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城市详细规划原理_居住区规划设计的基本要求
城市详细规划原理_居住区规划设计的基本要求
乐、交往比例关系
18
四、城市劳动生活方式:
• 产业结构的调整、职业流动、第二职业、
工时制度的改革
19
五、城市家务劳动方式:家务劳 动的消耗时间
20
六、城市精神文化生活方式
• 自我完善 • 尊重 • 社交 • 安全 • 生存
21
七、城市人际交往方式
• 血缘 • 地缘生活方式:
• 组团:1000-3000人,300-800户为宜
33
• ③规划形式 • a.居住区——居住小区 二级 • b.居住区——组团 二级 • c.居住区——居住小区——组团:三级
34
第五节 居住建筑及群 体规划
35
一、居住建筑规划设计
• (一)类型
• 1.按平面形式分类
• ①独院式(独立式)低层(1-3层)客户一般布
49
二、组合方式
• 1.成组成团的组合方式 • 组团的规模主要受建筑层数、公共建筑配置、
自然地形和现状等条件的影响而定。
• 成组成团的组合方式功能分区明确,组团用地
有明确范围,组团之间可用绿地、道路、公建 或自然地形分隔,面貌较统一。
50
• 2.成街成坊的组合方式 • 成街的组合方式一般用于城市和居住区主要道路
• CO2含量:0.05-0.1%
8
• (二)外部居住环境: • 1.居住密度 人口密度:人/公顷
建筑密度:20-26%
• 2.公共绿地面积大小 • 3.各类活动设施齐全程度 • 4.视觉干扰程度 • 5.室外通风、日照、防风、防晒等 • 6.室外噪声环境: • 白天(上午7:00~晚9:00)46-50dB(A) • 晚上(晚9:00~早7:00)41-45dB(A)
置独用院落,
• ②联立式(并联式)占地较多
• ③梯间式
• ④内廊式(长短廊)
• ⑤外廊式
• ⑥内天井式:
• ⑦跃层式:(多高层)
• ⑧跃廊式:(高层)是第④、⑤类住宅的变形
• ⑨复式:(使用面积大于建筑面积)
36
• 2.按层数分: • 低:1-3层 • 多:4-6层 • 中高层:7-9层 • 高层:10层以上
• e.住宅建筑的布置要求较多的考虑朝向及间距。 • “邻里单位”理论适应了现代城市由于机动交通
发展带来的规划结构上的变化,把居住的安静朝 向、卫生、安生放在重要的地位,对以后居住规 划影响很大。
28
②居住小区(二战后)
• a.小区做为一个居住区构成的“细胞”,将其规
模扩大,不限于以一个小学的规模来控制;
• 标准化(工业化)、板式住宅、装配式住
宅
• 多样化(环境要求)
41
二、群体规划要求与布置
• (一)要求 • 1.卫生安全要求 • ①通风、入射角、间距 • ②日照: • 日照标准:(冬至日,正午前后连续日照
不低于1小时)
• 日照间距比 • ③朝向 最佳朝向、适宜朝向
42
• ④防火、防震 • 防火间距(多层住宅,山墙之间6-8m) • 长 度 超 过 160m 则 需 过 街 楼 , 净 空 不 小 于
5
• (四)按空间的领域性分类(相对
性):
• 层次:1.私密→2.半私密→3.半公共→公共
空间
• 内部环境:卧室→厨、厅→小院、阳台→
通道、楼梯
• 外部环境:住宅→私院→组团院落→通道、
广场
6
第二节 居住区规划设 计的基本要求
• 原则:舒适、方便、安全、卫生、美观
7
一、舒适(使用)
• (一)内部居住环境:
模,服务半径等;
• ③高层建筑; • ④行政管理体制 • 居住区—→小区—→组团 • 街道办 居委会 居民小组 • ⑤地形 • ⑥不同的城市规模
31
3.居住区规划结构的基本形式、 规模及类型
• ①类型: • a.按建设条件:新、旧 • b.按地形条件:山地、平原 • c.按与城市的关系:城市型、独立工矿企业
• 1.住宅:户均建筑面积:m2/户
• 2.类型:低、多、高、超高
• 3.居室隔声、隔热、采光、日照、通风、保暖
• 4.室内小气候:气温、相对湿度、空气流动速度 • 冬:18℃-22℃, 45%-65% 0.07~0.1m/s
• 夏:25℃-26℃ 30%-50% 0.1~0.25m/s
• •
5.室内空气量和CO2的含量 室内空气量:25-30m3/人
单位”成为组成居住区的“细胞”。
• b.幼儿上学不要穿越交通道路。“邻里单位”内
要设置小学,并以此来控制及计算“邻里单位” 的人口及用地规模。约500人,60余公顷。
• c.使“邻里单位”内部设置一些为居民服务的日
常使用的公建及设施。
27
• d.使“邻里单位”内部和外部的道路有一定的分
