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说明文阅读知识与技巧授课日期及时段学习重点1、掌握说明文基本解题方法和技巧;2、掌握说明文基本知识点并能辨析运用。
教学内容说明文阅读知识与技巧【说明文基础知识】一、分类1、从说明对象的角度:事物性说明文、事理性说明文。
2、从说明文语言特征:平实的说明文、生动的说明文。
二、说明的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逻辑顺序的具体分析:主——次、原因——结果、现象——本质、特征——用途、一般——个别、概括——具体、整体——局部。
三、说明的方法①举例子:具体真切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
②列数字:具体准确地说明该事物的××特点。
③作比较:突出强调了被说明对象的××特点(地位、影响等)。
④列图表:形象直观地说明的事物的××特点。
四、说明文语言类题型类型1:加点字词有何作用?对策:答:(1)解释加点字词,用了xx修辞手法(如果有),(2)准确/生动形象/ 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事理。
(3)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生动性。
类型2:能否替换为另一个词语?并说明理由。
对策:答:(1)不可以。
(2)原词的意思或内容。
(3)所换词语的意思或内容。
(4)换了后意思有何改变,与不符合实际。
类型3:限制性词语能否删去?对策:答:(1)表态(删还是不删)。
(2)定性(解释词语)。
如:“比较”“几乎”“相当”等词表程度修辞;“大约”“可能”“左右”等表估计,“多”“有余”等表数量。
(3)若删去,原来什么样的意思就变成了什么样的意思了,与原文意思/实际不符。
1(4)xx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六、说明语段的作用(1)、结构、内容作用:引出下文、承上启下、总结全文/前文。
有时在文章在开头,还起着引出说明对象/说明事理的作用。
(2)、结合说明方法谈。
通过……的说明方法,说明了……(事物特征或事理),使说明……(作用)。
【中考前瞻】中国瓷器①中国瓷器是世界公认的伟大发明之一。
它之所以名扬天下,主要在于其本身所包含的三项独创技术:胎质、瓷釉、烧结火候。
②中国瓷器的胎质大多具备一定的透明性,所谓有素肌玉骨之像。
它的原料多为高岭土,无论东南沿海还是华中各省都有此上,尤其是在江西景德镇高岭村一带,风化了的白云母花岗岩蓄藏丰厚。
也就是说,在中华大地取用制瓷原料是得天独厚的。
③瓷釉覆盖在瓷胎上,实际上就形成了一种复合材料。
宋代以后,景德镇成为瓷业的主要生产地之一,就是因为这一带开始以“白云石”加入釉中,使瓷番洁白又易于施加彩饰。
④烧结火候,主要是指瓷器烧成的温度。
烧制陶器、砖瓦都在1000℃以下,瓷器则不然。
据推测,早期瓷器的烧成温度就已经达到1200℃了。
日本大阪大学美术史教授木村重信先生曾撰文:“尽管要通过1300℃高温锻烧,釉料仍不变色,纹样依然如故,这就是中国瓷器烧制技术上关键的秘密所在。
”⑤中国瓷器享誉世界,也在于它是科学技术与民间工艺美术技法完美结合的产物。
传统细瓷早巳形成一整套美化装饰的方式方法,不管是刻花、剔花,还是贴花、印花;也不管是堆雕、镂雕,还是镏金、戗金……均极尽缤纷艳丽,堪称_____。
早期的纹饰简单、自然,完全由烧瓷艺人自行设计,例如水纹、云纹、花纹和兽纹等。
盛唐以来,纹饰大量借鉴金属器皿、各种织物等图案,使瓷器的装饰意味更浓。
