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电场力的性质教学设计

电场力的性质教学设计

2.1 探究电场的力的性质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理解场、静电场、电场力、电场强度的概念,掌握电场强度的定义式和点电荷场强的计算公式,能正确理解和使用电场强度的单位,了解一些典型的电场强度值。

2.过程与方法:通过引入试探电荷研究电场,知道用理想模型进行研究的方法,体会用比值定义电场强度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引入“场”概念的探索过程,感受科学家的钻研精神,通过建立电场强度概念和推导点电荷场强的过程,训练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建立电场强度的概念,知道电场强度的定义式q
F E =和点电荷的场强公式2
k r Q E =,并知道这两个公式的适用范围。

教学难点:
由于场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特殊形态的物质,如何引导学生用合适的方法来研究电场是教学的重点。

在研究电场性质的过程中,如何引导学生认识用比值定义电场强度是教学的另一难点。

教学过程:
◆ 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教师提供示波器实物,演示观察直流电和交流电的波形(或播放投影)。

说明示波器在电子技术中有广泛的应用。

同时简介示波管中的电子束受到力的作用而运动,打在荧光屏上形成图像。

(不要求也不可能让学生在这里就明白示波器的工作原理,仅让学生有一个大概的了解)。

接着,引导学生汇报想要弄清的问题(即悬念):例如,电子受到的是一种什么力?是库仑力吗?是由谁提供的呢?电荷间的相互作用是靠什么传递的呢?……由此引入新课,简介本章所要学习的内容。

第二章电场与示波器
2.1 探究电场的力的性质
一、电场
在学生阅读教材的基础上,由学生理清科学家探索“场”概念的简要历程:牛顿时代的人提出“超距作用的观点”。

法拉第提出“近距作用的观点”并用“电场”一词;麦克斯韦建立电磁理论。

从此“场”成为现代物理学中最重要的基本概念之一。

◆师生归纳
1.场:物质存在的一种特殊形态。

即看不见有摸不着。

2.电场:电荷周围空间存在的场。

可与引力场(重力场)类比
3.电场力:电场对放在其中的电荷的作用力。

4.电场的基本性质:对放入电场中的电荷有力的作用。

5.静电场:相对与观察者静止的电荷的电场。

◆教师引导
二、怎样描述电场
教师引导学生,如何研究看不见摸不着的电场的性质呢?用什么样的办法能使原来隐含的电场的特性显露出来呢?启发学生思考:能否引入一个电荷,将其放到所要研究的电场中去,根据电荷受力的情况来研究电场?这个电荷叫做试探电荷。

但是试探电荷也有自己的电场,会影响所要研究的电场的性质吗?什么样的电荷可以看做是试探电荷呢?
◆学生讨论后归纳
1.场源电荷:一个电荷周围空间存在着电场,产生该电场的电荷叫做场源电荷。

2.试探电荷(或称检验电荷):能忽略自身电场的点电荷。

①试探电荷的电场几乎不影响待研究电场的性质。

②试探电荷能确切反映它在电场中的位置。

③试探电荷的电荷量和尺寸都必须充分小。

④试探电荷是一种理想化的模型。

◆引导学生“分析论证”
定量研究电场的力的性质。

利用教材图2-2,根据库仑定律计算电场力F并填入表1中的上面三行空格内。

由学生交流计算结果,并归纳结论:同一试探电荷
q 在电场中不同点的q F
值不同。

利用教材图2-3,设点电荷Q 与试探电荷q 的距离为r ,根据库仑定律计算电场力F 并填入表2中的上面三行空格内。

由学生交流计算结果,并归纳结论:虽然电荷不同,但在电场中同一点的q
F 值相同。

三、电场强度E (简称场强)
1.电场强度的定义:电场中某点的点电荷所受到的电场力F 跟它的电荷量q 的比值。

2.电场强度的数学表达式:q
F E =。

启发学生回忆在以前学过的用比值定义的物理量,如密度、电阻、速度、加速度等,让学生充分感受用比值定义物理量的科学意义。

深化对电场强度的理解:
◆ 巩固练习,交流评价
【课堂练习1(投影)】电场中某点的电场强度q
F E =,这说明E 跟F 成正比,跟q 成反比。

根据变换后的公式E F q =,可以说明在电场中某点的点电荷q 受到的电场力F ,跟q 成正比、跟E 成正比。

这些说法正确吗?
经学生一番讨论后明确:E 是反映电场本身性质的物理量,他跟q 和F 均没有关系,不能说E 跟F 成正比,跟q 成反比。

而F 是放在电场中某点的点电荷q 受到的电场力,因此可以说q 受到的电场力F 跟q 成正比,跟E 成正比。

师生归纳:
3.电场强度E 是反映电场本身性质的物理量,它跟q 和F 均无关系。

启发学生思考:由于电场力F 是矢量,那么,对同一公式中的电场强度R 有影响吗?利用公式可以做必要的计算,那么,电场强度的单位是怎样的?经学生议论后,归纳:
4.电场强度是矢量。