工,防止外部交通由“邻里单位”内部穿越。
3
• (二)按建设项目分类: • (1)各类建筑 • (2)市政工程设施 室外工程 • (3)绿化设施 • 新的城市建设方式为“综合开发、配套建
设”,建设顺序:先地下、后地上进行配 套建设,保证基础设施先进,以及环境建 设的同步实施。
4
• (三)按用地的功能分类 • (1)住宅用地 • (2)公共服务设施用地 • (3)道路广场用地 • (4)绿化用地 • (5)其它(街道、工厂……)
关。
• 6.电梯入口800mm以上长度空地,便于轮椅进出。
11
三、安全
• (一)防火:消火栓(120m)。建筑间距
不小于3.5m(消防车通过)
• (二)防震:70 °-90°设防(次生灾
害),方便救援。有足够的疏散空地。
• (三)防空:地下室(地下空间的应用) • (四)交通安全(人车分行)
12
四、卫生
• ①访友 • ②聊天 • ③串门
23
九、城市家庭生活方式
• ①城市家庭生活方式:一对夫妇带未成婚
子(女)
• ②单身家庭 • ③直属家庭 • ④复合家庭 • ⑤特殊家庭
24
十、城市居民生活时间的分配和 利用
25
第四节 居住区规划结 构、类型、规模及规划 形式
26
1.居住区组织思想的演变
• ①邻里单位(Neighbouruhood unit)(30uw) • 理论: • a.要求在较大范围内统一规划居住区,使“邻里
9
二、方便:
• (一)内外交通的便利 • 内部交通(住宅设计的好坏) • 外部交通(人、车分流) • 交通方式:自行车、公交、地铁、 出租车、
步行
• (二)公共服务设施:齐全程度、服务方式、
时间、服务半径、是否有好的物业管理
• (三)施工组织管理
10
• (四)无障碍设计
• 标准: • 1.入口设置坡道代替台阶 • 2.门宽80cm以上,旋转门另设残疾人入口。 • 3.走廊宽130cm以上。 • 4.厕所内要有扶手的便器 • 5.隔断门设置要有足够的内部空间,便于轮椅开
的沿线和带形地段的规划。
• 成坊的组合方式一般用于规模不太大的街坊或保
• b. 由交通干道或其他天然或人工的界线(如铁路、
河流等)为界。
• c.在划分的范围内,把居住建筑、公共建筑、绿
地等以综合解决,使小区内部的道路系统与周围 的城市干道有明显的划分。
• d.公共建筑的项目及规模也可以扩大,不仅是日
常必需品的供应,一般的生活服务都可以在小区
内解决;
• 小区的规模以小学的最小规模为其人口规模的下
• 人工要素要集中体现自然要素和社会要素,
自然要素和社会要素作用于人工要素。
2
二、组成内容
(一)按环境组成 1.内部居住环境:
• (1)居室、厅、厨、走道; • (2)设备、工程管线设施(上、下水道电话、有线电视、
网线)
• (3)室内装修、家具 • (4)日照、通风、隔热、隔声等。
2.外部居住环境: 住宅、公共设施(配套)、市政工程 管线(基础设施)、绿化(小品、设施)庭院、儿童活动 场地、老人活动场地(人工)自然小气候(自然)、邻里 关系等(社会)
民共有的区别于农村生活方式)
• 2.特点: • ①社会化程度高 • ②生活水平的提高 • ③多质化、异质性 • ④开放性(趋同、求新) • ⑤易变性
16
二、城市生活方式与城市环境的 关系
• 城市生态 • 城市设施 • 城市社会文化
17
三、城市消费生活方式
满足物质、精神需要的生活资料和质量
• 消费意识:消费心理、观念 • 消费条件:消费能力、水平——满足程度 • 消费方式:消费结构——吃、穿、用、娱
• (一)空气:SO2、CO2、飘尘、NO2及化学
烟雾。
• (二)水:饮用水的质量。 • (三)环境卫生:垃圾箱的设置、物业。 • (四)噪声
13
五、美观:
• 绿地、绿化、美化、城市设计、周围环境
14
第三节 城市生活方式 与城市居住
15
一、什么是城市生活方式
• 1.定义:比较稳定的城市活动形式(全体城市居
型
32
• ②规模 • 居住区人口规模: 3-5万人;用地规模:
500-100公顷
• 小 区 人 口 规 模 : 10000 ~ 15000 人 ( 旧 规 范
7000 ~ 15000) ; 用 地 规 模 : 17-35hm2( 以 10000人为宜,用地10余公顷,五层,建筑 面积密度15000m2/ha)
社会性、家务性)
• ④归属感与标志性
45
• 4.空间构图美观上的要求 • 形式上
• 对比:物质性的悬殊差别、高低、横线与竖线、
点条、疏密
• 韵律与节奏
• 比例和尺度
• 街道的宽度比:
• H: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