宋代以后,瓷业工艺技法愈加精细,彩绘画面也刻意追寻名画师的笔意,有的春花烂漫,有的冬雪裹枝,有的高山流水,有的繁星满天……这无不增添了瓷器美的意蕴,2⑥中国瓷器还承载着丰厚的文化积淀。
它的彩绘内容有来自民间传说、历史故事,也有“犀牛望月”、“龙凤吉祥”等寓意丰富的图案。
康熙年间,景德镇窑曾经烧制一组花卉瓷盅,薄胎青花,加彩题句,一盅一花一词。
其中梅花盅题为“素艳雪凝树,清香风满枝”;杏花盅题为“青香和宿雨,佳色出晴烟”;桃花盅则题为“风花新社燕,时节归春浓”……瓷精,图美,词句优雅,在有限的空间中令人感受到无限的韵味。
⑦中国瓷器,实在是令人叹为观止。
1、从下列词语中选择恰当的一项,填在第⑤段的横线上。
(2分)A光彩夺目B流光溢彩C巧夺天工D栩栩如生……均极尽缤纷艳丽,堪称____2、第⑤段介绍纹饰时采用了____顺序。
纹饰的特征经历了从____到____、从____到____的变化过程。
3、阅读第⑥段,完成下列两题。
画线句“在有限的空间中令人感受到无限的韵味”,“有限的空间”是指____________,“无限的韵味”是指____________(4分)4、从全文看,中国瓷器令人叹为观止的原因是⑴____________,⑵____________,⑶____________(9分)1.(2分)C2.(5分。
每空1分)时间简单精细自然刻意3.(4分,每空2分)花卉瓷酒盅形体小酒盅因它的“瓷精,图美,词句优雅”带给人们的艺术享受是无穷的4.(9分,每空3分) 科学技术含量高科学技术与民间工艺美术技法完美结合承载的文化积淀丰厚【习题精练】甲型H1N1流感不可怕①一般来说,人感染甲型H1N1流感后症状类似感冒,会出现发烧、咳嗽、疲劳、食欲不振等症状。
A这与一般流感相似,但传染性强,人感染后进展快。
B比较明显的症状为突然发烧到38℃以上。
有些人还会出现3腹泻和呕吐症状。
以往也曾报告因人感染甲型H1N1流感引起严重疾病,甚至导致死亡,C例如引发肺炎和呼吸衰竭等。
②感染甲型H1N1流感病毒的潜伏期在7天左右,这段时间里,患者均视为具有潜在传染性,儿童尤其是幼儿在较长时期内可能均具有潜在传染性。
③但是,甲型H1N1流感疫情并不可怕,是可防可控可治的。
甲型H1N1流感疫情发生不久,有专家指出媒体可能放大了疫情,初夏是疫情高发期,类似的疫情历史上很多,甲型H1N1流感很.可能过了夏天就没事了。
我国卫生部长陈竺在联合国经济及社会理事会上指出:“我相信,用科学的卫生知识武装民众,人感染甲型H1N1流感这一疫情,应该是可防可控可治的。
”他强调国际社会要加强合作,相互帮助,分享知识,携手战胜威胁人类健康的公共卫生事件。
卫生部委托专家研究拟定了《人感染甲型H1N1流感诊疗方案(2009版)》,于4月30日印发各地并实施。
世卫组织总干事陈冯富5月22日在日内瓦第62届世卫大会上强调了对甲型H1N1流感防治工作。
不久,美国已拨款10亿美元启动甲型疫苗测试等工作。
④疾病传播途径主要为呼吸道传播,也可通过接触感染的动物或其粪便、周围污染的环境或气溶胶等途径传播。
某些毒株如H1N1可在人与人之间传播,其传染途径与流感类似,通常是通过感染者咳嗽或打喷嚏等。
因此,只要我们从疾病传播的主要途径入手就可能预防病毒感染。
⑤越是年轻、体质强壮的人,身体的免疫功能越敏感,发挥的免疫能量就越高。
甲型H1N1流感一旦侵犯这样的人,其人体的免疫细胞就会迅速释放,这是因为免疫功能旺盛,一下子释放太多,就会破坏人体自身免疫细胞的平衡状态,对身体造成更大的伤害。
因此要特别注意对这部分高危人群的防治工作,当然也应注意对老人和儿童的防治。
⑥另外,甲型H1N1流感病毒对热敏感,高温可灭活。
因此,只要以高温就可灭甲型H1N1流感病毒。
(根据相关资料编写)1.请根据你对文章的阅读,简要分析甲型H1N1流感的主要特点。
