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牲畜林》教案学习目标:1、理清小说脉络,体会小说所表现的乐观精神。
2、体会平实但又隐含幽默的语言。
3、认识与理解本小说层层推进的结构。
过程方法:自学完成对小说节构的把握,了解延迟法的特点。
小组合作探讨问题。
师生归纳总结文章的主题。
了解作者谴责战争珍视生命的思想情感。
学习重点1、小说故事情节的概括及轻松幽默的艺术笔法。
2、“延迟”法的使用对表现主题的作用。
2.方法:小组讨论法、教师点拨法学习难点认识情节与结构在概念和功能上的差异,了解结构的构成方式。
学习时数:4课时知识链接1、作者与作品简介卡尔维诺:(1923—1985)意大利人,当代作家。
在四十年的创作实践中,力求以最贴切的方法和形式表现当今的社会和现代人的精神,以及他对人生的感悟和信念。
在他绚烂多变的小说后面是一片暖和而明亮的阳光,幻想、宇宙、无穷、时间、欢笑或者悲怆就在这片阳光中静静地蔓延。
卡尔维诺是一位富于幻想、具有童话气质的作家,同时又是一位有着宇宙和科学的背景、耽于哲思和无穷探索的作家。
曹文轩说“卡尔维诺是天堂里的作家”,也有人说他是“一位一只脚跨进幻想世界,另一只脚留在客观现实之中”的作家。
处女作:《通向蜘蛛巢的小路》(又译《蛛巢小径》);代表作:小说《寒冬夜行人》《看不见的城市》《命运交织的城堡》《我们的先人》《宇宙谐趣》。
20世纪小说经典理论著作:《未来千年文学备忘录》(又译《美国讲稿》)。
编著童话集《意大利童话》。
2、延迟法为了保持小说的线性结构,作者常常故意“延迟”小说的进展。
作者会竭力给故事、人物、心理的进展设置障碍,又不使读者觉得希望完全幻灭,就在这样捉迷藏的游戏中,一环扣一环,实现小说的结构张力。
这种小说创作的方法类似于“猴子掰包谷(玉米)”。
文学是一种存在的功能,追求轻松是对生活沉重感的反应。
――――卡尔维诺学习过程第一课时新课导入我们生活在一个和平的年代,没有亲历过战争,但我们从新闻报道、电影电视以及文学作品里或多或少感受过战争。
我们学过的《一个人的遭遇》、《流浪人,你若到斯巴……》、《桥边的老人》,这些作品,让你对战争有怎样的感受?(死亡、沉重、残酷、悲伤、痛苦……)那么,在读了卡尔维诺的《牲畜林》之后又有什么感触呢?一、自主学习,初步感知课文,完成以下3个问题1、积累词语(给加点字注音)圈养juàn 苔藓tái xiǎn 哞mōu 咩miē 蹩脚bié扳机bān 岔路chà挣脱zhèng 挣扎zhēng 腼腆miǎn tiǎn 小鸡仔zǎi 栖息qī 趴pā 鹪鹩jiāoliáo挨门挨户āi 膘肥体壮biāo 大腹便便pián 蹑手蹑脚niè2、在牲畜林里到底发生怎样的故事?复述故事情节农民朱阿的小母牛把一个德国兵引入众多牲畜藏身的密林之中, 德国兵像猴子掰苞谷一样, 不断地放下这个牲畜, 去抓另外一个, 而朱阿举着猎枪不敢开枪, 生怕误伤了牲畜。
小说的结局是皆大欢喜的, 连“可怜的吉鲁米娜”也获得了补偿。
3、在读了卡尔维诺的《牲畜林》之后又有什么感触呢?你能用文中的语句告诉我这个故事发生的背景吗?它从属于小说的那个母题?明确:轻松、幽默、搞笑……(第72页第1段)“在那扫荡的日子里”“逃难的时候”(第73页)“德国鬼子”(第76页)“最伟大的游击队员”,这些都暗示了小说的背景:意大利人民反抗德国入侵。
属于“战争与和平”母题。
如此沉重的主题,作者是如何运用文学的手段使之轻松化的。
这是我们本节课要解决的重点与难点。