电场强度的方向跟正(负)电荷在该点所受电场力的方向相同(反)。

请学生说出1N/C 的物理意义。

5.电场强度的单位。

在国际单位制中,电场强度的单位是N/C 。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提供的“典型电场的一般强度值”数据表,以便让学生对抽象的电场强度进行具体化。

【课堂练习1(投影)】有一点电荷+Q ,若在距Q 为r 处的M 点放一试探电荷+q ,试求:
(1)试探电荷受到的电场力;(2)M 点的电场强度。

经学生一番讨论后交流结果,经评价认为如下结果是正确的:(1)试探电荷受到的电场力就是库仑力,即2q r
Q k F =,方向背离+Q 向外。

(2)根据电场强度定义式q F E =,M 点的电场强度2r
Q k
F =,方向背离+Q 向外。

师生归纳: 6.点电荷的场强公式2r
Q k F =。

教学小结:(先由学生交流再由教师小结。


◆ 布置作业
(1)整理知识并完成教材第26页上“讨论与思考”中的三个问题,下节课请学生交流评价。

(2)完成教材第30页上“家庭作业与活动”中的第2、3题。

(3)阅读“信息浏览——场”。

(4)预习本节教材余下的内容,做好下节课交流评价的准备。

教学后记:
由于教材体现了新课程理念,编写的颇具特色,加之独具匠心的教学设计和认真的实践,使本课堂具有如下特色:
1.努力根据三位目标制定教学目标,本课按《课程标准》的要求,教学目标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来制定。

十分注重让学生知道用理想模型进行研究的方法,体会用比值定义物理量的方法,感受科学家对“场”概念的探索精神。

2.精心组织教材,优化教学技艺。

教学过程始终把主要精力放在突出教学重点和教学难
点上,即如何建立、怎样建立和理解电场强度的概念,从而理解电场力的性质,并通过两次课堂练习深化对重点知识的理解。

对于示波器,仅将其作为引入电场的背景,而不是一开始就纠缠在其工作原理上。

对于“场”的概念,也有学生阅读教材后交流得出。

对于“典型电场的一般强度值”,安排学生阅读了解。

对于“讨论与思考”中的三个问题,作为课外作业,要求学生下节课做好交流评价的准备。

在教育现代信息技术方面作有机的配合,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3.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创设物理学习情境。

以示波器为背景,创设研究电场的情境,引导学生探究电场的性质。

在本章结束时,还将回到初步解决示波管的工作原理上。

4.注重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

科学探究的形式是多样化的,可以是实验探究,也可以是理论探究。

如本课中建立场的概念、引入试探电荷、用比值法定义电场强度、推到点电荷场强公式的环节,都十分重视启发学生分析论证,进行理论探究,着力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

5.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建构知识的能力。

本课中,在尽可能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让学生充当学习的主人方面作了充分的安排。

如:在观察示波器显示的波形后,引导学生提出要弄清的问题;在学生阅读教材的基础上,有学生来理清科学家探索“场”概念的简要历程;由师生共同归纳场、电场等概念;有学生讨论后归纳场源电荷、试探电荷概念;引导学生“分析论证”,定量研究电场力的性质,有学生计算填表、交流结果、归纳结论,在师生形成共识的基础上定义电场强度;启发学生回忆以前学过的用比值定义的物理量;为巩固和深化概念而安排的两次课堂练习,均经学生一番讨论后明确解答;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提供的“典型电场的一般强度值”数据表,以便让学生对抽象的电场强度有一个感性的认识;教学小结先由学生交流再由教师小结。

在布置作业时,要求预习本节余下的内容,做好下节课交流评价的准备。

所有这些,也为解决好教学重点和难点提供了切实有效的途径。

配沪科版教材选修3-1。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