(3分)42.请从选文第①语段的三个画线句子中任选两句,指出说明方法并分析其作用。
(3分)3.选文中“甲型H1N1流感很.可能过了夏天就没事了”的“很”能否删去?为什么?(2分)1、与一般流感相似,突然发高烧,传染性强,人感染后进展快;有一定潜伏期,主要是以呼吸道传染传播,年轻强壮的人是高危人群;对热敏感,高温可灭此病毒;并不可怕,可防可控可治。
2、①作比较,以甲型H1N1流感与一般流感作比较,突出其传染性强,人感染后进展快的特点。
②列数据,以38℃以上的具体数据说明甲型H1N1流感突然发高烧的特点。
③举例子,举引发肺炎和呼吸衰竭等例子说明甲型H1N1流感容易引起严重疾病,甚至导致死亡。
3、不能删,因为用“很”修饰“可能”表明这种可能性很大,如果删去后则表明只是一般性可能,不如“很可能”准确。
中国人为何把“春风”叫“东风”①在中国人的心目中,“东”这个方位词总是与“春”这个季节词联系在一起的。
例如,唐诗宋词中,“春风”总是被说成是“东风”。
李商隐的诗句:“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还有“飒飒东风细雨来,芙蓉塘外有轻雷”。
这里的东风无疑就是春风,不仅有春风、春雨,还有春雷了。
②在中国,为什么“东”这个方位词总是可以替换“春”这个季节词呢?这是因为中国的季风气候使然。
③中国是一个季风气候显著的国家。
我们知道季风是由海洋和陆地的气压差引起的。
简单地说,春夏来临,太阳很快地把大陆晒热,陆地上的空气受热膨胀变轻而上升,气压变低;大海由于热惰性的缘故,升温较慢,此时与大陆比,海洋上的气压高,因此海洋上的空气向大陆流动。
秋冬之际,这个过程正好相反。
所谓季风就是指这样一年中方向有明显转变的海洋与陆地之间的大范围的空气流动。
④我们知道中国的东面是浩瀚的太平洋,西面是亚洲内陆。
春天季风从东面或东南来,因此中国人把春风叫成了东风。
⑤仅仅这样说,还没有揭示问题的本质。
其实中国人这样说,还有一个话语权的问题。
因为东西南北这些地理5方位词,都有一个叙述者的位置的问题。
对有的人而言是东,但对另外的人来说,却是西,南北亦然。
⑥对中国东部,尤其是中原地区而言,春天的风是从东面或东南面的大海吹来,但是对于中国西南地区而言,季风不是从太平洋吹来,而是从西南的印度洋吹来,因此春风就不是东风或东南风了,而是西风或西南风了。
⑦对于新疆的阿勒泰地区和伊犁地区,春风是从北或西面的北冰洋和大西洋吹来,因此春风应是北风和西北风。
另外季风是有界限的,东南季风只是吹到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一线就吹不动了,因此此线以西,春风与东无关。
季风吹到的内陆最深处,正是中国的农牧分界线。
由此可见,中国人把春风叫东风,是中原人的视角占有了话语权。
⑧就文化而言,中原地区农耕民族的文化是中国的主流文化,中原地区的视角就成了全中国的视角。
中国人说春风是东风,也印证了黄河流域在整个中国文化中的地位。
1、第①段主要运用了的说明方法,其作用是(5分)2、阅读第③段。
无论“春夏来临”还是“秋冬之际”,引起“海洋与陆地之间的大范围的空气流动”的是(3分)3、第③段中,详细地说明了春夏来临“海洋上的空气向大陆流动”的现象,却仅用“这个过程正好相反”几个字说明秋冬之际的情况,这样写的好处是(4分)4、从全文看,中国人把“春风”叫“东风”的原因是(1);(2)(6分)5、阅读下列链接,联系文章内容,在横线处填入适当的语句。
(4分)“百度”或“Google”一下“西风”,一下子跳出许多与“西风”有关的诗句,李白的《长干行》:“八月西风起,想君发杨子”;杜牧:“多少绿荷相依恨,一时回首背西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