问题复杂化,一般问题政治化。

2003年的“孙志刚事件”被媒体炒作达九个月之久,2005年的汕尾“红海湾事件”被境内外敌对势力大肆炒作。

据不完全统计,今年上半年,广东全省媒体的涉警负面报道达201篇次,网上涉警负面舆情98起。

特别是“东莞大批儿童被拐卖”、“广州交警拒绝遭抢者求助”、“广州黄埔区涉警交通事故”等多起涉警炒作事件的发生,对公安机关涉警舆情应对工作提出了严峻考验。

与此相比,一些地方公安机关领导和民警认识还不到位,在涉警舆情处置上存在着怕、捂、拖、虚等错误观念:怕,就是怕记者、躲媒体,面对媒体不愿说、不敢说、不会说;捂,就是捂着不说或语焉不详;拖,就是推诿拖拉,不愿负责、不敢负责;虚,就是面对质疑心虚,不讲实话,企图蒙混过关。

这些作者职务:广东省委常委、政法委书记,省公安厅厅长错误观念严重影响了涉警舆情引导工作。

胡锦涛总书记明确指出,舆论引导正确,利党利国利民,舆论引导错误,误党误国误民。

按照胡总书记指示,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做好新形势下涉警舆情应对工作的极端重要性、紧迫性和艰巨性,切实转变观念,牢固树立三种意识:(一)树立舆情就是警情的意识舆论关注的问题就是社会的焦点,丝毫不能轻视和麻痹。

尤其在当今信息化条件下,各类新闻事件的传播、扩散可谓瞬间万里,信息共享全球同步,互联网上更是呈现一人疾呼、万人参与、百万人关注的状况,极短的时间内就会产生巨大的社会影响。

如果重视不够、反应迟缓,必将陷入极大的被动。

因此,各级公安机关都要树立舆情就是警情的意识,一旦发现涉警舆情苗头,必须快速反应,主动应对,主动处置。

(二)树立舆情就是稳定的意识在当前社会矛盾凸显、刑事犯罪高发和对敌斗争复杂尤其是在国际金融危机严重冲击影响的形势下,社会不稳定因素潜滋暗长,“触点”多,“燃点”低。

哪怕是一起普通的案件、事件,都可能引发群众特别是网民不满,再经媒体炒作、放大,就可能演变成影响社会稳定的重大问题。

去年贵州的“瓮安事件”、今年湖北的“石首事件”都是深刻教训。

因此,要保持清醒头脑,将做好涉警舆情应对作为落实公安机关维护稳定责任的重要举措,一把手亲自抓,大力加强舆情应对处置工作,努力提高维护社会稳定的工作水平。

(三)树立舆情就是形象的意识当前,公安执法工作处于空前开放、高度透明的社会环境中,公安机关作为维护社会稳定和治安稳定的“刀把子”,站在社会矛盾的风口浪尖上,民警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随时会通过媒体的镜头展现在世人面前,成为社会舆论关注的焦点。

一旦执法失当,就会被媒体和舆论抓住不放,引发“舆论审判”,严重影响公安机关的形象。

从全国涉警舆情的形势看,可谓“天天有新闻、周周有事件、月月有风暴”。

为此,公安机关一定要牢固树立舆情就是形象的意识,通过加强舆情引导和公安工作的正面宣传,树立公安机关阳光、公正、文明、规范的新形象,增强广大群众对公安工作的认同感。

二、及时应对,建立和完善涉警舆情应对工作机制工作机制是否建立健全是涉警舆情应对工作成败的关键。

公安机关要把完善舆情应对工作机制作为加强涉警舆情应对工作的着力点,认真总结经验教训,建立健全规范有效的工作机制。

(一)对于发生的重大涉警事件要第一时间准确定性准确定性是成功处置的前提。

发生重大涉警事件,必须第一时间查清事实并准确判定事件性质,为事件的进一步处置和舆论引导提供准确的方向和依据。

要迅速判明发生的事件是普通的刑事、治安案件,还是严重暴力犯罪事件;是由人民内部矛盾引发的利益冲突事件,还是由敌对势力、别有用心的人插手、策划的政治事件;是偶发事件,还是有组织、有预谋的事件;是公安机关执法过错引发的事件,还是由于群众误解造成的事件。

只有定性准确,应对才会有原则、有思路,措施才会有针对性。

今年韶关“6・26”事件发生后,广东省和韶关市公安机关迅速判明事件性质,将其定性为一起群体斗殴治安案件,一方面及时向社会公布事件真相,一方面积极采取措施控制现场、疏散隔离参与斗殴的员工,3天内分阶段滚动发布5篇新闻通稿,有效应对了复杂的舆情形势,为事件的顺利处置奠定了坚实基础。

可以说,定性准不准,既是对公安机关领导工作水平的考验,也是对公安机关处置重大涉警突发事件能力的检验。

(二)对于发生的重大涉警事件要第一时间协调联动涉警舆情引导涉及公安工作方方面面,必须整合资源,联动处置,形成合力。

一是领导处置要联动。

凡遇重大突发事件,领导要将调查处置与舆论引导工作同部署、同落实,密切跟踪,准确分析、预测舆情走势,对容易引发炒作的苗头性、倾向性信息及时开展应对处置,使舆论引导贯穿处置工作的始终。