(主题展示)用文学的轻松对抗生活的沉重——[意大利]卡尔维诺《牲畜林》赏析捷克作家米兰·昆德拉《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里关于生活的态度有这样一句话:“轻,是对生活中无法躲避的沉重表现出来的一种苦涩的认可”。
生活中的战争是残酷的,但作家卡尔维诺却巧妙地运用文学的轻松化解了这种浓郁的沉重,接下来我们尝试从“轻松与形象”、“轻松与语言”、“轻松与结构”三个角度理解《牲畜林》减少战争沉重的方法。
二、合作探究,文本研读,轻松与形象1、小说中有两个关键人物,是谁?【明确】朱阿和德国兵2、朱阿(1):请在文中找出有关他的描写,并简要概括他的形象。
(学生快速阅读,筛选信息)【明确】(集中描写,第72页)“朱阿·德伊·菲奇是个矮胖子,圆圆的脸膛黑里透红。
他头戴一顶绿色圆锥形毡帽,上面插着根野鸡毛,身着一件带黄色大圆点的衬衣,外罩一件毛背心,圆鼓鼓的肚子上,一条带圆点的红围巾系住了打满蓝色补丁的裤子。
”【赏析】这是一段肖像描写,通过他的外貌、衣着写出了一位农民的形象。
(分散描写)(1)惜财(为花母牛冒险回村)(2)爱喝酒(早就有手颤的毛病)(3)最蹩脚的猎手(第73页最后1段)、劣等射手(第76页最后1段)【结论】朱阿是一个典型的小农,惜财、爱喝酒,最蹩脚的猎手。
(2):小说结尾说“朱阿这个劣等射手,受到了全村最伟大的游击队员和猎手一样的欢迎”,朱阿是英雄吗?和我们传统的英雄形象有什么区别?【明确】(学生回答是否都能自圆其说即可)朱阿和传统英雄不一样,他更像是马戏团里的小丑,正是由于朱阿拙劣的射技,使得他不得不随德国兵进入牲畜林,这样林中的牲畜得以一一轮番上场,以及看到德国兵在牲畜林中的表演。
他起到了穿针引线的作用。
2、德国兵师:请在文中找出有关他的描写,并简要概括。
(学生快速阅读,筛选信息)【明确】(集中描写,第73页倒数第4段)“这是一个长得农民模样的德国兵,短短的制服遮不住那长胳膊、长脖子,他的腿也很长,拿着一杆像他一样高的破枪。
……他边走边用鼻子嗅着。
扁平的军帽下,一张猪样的黄脸东张西望。
”【赏析】印象中德国人多是身材高大很威武,但卡尔维诺却颠覆了这一形象。
此时的敌人也成了一个小丑。
(分散描写)贪婪、愚蠢(颇像中国民间故事里“猴子掰玉米”)【结论】(这是一个)贪婪、愚蠢的德国鬼子三、小结与点评教师小结:朱阿和德国兵都成了小丑(或者说英雄和敌人都成了小丑),树林成了热闹的市集,战争的严肃与残酷全都消解在嬉笑之中,消解在作者对文学形象的刻画中。
除了通过文学形象“减少沉重”之外,作者还运用语言化解战争的沉重。
四、目标检测1、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且注音正确的一项是()A、但无论如何总拿不稳枪,更何况德国人和母牛靠得那么近,他哪里敢扣动板机。
难道就这样让他牵走吗?B、固然兔子不时的变幻姿势,但是总离不开准星。
朱阿总觉得有人在拉他背心的下摆。
一看,是个梳着辫子、满脸雀斑的小姑娘。
C、一个曾经飞徽冠达的朋友,但是由于事业兴(xīng)隆冲昏了头脑,以致又缭倒到无可救药的地步,不得不远走他乡。
D、《半张纸》其实也有一点意识流的味道,它的客观时间是瞥(piē)见一张记录电话的纸片的前后几分钟,而实际上通过人物的意识流活动,把两年甚至更长的生活都概括进去。
答:D. (A、扳机B、变换C、潦倒)2、下列关于朱阿人物形象归纳错误的一项是(C )A.是个典型的小农,爱喝酒,所以有手颤的毛病。
B.惜财,因此为了唯一的一头没来得及转移的花母牛又冒险回到村子。
C.是一个打算为大家的利益奉献自己的英雄,其实他也很想成为游击队员。
D.仇恨侵略者但胆小多虑,这使他长时间跟着那个傻气的德国兵不敢开枪又不舍离去。
