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设计概论讲义第一章基本概念1.1“城市设计”的多种理解1.1.1注重三维空间的城市设计1.1.2作为艺术处理的城市设计1.1.3针对公共领域的城市设计1.1.4强调功能组织的城市设计1.1.5关注环境与行为互动的城市设计1.1.6强调过程的城市设计巴奈特:“一个良好的城市设计绝非是设计者笔下浪漫花哨的图表和模型,而是一连串都市行政的过程,城市型体必须通过这个连续决策的过程来塑造。
因此城市设计是一种公众政策的连续决策过程,这才是现代城市设计的真正含义。
”“设计城市而非设计建筑”。
1.1.7广义综合的城市设计1.1.8我国学者对城市设计的认识郭恩章金广君“现代城市设计是以提高环境质量为目标的综合性城市环境设计”。
“城市设计也是一种社会干预手段,政策性较强,其重要组成部分往往表现为公共性的行政管理过程,如制定公共政策,进行建设管理等”。
1.2城市设计学科定位城市规划中的形体环境规划结合建筑学、景观建筑学、市政工程学的相关知识。
1.3 城市设计的目的1.3.1改善公共环境质量1.3.2为市场经济服务1.4 城市设计的特征空间向度时间向度多学科多主顾指导性人与环境参考书目:凯文·林奇(美)《城市的印象》项秉仁译E.N.培根(美)《城市设计》黄富厢译F.吉伯德(英)《市镇设计》程里尧译徐思淑等《城市设计导论》金广君《图解城市设计》《国外现代城市设计精选》王建国《城市设计》第二章城市设计简史一步城市建设史,也可以从城市设计的角度来写,即写成了一部城市设计史。
——吴良镛1.西方城市设计简史1.1古希腊的城市设计1.1.1城市文化特征——城邦、公民与民主精神——人本主义与纯粹理性精神——开放、学习、交流、思考——广场、圣地、公共建筑1.1.2雅典卫城古希腊人建筑群建设的杰作:1)与城市生活相结合2)与地形和自然景观相结合3)与城市整体景观相结合4)力求体现人的尺度5)利用城市和建筑体现大自然美1.1.3希波丹姆的城市设计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希波丹姆苏格拉底:城邦和城市生活自然发展;柏拉图:《理想国》“社会几何学”;城市中心是卫城,并在周围建立一圈城墙,城市其他部分从这个中心呈辐射状分布,并进一步细分为若干地块并相互取平,占地好的面积稍小一些,占地次的面积稍大一些。
全城共含5040个地块,居民5040个(主要指武士阶层的成员),城市中心的庙宇应摆放在广场四周,整个城市应当建立在城邦圆周中心的高地上,以利防守和清洁,城市中心还布置体育场、剧场和讲习地。
亚里士多德:城市的规模和范围应加以限制,城市居民自由而有节制的享受生活;希波丹姆:“城市规划之父”,遵循古希腊哲理,追求几何与数的和谐,以取得秩序和美。
城市分为三个部分:圣地、主要公共建筑区、私宅地段。
米利都城是体现其规划思想的代表。
几何形,网格式街道系统,形式规整,布局密切结合地形,重视实用和因地制宜。
1.2古罗马的城市设计1.2.1 城市空间特征城市设计精神:——源自希腊时期希波丹姆的城市设计原则——拿来主义,适合表现帝国沉着、威严和权利的皆为可用——直接实用为目的,并非单纯追求审美整体壮观的空间秩序:——改造古希腊自由、不规则、有些凌乱的广场空间——塑造整齐、典雅、规模巨大的开敞空间——善于运用轴线和透视手法以建筑体量凝聚城市空间:——不强调和突出个体建筑的形象,使建筑实体从属于广场空间,相邻建筑之间的协调——体型庞大的纪念碑式建筑物紧密布局,依靠体量的惯性联系,起到对广场的控制作用共和国时期——共和广场群,城市社会、政治、经济活动的中心帝国时期——帝国广场群,皇帝们树碑立传的纪念场地1.2.2 