二是上下要联动。

发生重大涉警事件,省、市、县三级公安机关要协调联动,确保口径一致、步调一致、处置得力。

必要时省公安厅要派出舆情引导人员到一线与当地公安机关共同做好事件调查和新闻发布工作。

三是警种要联动。

在涉警舆情应对工作中,指挥中心、宣传、网监、法制等警种和涉案(事)件的部门实行捆绑运作,既要各司其职,分别做好舆情信息汇总研判、敌社情排查掌控、案件侦破,新闻发布、有害信息删除封堵等工作,又要协调联动,发挥联动处置的最大效能。

在处置今年4月的汕尾陆丰市村民集体驾船出海事件中,省公安厅第一时间派出宣传、治安、刑侦部门领导赶赴事发现场,与当地党委、政府和公安机关共同开展处置;边防部门及时联系香港水警遣返出海人员;国保、宣传部门与指挥中心一同掌握、研判舆情,及时发布新闻通稿,多个部门联动,使事件发生不到24小时就得以圆满处置。

(三)对于发生的重大涉警事件要第一时间发布信息掌握舆论话语权最关键的一个字就是“快”,即第一时间发布信息。

如果公安机关“失声”,谣言就会有市场、有阵地、满天飞。

公安不说话,别人就会说话,甚至有的人趁机乱说话。

因此,发生涉警突发事件后,公安机关领导必须第一时间决策,舆论引导负责部门必须第一时间与党委宣传部门和媒体沟通联系,将正面声音通过主流媒体向社会公布。

用客观、公正的报道抢占话语权,用事实、数据和实例赢得群众信任,用权威的信息稳定群众情绪,向社会公众表明公安机关进一步查清事实、妥善处理事件的决心,表明负责任的立场和态度,给予公众郑重承诺和信心,从而抢占舆论先机。

一些处在维护稳定工作一线的干部和长期研究群体性事件的专家提出了处置突发事件的“黄金四小时”,认为能否抓住事件发生后的四个小时及时处置是成功化解危机的关键,其核心理念就包括第一时间主动发布权威信息主导舆论。

去年11月5日,珠海市发生一起泥头车连续撞死5人撞伤19人事件,恰逢举办珠海航展,大批记者要求到事件现场采访,网上评论铺天盖地,矛头指向公安机关执法不当、政府隐瞒事件真相。

为此,公安机关在案发后三小时内即发布新闻通稿,公布事件真相,掌握了舆论主动权。

去年,广东省公安厅按照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汪洋同志的指示精神,专门下发了《广东省公安机关应急信息第一时间发布办法》,对第一时间发布信息的范畴、权限、原则以及运作程序等作出了明确规定,特别强调各地第一时间发布事件信息的,不需请示批准;不发布信息的,必须经上级审批。

(四)对于发生的重大涉警事件要第一时间查控不实有害信息大多数网络舆情具有从众心理,如果发现自己的观点属于多数人的观点,就会更加坚持;如果发现自己的观点与多数人不同,就会产生被孤立心理,从而放弃自己的观点。

因此,加强对虚假苗头信息和不实言论的封堵查控,防止其形成舆论气候非常重要。

在开展正面宣传引导工作的同时,还要及时查控各类不实信息和造谣人员,防止网上不实言论和有害手机短信等形成规模和气候。

对散播虚假信息的造谣人员,要落地查实,严肃处理,并向社会公布。

在处置韶关“6・26”事件中,公安机关通过实时掌握网上舆情动态,对发布造谣信息的人进行落地调查,并及时依法处置,为舆论引导争取了主动。

三、讲究策略,不断提升涉警舆情处置水平涉警舆情应对是一项高度敏感复杂的系统工程,策略得当,可以大事化小、难事化易;策略失当,则会小事变大、大事搞砸。

因此,要做到因情施策,讲究方式方法,采取更佳工作方案。

(一)实事求是,决不护短不可否认,在一些涉警突发事件中,公安机关的工作被动是由于互联网或个别媒体的不实报道造成的。

但必须承认,也有相当数量的事件,是由于公安机关和少数民警执法不作为、乱作为或执法不公正、不文明、不规范造成的。

因此,必须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及时查清事件真相,对确属公安机关自身过错或民警工作失误引发的,一定要实事求是,正视问题,决不护短,取信于民。

要把握权威性原则,与案(事)件有直接关系的公安机关和民警个人应回避参与调查,必要时请上级公安机关或第三方权威部门进行调查、鉴定和发布,提高调查结果的可信度。

同时,及时发布公安机关的改进措施,引导舆论朝着有利于公安机关的方向发展。

事实证明,抱有侥幸心理编造谎言、发布不实消息企图蒙骗群众,往往只能是“聪明反被聪明误”,不仅平息不了群众的情绪,反而引起群众更多的怀疑和不满。

(二)掌握分寸,留有余地涉警舆情应对尤其是新闻发布要十分讲究技巧,公安机关要按照速报情况、慎报原因、由简到繁、滚动推出、留有余地原则,注重把握媒体需求和公众心理,灵活应对,达到最佳宣传效果。

首先,要统一口径,不能你说一套他说一套,早上说一套晚上说一套。

哪些该说哪些不该说要拿捏到位,公布事件真相不等于要将案件所有过程公之于众,比如侦查方法、工作手段等涉密内容就不能公布。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