五、能力提升,轻松与语言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品味出卡尔维诺努力实践的语言的“轻松”。
(同桌间相互讨论,形成答案)(请全体同学一起朗读,边读边思考)(第75页第3段)“德国兵继续向上爬,树枝越来越细,脚下的树枝突然折断,他掉了下来,差点砸在朱阿身上。
这次朱阿不糊涂了,拔腿就跑,伪装的树枝掉了一地。
德国兵摔在松软的树枝上,没有受伤。
”【教师要点提示】沉重的德国兵爬上“越来越细”的树枝,掉下来后竟然“摔在松软的树枝上”,着实让人费解。
然而,正是因为卡尔维诺深切地认识到战争的沉重,所以才去努力追求语言上的轻松。
卡尔维诺就像那只在枝头轻快地跳来跳去的“火鸡”,“挺着胸膛,一直保持着开屏的姿势”,让所有的沉重都落入自己的脚下,然后高傲地审视。
(第75页最后1段)“听到枪声,德国人看到手中的鸡没了尾巴。
接着又一声,翅膀丢了一只。
难道这只鸡有魔法,会在手中自我爆炸,自我消耗?又是一枪,鸡的毛全部剥光,除了还在不停地叫以外,简直可以直接送去烧烤。
心惊胆战的德国兵抓住鸡的脖子,手臂平伸出去,同自己身体保持一定距离。
朱阿的第四枪恰好打在他手下面一点的鸡脖子上,他手中只剩下了一个鸡头。
他飞快地把鸡头扔掉,撒腿就跑。
”【提示】朱阿是个劣等射手,可是鸡比德国兵小多了,鸡都打到了,为什么一枪都没有打中德国兵?联系后文与德国兵一起滚下悬崖的野猫(这只野猫是家畜吗?)。
【教师要点提示】这应该说是小说情节的高潮部分。
朱阿终于开枪了,但是他的子弹一颗也没有打到德国兵身上,而是全部交给了那只衰老的母鸡。
这里的描写极富戏剧性,将德国兵的愚蠢丑态表现无遗。
(鲁迅: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喜剧将那无价值的撕破给人看。
)作家把最后的任务交给了一直凶恶的野猫,让它和德国兵在厮打中一起掉下石崖。
让邪恶与邪恶同归于尽,善良的人连手都不要弄脏。
总结:小说中类似的语言还有,同学们课后可以自己好好去品味。
语言的轻松幽默也减少了生活中战争的残酷,除此,作者还通过层层推进的结构安排巧妙地化解战争的阴霾。
第二课时导入语:有人将小说的结构比作容器,好的容器承载丰盈的内涵,那么,《牲畜林》的容器是什么呢?一、学生自主学习课本77页“话题:结构”部分。
二、合作探究1、《牲畜林》的容器是什么?明确:容器:牲畜林2、故事的触发点(生发点)是什么事件?明确:生发点:母牛(找母牛,母牛将鬼子引入树林),朱阿回村找牛一系列情节将其丰富为一个完整的结构。
3、朱阿每次举起枪准备射击时,总有人跳出来阻拦,浏览全文,数数总共有几次?这样的设计在情节上称之为什么?在结构上又称之为什么?明确:总共6次“延迟”:“天哪!如果我想打死德国兵,遇难的却是‘花大姐’,怎么办?” “朱阿,请你瞄准点。
要是把我们的猪打死了,我们就什么也没有了。
”“朱阿,不要杀死我的小羊,你只打死他,千万别打死我的羊。
你瞄准点。
” “朱阿,”她说,“你听我说,如果你打死德国人,我就嫁给你。
要是打死了我的火鸡,我就割断你的脖子。
”“朱阿,别打死我的兔子,反正德国人已经把它拿走了。
”“朱阿,德国人拿走了我的鸡,那是我在世界上唯一的财产,这已经够使我伤心的了。
现在要是你把鸡再打死,那我就更伤心了。
”在情节上称为“摇摆”,在结构上称为“延迟”。
“延迟”时层层推进结构中的一种手法,就是指在小说的进程过程中,作者竭力给故事、人物、心理的进展设置障碍。
(详见书本78页)比如去寻宝或者救人的英雄,前面几个(或者几次)总是不成功,这在文学心理学中,是很有意思的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