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土壤学》目录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环境及环境问题
一、环境与环境科学的涵义
二、环境的组成与结构
三、环境问题
第二节土壤与土壤圈
一、土壤与土壤圈的概念
二、土壤圈的功能
第三节土壤质量及与环境和人类的关系
一、土壤质量的含义与类型
二、土壤环境质量的概念
三、土壤与水质
四、土壤与大气环境质量
五、土壤与作物品质
六、土壤与人体和动物健康
第四节环境土壤学的研究对象与任务
一、环境土壤学的研究对象
二、研究任务
三、相关学科
第二章土壤的基本组成和性质
第一节土壤的形成
一、土壤形成因素
二、主要成土过程
三、土壤剖面分化与特征
第二节土壤生态系统的基本组成
一、土壤的矿物组成
矿物组成和化学组成、颗粒组成。
二、土壤有机质
来源、含量及其组成;土壤有机质的转化;土壤有机质的作用及其生态与环境意义。
三、土壤生物
类型组成;土壤微生物的根际效应及其环境意义。
四、土壤水
土壤水的形态;土壤水的能态;土壤水分含量及其有效性。
五、土壤空气
土壤空气的来源;土壤空气的组成;土壤空气的运动。
六、土壤热量
土壤热量的来源;土壤的热学性质;土壤热量平衡及与环境能量交换。
七、土壤养分
土壤大量元素(氮、磷、钾)特点及与环境关系;
中量元素(硫、钙和镁)特点及与环境关系;
微量元素(铁、锰、铜、锌、硼)特点及与环境关系。
第三节土壤性质
一、土壤质地
二、土壤孔性
三、土壤结构
四、土壤通气性
五、土壤胶体特性及吸附性
六、土壤酸碱性
七、土壤氧化还原性
八、土壤物理机械性与耕性
九、土壤微生物特性、土壤动物特性
十、土壤酶特性
第三章土壤退化
第一节土壤退化概述
一、土壤退化的概念
二、土壤退化的原因
三、土壤退化的类型
四、土壤退化的危害
第二节土壤退化评价的理论与方法
一、土壤退化的评价理论
二、评价指标体系
三、评价方法与步骤
第三节土壤退化的防治措施与修复技术
一、土壤退化的综合防治措施
二、主要修复技术
1、物理修复;化学修复;生物修复。
2、原位修复、异位修复。
第四章土壤中碳、氮、磷物质循环
第一节土壤碳循环
一、土壤有机碳库
二、土壤有机碳形态与活性
三、土壤有机碳的合成与转化
四、土壤碳循环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第二节土壤氮循环
一、土壤氮的形态
二、土壤氮的迁移转化
三、土壤氮素的管理与环境质量
第三节土壤磷循环
一、土壤磷的形态
二、磷在土壤中的迁移与固定
三、土壤磷素的管理与水体富营养化第五章土壤背景值与环境容量
第一节土壤背景值
第二节土壤背景值的调查方法
一、土壤背景值调查布点
二、土样的采集与室内分析
三、数据处理
四、土壤背景值与环境质量
五、土壤环境容量
第六章土壤污染与修复
第一节土壤环境污染概述
一、土壤污染的概念
二、污染物和污染源概念及类型
三、土壤污染的特点
四、土壤污染主要判定指标
五、影响土壤自净作用的因素
六、影响土壤缓冲性能的因素
第二节土壤修复标准的建立
一、土壤污染的防治措施
二、土壤修复标准的建立
第三节污染土壤修复效果评定方法
一、污染土壤修复效果评定的概念及内涵
二、土壤修复效果评定方法
三、污染土壤修复效果评定的研究展望第七章土壤有机物污染及修复
第一节土壤农药污染及修复
一、农药类型
二、农药污染的危害
三、去除土壤中残留农药的技术措施
第二节土壤石油污染及修复
一、石油污染概念、
二、石油在土壤中的转化途径
三、石油污染的修复技术
第三节土壤有毒有机物污染
一、土壤有毒有机物污染概念、
二、有机污染物在土壤中的吸附和挥发
三、有机污染物在土壤中的移动性
四、对生物的影响与农产品质量安全影响
五、土壤有毒有机物污染的控制技术。
第八章土壤重金属污染与修复
第一节土壤中的重金属
一、土壤重金属污染概念
二、土壤重金属污染的来源
三、土壤重金属污染特点
四、土壤中重金属的形态
五、影响重金属迁移的因素
第二节土壤重金属污染对环境质量的影响
一、重金属对土壤肥力的影响
二、重金属的植物效应及其影响因素
三、重金属对土壤微生物和酶的影响
四、重金属对人类健康的影响
第三节土壤重金属污染的控制与修复
一、土壤重金属污染源的控制措施
二、土壤重金属污染修复技术
第九章土壤资源的利用与管理
第一节土壤资源
一、我国主要的土壤资源
二、世界土壤资源概况
第二节土壤资源利用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一、土壤资源利用现状
二、土壤资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第三节土壤资源的开发利用
第四节土壤资源与人口容量
一、人口对土壤资源的依赖性
二、土壤资源的承载力
第十章环境土壤问题的研究方法第一节野外调查与分析
一、确定环境土壤问题范围
二、拟定调查方案
三、样品的采集与处理
四、室内分析与质量控制
第二节定位研究
一、定位研究
二、动态监测
第三节土壤环境问题模拟试验
一、实际模拟
二、强化模拟
三、模拟实例
第四节环境土壤评价
一、土壤污染评价
二、土壤质量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