维特鲁威《建筑十书》:——总结了希腊、依达拉里亚和罗马的建筑设计和城市建设经验——城市选址、城市形态、城市布局——城市选址需占据高爽地段,有良好水源供应、农产资源和水、陆交通条件——建筑性质同城市的关系,地段周边的现状、道路、地形、朝向、风向、阳光、水质、污染等——街道与风向和公共建筑位置的关系理想城市模式:——继承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的哲学思想——延续希波丹姆的城市规划理论——对文艺复兴时期的城市规划有重要影响1.3 中世纪的城市设计1.3.1城市空间特征自然形成教堂为中心道路弯曲,宽度自由广场封闭式构图,平面不规则建筑实体界定公共空间如画的城镇,适合步行的体验空间城市整体特色鲜明思考:中世纪的城市形态对现代城市建设有何意义?(现代中国城市特色危机……)1.3.2城市广场——利用建筑的围合形成连续的、整体的和丰富多样的界面,造成封闭空间——广场形式和大小根据公共生活的需求确定,也取决于主体建筑物的重要性和视觉要求——尽可能不规则,教堂、钟塔、市政厅或雕塑不放在几何中心——建筑物、纪念性雕塑和广场之间应有紧密的功能上、视觉上和意义上的联系1.4 文艺复兴时期的城市设计1.4.1城市改造罗马市政广场的改造:——米开朗基罗最精美之作——对古罗马广场和建筑群设计经验的借鉴和改进1.4.2巴洛克:戏剧化的城市设计——16世纪以后的巴洛克城市设计,真正影响并改变了西方城市格局——有明确的设计目标和规划体系——集中反映当时的几何美学——轴线系统,放射道路,强烈的秩序感和恢弘的气势——符合君主和教皇的心理需求1.4.3巴洛克城市设计对后世的影响:催生了法国的唯理主义和古典主义(奥斯曼巴黎改造……)。
2.中国城市设计简史2.1《周礼·考工记》——服从礼制营建制度的需要和人伦秩序的体现——由外而内,控制式和封闭式2.2《管子》与《理想国》——城市分布、城市选址、城市规模、城市形制、城市分区——打破“先王之制”,城市选址因地制宜——城市布局上按职业组织聚居“凡仕者近宫,不仕与耕者近门,工商近市”第三章现代城市设计理论1.集中与分散:关于城市理想模式的探索1.1霍华德的田园城市《明日的田园城市》结合城乡优点改善城市环境消除贫富差异建立新型社会经济关系导致:新城市运动1.2 赖特的广亩城市《消失中的城市》自然主义者每人一英亩土地高速交通连接抛弃城市结构,真正融入自然导致:中产阶级郊区化1.3 柯布西耶的光明城市《明日城市》城市集中主义空间、人口和各种资源集中提高城市运作效率反对传统城市空间模式体现现代艺术观光明城,300万人口,中心24栋摩天楼,60万人居住在周边的板式豪华公寓内。
戈涅的工业城市模式对后来的柯布西耶的集中主义城市、《雅典宪章》中的城市功能分区思想均有重要影响。
2.空间与秩序:城市设计的形式论2.1卡米罗·西谛:城市空间的美学研究卡米罗·西谛(1843—1903年)城市设计之父《城市建设艺术》建筑物、纪念物及公共广场之间的关系中心空敞的公共广场公共广场的封闭特征公共广场的形式和大小古代公共广场的不规则性公共广场群北欧公共广场的布局现代城市规划的艺术贫乏和平庸无奇的特征现代体系城市规划艺术的现代限制因素改进了的现代体系城市规划中的艺术原则结论2.2培根:城市空间的运动学研究《城市设计》同一运动系统找出“同路人”的“城市经历”费城城市中心设计时代周刊封面人物3.场所与文脉:城市设计的涵义论3.1 场所·场所精神空间容纳人们日常生活的三维整体场所由自然环境和人造环境相结合的、有意义的整体场所=实体空间+精神意义场所精神场所的总体氛围3.2 文脉·城市文脉文脉就城市设计领域而言,文脉就是人、建筑、城市及其文化背景之间的关系城市文脉包括显性文脉和隐性文脉显性文脉包括人在城市中的社会活动,人的活动领域和领域的构成要素隐性文脉对城市有潜在影响的政治、经济、历史、文化以及社会习俗、心理行为等建筑师的任务就是创造有意味的场所,帮助人们栖居。
