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
《难经》
《难经》,该书用问答的方式对《内经》的 内容做了补充和阐释,是一部可与《内经》相 媲美的古典医籍为扁鹊所著。 约成书于东汉以前(一说在秦汉之际)。 该书以问难的形式,亦即假设问答,解释疑难 的体例予以编纂,故名为《难经》。 《难经》对诊断学、针灸学的论述也一直被 医家所遵循。对历代医学家理论思维和医理研 究有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清· 叶天士《温热论》 —“卫气营血辨证” 吴鞠通《温病条辨》 —“三焦辨证” 薛生白《湿热条辨》
&.清· 王清任《医林改错》,改正解剖错误、发展瘀血理论
4.近代与现代
(1)近代时期(鸦片战争后):中医学理 论的发展呈现出新旧并存的趋势:一是 继续收集和整理前人的学术成果;二是 出现了中西汇通和中医学理论科学化的 思潮。 (2)现代时期(建国后):国家大力提 倡中西医结合,继而倡导以现代多学科 方法研究中医。
《神农本草经》
(二)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发 展
• 1.魏晋隋唐时期(丰富实践时期) • 晋· 王叔和《脉经》-第一部脉学专著 • 晋·皇甫谧《针灸甲乙经》-第一部针灸 学专著 • 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 第一部病 因病机证候学专著。
2.宋金元时期(争鸣突破时期) 宋.陈无择《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三因学说”
《伤寒杂病论》
《伤寒杂病论》,为东汉末年张仲景所著,该书 在后世被分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部书, 是中医学中成功地运用辨证论治的第一部专书, 为中医辨证论治建立了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 中医所说的伤寒实际上是一切外感病的总称, 它包括瘟疫这种传染病。该书成书约在公元200 年~210年左右。 《伤寒论》:外感病,确立了六经辩证论治的纲 领 《金贵要略》:杂病,发展了病因学说
张仲景著作的精神和他所掌握的辨证论治的基本原则, 可以归结为“八纲辨证”和“六经论治”。
八纲辨证是书中贯彻辨证论治的具体原则。所谓八纲-阴、阳、表、里、寒、热、虚、实,是通过运用四诊-望、闻、问、切来分析和检查疾病的部位和性质而归纳 出来的。在辨证时还联系病人体质以及致病因素的强弱。 六经论治是从《黄帝内经· 素问》中的六经理论引出,而 通过张仲 景的运用得到进一步发展的。所谓六经,就是 三阳经(太阳经、阳明经、少阳经)和三阴经(太阴经、少 阴经、厥阴经)。 张仲景把疾病发展过程中所出现的各种症状,根据病 人体质的强弱,引起病理生理的变化现象,以及病势进 退缓急等变化,加以综合、分析,用三阳经、三阴经的 名词,归纳成为六个证候类型。
先民实践,积累经验
伏羲氏画卦
神农氏尝百草 黄帝制九针
战国时期,社会变革
诸子蜂起,百家争鸣
墨 子 ( 墨 家 ) 韩 非 子 ( 法 家 ) 孙 子 ( 兵 家 )
老子(道家)
孔子(儒家)
医学知识,整理升华
临 床 医 疗
养 生 预 防
(导引图)
专 业 医 生
砭 石 医 疗 用 具
金 银 针 具
《黄帝内经-素问》
“素”就是指素质,也就是一个人本来 的体质,这里指生命的体质、生命的本 质。 就是指对生命的体质、生命的本质、 生命的本原进行发问。 系统阐述了阴阳、五行、藏象、经络、 病因、病机、病证、诊法、辩证、治则、 针灸、汤液治疗、预防和养生等内容。
《黄帝内经-灵枢》
"灵"是神灵,"枢"是枢纽,枢纽用今天 的话说就是关键。灵枢,意思就是神灵的 关键,生命的枢纽。《灵枢》原来称为 《针经》,主要是讲经络、针灸的。这说 明经络是生命的枢纽、神气的关键。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
华一医院中医骨伤科
苏永强 2012年2月
(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
1.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
(1)古代解剖及生理现象的观察
(2)长期医疗实践的反复验证
(3)古代社会和自然科学的渗透
(4)古代哲学思想的影响
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基础和方法
有利的社会文化背景
医药知识的积累
对人体生命现象和自然现象的观察 古代哲学思想对医学的渗透
2.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确立
战国,秦汉时期(形成时期)
1.《黄帝内经》-《灵枢》《素问》 现存最早的中医学专著;标志着中医理论体系的建立。
2.扁鹊《难经》
3.东汉.张仲景《伤寒杂病论》
《伤寒论》(外感病) 《金匮要略》(内伤病)
4.《神农本草经》--为中药理论体系奠定基础
《黄帝内经》
《黄帝内经》,公元前5世纪开始成书。是黄 帝与岐伯等医臣之间在进行的发问、探讨。 该书分为《素问》和《灵枢》两部分。为中 医学理论体系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是中医学理 论体系形成的一个标志。 内的含义? 要健康长寿,不要外求,要往 内里求,即内观我们的五脏六腑,通过内练调 整气血、脏腑、经络来达到健康。其思想是靠 内观、体悟、直觉来达到内求。
《神农本草经》,成书于汉代,为后世中药学的发展 奠定了基础。 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为我国早期临床用药经 验的第一次系统总结,历代被誉为中药学经典著作。 全书分三卷,载药365种,根据养命、养性、治病 三类功效将药物分为上、中、下三品。上品120种为 上,无毒,主养命,多服久服不伤人,如人参、阿胶; 中品12种为臣,无毒或有毒,主养性,具补养及治疗 疾病之功效,如鹿茸;下品125种为佐使,多有毒, 不可久服,多为除寒热、破积聚的药物,主治病,如 附子等。 成书年代自古就有不同考论,或谓成于秦 汉时期,或谓成于战国时期。
刘完素(河间)—寒凉派
金元四大家
李 杲(东垣)—补土派 张从正(子河)—攻邪派 朱震亨(丹溪)—养阴派
姓名
派别
学术观点
代表著作
《素问玄机原 病式》
刘完素
张从正
火热论、倡“六 寒凉派 气皆从火化” “五志过极皆能 生火” 攻下派 祛邪论“邪去则 正安” 补土派 “内伤脾胃,百病 由生” 滋阴派 相火论“阳常有 余,阴常不足”
《儒门事亲》
李杲
《脾胃论》
朱震亨
《格致余论》
• 3、明清时期(综合汇通,深化发展时期) • 明. 王肯堂《证治准绳》; 清.吴谦 《医宗金鉴》、 • 陈梦雷《古今图书集成· 医部全录》 • 张景岳:“阳非有余”,“真阴不足”; 赵献可:重视“命门之火”
&.温病理论的创立
明· 吴又可《温疫论》 ---- “戾气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