——诺伯格·舒尔茨4.生命与活力:城市设计的活力论简·雅各布,记者、自由撰稿人、《建筑论坛》助理编辑,赞赏城市原有街道的欢乐与祥和。
城市规划这一伪科学及其伙伴——城市设计的艺术,至今还未突破那些似是而非、以愿望代替现实,却又为人们所习以为常的迷信,过分的简单化和象征手法,使城市设计至今还没有走向真实的世界。
——简·雅各布《美国大城市的生与死》Diversity is nature to big cities多样性是城市的天性(雅各布理论核心)——对传统空间的综合利用和进行小尺度的、有弹性的改造——保留老房子从而为传统的中小企业提供场所——保持较高的居住密度,产生复杂性——增加沿街小店铺以增加街道的活动——减小街区的尺度,从而增加居民的接触《城非树形》(1965)《俄勒冈实验》(1975)C·亚历山大(半网络结构?)《倡导规划与多元社会》(1965)P·达维多夫《城市设计宣言》(1987)A·雅各布D·阿普尔亚德5.环境与意象:城市设计的意象论凯文·林奇(1918—1984)条件:识别性:物体的外形特征结构:物体所处的空间关系和视觉条件意义:在使用上对观察者的重要性元素:路径 Path区域 District边缘 Edge节点 Node地标 Landmark6.生长与衰败:城市设计的有机论6.1 有机疏散伊利尔·沙里宁——1918年为缓解城市机能过于集中,提出有机疏散理论——城市是有机体,符合生命体的内部秩序,不能任其凝成一片——把城市人口和工作岗位分散到离开中心的地域——工业不应占据市中心,空出的面积开辟绿地——大赫尔辛基规划,建立半独立城镇,控制城市的扩张第四章城市设计基本要素土地使用;建筑形态及其组合;公共空间;使用活动;交通与停车;保护与改造;步行街/区;标志与标牌1.建筑形态及其组合1.1 目的城市设计研究的建筑包括建筑物和桥梁、水塔、护堤、电视通讯塔,乃至烟囱等构筑物。
建筑设计:通过艺术和工程技术手段把建筑蓝图变为真实的建筑物。
城市设计:通过控制相关建筑元素,使建筑师的建成作品对城市整体环境起到建设性而非破坏性的作用。
城市设计师的“二次订单”1.2 城市建筑:建筑·城市建筑反映地理特征:气候、日照、风向、地形地貌支持城市运转:符合城市的规模、尺度表达特定环境和历史文化特点的美学涵义:尊重建成环境的意义,尊重历史文化特征在城市空间形态上的反映反映人们的社会、生活活动行为:同样功能的建筑物,在城市不同区位,其形态会有所差异具有文化的延续性和空间关系的相对稳定性:对地方文化特色的考虑、对城市既有空间肌理的考虑1.3 控制要素高低、大小、形状风格、色、材料、质感容积率、空地率、建筑高度、体量、沿街退后、质地、色彩、环境影响1.4 控制原则(建筑体量的控制原则与方法)1.4.1保护城市地形和天际线的美观和特色1.4.2保证城市公共开放空间有合理的日照和良好的视觉感受1.4.3保护历史建筑的景观条件与周围建筑物的协调关系1.4.4保护建筑物之间的文脉关系及空间比例1.5 弹性控制概念1.5.1高度奖励:私人地块修建城市公共福利设施或为历史建筑及环境保护提供资金1.5.2城市环境日照条件评价:鱼眼镜头结合日照天穹图某点不同季节、不同时间的日照条件,为周围体量控制提供依据1.5.3高层建筑的分段控制:对建筑底部、中部、顶部及屋顶形式的控制1.6 城市设计控制技术手段:设计导则1.7 建筑师的城市责任感:作为城市设计师的建筑师个性·理性个体·整体2.土地使用2.1 研究内容城市规划:土地使用性质,各种用地的布局组合关系,经济技术指标。